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

内容推荐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目录

一、前言

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

三、《素书》白文

 原始章第一

 正道章第二

 求人之志章第三

 本德宗道章第四

 遵义章第五

 安礼章第六

四、《素书》释评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附录一、黄石公传(明)

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

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试读章节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燮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译文】 我认为,宇宙和人世并非独立不交,而是相互感应、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圣人、贤哲们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比如说,帝尧十分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顺应人事,而建立了七种重大的政治制度,为后人所法;大禹依据山川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傅说曾经向武丁讲述过天道运行的自然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周文王将天道的规律与人间法则结合起来,才推演并发展了八卦;周公旦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春夏秋冬四官,同时设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负责调和阴阳;孔子觉得天理人道太过奥妙,所以有不谈“怪力乱神”之说;老子却将其概括为“无”与“有”两个概念。

《阴符经》里说:“了然了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领悟了万物一体的规律,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自然物我同一,此刻天地之间,人世之内,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统统藏于胸臆,任我主宰。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等等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译文】 黄石公这个人,相传是秦朝时期的一位世外高人,是一位隐士。他传给张良的这部《素书》,十分简略,但其中包含的哲理却很深邃,即使是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译文】 黄石公知道秦朝将要灭亡,汉朝将要兴起,所以他选择张良作为学生,将此书传给了他。然而,张良虽然不负重托,运用此书的智慧帮助刘邦完成了灭秦兴汉的大业,但也不能说他完全领会了书中的奥妙。张良做出了这么大的事业,功成名就,其实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而已。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译文】 《素书》里说:“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攻下齐国之地,仗着自己兵强马壮,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是恼火,当着信使的面正要发作,是张良阻止了他。因为张良知道,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刘邦绝不能得罪韩信。于是暗示刘邦可以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韩信尽心打败项羽。

《素书》里说:“小怨不赦,大怨必生。”汉代天下初定之时,许多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封赏而怨声载道,有些人甚至密谋造反。张良劝刘邦首先封赏了雍齿为什方侯,此人与刘邦素来不和,意见很深。众人见刘邦封赏了雍齿,心想:连这种人都能封赏,那我就更不在话下了。从此众心大定,防止了一场内乱的发生。

《素书》里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恰好有个谋士叫郦食其,他建议刘邦封分被秦灭掉的六国后代,争取这些人的拥戴。刘邦也是疾病乱投医,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但张良知道,重封六国后代是重新回到战国混乱时代的开始,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于是说服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

《素书》里说:“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刘邦登基称帝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后,非常着急。张良给吕后出了主意,让她请当时隐居在商山中的四位隐士出面劝说。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素书》里说:“吉莫吉于知足。”汉定天下,刘邦论功行赏,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却知道位高权重的危险性,所以他坚辞不受,只愿受封留县,史称其为留侯。

《素书》里说:“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张良功成名就后,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原则,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远离一切是非,几乎抛弃了一切荣华富贵,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嗟乎!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译文】 张良只是运用了《素书》中一些微不足道的智慧,就能够推翻秦王朝,打败楚霸王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如果有人能完全领会书中的精华奥义,并且灵活加以应用,那将能创造多么巨大的丰功伟绩。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译文】 自从汉朝建立政权以后,社会上诗词歌赋等等文章很是兴盛,但是能够真正认识宇宙大道的,却是寥寥无几。三国时的诸葛亮、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后世之人称作一时贤相、能臣,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依稀之中连皮毛也没有摸到,更别说领会多少了。这就是本书不传“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原故,世上可造之才太少了。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译文】 道的把握,存乎一心。恍恍惚惚有其“道”,似有非有即为“神”。证道而又离道者,即道即心,就是“圣人”;无果而欲证者,无道有心,就是“贤人”。不是这四类人,即使得到了《素书》,倒背如流,也不能在实际中真正应用。P4-6

序言

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

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从张良的成长历程中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人间惊人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的实用性、操作性都非常的强。无论什么人,只要他不是一个坏人,熟读此书并且灵活应用,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

那么《素书》究竟是本什么书呢?

《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

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采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

“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道、德、仁、义、礼。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所以《素书》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石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09469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