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司马迁/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为我国历史著作开创纪传体裁的古典名著《史记》。本书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努力全面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系统地分析了其生命经历的背景,与大家共勉。本书为《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系列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成长之路/1

1、弘扬先祖业绩,激发少年壮志

2、少年苦读,奠定成功基础

3、以故乡风土人物来自励

4、茂陵遇郭解,推崇游侠精神

5、行万里路,寻访历史的足迹

6、拜董仲舒习儒学

7、向孔安国问典故

8、博采众家之长

9、研究诸子百家,倡导无为政治

第二章:初入仕途/35

1、受举荐出仕为郎

2、反对拓边政策

3、安抚西南夷,搞好民族关系

4、与德才兼备之士结交

5、反对帝王的奢侈与排场

6、看清汉武帝封禅大典的本质

7、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制定太初历

8、继承父亲遗志

9、不顾生死,直言为李陵辩护

10、惨遭宫刑,在屈辱中求取人生价值

第三章:撰写《史记》 /77

1、克服悲观心理,发愤著书

2、讴歌失败的英雄

3、不贪恋个人荣耀

4、宣扬民贵君轻的统治之道

5、揭示历史人物的成败之谜

6、倡导民族平等共处

7、颂扬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8、抨击势利小人、为富不仁者

9、与汉武帝的最后角力

第四章:客观评价汉武帝/113

1、打败匈奴,巩固边防

2、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帝国

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4、重用人才,使贤才为国尽力

5、通使西域,增进民族交流

6、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7、重农抑商,过多于预经济

8、晚年政治昏庸、役使百姓

9、严法不足以治国,还需以怀柔辅之

第五章:文学与精神成果/147

I、主张文学要为现实社会服务

2、创造特色语言

3、坚持史学著作的文学性

4、善于刻画历史场景

5、继承楚文化的浪漫精神

6、弘扬充满崇高美的美学精神

7、把个人经历融入到写史中去

8、寓论断于叙事

9、颂扬悲剧精神

10、立志不俗,方成大举

11、强烈的巨人意识

12、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六章:史学精神与思想成果/187

1、怀着博爱之心写史

2、用良史来惩恶劝善

3、史论不人云亦云,自成一家之言

4、具有进化论的历史发展观

5、写史具有实录精神

6、时代造就历史英雄

7、多途径搜求史料,慎重取舍

8、通古今之变,服务当世

9、以道德标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基准

10、追求富裕是人的正当本性

11、对于商人和商业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12、用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13、要节制贪欲和逐利行为

第七章:《史记》的历史影响/235

1、形成史记学

2、史记学的蓬勃发展

3、近代研究《史记》

4、马班异同成为一门学问

5、《史记》研究在国外广泛流行

试读章节

1、弘扬先祖业绩,激发少年壮志

古代的人常喜欢称引自己的家世,这也算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高门大族,常常要以祖先在功业上、道德上、文化上的建树,来影响后代,这是中国士人阶层以传统美德来影响后人的一种形式。士人阶层的出生与文化环境,同样也深刻影响了司马迁。

司马迁出生在军功地主阶层,他的祖辈人才辈出、功勋卓著。年幼时的司马迁对族谱里所记载的这些显赫人物非常景仰。司马迁的始祖为唐虞之世的重黎氏。司马迁在《自序》中说:“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人少梁。”司马迁自述远祖为唐虞之际的重黎氏,再上溯至颛顼之世,重黎为二人。重为南正,黎为北正。正,就是长官的意思。南正,古代天官,观星象,定历法。北正,古代地官,执掌农事。

从以上可以看出,司马氏祖先程伯休甫因军功显赫,周宣王时就是一位著名的将军。西周有大司马,是执掌兵事的最高武职,休甫之后裔以司马氏为姓,传习兵法剑术,因此兵学成为司马氏深厚的家学渊源。

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变动,导致了周王室世袭史官的司马氏再度失职,同时发生了大分化。从史料记载,司马氏去周适晋后,晋公室也经历一系列的动乱,而后演成三家分晋。去周适晋的司马氏随着时代的变动,东西分散,各奔前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卫国的一支司马氏,后代中有人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一支司马氏中,有人名司马凯,凯生蒯聩。蒯聩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与荆轲论剑的盖聂。蒯聩生昭豫,昭豫生宪,宪生中,其后人印在秦末助项羽灭秦,被封为殷王。司马印就是开创晋朝的司马懿的祖先。

司马迁属于人秦的这一支司马氏。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卒,晋大夫随会入秦迎立襄公弟公子雍。赵盾立襄公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发兵拒公子雍。随会奔秦避难,后来回到晋国做了中军统帅。与随会入秦的司马氏就定居在少梁,司马迁的直系祖先是秦国司马氏,他的八世祖司马错是战国中期秦国名将,与白起同时,年齿稍长。在秦国发展史上,司马错和白起是两个显赫人物,一前一后,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司马错历事秦惠王、武王、昭王三朝,前后三十六年。司马错的主要功绩是为秦开疆拓土,三征巴蜀,一人楚境,前后四次出征,使巴蜀为秦大后方郡县,并迫使楚王东迁至陈。

