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失者(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堪与《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相媲美的奇妙小说。

主人公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都市小职员。他又是一个绝不普通的“不失者”。为了找回失去的记忆,为了追寻真正的自我,二十九岁的他踏上了一场奇妙的逃亡之旅。古怪的人物和离奇的事件纷纷登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接踵而至,一个故事里套着另一个故事,如迷宫般奇巧的结构充满了回环、曲径和分岔,散发出迷人而无限的可能性:真实与虚幻。生存与死亡。暴力与温柔。在这座小说的迷宫中,所有的对立都融为了一体,一切的界限都变得暧昧不清。

内容推荐

他,29岁。身高1米75。体重在58公斤上下浮动。在某大公司做最底层的小职员。特别喜欢吃千岛牌色拉酱。平时喜欢看外国小说听西方音乐。喜欢跑步和打篮球。还有什么?住在靠近机场的廉价公寓。单身。噢,不过,最近经常跟一个混血女郎睡觉。”

一句话,他过得庸庸碌碌无聊透顶——但却自得其乐。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貌似平静、自给自足的人生其实完全被操纵在别人手里:一个庞大的地下组织控制了他的记忆,并由此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高级商业间谍的角色。这种人被称为不失者——每完成一次任务,他的记忆就会被清空一次。

于是,为了找回失去的记忆,为了追寻真正的自我,他和十九岁的“未来女孩”踏上了一场奇妙的逃亡之旅。古怪的人物和离奇的事件纷纷登场:白色怪人。巨人舅舅。奇特的海滨旅馆。潜水人和海底的时间阀门。深山中的神秘老人。海岛上的迷宫。恐怖血腥的战争回忆。雾中的谋杀。蓝色大象。……一个个悬念接踵而至,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如迷宫般奇巧的结构充满了回环、曲径和分岔,散发出迷人而无限的可能性:真实与虚幻。梦境与现实。暴力与温柔。过去与未来。自我与非我。生存与死亡。在这座小说的迷宫中,所有的对立都融为了一体,一切的界限都变得暧昧不清。

无论是仿佛经过冷处理的冷寂、内敛而又不失文人风趣的文体,还是波诡云谲的想像力、凝重稠密的氛围,抑或质问工具理性、技术主义以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题发掘,这部小说都让人想起当代的许多后现代小说大师,比如唐·德尼罗,比如村上春树,比如保罗·奥斯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失者”这个近乎生造的名词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看完小说,你也许会发觉,从本质上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失者。

目录

第一章 红兔

第二章 火星人与混血女郎

第三章 爱丽丝漫游迷宫

第四章 爱丽丝继续漫游迷宫

第五章 不失者

第六章 爱丽丝漫游台风世界

第七章 走在海豚大道上

第八章 爱丽丝再度漫游迷宫

第九章 ××××年八月二十一日

第十章 蓝色大象

第十一章 ××××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后记

试读章节

正如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那样,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有专门把萝卜雕成花的,有负责带河马散步的,有各处搜集呕吐物并加以精美包装出售的,还有——就像我这样——成天拧螺丝的。当然,并非真的拧螺丝。这是比喻。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如果没有比喻的话,世界肯定失色不少。我觉得。

具体来说,我是在一家大公司做财务工作。跟所有仿佛会自我繁殖的机构一样,公司越大,下属部门便越多,分工越细。有人专管复印机,有人专接电话,甚至有人专事削铅笔,而我的工作则是将各种财务数据毫厘不爽地输入电脑。跟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无异。既不需要想像力。也不需要表达能力。几乎无须与人沟通。需要的只是对无聊和枯燥的巨大忍耐力。

