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需要细节--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官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就像那涓涓小溪汇入大河奔腾向前一样,这一份份简历描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它让我们听到一批热血青年为自由的呐喊;它让我们看到一批无畏战士为信仰的搏杀;它让我们见到一批勤劳公仆为大众的奉献。在他们水与火、灵与肉的一生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去书写!有多少可喜可贺的功绩值得去颂扬!有多少可敬可佩的精神值得去景仰!

中国人常常以哺育中华民族的这片沃土而骄傲,为先辈们创造的悠久历史而自豪。那么,对为建立新中国、开启国门做出卓越贡献的老革命家、老外交家的名字和事迹,也应该牢牢记在心中。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历史的画卷,去搜索、回顾、记忆那些不应该受到冷遇、遗忘的开拓者的丰功伟绩吧。

内容推荐

浩瀚的草原是由无数小草簇拥而成,历史就像涓涓小溪汇集成奔腾的长河不停不息地流淌。历史是由无数件事与人而组合构成,细节是历史形成的积累,有了细节会有助子更好地解读历史。细节讲述了历史发展中的许多故事,细节记载了历史行进中的曲折过程,了解历史需要更多细节!一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成为不朽的历史画卷,是因为它为后人展示了当时古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百姓寻常生活的情景,留下了珍贵史料。每个时代的历史就是在你我他的笔下与口中得到传递,普通人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现在的所见所闻也许就是将来的历史。

本书饱含深情记载了老外交官们的那种微笑中饱含着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灵活中蕴藏着的刚毅原则、沉稳中洋溢着的智慧风采、豪爽中展现着的国际主义博大胸怀之往事。

目录

军人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

 迫在眉睫

 相聚京城

 上好外交官的必修课

 首脑外交

 走马上任

 轨迹觅踪——新中国第一批驻外大使

“91人大字报”的来龙去脉

 一、“寻迹追踪91人大字报”原文

 二、外交工作陷入困境

 三、陈毅受难

 四、涉外事件频发

 五、26位大使大字报

 六、91人大字报

 七、蒙受冤屈——91人的自我检查

 八、“我还是喜欢91人的!”

 九、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

 十、感悟

“9·13事件”中的外交攻略

申请“安乐死”的曾涌泉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

“半个布尔什维克”——徐以新

经历“血溅王宫”的张伟烈大使

我的父亲王雨田

 父亲的一生

 父亲的故事

 父亲的榜样

资料:外交官中的老革命

试读章节

儿女情长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子女的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对父母是否能够做到具有孝顺之心和孝敬之力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一把尺子。“不孝子孙”是民间一种非常严厉的咒语。这些军人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为穷苦大众谋幸福,战争中由于环境与条件所迫,无法在父母身边尽一个孩子的孝敬之力、孝顺之心是可原谅的,但他们思念父母之情,报答父母之恩是时刻铭记在心的。经过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前仆后继的奋斗,新中国成立了,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这些军人进了城掌了权,能够好好地孝敬父母,是实现他们多年的愧疚之情、补偿以往未尽之意的最大心愿。他们有的人迫不及待地将父母从穷苦的农村接到身边;有的人准备安好家后立即迎接父母的到来。但是当他们接到去国外工作的新任务后,环境和条件又一次让他们无法在/义母身旁去尽子女责任和义务,打算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安度晚年的愿望又因为相隔万里而无能为力了。在国事与家事之间,他们的选择是坚定的。他们将接到身旁的父母又送回老家,又一次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老人们像当年送他们参加革命一样,又一次将他们送上征途。军人一次又一次的奉献,在他们军功记录中增添光彩的还有他们的父母。

有一件事让人心酸,让人感慨。黄镇夫人朱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父亲,是这样写的:

“我的父亲是1960年去世的,我们1961年初从印尼回国参加会议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这封信整整压了3个月。信中说:我现在病得很厉害,不知你回来了没有,希望给我寄二两红糖、一两茶叶,我觉得嘴里没味,不愿吃东西……看了信以后,我哭了,他毕竟是我的父亲,他只有我这么一个独生女儿。他刚60多岁,对我也没有多大的要求,只是有时想到北京看看外孙们,最后想要那么一点点糖和茶都未能如愿。北京家中的孩子们小,又不懂事,接信后没有人管这件事,他老人家该有多么失望和痛苦啊!”