司马错是司马家族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司马迁的影响尤为重要。为要突出自己家族中的祖先所建立的功绩,司马迁在《张仪列传》中,用十分生动具体的笔法记述了司马错的功业,包括司马错难张仪的“伐蜀论”。在春秋战国时,巴、蜀是四川盆地境内的两个大国。在先伐韩,还是先灭蜀的问题上,秦惠王拿不定主意,就召集群臣讨论。张仪与司马错正好立场对立,秦惠王让他们互相辩难,充分阐述各自的理由。当时形势,秦惠王承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充实,图谋发展。司马错与张仪的争论,主旨是强调向何方发展,要充分考虑国家实力与各国政治形势。张仪主张取中原心脏之地,威诸侯,成王业。司马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秦国仍为国小民贫之国,取蜀足以广国,得其财可以富民,如此,则“利尽西海”,又可博得“禁暴止乱”的好名声。这段话立足于总体形势分析,实际上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获,采取军事行动要以政治为先导,师出有名而有利,不赤裸裸地以众暴寡,以犯众怒。司马错围绕富国、富民、博德、广地,多个方面立论,层层逼进,很有说服力,把这次征战的价值讲的清清楚楚。秦惠王权衡利弊,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并立即行动,当年十月。秦灭蜀。  司马错难倒策士张仪,表现了他识高一筹,谋略非凡。司马错经营巴蜀,取楚黔中,完成了秦对楚国迂回的战略包围,居高临下攻楚,意义十分重大。司马错是一位对秦国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的人物。司马氏由晋入秦居少梁,处在秦晋、秦魏争雄的战场区,经受战争暴风雨的洗礼,使这个家族产生著名将领与经营天下的杰出政治家。

关于司马错的故事,史书和野史都记载很多,司马迁对司马错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一一详细了解。司马错的故事很早就深刻地印在幼年司马迁的心灵里,成为他幼年时代的精神楷模,同时也激发了他建功立业的思想。

各支司马氏,在春秋战国及秦汉之际,适应时代的大变革,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的活动,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显赫人物。秦国司马氏有名将兼政治家的司马错,有经济官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迁祖上的显赫功绩和思想品德,在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的口耳相传和言行身教之中形成宝贵的精神遗产。司马谈临终时,曾拉着司马迁的手垂泣而教,要他以孝子的名义发誓效周公,发扬祖德,光耀先人。年幼时的司马迁就是一位聪明好学,有追求、有理想、富有激情的热血少年,先祖的光辉业绩激发了他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并且这种功业观念一直影响他一生。可以说先祖所建立的功业,是激励他立志成材的重要原因。

P3-6

序言

司马迁从小聪慧过人,他十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司马迁年轻时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20岁时,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他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从京师长安南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沿途对许多历史古迹进行实地的考察。他南游江、淮,到过浙江的会稽山,考察了有关禹的传说;他渡沅水、湘水,前往九嶷山搜寻舜葬九嶷的遗迹;又在长沙凭吊屈原自沉的汨罗江。他南登庐山,在那里实地考察了禹疏九江的故地:他到过齐鲁之都,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轶事;后来,他还游览丰沛、彭城等地,采访秦汉之际的人物故事。他的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调查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状况和物产情况,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这使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对社会现实和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有较多的了解。

司马迁回长安之后,汉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任命他为郎中,使他成为一名宫廷官员。当时,汉武帝正致力于开发西南地区,在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先后建立越高、武都、沈黎、汶山、柯等郡。为了加强西汉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大约在公元前111年前后,司马迁以郎中的身份,奉命出使,代表西汉政府对这些地区进行安抚,亲自了解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调和民族矛盾,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回长安后,司马迁鉴于旧历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积极向汉武帝建议制定新历法。太初元年(前104年),他以太史令身份牵头,组成以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为主要成员的历法改革小组,着手改革历法。司马迁非常珍惜这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编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一次大改革。新历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司马迁在这次改历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非凡才能,获得了汉武帝的赞赏。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著名的史学家,为人正直,以史学为生命。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但因病,这一愿望抱恨终天。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嘱托司马迁完成自己未尽的事业,这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使他决心以史书著述为自己的终生职业,秉笔直书,维护正义,并为此而奉献一生。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正式继任父职,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从此,他利用宫廷图书馆,搜集大量文献资料,为著述《史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由于当时的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浩繁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司马迁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连续几年之后,学识大进,获得了撰写《史记》的必备学识。

但是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抗击匈奴。孤军深入,为兵力是汉军十倍的匈奴所败,自己也为匈奴所俘,在被逼无奈之下投降匈奴,汉武帝勃然大怒,让群臣商议定李陵之罪,朝堂之上,群臣为保全自己,皆落井下一,只有司马迁力排众议,不顾后果,为李陵辩护,汉武帝恼羞成怒,判处司马迁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他又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明不白地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司马迁壮志未酬,史著未成,想到“草创未就”的不朽事业,终于在冷酷现实面前,逐渐地冷静,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一段人们反复引用的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而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司马迁用古代仁人志士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未尽的事业。于是,这位为流俗所鄙薄的史家,“隐忍苟活”,用他“身残处秽”的生命去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我国第一部纪传史《史记》!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宫刑只能使小人物汗颜,但决不能使巨人倒下,司马迁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标,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因此,宫刑反倒使司马迁的意志更加坚定。使他写出煌煌大著洗刷耻辱的意志更加执着。他发奋著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即《史记》。这是用血泪凝成的伟大诗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天汉年问几千年的历史,包括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等上千名历史人物,以及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丰富的历史内容,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史记》还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事件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司马迁在历史、文学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非凡才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与他刻苦努力不懈追求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司马迁的一生经历人间沧桑和痛苦的煎熬。但是他能够积极调整心态,变不利与痛苦为力量,忍辱负重,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写成举世闻名的《史记》,这与他内心完美而真诚的精神世界是有极大关系的。可以说,是他完美的人格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写出了《史记》这部恢宏巨著。他人生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多启发,可以从中悟出很多道理。我们学习司马迁,要了解他那伟大的崇高的人格,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本书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努力全面介绍司马迁的一生,系统地分析了其生命经历的背景,与大家共勉。同时,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笔者将表示衷心感谢!

贾旭

2006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司马迁/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8984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7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