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竺可桢/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斗转星移,春秋更替。今年3月7日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先生诞辰118周年纪念日。作者在研究浙江大学校史、研究竺可桢生平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

振兴中华,时不我待;科教兴国,重任在肩;道路艰辛,前途光明。我们可以深信,该书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读者了解以至学习竺可桢先生的思想作风、高尚品德和缅怀他的业绩提供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从而激励我们自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发努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传记“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之一,该丛书将努力体现浙江的地域特色,展示浙江的人文背景,管窥浙江的本土风情。通过全方位地揭示传主对浙江、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贡献,用以振奋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浙江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提升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反映与提炼浙江人民的创新精神,为弘扬创新文化、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目录

身世篇/1

 故乡绍兴上虞市/1

 两个名字有缘故/3

 启蒙老师都爱护/6

 童年心灵种彩花/8

 毓菁学堂说旧事/12

求学篇/14

 第一次艰难选择/14

 一寸光阴一寸金/17

 风风雨雨育壮苗/19

 又一次严峻选择/21

 庚款公费留美生/23

 求知不忘多见识/27

 共为祖国兴科学/32

教育篇/36

 武昌两载试锋芒/36

 心血浇灌地学花/38

 南高东大桃李情/41

 津门授业受人敬/42

 重振东大地学系/45

气象篇/47

 气象事业勤奠基/47

 气象台站花遍开/50

 阳光雨露育桃李/52

 气象主权守护人/54

 国际极年竭心力/59

 气象事业开新篇/65

 一身二任倍辛劳/67

长校篇/70

 避官躲入普陀山/70

 受命于危难之时/71

 竭诚心力图兴革/76

 四次迁校弦歌奏/82

 一迁天目建德/84

 二迁吉安泰和/89

 三迁广西宜山/97

 四迁遵义湄潭/105

 马首向东事纷繁/133

 子三奇冤千古谜/143

 朦朦胧胧话黎明/151

 求是精神一面旗/153

 躬身办学校誉升/161

 坚定办学主张,明确培养目标/162

 注重教学改革,加强智能培养/163

 大抓科学研究,营造学术氛围/166

 加强学校管理,实行民主办学/168

 尊师重教楷模,爱护学生典范/169

建院篇/173

 北上受命劲倍添/173

 精心筹建科学院/177

 万里躬行勤考察/181

 进军地球力筹谋/189

 少壮功夫老始成/197

 苍松挺拔傲霜雪/199

 一盏不灭长明灯/204

攀登篇/209

 近代地理学的宗师/209

 近代气象学奠基人/212

 自然科学史拓荒者/223

 自然资源考察研究创始人/232

科普篇/234

 科普事业先行者/234

 科普工作多特色/238

亲情篇/245

 两心相印结连理/245

 人间自有真情在/248

 生儿育女勤持家/251

 国危校难家亦难/255

 苦难岁月续姻缘/263

附录篇/268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竺可桢/268

毛主席与竺可桢/268

周总理与竺可桢/271

 竺可桢与名人/273

竺可桢与陈布雷/273

竺可桢与胡刚复/277

竺可桢与赵九章/281

竺可桢与涂长望/283

 浙江大学校歌/288

 《浙江大学校歌》今译/289

 国立浙江大学西迁路线示意图/291

 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292

 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292

竺可桢生平简明年表/294

后记/314

试读章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竺嘉祥别号吉甫,熟人常叫他开祥。他个儿不高,胖墩墩,头戴一顶毡帽,脑后辫子粗壮,脸色黑里透红,眼睛有神,一副憨厚淳朴的模样。他成天忙店里的事,幸而有个好的内当家才使生意初有起色。顾金娘个儿不高,有一双“三寸金莲”,走路一摇一摆,窈窕多姿。她常穿着青哔叽面的小尖鞋,蓝布旗袍合身整洁,圆圆的发髻紧贴后脑,脸盘小巧、周正,走起路来急促、利落,颇显精神。她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式母亲,具有温良恭顺的德行。除了儿时父母亲昵地唤她“金子”外,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来到东关镇后,有人叫她老板娘,很长时间她才习惯起来。她最大的特点是节俭、能干,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一家9口的吃穿全由她张罗。家人和店员开饭要摆两桌,她只请了一个老保姆做家务。生下阿熊后,她自知手脚不如从前,人家劝她宽松点,该享享福了,可她总是闲不住,还说他俩这辈子是劳碌命。但如今,许多欢乐事接踵而至:长女阿桂出嫁,他们升级做了岳父母;长子可材成亲,他们第一次当上了公婆;还有可材中了功名,使竺家大添光彩。这年,东关镇出了两名秀才,长塘的马一浮考了第一名。可材考了第五名。这是竺家的大喜事,乐得夫妻俩眉开眼笑。这是东关的荣耀,左邻右舍都纷纷议论,有的还说他们家的住宅风水好。