如果朱霖当时就在老人身旁,即使是上天揽月的事也会拼命去办,更何况是二两红糖和一两茶叶这样并非难以办到的事呢!老人家带着遗憾离去,让朱霖常常处在自责之中。

黄镇夫妇已有四个孩子了,在战争年代无法带在身旁,都分别送到根据地的老乡家里代养。解放后孩子们都陆续被养母们送到北京。全家刚刚团聚。为了完成出国任务他们依依不舍地又将孩子们分别送到亲戚、战友家抚养。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这些外交官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忘我地战斗在外交第一线上,但他们又无时无刻地惦念远在万里之遥的国内的孩子。孩子们的健康、学习、品德、生活等情况常常使他们揪心思念、夜不能寐。幸好当时有北京育才学校、北京育英学校、北京十一小学、北京八一小学等住宿学校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外交官们在北京有了家后才逐渐得到好转。但家中也是孩子当家,自己管理自己。当时有一件有趣的事:因为电话资源稀少,只要家中一安装电话,孩子们就知道父母快回家了,于是就急忙进行大扫除迎接父母回家。

符浩夫人焦玲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到驻蒙古使馆工作不久,有一次因公临时回国,飞机到达北京机场后,她乘坐机场的车进城。路过船板胡同时,看到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就控制不住思念的感情,急忙下了车。人还没有进幼儿园大门,车已离开。这时突然发现装有文件的皮包丢在车上,顿时心急发慌起来,顾不得去看孩子,就快速去外交部报告。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当即严厉地批评了她,阎宝航副主任一方面批评她,一方面像对孩子一样安慰她,并派了车让她立即返回机场,取回了皮包。符浩在使馆看到外交部对她的批评并要给她处分的电报,更是焦急万分。她无心去看望孩子,办完公事后她很快返回使馆。

近日,笔者在北京西郊解放军政治学院李欣老将军(当时他是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团武官)家采访时,他讲道,当年外交部有个规定:每对夫妇只能带一名6岁以下的孩子随行出国,年满6岁必须送回国内。当时他有个3岁的儿子和一个未满月的女儿,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将女儿留在姥姥身边。当他讲到女儿没能吃上一口母亲的奶时,90岁老人的泪花在眼中闪烁。时光过去50多年了,但对女儿那种愧疚之情让人难以忘怀。

还有一次,当笔者询问已经白发苍苍的余湛夫人佐伊当年孩子是怎样安排时,老人告诉我,她当时有两个孩子,一个两岁另一个才几个月。两岁的孩子经过李克农副部长特批进了外交部的幼儿园,另外几个月大的孩子找了个奶妈放在战友家代管。笔者又问:“不是可以带一个出去吗?”佐伊阿姨答道,“是的,我也跟余湛谈过,可他瞪了我一眼,说那还工作不工作了?”像这样要做出选择安排子女的事,在第一批外交官家庭中比比皆是,困难是很困难,但在他们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一位已经跨入60岁的老人在回忆往事时,仍然清晰地记得50多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是北京西郊一所住宿制小学,在操场的旁边有座二层楼的卫生所。一个男孩静静地坐在窗前向外眺望,他因得了传染病——猩红热被隔离,不能像往日那样与同学们一起上课,不能在课余时间与伙伴们嬉闹玩耍。虽然校长、老师时常拿着水果点心来探望,虽然医生护士像对自己孩子一样体贴人微地治疗、护理,但他仍感到孤独。晚上睡觉时常常做梦想到爸爸、妈妈,醒来时枕巾已被泪水打湿。他的最大心愿是爸爸、妈妈突然出现在面前,但这美好的愿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的爸爸、妈妈远在万里之外的他国工作,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常言说父母对自己孩子成长中的每件大事都了如指掌,但对外交官来讲可能就难以做到了,也许孩子的病痛与思念会被流逝的岁月永远掩埋。每当放假休息,同学们被家长接走时是他最难受的时刻。虽然在过节时总是有不少父母战友接他回家热热闹闹过得也很快活;假期里常常在叔叔伯伯家与他们的孩子挤在一起过得也很开心,但毕竟他的家在学校,他没有自己的家。如果说父母因工作需要未能尽心照看孩子是一种牺牲,如果年幼的孩童未能在父母的身旁得到应该获得的抚爱也是一种牺牲,那么两代人的牺牲不也是对中国外交事业的一种奉献吗?