对于拧螺丝,我谈不上有多喜欢。但也不怎么讨厌。反正在对付无聊和枯燥上,我算是个专家。再说就工作强度而言,收入相当不赖。星期一到星期五,从九点到十八点,我都身着熨得笔挺的藏青色的西装工作服(一三五打红色领带,二四打蓝色领带),在铺着厚墩墩地毯的电脑房里沉默不语地敲击键盘,将来自公司各个部门的如同源源不断的排泄物般的各种财务数据分门别类地喂入电脑这个无底洞。我的工作到“数据输入”即告结束,剩下的工作——将所有数据汇总并进行财务状况分析——由电脑程序自行完成。电脑这玩意十分了得。我常觉得与它相比,自己更像是台没有思想的机器。公司要是少了我这么个人,恐怕眉头也不会皱一下,但要是少了电脑则会大伤脑筋。

所以,虽然我整日与电脑为伍,勉强也称得上是个“电脑操作人员”,但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外,我对电脑几乎一窍不通。不会玩电子游戏(俄罗斯方块除外,那与拧螺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会编写电脑程序,不喜欢上网,就连电子信箱的密码也会忘掉。

傻!——确实傻。无可救药。我已经二十九岁。二十九岁是个非常“权宜之计”式的年龄。好像一切都即将开始,又好像一切都已经结束。不变的惟有继续拧螺丝。平心而论,我拧得尽心尽力,尽善尽美。我戴着无菌手套,拿着闪闪发光的钳子,全神贯注,流水作业,动作迅速而熟练地拧紧每一颗螺丝。至于为什么要拧紧螺丝,被拧紧的螺丝又究竟派何用场,那都不关我的事。

这还是比喻。

下一个比喻。

从地铁口出来,回到地球表面,往西走四十米,穿过一个十字路口,再往左拐,我们公司所在的大厦便映入眼帘。大厦足有五十五层,远看很像一只巨大壮硕的玻璃阴茎。不,是一群玻璃阴茎,因为这一带全是高楼大厦。阴茎大小不一,粗壮不一,但全都高高勃起,刺向天空。

把摩天大厦比成阴茎,是惠特曼的首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摩天大楼是大地上的阳物。惠特曼的诗中常有神来之笔。由此及彼,那么电梯就是输精管,电梯中的我们就是精子。电梯可非同儿戏。我的办公室在三十五楼,每天都要乘电梯上上下下,万一电梯失灵,大厦势必陷入半瘫痪状态。正如一旦输精管失灵,阳物将失去作为阳物的意义。

大厦的产权完全归公司所有,可见公司的规模之大,实力之强。大厦内除了蜂巢般密密麻麻的办公室外,从游泳池、咖啡馆、健身房到电影院、超市、各种消费层次的餐厅,无所不有。地下有地下皇陵似的停车场。墙壁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光纤电缆。楼顶则有空中花园和直升飞机起落坪。活像个立体迷宫。一不小心很可能迷路。

再就是员工。员工的总数超过一千人。足可以组成一支小型军队。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比起艾勒里。奎恩的侦探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荒诞程度,则颇有几分卡夫卡的味道。不过在这方面,我基本上置身事外。这倒不是因为我洁身自好(就像即使会游泳的人也照样会被旋涡吞没一样),而是取决于我的工作性质。一来工作本身几乎不需要同别人打交道,而且我又干得任劳任怨,从未出过差错;二来在地位上我的工种处于最低级的最底层,本质上与负责打扫厕所的差不多,无权无势,同谁也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在公司里,我就像个安安静静的透明影子,基本上是被忽略不计的。

对此我求之不得。正中下怀。

我这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某种角度看,我可能有点极端。喜欢的东西就特别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就碰也不想碰。但在表面上,我则尽可能地以中庸的态度来对待周遭的一切。特别是对人。人这东西过于——过于什么呢——说我是说不好,总之人不同于意大利面、名牌服装或者花浴巾。(我全心全意地喜欢意大利面,对名牌服装和花浴巾则碰也不想碰。)对人我尽量敬而远之。对与人深交也有着近乎本能的抗拒。一句话,我不愿意伤害谁,也不愿意被谁伤害。没有朋友也好,没有爱人也好,孤单无聊也好,全都无所谓。全都不在话下。

