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心的旅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精彩的小说,故事曲折,内容精彩,言语优美,是人们闲暇时阅读的休闲读物。

除此之外,这是一本心理学家写成的小说,作者陈瑞燕是香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授,有丰富的临床心理治疗经验。心理学家写的小说除了普通小说的特点之外,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启迪,获得了精神的升华,拥有内心了的宁静。

本书的主人公方以澄是一名自闭症患者,本书从他的生活入手,讲述了他寻心的旅程,从一名自闭症患者成长为事业有成、精神世界丰富的医生,其中的挫折、困惑、挣扎、找寻可能普通人都曾经历过。人们从他寻心的旅程中或可发现自己的影子。本书引领读者探寻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在纷繁的世界中自己真正的追求。

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人有很多欲望,但人作为万物之灵,不能被欲望控制,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自闭澄也正是实现了这一过程,拥有了内心富足的人生。相信他的经历可以带给读者很多深思和启迪。

拥有丰富快乐的人生是每一个人的向往,通过阅读本书,你在欣赏的同时,会做很多关于自我的深思,这也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希望这本书带给人们更多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所说的道理却真实不虚。书中的道理真实不虚,所用的描述手法轻松活泼,这是本书的特色。书中的主人翁,方以澄,被西方医学诊断为自闭症,但他的祖父,一位资深的灵修家,却认为他富有自性。以澄的遭遇带领读者感受科学和灵修不同角度对人生的看法。书中描述了他对自我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如何去了解人间的情义,又如何去努力创造自己的前程。

目录

第一版自序

再版自序

第一版序(一)

第一版序(二)

再版序(一)

再版序(贰)

第一章 情、心、物

第二章 心

第三章 情

第四章 物

第五章 不执著情

第六章 不执著心

第七章 不执著物

第八章 平衡情、心和物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情、心、物

以澄正在自己的房间。

奶妈安姨敲门说道:“少爷,晚饭准备好了。少爷、少爷呀……少爷,你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吃过东西了!请你不要再把自己锁起来,开门好吗?”

以澄没有回应。他颓然倒在一张安乐椅上,面向墙壁,凝望半空。他的右手拿着一颗聪明豆,不停用拇指把它在掌心中翻动。他的眼睛像狱火一样彤红,他的脸如死人般苍白。

以澄的母亲走到房门前。

“以澄,我有重要的事跟你说,开门吧!”

依然是一片沉默。以澄一点也不为母亲口中的“重要事”而动心,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事再值得他用心,何谓什么重要或不重要呢?

“以澄,郭博士快要死了!”

现在的方以澄,脑海是一片空白的:这正是他数月来把自己困在房中的原因,他希望把以前所发生的一切都忘记,那些事实在使他十分苦恼、十分迷惘。他决意要让过往的一切随风而去,再次返回自我的世界,从此和世上的纠纷、恩情、名利都再没有丝毫纠葛。但是,“郭博士”这个名字是多么的熟识啊!在他的脑海中留着深深的烙印,想要擦去,又谈何容易呢!母亲这一句话,更使以澄忆起往事种种。几分钟后,以澄终于开了门。呆滞地说:“你说什么?”

“以澄,你最近多么沮丧。看!你的面青唇白,别人见到还以为我们没钱开饭。算了,先不谈这个了!我刚联络过郭博士,才知她快死了。唉!她还很年轻呀,又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儿女,只有她自己一个。好在我不是她,要不然,我真不知如何是好。她的看护告诉我博士患上了末期癌症哦。可怜的郭博士,她每天都疲乏地倒在家中!听说她身体痛楚非常,可是她仍然坚持在家里工作,你能相信吗?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啊?又不会赚到大钱。”

以澄听了这个噩耗,本来冷漠的容貌,加添了几分愕然。他缓缓地走出房门,望也没有望他的母亲一眼,便步下楼去,他的母亲和安姨随后跟着,不停发问:“以澄,你想要什么吗?你想怎样呀?要不要吃什么或是喝什么呢?以澄,你……”

以澄头也没有回地直走着,看到在大厅的三叔,便对他说:“我要去郭博士家。”就此一句,随后,安姨立刻奔回房中替他拿外套,三叔连忙吩咐司机备车,他的母亲则催促佣人预备三文治,好让他在车上吃。以澄仍是没有理会他们,不发一语地上了那辆黑色的劳思菜斯。