竺嘉祥夫妇自知生理上的变化,日后不会再生儿添丁了,于是对阿熊疼爱有加,并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教育。江南水乡的青山绿水,大大小小的乌篷船上传来的船歌……都默默地浸润着小可桢幼小的心灵。

东关镇地处河网水乡,有一河道穿镇而过。镇西南头有一座1米多宽的大木桥,竺家台门便在桥的南边河沿。

盛夏,竺嘉祥常抱着小可桢在河边洗澡,爱玩水的小可桢常常把在河埠上淘米洗菜的人溅成“落汤鸡”,有一次正好溅在顾夫人的身上,因此,顾夫人不再让小可桢上河沿洗澡,而在家里的脚盆里洗。可是,小小的脚盆哪是玩水的地方呢?所以又常常被小可桢弄得水溅盆翻。稍大点后,顾夫人就将小可桢交给识水性的大哥哥,同时约法三章,只准在浅水滩玩。河网地区失足的事常有发生,懂事的哥哥们也有责任心,先要小可桢趴在河埠石阶上练打水,而后再慢慢带他踩水,练“狗爬式”。的确,在小镇农村,游泳不讲姿势,只要会游、会潜水、会踩水就行。

小可桢5岁那年,顾夫人在河埠洗衣服,突然有一个人潜水到河埠边,吓了她一跳。她正欲斥责时,一个小头露出水面,正是小可桢。顾夫人见此情景,压住心中火气,只是强令他快上岸回家。此后,竺可桢的水性越练越精,玩水、游泳成了他的一大乐趣。再后来,竺可桢当了浙大校长,在西迁途中。每到一地,他总是支持体育部开辟天然游泳池,自己带头下水游泳,就连冬天也要下水,直到70多岁高龄时,还不间断。爱游泳、识水性的习惯和本领,大概也是儿时留下的一个“纪念品”吧!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教育下,竺可桢2岁开始认字,3岁就能背几首唐诗,对街上的字号、店名也认识不少。离竺家台门远一点的街坊邻里,听说3岁小伢儿会认店名,想考考他。店主指着招牌说:“你认得上面的字,就请你吃甜酱瓜。”小可桢抬头一看,便念道:“万顺园。”店主又指前面一爿店,他认得是“同泰米行”。从此,街坊邻里都把他当神童看待了。而他始终牢记父亲常常唠叨的那句话:“你要好好向大哥学习,好好写字、读书。”因此,小可桢从小就把写字、读书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进私塾的前一天,邻居小孩叫他去放风筝,他不折不扣地完成大哥布置的背诗、写字任务后才离开家门。哥哥抽背唐诗时,他也总是得到好评。

