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充满自省与批判精神的电影人,一本青春陈凯歌的真诚自供书!

它不是电影,不是艺术创作,是陈凯歌的早年自传,是回忆录,是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个清醒着的灵魂对过往年代与人性的反思。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但它的诉说方式是当浩荡的洪流行走至转弯处,落叶在身不由己,卷入旋涡时的感受。它打动你,感染你,也让你摸到一点灵魂的质地。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电影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第一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这是“文化大革命”从发生发展,到癫狂的高峰,并正要走向其反面的时期,也是一个少年成长发育、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陈凯歌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导演生涯之前的生活、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积累的一段小结。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

本书是一本青春凯歌的真诚自供书。它不是电影,不是艺术创作,是作者的早年自传,是回忆录,是一个思想者的精神成长史,也是一个清醒着的灵魂对过往年代与人性的反思。它打动你,感染你,也让你摸到一点灵魂的质地。

目录

第一章 天国

第二章 降临

第三章 群佛

第四章 狂灰

第五章 青山

附录

附录一 千里走陕北——《黄土地》导演阐述

附录二 张国荣的眼睛

附录三 《梅兰芳》拍摄初衷

后记 永远少年的凯歌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国

一九五二年夏天,我出生在一个电影工作者家庭。我的父母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以后改做了电影剧本的编辑。抗日战争以后,他们都曾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父亲又做了教师。他们曾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名字列在报纸的通缉令上,不得不离开,就到华北参加了革命,中间有一些艰难。

一九六五年,我十三岁了。我开始在人前饶舌,又在饶舌者面前假装沉默。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原谅在过去,不是这个理由。因为你确实已经十三岁了。十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永远也忘不了。

特别留下印象的事,有两件。一件在夏天,另一件也在夏天。第一件:我在夏季的末尾考上了北京市最著名的男子中学。我跟在邮递员的自行车后面飞跑,他手上举着一只白色的信封。我穿过锯木厂的电锯声、一个公共厕所和一大丛美人蕉,在家门口的石影壁前追上了他。我一直感激他,不仅我相信正是他把运气带给了我,而且为了他把快乐带给别人时的快乐。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算起,我只在这座学校正式待了十个月。这个,是他和我都没有想到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小巷转弯处的破屋门前。我走近的时候,一群孩子正挤在那儿,朝里望。里头很暗,要不就是外边太明亮,我好一阵没有看清那是个老人。虽是夏天,他身上的棉衣也不该破碎得像一只鹅绒枕头,当然没有那样的洁白。一只麻袋中露出一些肮脏的废纸,瘫在地上;一只用铁丝弯成的扒子,木柄雪亮,仰面躺着;一只同样雪亮的碗和一只生了锈的锅,郑重地放在木床板上,像是两件文物;响着的,是一只苍蝇。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些我并不真正知道的什么,仿佛近了一点;我仿佛知道的另外一些什么,远了一点。让人在饶舌和沉默之间左右不是。老人抬起头,眼睛晶亮晶亮,刀子似地一闪,孩子们就一哄而散。许多年以后,我才从朋友的书中知道了,只有就要饿死的人,才有那样晶亮的眼睛。我又经过那里的时候,破屋已经拆掉了,我想,老人自然是死了。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

其实,无论在哪儿,这样的景象都不足为怪,现在也是。可新中国的同义语即是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相信这个。——你无法不相信一个和你一同长大的说法,甚至你本人都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你有勇气首先否定你自己。我当时很吃惊。可我没有想到我应该而且可能为那老人做点什么,是使我日后更吃惊的事。我只是一哄而散的孩子中间的一个。我只是一名看客。类似的事情我以后看过不少,许多淡忘了。不忘的是那双眼睛,晶亮地长在我的背上,晶亮地看着世界。一九六五年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他刚刚迈出一道门坎,同时准备迈进另一道门坎,抬着脚。这中间,一片阳光。光亮有时不过是黑暗安装的一道门,推开门就又走了进去。

这一年夏天,国营市场上蕃茄的市价是人民币一分钱一斤。若是暴雨后,价格就会变成一毛钱一堆。运走这一堆,要使四五个孩子很费些气力。花八元钱,就可以在机关或学校的食堂一个月里吃得很好;月平均收入三十元是富裕的家庭;手表远不是人人都有,时髦的标志是拥有一辆上海生产的“永久—13型”自行车;使我们这些醉心体育运动的男孩子更加醉心的是一双同样上海出品的回力牌白色球鞋,索价十元。我是在这一年夏天才头一次得到这样一双球鞋,是母亲祝贺我考上四中的礼物。等到它渐渐旧了,我就用白粉把它重新涂白,因为我知道,一斤面粉市价一角八分的当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这样一双鞋的,中国的农人们从国家手中收到蕃茄的一分钱和面粉的一角八分钱时(当然不这么简单),大约是不会很高兴的。成熟一只蕃茄也意味着至少四个月的劳作。因此大概可以算出农人们的收入情况。但是,这不是最坏的情况。

