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月曝书/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三月曝书》是林文月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书的情趣,对校园时光、往事故人的回忆,在异国之旅中的感悟,以及飘逸着书香的生活趣事。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内容、题材最为丰富的林文月散文集。

内容推荐

1933年,她出生在上海的日本租界,接受是日本语文的启蒙教育。1946年春,她举家返回台湾,直到小学六年才开始学习中国语文。多年以后,她成为了台湾众所周知的散文作家、翻译家和学者。这三重身份,经历了重重的时间洗礼,像三个永不褪色的岁月书签,在连接那个年代和今天的时间轨迹上,汇集成了三个字:林文月。

2008年1月,这位在台湾能够与鲁迅、张爱玲、余光中相提并论,不断得到读者和权威双重认可的知名女作家,将会在内地出版她的首部最为纯粹、最为知性的散文集《三月曝书》。而之前台湾文学鲜少输入内地市场的局面,也将渐渐得到化解。

在此之前,内地已经出版了她的两部散文集:《京都一年》和《饮食膳记》。前者关乎旅行,后者关乎饮食。而本次由世纪文景公司推出的《三月曝书》,与这两本文集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大陆迄今为止引进的内容最为全面、最为丰富的林文月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林文月向读者倾诉了那个年代的往事,在淡淡的书香之中,将那些记忆中的人和事,谱写成了一支有关回忆的幻想曲。林文月的散文,就是具有这样一种如真似幻的独特气质。台湾大学教授何寄澎在评价林文月的散文时,曾把“如真似幻”总结为林文月散文的首要特点之一。

“林先生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如真似幻的。对于生命的感悟,林先生觉得似真实幻,似幻实真。生命其实充满了虚幻,但虚幻又不真只是虚幻,它确确实实会留下痕迹,因此它在本质上还是真实。”何教授如是道。

事实上,一个人的回忆就是这样如真似幻的存在,那些业已流逝的人和事,已不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中,但他(它)们以记忆的形式,脱离现实,又悄悄凌驾现实,在现实中,成为超越现实本身的永恒印记。林文月的散文,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朴实笔调,将这些微妙的印记,潜移默化地呈献给了读者,历久弥新。记忆可能会褪色,但文学让它起死回生,永恒感人。

《三月曝书》是一本有关书、有关回忆的散文集。以书为铺陈,以回忆为背景,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一切跃然纸上。林文月这样写道:“书,不言语吗?书,正以各种各样的语言与我们交谈着。”正是这种与书的轻轻交谈,让这部散文集本身变成了一面会说话的多重屏风,书香岁月、往事情趣、异国游历、美食佳肴,在书中层层叠叠,娓娓道来。三月曝书,曝出淡淡的书香,曝出往日的心事,也曝出了绵绵的回忆。

这本书的出版,将会是所有读者与记忆的一次交谈,与时间所做的一场温婉的周旋。在这样的交谈中,一切归复平静。在这样的周旋中,时间不再冷漠。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支属于那个年代的幻想曲。幻想,又让一切回忆变得真实,也让那个年代与这个年代重新交融,抚平躁动,回归平静与美好。

这个冬天,下个春天,都不要忘记找个一个阳光温煦的午后,晒一晒自己心爱的书籍吧,就像林文月那样,给时间多留一点的角落,收藏就快被遗忘的念想,给记忆带上一点微微萦绕的温度,让一切淡然相随。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林文月散文的特点与文学史意义/何寄澎

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三月曝书

午后书房

阳光下读诗

一本书

往事

迷园

从温州街到温州街

在台大的日子

读中文系的人

我的三种文笔

消失在长廊尽处——追忆朱立民先生

怕羞的学者——Janles Robert Hightower印象记

J

A

H

一位医生的死

父亲

白发与脐带

窗外

翡冷翠在下雨

意奥边界一瞥

步过天城隧道

白夜——阿拉斯加印象

遥远

苍蝇与我

脸(外一章)

