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可以不怕死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一行禅师以他的亲身体证,提出了有别于虚无论和灵魂永生的生命哲学:死亡不是句点,透过深观修持的体悟,你会发现超越死亡的秘密——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就好像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事物永远在延续着。事物的消失只不过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呈现。生、死、来、去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而这些幻象就是我们苦难的源头。一旦洞察万事万物皆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存在无不存在,体认到自己无法被摧毁,我们就能“重生般”地享受和欣赏人生了。

内容推荐

深观、谛听、触摸大地、接纳自己的血亲与精神始祖、体悟众生相依共荣的亲密性,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资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方能真实领会的滋味。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务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禅师所说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净土上”一般的从容心境,细细品尝话语深处的奇迹。

目录

译者序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净土上

序穿 越死亡的恐惧

第一章 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将去往何方?

第二章 真正的恐惧

第三章 深观的修持

第四章 转化哀伤与恐惧

第五章 新的开始

第六章 极乐世界的地址

第七章 持续的示现

第八章 恐惧、接纳及宽恕:触摸大地的修持

第九章 陪伴临终者

试读章节

突然领悟到,丧母只是一种概念罢了

失去任何一个心爱的人,也是同样的情况。如果维持生命的条件不合,他们就会隐退。母亲过世的时候,我非常痛苦。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是很难想象有一天会失去母亲的。成年之后我们都会面临丧母这件事,但是如果你懂得修行,别离的日子来临时,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你很快会体认到,母亲是永远活在你体内的。

母亲过世的那一天,我在日记里写道:“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已经来到我的生命里。”母亲过世之后,我痛苦了一年多,但是某一天的深夜我梦见了她。当时我睡在越南高地上的一间小茅屋里,那是我隐居的地方。梦里我看见自己和母亲坐在一块儿,我们谈得很开心。她看起来既年轻,义漂亮,长发是垂下来的。坐在她身边和她说话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就像她从未亡故一般。醒来时约莫凌晨两点,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从未失去过母亲。母亲仍然与我同在,这份感觉十分清晰。我突然领悟到,丧母只是我的一种概念罢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母亲是永远活在我体内的。

我推开门走到屋外,整片山坡都沐浴在月光里。这片山坡种满了茶树,我的小茅屋就在寺庙后方的半山腰。在一排排的茶树间漫步,我发现母亲仍然与我同在。她便是抚慰着我的那一抹月光,如同以往那般温柔和蔼……真是奇妙啊!每当我的脚接触大地时,我便深刻地感知母亲仍然与我同在。我发现这副身体不是我一个人的,它也是我母亲、我父亲、我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的延续。我看见属于“我”的这双脚,其实是“我们”的脚。我和母亲在这片湿地上共同留下了足印。

打从那一刻起,丧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觉一下拂面的轻风以及脚下的大地,便能忆起母亲是永远与我同在的,任何时刻我都能感觉到她。

一旦失去心爱的人,你一定会痛苦,但如果懂得深观,你就会体认到,她或他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现象会生起,现象也会熄灭,为的是让另一个现象能够生起。你必须十分敏锐、十分警觉,才会发现一个人的新貌。只要精进地修持,你就能办得到。

因此,和某位懂得如此修持的人手携着手一同行禅。留意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只鸟儿和露珠。若是能静止下来,深观万物,你会发现心爱的人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变现出新貌,那时你就会再度感受到活着的喜悦了。

没有任何事物被创生,没有任何事物被毁灭

一位名叫拉瓦锡(Lavoisier)的法国科学家曾经声明:“没有任何事物被创造出来,没有任何事物被毁灭。”(Rien ne se cree,fien ne se perd.)虽然他并不是佛教修行人而是一位科学家,他发现的真理与佛陀发现的真理却是相通的。

我们真正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只有洞察到我们真正的本性,才能转化对不存在和灭绝的恐惧。

佛陀说,当条件充足时,事物就会示现出来,于是我们就说它是存在的。依照佛陀的看法,判定某个东西存在不存在,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完全存在或完全不存在的。

观察一下电视机和收音机,我们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也许正在一个没有电视机或收音机的房间里,待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很可能会认为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都不存在。但是我们要知道,房间里其实充满着各种讯号,那些节目的讯号充满了整个大气。我们只要再多一个条件,譬如一台收音机或电视机,那么各式各样的影像、色彩及声响就会出现。如果没有一台可以收讯和显像的电视机或收音机,便说这些讯号不存在,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它们看起来好像不存在,是因为让电视节目显现出来的条件不足,所以我们待在那个房间里的那段时间,才会说它们是不存在的。若是未觉知到某个事物,就说它不存在,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只有一件事会真的令我们产生困惑迷茫,那就是对存在与不存在下论断。对存在与不存在下论断,会使我们深信某个东西是存在的,或者某个东西不存在。对存在与不存在的论断,完全无法适用于实相。P5-7

序言

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净土上

多年来我译介的灵修体系,大多偏重于“理入”的形式。无论是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肯·威尔伯(Ken Wilber)、佩玛·丘卓(Pema Ch6dren)还是艾兹拉·贝达(Ezra Bayda),都是擅长于逻辑推演、有能力对身心动力过程作精密描绘的精神导师。长期浸润于他们的著作中,我已经习惯于复杂而绵密的分析思维,此回翻译一行禅师如散文诗一般的佛教哲学,内心早就准备好面临一场挑战,然而过程中所经历的能量消耗,却出乎意外的大。

翻译本书的考量之一是逻辑与意境不易兼顾。多用一两个连接词,或许能使上下文的思路更清晰一些,却往往丧失了原文的诗意;照顾到意境,又恐怕读者感觉语焉不详,真正是言简意赅的文字最难转译。

考量之二是,我想将本书译成佛教徒与非佛教徒都能接受的读物,因此某些传统佛教名相——譬如“八不”或“五蕴”——必须采用较为现代化的意译形式,以呈现出一行禅师接引非佛教徒的跨宗教精神。

考量之三是,一行禅师的英文译者完全有能力传达出文字背后的慈悲氛围,但身为中译者的我,没有机会亲炙禅师,因此必须在思索过程中留意心的开放度,以平衡感性与理性的运作。

考量之四是,一行禅师所谓的深观,显然是他长期与大自然相处的亲身体证,或是一种多次元的内在领悟,但是化成语言传达时,如果译者本身的证量不到,深观就会变成浅尝。如何拉近禅师之体证与都市丛林中的译者之距离,也是不小的挑战!

深观、谛听、触摸大地、接纳自己的血亲与精神始祖、体悟众生相依共荣的亲密性,这些都是生生世世的福慧资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方能真实领会的滋味。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务必放慢速度,最好以一行禅师所说的“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佛的净土上”一般的从容心境,细细品尝话语深处的奇迹。

译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开始生起了五十年来真正想“善待”自己的意愿,那股不顾一切行法布施的强迫性驱力,在一行禅师无奇而深邃的洞观之下,终于消弭殆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可以不怕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一行禅师
译者 胡因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92346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7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