不仅因为年龄,我不是一九六零至一九六二年大饥荒的合格回忆者。在饥饿突然露面时(其实它一直跟在背后),城市居民中的重体力劳动者的月粮食定量降低到十四公斤。而孩子们,只有六到九公斤。我记得我曾在市场附近寻找菜根和菜叶,切碎了用红薯面包成菜团子,用双手捧着吃,以防它散开。在学校大群的孩子中间,有些渴望在课间休息时,得到五粒黄豆,很香地炒熟了,握在掌心,握出汗来,才咸咸地一粒粒吃掉,腿上却依然浮肿着。我们对童话像对鞭炮一样又爱又怕,因为童话中总是提到糖果。偶然可以吃到面条时,哪怕在同一家庭中也须用小秤将面粉一份份事先秤过,再为每个人单独制作。在大型食品店里被轻易捉住的贼是一具腹部滚圆的尸体。北京各机关派出卡车和枪手,追赶内蒙古草原上的黄羊,把被饥饿打死的黄羊肉血淋淋地分给许多家庭。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肉食并不好吃,但在当时,很好吃,非常好吃。

P2-7

序言

再想不到,一本十多年前写的小书,仍能在二零零八年的岁末再版。细想,出版者也有他的道理。二零零八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节点,与书中所描写的年代相比,这三十年过去,至少在表面上,国家的面貌已经变化到不可复识。但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些问题,在表面改变的下面仍旧存在,只不过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可能这本小书,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但它的诉说方式是当浩荡的洪流行走至转弯处,落叶在身不由己,卷入旋涡时的感受。与落叶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少年陈凯歌在旋涡中犯了很多错误。

人生的错误是体悟的发端。我在写作本书时,不仅是作者,也是读者,我看我的错误,我看时代的荒谬,我看青春的汁液鲜血般淋漓。

本书的主题是克服恐惧。

我愿我的同时代人去读这本书,更愿青年读者去读这本书。这不仅是关于我们的书,也是关于你们的。借我的痛苦,看你们自己的心,才有心中的未来。

后记

永远少年的凯歌

黄斌

由我来张罗修订出版《少年凯歌》,并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大概只有一个原因:对导演来说,我的年龄还只属于“少年”。

这本书第一次在日本出版的时候,我才八岁;而当第一次读到国内版时,已经20岁。期间几经台湾版、香港版的推出,无数“少年人”在感受陈凯歌导演所经历的成长苦乐时,也历经着各自成长过程中的美丽与哀愁。

几乎过一段时间,我就会重新翻看一遍《少年凯歌》,那个红色年代的沸腾声响仿佛贴近地在耳边回饶,而那些平凡的年少记忆又如此真切地仿佛电影般开场落幕。我一点都不陌生,我甚至能闻到那时的气味。

气味与气味之间隔着一个时代,却又好像近在咫尺。我试着让比我更小的85后、90后朋友读这本小书,他们也都奇异地熟悉这气味。

因为我们都“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却不断地“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如果有一本书可以当作交换成长的密码,《少年凯歌》绝对算是一本。

我听说,这几年不断有人想出版陈凯歌传记,但导演一扎进电影的拍摄就是天昏地暗,没有停息,哪有时间重新笔耕?再版修订的事宜也一拖再拖。直到2008年的冬天,我和出版社的朋友一再怂恿、几近逼迫导演把重新修订《少年凯歌》提上议事日程,并增加近100幅首次曝光的记忆影象。由于此前的版本太多,更轻妄地建议更名为《我的青春回忆录》。

我们竟然得逞了。

找到导演的夫人陈红女士搜罗历年的工作和生活照。在导演书房的柜子里,照片被红姐根据年份、影片名字、内容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个个小袋子里,她竟能清晰地记得每张照片的拍摄情况、背后故事。花了八个小时挑选出四五十张珍贵图片,末了,却说“尽量少登有我的合照”,这让人想起“相濡以沫”这句老话。

而导演的妹妹陈凯燕女士则翻箱倒柜出导演“少年”时期的所有照片,供我们挑选。一瞬间,那个时代仿佛又回来了。

书的最后选了三篇附录。第一篇《千里走陕北》,是陈凯歌处女作《黄土地》的导演阐述。第二篇《张国荣的眼睛》,是导演写给“哥哥”的祭文,《霸王别姬》一直被认为华语电影史的伟岸高峰,而张国荣先生亦因此片人戏不分的演出成为不朽。第三篇是导演为柏林电影节专门写的《梅兰芳》拍摄初衷。三篇的时间跨度大约为二十五年。这四分之一个世纪,有很多东西发生了巨变,唯一不变的是字里行间作者对电影与人生的虔诚——这便是时间的魔术。

本书的编辑过程除了得到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刘太荣先生、唐建福先生积极推动,再加上曦阳、李辉等的辛勤努力,竟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内重制完成。

在导演身边工作这几年,一直觉得他既是恩师,亦是朋友。他少年般地探望历史的天空,充满诚意的奉献自省的思考。他的教诲中最被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

人能面对自己,便能面对所有。

感谢他能拿出珍贵的记忆碎片与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们分享。

少年,其实是可以永远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凯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02153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