佛跳墙

炒米粉

烤乌鱼子

芋泥

秋阳似酒风已寒

饮酒及与饮酒相关的记忆

后记 散文的经营/林文月

试读章节

有时候我觉得疑惑不解,人的一生之中,到底是因为受到一些人的影响或一些事的启示而使他奋发上进,乃至成为不朽的伟人呢,抑或是因为这个人物已为众人所瞩目,故而他所遭遇的人与事就要变成众口传颂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究竟是因为孟轲有一位贤惠母亲,致影响其一生,奠定孟夫子日后不朽的人格与著述的基础呢,还是因为孟子的著述人格,而使他幼年时期的故事为人所乐道?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何尝不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如果那个诚实的男孩子后来没有成为美国总统,他的父亲,那棵樱桃树,和那把斧头之间的故事竟会传闻全世界吗?又如曹冲称象、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以及阿基米德浴池中的发现等等,其实都是看来极平凡的事情,却变成了人类历史上轰动伟大的故事。苹果随时随处都在掉落,载物重则船沉,池满则水溢,这些寻常的现象,倘非发生在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又如何能成为惊天动地的道理根源昵?然则毋宁说:许多事件都是借不平凡的人物而在历史上大放光明了。

可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其一生当中,会不会也有一些人物或事件影响他,刺激他,给他启示呢?我想或多或少是有可能的。只不过因为那些故事的主角本身平凡无奇,所以许多的人与事便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悄悄湮没失传罢了。回顾我的过去,竟觉得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印象深刻,令我毕生难忘的。有时便不免自嘲,这或即是自己平平凡凡一事无成的原因吧。不过,这样说,倒也并非意味在过去的日子里竟一无记忆可追寻;零零星星的小事情居然也点缀着生命的五线谱,经常在我不小心回头的时候,便会听见叮当作响,只是那些声音微弱得只有自己听得到。也许,我现在就把其中的一点流放出来吧。

我幼年时居住在上海闸北的日本租界。小学一年级按学区被分派入日本官方主办的“第一国民学校”。我的家在江湾路,正当虹口公园游泳池对面。每天上学,须先跨过家门前的一条窄窄的铁路,然后沿着虹口公园走,继续走下去便是整洁的北四川路了。马路当中是有轨电车的终站地段,人行道则由方块的石板铺成。这段路是我最喜爱的,我很少规规矩矩走完这段路,不管是一个人走或有同伴,总是顺着那石板跳行,有时也踢石子跳移。夏天,高大的梧桐树遮蔽了半条街;秋天,则常有落叶追赶在脚步后。

在这一条北四川路的中心点,比较靠近学校那边,有一排二层楼洋房。前面一段是果菜市场和杂货店一类的店面,母亲有时也到那里去购物;那后段却是我喜欢去的地方,有一家文具店和一爿书店。早晨去上学时,因为赶时间,又由于时间太早,店门总是锁着,所以我只能从那沿街的大玻璃窗望进去。夏季里,常常都会碰到朝阳晃朗反射耀目,不太容易看到店内的景象;冬季里,则又往往因窗上结冰霜,故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有时禁不住会用戴手套的指头在那薄冰上面随便划一道线,或涂抹几个字甚么的,心想放学时一定要进去。

小学一年级的功课既少又轻松,通常在上午十一点半就放学了。家里因为要等父亲回来午餐,不会太早开饭的,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在归途上溜进那爿书店去看不花钱的书。那时候的学生好像不作兴带钱,我们家更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要等到上了中学才可以领受零用钱,因此我身上当然连一个钢板也没有;尽管没有带钱,我倒也可以天天在那书店里消磨上半个钟头,入迷地看些带图的《伊索寓言》等书。我最喜欢嗅闻那些印刷精美的新书,那种油墨真有特别的香味!一边看书一边闻书香,小小的心里觉得快乐而满足,若不是壁上有鸟鸣的钟声,真怕会忘了肚子饿忘了回家哩。

