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苗子说黄苗子/文博书画大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文博书画大师丛书”之一。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评价说这是“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本书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上是以文化人学者艺术家为主题,但是结构与文体却不同于一般的访谈录或书画家评论集,而是有似于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目录

自序 美就是好得与众不同

[上篇 黄苗子说]

 画坛师友共沧桑一黄苗子访谈录

 采访侧记

[下篇 说黄苗子]

 我与黄苗子老先生

 《艺林一枝 古美术文编》简端批语札记

 艺术界就是由圈子组成的——评《画坛师友录》

 黄苗子笔下的趣闻与佳话

[附录]

 “记住她的风度、爱心、艺术”——关于郁风的点滴印象

 郁达夫杂著五种阅读札记——为纪念郁风老师而作兼呈黄苗子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问:您跟齐白石有来往。

答:齐白石是解放前到南京,那时候我有个画家朋友叫周多,是湖南人,他认得齐白石,把他带到我家里,我请他老人家吃中饭。

问:据说齐白石那次去南京是有点受骗?

答:对,是张道藩把他拉去的。为什么把齐白石拉去呢?张道藩老想当南京市长,但没到手,就发牢骚,辞职不干。他讲以后不过问政治了,要搞艺术啦。当时举行拜师会,拜白石老人为师。那个拜老师的会我参加了,还有常书鸿他们也在。

问:来到了北京就自然而然跟他交往多了。

答:来到了北京以后就常跟叶浅予、李可染一起去看他。

问:据说有一次赶上给老先生捎了一封信,老先生特别高兴。

答:对。当时他拿出一叠自己收藏的画,要我自选一幅相赠,我选了一幅《虾》,他提笔写:“八十七岁之白石老人,久客京华,梦也思家,时值苗子弟为予送亲人书笔,此谢之。”我感动、惭愧、愉悦之情,一时无从表达。

问: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自存画呢?

答:一大捆放在那儿。齐白石作画非常之勤,天天画,不停地画,除了卖掉的,他还有很多画。当时还有一个传说,说他家的墙后面砖头被挖开,他的大柜子被挖了一个洞,一伸手画就被拿走了。

问:对这些事,老先生晚年也是防不胜防。齐白石到晚年好像是一个人住?

答:有一个护士。最初是老郭,解放后没多久就辞去了。后来有人介绍一个年轻的姓孙的来,很漂亮的,据说把他的钱偷了。

问:据说黄金被偷了?

答:后来请了一个姓高的中年护士,胖胖的,一直侍候他。

问:那时候您经常去?

答:对。有空就去看看他老人家。当时许麟庐办的和平画店就在我们胡同里。许麟庐经常请齐白石去,李苦禅每天在画店里喝酒啊,起霸啊,唱戏啊,所以白石老人很高兴去。画店离我家没几步,于是就顺路来我们家里。当时他还认新凤霞做干女儿,祖光和凤霞和我们同住一处。

问:老人的工笔草虫,画得很生动。

答:对。他还留着,给可染和我都看过。到老了再加两片叶子,加两笔写意花卉,配得很好,慢慢地再出手。早些年他眼睛好,后来眼花了,就不好画工笔了。

问:过去也有人说他九十岁以后的工笔都是儿子帮着画的。

答:不可能吧,九十岁以后他是不会画工笔的。

问:都是过去存的?那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

答:也无所谓有远见,因为他爱惜自己的东西啊,所以他藏起来,他知道越到晚年他就越不会画了。

问:但在钱的问题上,都讲他是一个很仔细的人,可您的回忆录又说,晚辈学生去看他他是给车费的。

答:对。正如可染说的,车费你不能不收,不收老先生不高兴的!

问:可荣宝斋史料有记载,当时他的润格不高,也就一尺两块钱。他怎么还舍得给来的学生付两块钱车费呢?

答:我有他的笔单,但现在找不到了,是不高。但这是旧时代的老规矩,长辈就得给晚辈车钱。

问:每个学生去都是这样吗?

答:反正我们去他就给过,不是每次都给,过年过节啦,高兴就给。

问:比如说您给他捎了一封家信去。

答:对,他高兴就给。还给了我一张画。他实在有不少钱,都存在银行里。有一次银行倒闭了,他吃了大亏。以后他的钱就藏在墙缝里头,时间久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关于老人的传说不尽可靠,因为他名声大,就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传闻。

P47-49

序言

古人说文无定法,书也无定法。在一个速食文化的环境里,在一个过多预制件、标准件的市场中,流行的、通俗的形式占压倒优势,但是,若论文化价值,显然还要有个性风格。常遇到人问我,对一幅字画、一本书、一篇诗文来说,什么是美?我的回答是,达到了一流专业水平以上而又好得与别人都不一样。

达到了高水平而又能特立独行是很有难度的事情,尽管从事创作写作的人都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文学艺术领域里失败者远比成功者多,绝大多数人无法跨越难度,做不到特立独行,只能是泯然众人。