5岁那年,小可桢穿着白底青帮的新鞋、蓝布长袍、黑色马褂,青缎子帽顶上缀着红色珊瑚珠,高高兴兴地进了私塾。课堂设在厢房正屋,老师就是大哥竺可材。竺可材是个秀才,在保驾山村和东关镇已有些名气了。竺可材勤奋好学,国学基础深厚。他比竺可桢大14岁。白天,他们一个教书,一个读书;晚上,他们一个备课,一个复习功课。随班学习的课程满足不了竺可桢。大哥就安排他超前学习。当别的孩子还在念《三字经》的时候,竺可桢已在念《声律启蒙》了。就这样,小可桢在哥哥的安排下,熟读了不少古书,如《四书》、《五经》等,都能背诵。7岁时开始作文,大哥反复启发,精心教育,有时竞陪学到深夜。小可桢见哥哥博学多才,自己也很刻苦。决心要成为像马一浮那样考第一名的人,因此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小可桢跟大哥念了几年书,《四书》已能熟背,并开始习八股文。大哥考得廪生后,每年要去县城赶考。母亲不放心小儿子到较远的小学去走读,便联合街坊及亲友,聘请了道墟镇赵家楼的章景臣(镜尘)先生来家中担任老师。书馆仍设在竺家台门小天井南的南屋,隔壁阴暗的小屋,就是竺可桢的卧室。就读的学生都从自己家中搬来小凳、小桌,围在这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听老师讲课。景臣老师是大学问家章学诚的本家,是个秀才,也是饱学之士,只是平生不得志,在私塾任教。由于小可桢受过大哥的一些教育。有一点古文基础,又刻苦好学,聪明颖悟,景臣老师十分喜欢他,给他讲的课也比其他学生深。除了教他读点经文以外,还向他介绍了许多宋明以后的著名理学家立身为学的事迹,激励小可桢向先贤学习。竺可桢十分敬重景臣老师,不仅认真听他讲课,而且每到过年,总是到老师家中去拜年。看到老师家中有许多书,常常选借一些回家阅读。日积月累。竺可桢的古文基础更加深厚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能博览群书,并引用大量古典诗文,都与他扎实的古文基础有关。

大自然是一个大课堂,长者、能者都是竺可桢的老师。

竺家生活有了改善,更不忘列祖列宗。每年清明、冬至或年关,竺家都要回老家和亲族们一同上坟、祭祖,有时小可桢还和母亲在保驾山村住上几天。竺家与他同辈的共有16人,小可桢年龄最小。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们,就成了他玩耍的伙伴。他们一同上山采野果,下水塘捉鱼、捞虾,尽享大自然给予的乐趣,也增长了不少见识。

有一次,他和哥哥们登上保驾山,站在山顶上向四周眺望。竺可桢感到天地真宽,向东望去,可以看到东关镇全貌,而自己竟是那样渺小;再向西南远眺,是连绵起伏的山地,大哥说,在那边山坞之中,便是鲁迅先生笔下贺老六打猎的地方,祥林嫂的故事与那里也有联系;北望是一马平川,平川的尽头白茫茫一片,那就是钱塘江人海处的“喇叭口”,又该有多么宽阔!所有这些,大大拓展了小可桢的视野,使他对大哥的崇敬也进一步加深了。

保驾山野果很多,哥哥们都帮他采集。什么乌饭草、野杨梅、山楂等等,小可桢都很爱吃。从此,小可桢对登山涉水又产生了兴趣,从中认识了不少野果、花草、虫鸟,真是一举多得。

大自然确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有许多事物令他目不暇接。去过保驾山几次以后,细心的小可桢感到每次景物都有变化。有的鸟儿他这回来叫得欢,下回来又远走高飞了;树上的花儿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迟。许多小问题问问小伙伴,他们只是感到从来就这样,没有什么新奇。小可桢带着这些问题问可材大哥,大哥都一一作了回答。他终于知道了一年有24个节气,种田要按节气,燕子来去、花开花落也是按节气更替进行的。小可桢除了暗暗钦佩大哥外,还记起了小日记,认真记下了屋檐下燕子来去、天上大雁北去南归和院子里桃花开落的日子,留待来年印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可桢就以大哥可材为榜样,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并细心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

竺可桢的母亲也识字,为人贤淑,对他尤为疼爱,家务忙完了,不是陪他做游戏,就是给他讲故事,启发他做人的道理。

P8-11

序言

“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是由浙江省科协组织实施的一项丛书工程。此项工程计划为近代浙江知名科学家立传,每位传主一册,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一定规模。选入丛书的浙江知名科学家主要是中国近代在自然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或取得过重大科技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且已谢世的科学家;他们是浙江籍科学家,或在浙江工作10年以上且其主要成果出在浙江的非浙籍科学家。