那爿书店有多大呢?我已无法衡量了。当时觉得十分大,四壁上全都是书,但那时我个子矮小,如今回想起来,那店面也许并不一定真大。记得在进出口处有一柜台,里面总是轮流地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和老妇人,大概是母子吧。别人经过那个柜台,差不多都要付了钱取书走;我却是永远不付钱的小“顾客”。其实那样溜进溜出,倒真有点儿像进出图书馆一般自在,而他们母子也从来没有显出厌嫌的样子;相反,那中年人还常常替我取下我伸手够不着处的一些书。那老妇人弯着腰坐在柜台后面,每回我礼貌地向她一鞠躬,她会把眼睛笑成一条缝,叫我明天再来玩。日子久了,和他们母子都变得有些熟稔起来,偶尔伤风感冒或甚么的请一天假,他们甚至还会关怀地问“昨天怎么没来呀?”一类的话。

那是一个夏天中午,放学途中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来,我快速地从学校跑到书店,但雨势实在太大,到达书店时,已是全身上下都湿透了。不过,我满不在乎,只在门口跳几下,把身上的雨水抖落了一些,便走进店里。我站立的地板上,不久就积了一滩水。头顶上的电风扇不停地旋转着,那凉风吹在湿透的身上,不由得叫人打了好几个喷嚏。身上微微发抖,觉得快要生病的样子,可是离家还有相当长的路程,所以只好继续站着看书。

这时,那个中年的店主人走过来,示意我跟他上后面二楼的房间。那是两间窄小的日式住室,里面有点幽暗。随后,那老妇人也上楼来。她提了三壶热水,替我拭擦头发、脸孔和身体,又拿来一套很宽大的衣服让我换穿。不知为何,我竞乖乖地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也许当时除此而外也别无他途吧。一身都干爽之后,他们又铺了一个床铺。叫我躺下。大概我是真的受凉感冒了,所以居然睡着。

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陌生的床上。那老妇人正俯视着,虽然她的脸上堆满慈祥的笑容,我还是吓哭了。许是联想到一些童话寓言中受坏人诱拐的情节吧。老妇人用枯瘪的手抚摩我的短发,哄我、安慰我,又叫她的儿子端了一碗不知甚么热腾腾的东西来。我像梦游似的坐起,把那碗东西吃下。肚子里充实了,身上也就有气力了。

中年男人问我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老妇人叫我到隔壁房间去换穿我自己的衣服。原来,她已将我的湿衣烘干或烫干了。在换衣服的时候,我听见那男人在电话中讲话,好像是在同我母亲说话的样子。我忽然掉下眼泪,不知是因为惊心还是安心。

未几,母亲雇了一辆黄包车来接我回家。雨还没有停,正在屋檐外淅淅沥沥滴着水珠。我听到母亲同他们母子用日语在寒暄道谢,又看见双方有礼地一再鞠躬;可是我自己倒像是置身事外,做梦一般,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我平淡无奇的过去里,这是我时时想起的往事之一,虽然没有甚么悬宕的高潮,也没有甚么动人的结局,我甚至不晓得这整个的事情是否可以算是一个故事。但是,每次回忆时,仍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那种温馨的情绪也始终留存在心底。

那爿书店叫做甚么名字呢?我完全记不得了。那好心的店主人母子姓甚么呢?我也一直不晓得;说实在的,我连他们的模样儿也早已经忘掉了。然而有时不免想:我从小喜欢读书,而在这平凡的生活里,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与书本有密切的关联,我读书又教书,看书也写书。是甚么原因使我变成这样子呢?我不明白。只有一点可能:在我幼小好奇的那段日子里,如果那书店里的母子不允许我白看他们的书,甚至把我撵出店外,我可能会对书的兴趣大减,甚且不喜欢书和书店也未可知。

人海茫茫,许多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却能这样子叫人怀念。我不知道这个事实是不是对我曾发生过甚么启示或影响,只觉得那种温暖竟比一些热烈的欢愁经验,更今我回味无穷。

P1-5

序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然而“五四”之后,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散文改变了熔经铸史的传统,从而向纯文学靠拢,变得更纯粹、更有艺术性——简言之,是所谓的散文“诗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当然有所建树,它使得散文摆脱历史的纠葛,重新在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然而也有缺点,散文在无形中被窄化了,邯郸学步地跟随着诗的脚步——作为纯文学中的一个文类,其存在的意义都不禁令人怀疑了。