在途中,往事在以澄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浮现。十年前,他第一次到郭博士诊所的情景,至今仍是历历在目,还有每天跟郭博士的聚会、小青蛙、小矮人……以澄想到这些,不禁会心微笑。回想往日郭博士对他的关怀和鼓励,他却把郭博士遗忘了三年。若不是母亲及时告知了他郭博士的情况,或许再没有机会见到她了!想到这里,以澄实在心感有愧。

车子停在郭博士家门前,以澄踏进大门之时,心中突然生出一股难以形容的滋味:只要走进去,便可以跟久别的知己相聚,但这一趟再遇故人,就免不了旧事重提。他有点高兴,却又带几分伤感。他看到郭博士卧病在床,双目闭合,满面倦容。以澄静静在床边站着,虽然神色沉重,但他的才子秀气却并未有减,他微微倾向郭博士,在她耳边轻轻地问:“郭博士,您觉得怎样?”

郭博士缓缓张开眼睛,安祥的神色带有倦意,那苍白的脸孔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这一笑代表了无限的欣慰,却又带有一点苦涩。

“以澄,多高兴可以再见到你。已经接近三年没有你的消息,近来好吗?我想你应该已在哈佛医学院毕业了。一切顺利吗?”  以澄突然感到心里一酸,怎知郭博士在生命垂危之时,还像以往一般关心自己!他又再次感到人间温情和得到真挚关怀的喜悦。他怔怔地看着郭博士,为自己居然把这位大恩人遗忘了而深感惭愧。虽然以澄希望向郭博士倾诉他的痛苦,却不愿再加重她的负担.只回答说:“我很好。”淡淡的一句,虽然面上仍带着微笑,却掩饰不了他黯然的神色。

郭博士凝望着以澄。她太了解以澄了,立即察觉到他的悲伤。

“你看来十分憔悴苍白啊!有什么事困扰着你?愿意告诉我吗?”

以澄默不作声。他实在很沮丧、迷惘,正陷于极度的痛苦中。只有郭博士明白他,他亦只相信郭博士。无奈的以澄被郭博士的真诚感动,他开始解开自己。

“绮仙自杀了……不曾留下一个字……博士,我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她为何要自杀?为什么?”

以澄望着郭博士,期待着答案,但郭博士保持着沉默,只是耐心地聆听着。

以澄于是继续诉说,但声音已变得沙哑:“失去她,我再也不关心这个世界。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做,或许我应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就像六年前一样。那儿绝对宁静、平安,绝对没有痛苦,没有悲哀。”

他眼眶含泪,双眉紧蹙。

“以澄,你似乎很伤心,很不安。”

以澄无奈且失落地望着郭博士点了点头。

郭博士想了一会,伸手轻拍他的肩膀。

“以澄,在你决定你的生活方向之前,请让我和你分享我对人生的看法,好吗?”

以澄诚意地静待,明智的意见正是他所渴望的。

“请你给我拿来一些纸和笔。”

以澄照着做,郭博士便用她那柔弱的声音解释道:“每个人都在找寻生命的意义,简单说就是什么会令我们快乐。”

她严肃且温柔地望着以澄。

“人的基本欲望有三种:物欲、心欲和情欲。首先,渴望尘世物质的,会追求财富、名誉、事业和成就。其二,投入精神生活的,会追求心灵的平安和精神上的满足,很多人都为此而参加不同的宗教团体,而亚洲人则在心灵锻炼上较成熟进步,如我们为此发明了太极、瑜珈和气功。最后,人们也渴望爱。因为只有透过与人沟通和交往才可以去爱或被爱,所以,人们便有家庭、夫妇、朋友;又或者与那些贫、病、有需要的人建立友情。”

接着,郭博士在纸上画了一个圆。

“每个人都有一生,记着,只有一生,没多没少,去追寻他的生命意义。”

她从圆心开始把它分为三份,并在一份上写上一个“情”字,另一份写上一个“心”字,余下的一部分写上一个“物”字:

郭博士继续说:“你看,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好像这个圆一样,是有限的。若你集中精力在一个欲望上,你追求其他欲望的精力就会自然减少。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寻物质的满足,他培养心灵和建立情爱的精力就会相应减少。”