自然科学是人类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者是建设文化大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本丛书从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出发,对选人的科学家的生平、思想、学术、科研成果(特别是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作出生动、翔实、客观的综合评述,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完整统一。通过对传主生平、思想演变、科技成就、学术交往,尤其是创新成果进行真实、生动的叙述,以及传主的社会环境、生活背景、文化信仰、学术观点、师习传承和历史影响等方面的描述,见微知著。以反映浙江近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揭示浙江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是一项大型的浙江省文化建设工程项目。传记丛书将努力体现浙江的地域特色,展示浙江的人文背景,管窥浙江的本土风情。通过全方位地揭示传主对浙江、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贡献,用以振奋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浙江科学家的高贵品质,提升读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反映与提炼浙江人民的创新精神,为弘扬创新文化、加强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编委会

2008年8月

后记

1987年春,在浙江大学建校9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的楷模,气象学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铜像在求是园(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里落成。嗣后,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学子陆续踏进求是园,来到玫瑰园中的竺可桢铜像前,或沉思缅怀,或默默鞠躬,而后按动快门,留作永存。2007年5月21日,是浙江大学110岁华诞纪念日,又一尊竺可桢铜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竖立起来,又有更多的求是之子来到铜像前致意景仰。

1990年3月7日,海内外百余名求是之子,不远万里,不顾舟车辗转,忘了古稀之年,或结伴而来,或由子孙护送而至,齐集求是园里,参加竺可桢纪念馆的落成典礼。与此同时,纪念竺可桢诞辰100周年活动,像春风吹拂,遍及各地,一首一首纪念诗词,一篇一篇回忆文章,似雪片飘来,落在笔者的案头,时时撩拨笔者的心灵,令人激动。

在交往与读稿之余,笔者发现许多校友职务、经历、处境不同,虽经半个世纪有余的时空变迁,但对竺可桢校长的景仰之情经久不衰,且日益加深。随之,竺校长的高大形象也在笔者心中进一步高耸起来。

2006年秋,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牵头编撰“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并责成其属下的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组稿。鉴于笔者对竺可桢生平事迹作过一些研究,并发表过一些论著的情况,在丛书编辑组一致推荐下,笔者承担了撰写《竺可桢》的重任。撰写本书的目的,旨在让青少年了解竺可桢校长倡导而今为求是学人崇尚的求是精神及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兴趣,我们选用了传记性与故事性相交融的文学传记体裁,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

在此书前,笔者撰写或主编过41本著述,但从未有写此书这么兴奋与激动。在本书稿改写定稿时,时值寒冬,天天奋笔午夜,无意收心:思绪放纵,难以成眠。在日夜兼程中,笔者竟出乎意料地激情难抑,三次撩拨心扉:第一次是竺可桢在沪求学,得知母亲逝世,遂连夜赶回老家,跪着进了家门,并扑在母亲的灵柩前,哭得死去活来,如是尽孝虔诚确乎撼动人心;第二次是1938年7月25日,竺可桢为寻觅三迁浙江大学的校址,在外奔走20余天,后闻急电返家,在泰和浙大防洪堤上听竺梅“衡儿(指其弟弟竺衡)没得了”一语,继而他的爱妻病逝,也令我十分心酸:第三次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中,年近八旬的老人,却拄着拐杖偕夫人去粮站扛15斤大米,途中休息几次,仍是疲惫不堪,怎不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呢?!笔者的妻子李栽瑶在校对中,也多次被竺校长的动人事迹催泪成行。经过近一年的“背若芒刺”般的努力,终成本书,以献给笔者的母校浙江大学及其广大师长和校友,献给亲人和文友,献给亲爱的读者!

本书在撰写出版中得到多方的关怀与支持:浙江大学原党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特邀顾问、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教授百忙中作序,竺可桢的第三个儿子竺安教授审阅了书稿,妻子李栽瑶协助校对,还有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有关领导及有关同志对笔者的关心与支持,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编写中,还参考了《竺可桢日记》、《竺可桢文集》等一些著作和期刊,在此也对这些著述的作者致谢。

竺可桢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其业绩显著,资料浩繁。由于水平有限,来不及更多地学习、查考与汲取,难免有遗珠或谬误之憾,诚望读者、师长赐教匡正,对您的热心与真诚先致以深深的鞠躬。

杨建寿

2007年10月18日于美国Coply初稿

2008年1月18日于浙大求是村二稿

2008年4月18日于浙大求是村三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竺可桢/浙江科学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达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134982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