有人说“五四”以来的文学解放,是自明代晚期的文学中得到启发,这个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晚明文学有一特色是诗论发达,大部分有特色的文学见解是在诗的讨论中发展出来的,譬如公安派的主要文学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原是诗论。然而,晚明甚至整个明代像样的诗人很少,真正能够流传百世的诗作也不多,倒是晚明文人在散文革命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把传统散文“载道”的观念扭转了回来。“五四”时期的文人强调晚明的“小品精神”,其实是有点弄错了,小品并不是指散文要轻薄短小,去表现“小处的美”。晚明文人搬出小品,其实是要与经邦济世的传统散文信仰相对抗,因为过分耽于大道,往往会丧失自我。所以,这种“小品精神”即自由创作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与自我风格,与形式上的大小长短反而没有什么关系。

“五四”以来的文学革命,可以说是延续了晚明的精神,部分散文的“诗化”,其实可视为散文朝“言志”方向发展。然而散文并不等于诗,不论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比诗更宽广的空间,“言志”固然可以,“载道”亦无不可,不过“道”不再是以往集体认可的圣贤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五四”之后的散文,如果仅以文学的范围来讨论,比以前有更大的创作和发挥空间。但事实上,中国的散文舞台看似热闹,其实岑寂,在散文创作的质与量上反而无法与传统相提并论。

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源流而来,但因海峡的阻隔,从上世纪中叶之后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与大陆不太相同的文化与文学环境。台湾没有经历“文化大革命”,传统的价值从未受到大的冲击,学校语文教育的古典部分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仍然使用传统汉字,并没有使用后造的简化字。其次,台湾为一海岛,与海外接触是生活中的必要。台湾人虽不抛弃传统,但通过与外界的频频接触与碰撞,在很多方面可能更加多元和开放,文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尽管海峡两岸的文化与文学环境有差异,然而文学不见得都会依照一定的公式来发展,何况文学也没有公式。整体而言,近六十年来的台湾社会虽有起伏,但起伏不大,也不险峻。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这样的环境不见得都值得庆幸,因为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比较缺乏惊涛骇浪式的生活经验,激荡不出昂扬愤激的生命力,因而也难以创造出开阖宏肆的有“伟大力”的作品。欧阳修就说过,“文必穷而后工”,生活上的跌宕有时反而是文学追求上的宝贵动力。

在这套“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中,我们邀请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挑选和整理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借由这套丛书,让大陆读者来了解台湾的散文。为什么这丛书上面冠以“学人”一词呢?这是为了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散文家。这批“学人”散文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有另外的学术本业,或者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透露出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关怀。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的关怀不见得只放在“经邦济世”上面,在如今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他们的关怀也是多方面的。这套丛书挑选的“学人”中间,极少数出身于中国传统文学,但大部分不是,比如有研究外文的专家,有历史学者,有建筑家,还有研究环境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字都好,创作也丰,在台湾都被视为重要的散文作家,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散文家更具有文化意识和终极关怀。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更多地引用典故,乃至最前沿的知识,所以更容易反映台湾社会的多元状况。

当然,文学有自己的生命,文学不见得为其他事物而存在。透过文学来了解社会当然可以,但文学的目的似乎远不止如此。文学不只是被动地反映社会,有时候,文学更影响了社会,左右了社会的价值,甚至于自己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

我们期望这套丛书的顺利问世,一方面使得台湾的文学作品有机会让更多的大陆读者读到;另一方面,也使得海峡两岸的当代文学彼此激荡,生生不息。

二○○八年戊子春日 周志文谨序于台北市诏安街永昌里

后记

写散文和写其他文类一样,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内容为骨髓,一切外在的经营安排都无意义了。甚么是好的内容呢?在我看来,无非在于“真挚”二字。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皆不足取法。只要是作者真挚的感情思想,题材小大倒不必分高下,宇宙全人类的关怀固然很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细微感触也同样可以记叙。

我不太相信灵感。写文章的灵感,其实乃是来自日积月累的感思经验与读书学养。读古今人的文章,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指示我们多样的写作方向。