很多外交官孩子的名字也有外国情结,就像那些名叫“抗战”、“延安”、“解放”、“自卫”、“建国”一样也有着时代的烙印。1952年2月3日,王幼平大使夫人史洪潮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院生了个大胖小子,王幼平大使给儿子取名叫涅高游。这个名字来自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的两座著名山峰之一,当地人把涅高游称作英雄峰,把曼德拉称为神女峰。孩子送回国上幼儿园时,老师认为这个名字叫起来不顺口,就按谐音改为王野牛,上学时又改为王野。在王幼平离任时,罗马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大国民议会主席格罗查设家宴欢送王幼平大使夫妇,在闲聊时得知王幼平大使在罗马尼亚喜得贵子,而且是以罗马尼亚著名山峰涅高游为名时,十分高兴,起身举杯祝贺并索要照片一看,当看到孩子光着屁股趴在床上的可爱样子时,笑着在照片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并对王幼平大使说:“30年后我再接受他呈递的国书。”时过境迁,格罗查已经作古,涅高游(王野)也未能如约去罗马尼亚呈递国书,但这段趣闻堪称佳话。还有像姚仲明大使的儿子名字是为纪念印尼收复西伊里安而叫姚西伊,康矛召大使的儿子在新德里出生叫康德里……

如果说外交官有特权的话,那就是通邮免费。就像当年军人免邮资一样,不管距离远近,来往信件不用付邮资。外交部有个神秘部门——信使队,不定期地专职向驻外使馆送达各种机密文件,顺便将国内家属的信件带出去,再将使馆人员回信带回国。只要贴上4分钱的邮票,国外的信就可以顺利寄到家中了。有时为了赶时间就将寄往国外的信直接送到外交部的一个信箱,连4分钱邮票也省了。来往通信虽然邮费免了,但时间却没有保障,一两个月能收到就算不错了。家书抵万金,每次信使的到来给使馆人员带来了欢乐与喜悦,对信使的接待也是破格的待遇,接送、就餐、住宿都安排得非常好。但对未收到信的人,也带来了烦恼与担忧。由于不掌握送信的周期,常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接到父母来信时经常被责问为什么没有写信,可下一次来信时又说一下子收到好几封信看都看不过来了。父母期望孩子们能多谈些学习和生活情况,可孩子们小又不擅长写信,往往是几句话就草草了事。即便是这样,每封信也会给父母带来许多的安慰和满足。

P35-39

序言

虽然我没有子承父业当过外交官,也不曾在外交系统工作过,但从小就在外交部宿舍大院里生活、长大,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老外交官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精彩人生都早已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为他们写作的冲动使我在60岁之际开始了习作之旅。一是壮心未酬,还想再做成一些能够自慰而又有意义的事情。二是把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品格记下来告诉后人,并传承下去。

让我感到最为遗憾的是,动手收集有关资料错过了最佳时期,当那些老外交官们健在时,本来能有许多机会和时间去了解、记录他们一生中的感人篇章,可惜让自己的愚钝错失了良机。熟悉他们的那代人有的已经走了,有的已经老了,他们的名字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常常被人提起。岁月是无情的,它在带走一代人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们对他们的记忆。然而,历史不应该忘记那些为中国外交做出过贡献的人,他们的名字应该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每当我掩卷闭目之时,老外交官们的那种微笑中饱含着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灵活中蕴藏着的刚毅原则、沉稳中洋溢着的智慧风采、豪爽中展现着的国际主义博大胸怀之往事,引出我魂牵梦萦的思念。作为老外交官的后代,将他们的往事记录下来,是一件急迫而又责无旁贷的事情。

浩瀚的草原是由无数小草簇拥而成,历史就像涓涓小溪汇集成奔腾的长河不停不息地流淌。历史是由无数件事与人而组合构成,细节是历史形成的积累,有了细节会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历史。细节讲述了历史发展中的许多故事,细节记载了历史行进中的曲折过程,了解历史需要更多细节!一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成为不朽的历史画卷,是因为它为后人展示了当时古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百姓寻常生活的情景,留下了珍贵史料。每个时代的历史就是在你我他的笔下与口中得到传递,普通人也可以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人,现在的所见所闻也许就是将来的历史。

我并不试图去写历史,而是尽量收集、整理更多的线索与资料,留给后人在了解历史时作为参考、研究之用。

会有那么一天,在客厅的沙发上或在参天大树的树荫下,我的孙子孙女围绕在身旁。“爷爷、爷爷,给我们讲个故事吧!”那童稚的祈求、那渴望的神态,使我无法拒绝。我捋着雪白的胡须,爽快地答应下这个每天都会提出的要求。我会将无数革命前辈们为新中国成立、为人民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给他们听。我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

最后,对母亲张惠新的指导、协助表示感谢;对葛绮云、佐伊及许多叔叔阿姨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对世界知识出版社提供的机会和责任编辑许丽娜的辛勤劳作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需要细节--一个后代眼中的老外交官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民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2925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1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