她又画了另一个圆:

“很多人穷其一生追逐名利和金钱等物质,没有感受到爱和心灵的平安,很多商人都是这样;另一方面,有人只关注心灵的成长,不追求爱和物质,就如那些完全与外界隔绝的静修僧侣;再者,有些人只关心爱而不考虑精神和物质,到第三世界当义工的人就是一个好例子。当然,大多数人都绝非那样极端。我们都有那三种渴求,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郭博士休息了片刻后再说:“以澄,你是一个十分集中的人,当你有一个欲望时,你便贯注全副精神于其中。当你一有了目标,便不再考虑任何事而全心全意地迈向这目标。你曾追求心灵世界二十年而完全不顾你外面的世界;当你开始感觉到其他人对你的爱时,你便全情投入去建立与人的关系;当你决定追求学术成就时,又把心灵和爱情都搁置一边。你已经尝试过情、心、物带来的甜和苦,现在也是时候去评价这三种欲望对你的价值了,哪一种是最重要呢?你又愿意付出多少去寻求?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怎样去追寻快乐,或你的生存意义是什么,这都要由你自己决定,不过要记住,无论你选择追求任何一样欲望,都要付出代价。”

郭博士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递给以澄,之后便合上眼睛……她太累了。

以澄拿着那张纸,深思着郭博士的话。他对自己说:“真的,我已经历过情、心和物的滋味,这是从七年前开始的……”

P3-13

序言

此书原名《情、心、物——人生规元》,是我一九九六年所写,但看过此书的人不多,因为我主要是把它送给一些有缘的朋友及学生。时间久了,我也把它渐渐遗忘,书架上剩余的数部,静待了卜年。最近收了一个活泼的学生,冰雪聪明,热爱生命,但常见她眼眶有泪,心神迷惘。后来得知她喜欢看书,便送了她一部。数天后,她带着微笑告诉我书中的内容使她感受良多。安然的眼神也开始替代了泪水。她还与她的朋友分享,这样,有更多人希望阅读到此书。眼看架上余下的书不多,而且我感到或许有更多人希望在此书中有所收获,把它“收藏”在我的书架可能是我自私,于是,我决定将此书再版,使更多人能够有机会阅读到此书。有幸得“明报出版社”答允出版并发行,使我这个愿望得以顺利达成,在此感谢。

我更感谢为这次再版写感想的临床心理学家们。她们阅读初版的时候仍是我的学生,现在,她们各自已是不同机构的资深临床心理学家了。我欣然接到她们的读后感,知道这书还在她们的心中,对她们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一些指引。这是一位老师最大的满足。

身为一名老师,我未能亲自教导所有的学生,但愿借此书向他们分享我对人生的看法及临床的心得。近年临床的机会少了,也未能尽心去医治所有求诊的病人,总有点不安,也希望此书能给他们及其家人一一点引导及支持吧!

在此顺祝各位读者身心健康。

陈瑞燕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现代人拥有很多物质、情感关系和自我空间,然而追求的却与满足感往往未能成正比,却又不明所以,冰封在无助、空虚和困惑中。《寻心的旅程》的故事,令我们领略到富足生活的基本元素,原来人生的姿彩源于“衡”。在提供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欣喜见到曾经沉沦罪恶漩涡的受助者被《寻心的旅程》的故事驱除了心魔,不再执著于情欲和享受。因此,健康和自信的心灵从笑脸散发出来。谢谢陈教授用感人的故事启发我们,谢谢她制造了平台,让迷失方向的人找到了明灯。

——临床心理学家 杨燕恩

人生的奥妙与精彩,或许你也可以从主角以澄的经历中勾起属于自已的片段。“拒绝与眷顾”、“接受与施予”、“迷失与领悟”、“执著与放开”,八年前初读已感有趣,八年后再读更觉韵味!

——临床心理学家 王润萍

这书除了是一个轻松的故事之外,还有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从平凡中见不平凡的生活小节,确实耐人寻味,有待读者慢慢发掘。1998年初看《寻心的旅程》,当时是一个实习的心理学家,七年后的今日重看《寻心的旅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如果日后有机会再看《寻心的旅程》的话,依然会有空间让我去反思及领会。

——临床心理学家 刘美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心的旅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瑞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295291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