散文的题材内容,其实多半来自日日生活的耳闻目睹诸现象,所以细心的观察与关怀是写作的人不可缺的起码态度。《世说新语·伤逝篇》有言:“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已达忘情之最高境界,本无待于文学艺术之感动,最下者不及情,则又不为文学艺术所感动;所幸,这世界上忘情之圣人与不及情之最下者不多,我辈多数人都是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界浮沉,故而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但一个有志于写文章的人,除了要有较常人更敏锐的心思联想力而外,更需要经常保持非常的好奇心。心如止水无动于衷,不但不能创作,恐怕也有碍于欣赏他人的作品。对于周遭发生的大小事物恒常保持极大关怀与好奇,将日日的感思经验贮蓄于方寸之间,复配合勤勉谦虚的读书心得,一旦而执笔,始有汩汩不竭的灵感泉源,便也庶几可称为好内容了。

写散文又和写其他文类一样,好的内容须待好的形式技巧,然后才能骨肉均匀,呈现文质彬彬的完整效果。

白话文草创时期有过一个口号:“我手写我口”。当初是为了反对以雕琢造作的文言写作,才会喊出这样的口号。事实上,今天任何读过一点书的人写出来的文章,都不太可能与口里说出的话完全一样。我们时常听别人称赞一篇好文章为: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但文章如何能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无滞,那无疑是作者把文章写成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的结果。文章之所以自然流畅,其实与文章之所以雕琢造作一样,都是通过作者经营安排所致。自居易的诗“老妪能解”,姑勿论其真实性如何,但传说中乐天一改再改至老妪能解而后录,便知乐天诗的浅白易晓并非天然本成,而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

现在大家都用口里说的白话写文章,但只要是在白纸上记下黑字,即使是一张普通便条,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可能跟讲话一样脱口而出,总会思考之后才动笔。这种或考虑字句先后次序,或犹豫遣词妥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营安排了;何况散文的写作,经营安排是必要的。

有人认为散文不同于诗,可以随便挥洒不拘格律。其实,散文虽篇幅较诗为大,形式也较诗为自由,却也未必是松松散散毫无组织结构的文体。好的散文,也自应有其结构布局才对。事实上,一切艺术都讲究结构,绘画如此,音乐如此;而散文之佳构,有时可以具备绘画性的视觉美的结构,乃至于兼具音乐性的韵律美的结构。古人深明此理,乃有起承转合之要求,甚而八股文章的僵硬规律。古文之道虽然不一定要看作写散文之惟一标准,但作者心中有了一个好的题材内容之后,如何将其表达出来,是采取正面的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还是先从结局落笔造成悬宕气氛再予以追述?文章之道千变万化,内容与结构之巧妙配合则有赖作者的慧心安排。有时小小一点个人的感喟,却因为懂得布局安排之奥妙,而造成引人兴味、精致玲珑的效果,作者在结构上所费的经营心血最是有助益之功;但如果所要表现的是道德气节学问一类的严肃内容,便适合用传统的正面笔法,起承转合,甚至八股新用,都有助于文章气势之建立,反之,若过分运用花俏的布局技巧,则徒然干扰读者认清主旨而弄巧反拙了。

剪裁与割合,也是写散文时很重要的一端。一般说来,散文的篇幅不宜过长,超过六千字便会予人累赘之感,是以在数千字以内,作者便须考虑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何?为了求得突显该主题,不相干的部分应予尽量割合剪裁,否则就会呈现表现过多,或宾主不分,或枝节掩盖主干之嫌。画家在绘制一幅风景画时,往往会减少几株树,拔除多余的电线杆,或无视于路上的男女行者,那是因为要求画面的结构美,及突显主题所作的安排。摄影家在这方面比较受制于相机镜头,不如画家之任性自由,但他们仍可以自行调整角度,或左或右,或俯或仰,避去无谓的琐物干扰主题,他们甚至还可以在冲印底片之际切割或冲化以求补救。散文作者在安排文字的时候,也应当有充分的主宰权去一方面布置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割合我们认为会干扰主题的一些枝节。所以读者见到一篇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的文章时,不应指责那里面少了一些人物或一些细节或一些草石等琐碎片断;而作者方面也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引为歉憾,因为散文的写作乃是艺术的经营,不是展示日记,也不是向神父告解,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全录。反过来讲,不懂得割合剪裁的散文,往往会呈现芜蔓不清致主题欠彰明之弊病。