虽然自知才疏学浅,但仍有追求卓而不群之心,这本小书便是我自己追求的样式,内容上当然是以文化人学者艺术家为主题,但是结构与文体却不同于一般的访谈录或书画家评论集,而是有似于俞平伯的《燕知草》、《杂拌儿》,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当然,谬误之处想必会有,还望方家指教。

后记

如果不是编辑李潇潇再三催促得抓紧交稿了,这本小书恐怕还不知要拉拉杂杂写到什么时候才算完。

2007年5月,李潇潇邀请我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与王克瑞副社长、聂珊珊主任、刘立东主任会商选题,虽然大家是初次见面,但是正如古人所言“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当场便定下五本书的选题并签了出版合同,其中四本是文博书画丛书。包括本书在内的这套丛书,颇受上述几位出版社同仁的青睐,还得到了梁刚建社长的重视,被列为重点书。

也正因为重视,所以我写得格外认真,迟迟没有杀青交稿。在这期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不仅出版了我的《闲闲堂茶话》,还插进来出版了我另外两本书《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和《把脉中国传媒》。在几个月时间里为同一作者出版三个不同专业的著作,对一位从事研究与写作的文化人来说,所谓知遇之恩,大概莫过于此矣。因此,虽是小册子,我却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与精力,如果不是有交稿期限,也许还要旷日持久地写下去。

平生素喜苏东坡,不仅爱其文采书艺,更慕其精神境界。苏轼文集里有一篇《记游松风亭》的随笔小文:“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如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是的,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就这样子吧。

2008年3月18日黎明写于闲闲堂

是日京城沙尘暴,昏天暗地几不成春

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过会在四十五岁生日这一天到云南挂职,也没想到这本书会在昆明最终定稿。我所敬重的资深编审池平老师在听说我到昆明挂职后说:“这是老天给你的回报,这是有贵人在帮助你!”我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本书能够面世,就是遇到了贵人。

但丁在其不朽巨著《神曲》的开篇诗句是:

“在我们人生之旅的中点,

我发现自己处于一片幽暗森林

而那时正路已不可见。

那情境怎能以言语道尽!”(此为网友译文)

1980年我考上大学中文系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神曲》,当时我刚十六岁,根本不理解但丁的诗句的意蕴,2002年曾至佛罗伦萨一游,站在老桥上亦曾回想当年诗人在此邂逅贝特阿丽思的情景,只是仍不大理解如此一部巨作缘何而著。现在,我懂了。

这套小书对我而言凝聚了太多的东西,我真心地感谢促成此书面世的出版人与编辑,也感谢花费时间精力阅读此书的认识或不认识的诸君——你们就是我的贵人。

末了,附上反映我近来心境与志趣的两篇自叙,聊博知友一粲:

闲闲堂铭

堂号闲闲,实则忙忙,正因忙忙,是以爱闲,人以闲为失,我以闲为得。或问闲闲出于何典?有解以“大知闲闲”者,有解以“十亩之田,桑者闲闲”者,不为无见,惟此外更有“可得长闲胜暂闲”、“闲抛闲掷野藤中”二典亦似古人为我而写。

事事不如人,惟读书不敢让人。处处能低调,惟境界品格不肯稍低。粗通文墨,略解丹青,一向认为生活就是艺术,凡美好事物如华屋名车琴棋书画声色犬马无所不爱,有缘享受时能安之若素,而力所不及能若无其事淡然处之。读书著文写字作画之外,尤好饮茶聊天,交游遍天下,知己两三人。  每得老人、大人、高人、雅士青睐,总与恶人、小人、俗人、蠢材无缘,不得不忙忙皆为事关前者,而能偶一闲闲则归功于不为后者浪费时间,有忙有闲,能忙能闲,乐于忙更乐于闲,无往而不乐,天遇我何厚哉。

挂云居小启

四十五岁生日到云南挂职一年,自少及长,不曾一日不读书,又到山水佳胜之地,不可无画,在滇寓所当然会有书房画室,行前拟一名日挂云居并自治一印,很直白,就是曹鹏挂职云南期间所居之室也。当然,挂云也未见得就没有出处,我素所偏爱的李白有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便有这两个字。既浅显而又有典故,能兼顾雅俗,是我向来追求的风格。

补记于2008年10月30日刚从

文山-马关-普者黑-弥勒出差返回昆明当晚

写干云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书评(媒体评论)

美术界最有价值的访谈录。

——陈传席 著名美术史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曹鹏所做的访谈,被定义为“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抢救”两个字用得好!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理解这套书的价值。能留下这些大师对艺术及人生的第一手资料,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赵泓 资深出版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人们读此书,有面见大师之宜,实在难得。书中被采访者都是名家巨擘,其言一出,当必反响于世,泽被后人。

——《中华读书报》

论人、讽世、忆往、揭秘,牵涉文化学术诸多领域内的人与事。有学林艺苑逸闻,也淡往忆旧、品评人物。

——《中国青年报》

曹鹏先生所为,其实是陪“文化老人”聊天,打捞历史记忆。书中所录,虽多属记忆片断,然而碎金片玉,往往见宝。

——《南方周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苗子说黄苗子/文博书画大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57373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