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去澳大利亚的动物园做树袋熊饲养员。

按照现在的收入,再过十年,估计能存下足够的钱,去澳大利亚海边租套小房子,白天去动物园做义工,闲下来便沿着海滩散步游泳,顺便进修英文,攻读原版的《尤利西斯》,无忧无虑地和树袋熊一起安度余生。这就是我的理想。

说一下树袋熊。树袋熊是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英文名叫KOALA,源于当地的土语,意为“不喝水”。它终生都生活在树上,只吃几种最难以消化的桉树叶,行动迟缓,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中度过——据说是由于所食桉树叶中的化学成分所致。也正因此,它的新陈代谢水平非常之低,无需太多的能量便可生存下去。

有时,我觉得自己很像树袋熊。

这一节里,这是最后一个比喻。P49-53

后记

不知为什么——出于某种至今也无法说清的原因——我决心在三十岁来临之前完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此我不得不辞去了工作。因为对我来说,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是一件危险而神秘的事,那就像独自一人在危机四伏的森林里探险,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否则很可能会落入各种各样的陷阱。这么说并非完全是比喻。至少我是这样觉得。

我在二○○三年三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动笔,在同年八月一个闷热的午后完工。在那五个月时间里,我的活动范围不超过方圆一公里。我每天写六到七个小时,一日三餐都自己做,写累了就听戈达尔的电影原声(全是听不懂的法文对白,但听了有种莫名其妙的镇定作用),或者带大狗到楼下散步(一条名为千寻的金毛寻回猎犬)。小说到底写得好不好暂且不说,但能全身心投入地去做某件事,那种感觉确实不错。

跟短篇小说相比,长篇小说似乎更具有某种命运感——无论是从写作过程上,还是从写作结果上。当你写完了它,你也就失去了它。正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一部小说也有一部小说自身的命运。不为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充满未知的、神秘的命运。就这部小说而言,直到完成四年之后——二○○七年九月——才有出版社终于愿意出版它。当时我译的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刚刚出版,我打算调整一下节奏,一边写些短篇小说,一边翻译一本由村上春树编辑的英美短篇小说集《生日故事》。为了联系《生日故事》的版权事宜,我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编辑冯涛通了几次电话,不知怎么说到了我的那部小说,他提出想看看。结果,出乎意料地——既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他的意料——他非常喜欢它,并决定出版。因此,没有冯涛,就没有这本书,是他改变了这部小说的命运,他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the benefactor(恩主)。当然,如果不是因为村上编的那本小书,我可能根本就不会认识冯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村上春树也为这部小说的出版提供了a little help(一点帮助)。

常常有人问我这是部什么样的小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把问题改成“这不是什么样的小说”倒容易回答一点。它显然不是爱情小说。也不是战争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也并非现实主义小说,有时候我会开玩笑说它是科幻小说,但确切地说,它也算不上真正的科幻小说。寓言小说?不,这不是寓言。教育小说?不,这里面没有任何值得或可以引以为鉴的东西。小说主人公的一切努力和挣扎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失败了)。不过,失败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糕,事实上,失败自有失败的动人之处。但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给小说分类呢?较之把小说分成各种类别,我更倾向于把小说分成“我喜欢的小说”和“我不喜欢的小说”。我喜欢。我不喜欢。就这么简单。正如我喜欢的钢琴演奏家格伦·古尔德所说,“这是一种对个体主义的最终辩护”。

那也正是我的这本小说想要做的:在这个纷乱的、喧嚣的、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时代里,对个体主义做一次小小的、很可能根本无用的最终辩护。

孔亚雷

二○○七年十月

书评(媒体评论)

孔亚雷的这部长篇小说令人想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更具村上舂树文学本质的作品,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地。而这一境地,便不是简单的技术性模仿所使然,而须以精神的谐调、心灵的契合为前提,同时更需要波涌浪翻的文学才情。套用一句老话,他可以说颇得村上文学的“真传”。

——林少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失者(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孔亚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4114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7
15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