散文一词,在我国早期是相对于骈文而言,所以本来是指不受四六规矩的长短自由句式之文章。我们今天写作白话的散文,当然要灵活运用语言,长短虚实交错使用,但是偶尔于其间散布适量的对仗整齐之句式,只要不过量而显得不自然,亦无道理反对,有时更由于对句之羼入,给予极度自由的长短句式做一种适度的收紧调整,无论在视觉上或听觉上,都能得到美感效果。骈文乃是中国文字的独到艺术经营,今天以白话写文章,过度使用,固嫌造作,倘能巧妙活用,则不失为文化遗产之传承功劳。

说到文化遗产之传承,其实现代人写白话散文,可以活用古诗文之技巧者正多。譬如引用典故,是最直接明显的办法,典故之引用,能够增加文章深至之美,同时也可以给过于流畅的白话文适度地变换气氛。然而引经据典过多,则难免于掉书袋之嫌,古人作诗填词尚且忌讳,何况写白话散文。此外,引用古诗文太多,也往往会弄巧成拙,不但显得酸气,又易流于油俗。因此诗文典故之引用,必须在自我节制之下妥为安排,才能收婉转表意、事半功倍之效。

声韵气势的讲究,虽为古今诗人所注重之事,但散文作者若于此方面小心推敲,也能令文章更臻琅琅上口之目的。譬如平仄字的配合,双声词与叠韵词的偶然出现,看似无意却颇具功效,可以提升文章的音乐美感受。即使只是一般口语化的长短句交错布置,由于短句易造成急促紧凑的感觉,长句常有绵延不绝的印象,故而配合文章内容,该长则长,宜短则短,掌握其间的性格,更能突显文意情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的紧张场面便十分圆熟地驾驭了句式。举其一例:“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里一连串的短句,或两字,或三字,读起来不由得声音急迫,极能衬托“说时迟那时快”的高潮紧张气氛,设若换写为普通句式,必然逊色不少。

又有时并不改变文意,但是换一个字即能达到文章更顺畅,或者反过来,故意制造出涩滞的趣味,则小小一字之为用,又岂是可以忽略的。散文作者,不仅要在大处经营布局结构,中间又要照顾前呼后应,文气连贯诸节,小至一句一字都不可掉以轻心,实在是劳心费神之极;但一切的文学艺术岂有不劳心费神的呢!

以上所谈,只是散文写作的一些较重要问题,比较侧重于由古文到现代文的传承。当然,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交通发达,视野拓广,无论在文章的题材内容与形式技巧方面,都不可能不涉及外国。而语言正不断地在扩充改变,散文也和其他文类一样,很自然地会受到外国语法及文学的影响。如何多方妥善地吸收新的外来因素,复将其灵活巧妙地消化运用而表现出新面貌,正是我们这一代作家应该警惕与努力的方向。但这些问题,需要另辟篇幅来讨论,此处暂不赘言。

散文的经营,是须费神劳心的,作者万不可忽视这一番努力的过程。但文章无论华丽或朴质,最高的境界还是要经营之复返归于自然,若是处处显露雕凿之痕迹,便不值得称颂。南朝宋代颜延之与谢灵运俱以华丽的诗风见重于世,江左称“颜谢”,但南史记载延之尝问鲍照(一作汤惠休)己与灵运优劣,照日:“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颜延之闻后深以为憾!颜谢二家的诗,便足以说明经营的成败不同结果。至于由经营而出,达到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的化境,那是一切文学家艺术家要穷毕生精力追求的最崇高目标了。

书评(媒体评论)

她诉说的是生活格局的细节,却能够使读者窥探巨大的时代。

——陈芳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月曝书/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文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2854
开本 32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