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归周恩来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妻子心中温情的丈夫,他是人民眼里贴心的总理,他是朋友身边率真的知己,他是国家利益的忠诚卫士,他是民族文化的完美化身,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付出爱最多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在他的身后,人们还在深情地凝望他……

内容推荐

本书以情感人,从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的爱情入手,涉及周恩来总理的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情真挚,文笔流畅。书中穿插了许多周恩来总理当年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更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和怀念意义,使书稿内容更为丰富。 书中的插图大多数是难得一见的珍贵老照片,或是纪录片中仅有的影像截图,非常有价值。本书是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下推出,涵盖了新影厂自1976年以来制作的三部纪录片:《情归周恩来》、《周恩来外交风云》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目录

写在前面——珍贵历史影像再现周总理感人一生

前言

情归周恩来

1 “我们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

2 “我们是在通信中确立关系的。”

3 “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

4 “他不讲,我不问;我不讲,他也不问。”

5 “无限深情在险中。”

6 “俏红娘捎带老情书。”

7 “我家的事不叫我操心,真感谢她了。”

8 “东北人民能吃高梁米,我当总理的为什么就不能吃呢?”

9 “生产要服从安全,要为矿工的安全着想。”

10 “你们不把移民的房子盖好,我再也不来了。”

11 “你就把我当作自己的儿子吧。”

12 “我是总理,这个家没当好,我对不起你们啊!”

13 “你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14 和邓颖超的最后一张正式合影

15 特殊的保温杯和小炕桌

16 司恩来的工作日历

17 斯诺说:“他确实有一种吸引力。”

18 “听说有人把他抓起来,还要打倒他,我很痛心。”

19 宋庆龄说她对用恩来永生不忘

20 “陈毅有激情,外交部在他的领导下比我在时有生气多了。”

21 艺术家的知音

22 “我是一个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的。”

23 “我们这辈子如果看不到祖国统一,下一代或再下一代总会看到的。”

24 “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25 “他很有才能,他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

26 “你要照顾好大姐。”

附录

周恩来外交风云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后记

结束语

试读章节

广州,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生活的起点。1925年8月8日,这对分别了4年多的年轻恋人相聚了,84岁的邓颖超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个特别的日子:

我们既没有我们可以登记的地方,我们也没有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我们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我们就是很简单地(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住在一起。

那时,周恩来是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邓颖超是特地从天津南下来和周恩来完婚的,并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长。

同事和朋友们知道他们结婚后,纷纷嚷着要他们请客,周恩来夫妇就在离住处不远的太平餐馆请了两桌西餐,张治中、何应钦、邓演达、陈赓、李富春与蔡畅等都来贺喜。

那天热闹活泼的情景,邓颖超在晚年还向自己的秘书赵炜生动地描述过,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了37年的赵炜至今说起来仍情趣盎然:

张治中要邓大姐介绍他们的恋爱经过,大姐对我说:“怕什么!要我说我就说。我啊,因为个子矮,噔一下就上了凳子,站在板凳上,当时恩来还特别为我担心,怕我应付不了。其实我什么也不怕,我当年‘五四’运动在天津是演讲队队长,这点事我怕什么,所以我站在板凳上就讲,把我和恩来怎么相识、怎么相爱的经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还把恩来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背了出来,大家听了以后连声鼓掌叫好。”当时张治中就说:“周夫人,名不虚传!和周主任一样都是极其出色的演说家。”而大姐毫不客气地说:“什么周夫人,我有名字:邓颖超!”大家听了也挺发愣的,这就是大姐的习惯。那天,总理喝酒喝得很多,但酒量多大,邓颖超不知道,客人敬邓颖超的酒,总理也得代喝,因为邓颖超不能喝酒,结果那天总理醉得一塌糊涂。邓大姐说:“我第一次知道恩来能喝酒,而且第一次看他醉了。”

几十年过后的1954年,周恩来到广州休养工作,有一天路过当年他们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第二天就给因病未能同来的妻子写信:“这次没能同来广州,许多同志问到你,我也有时想到你。……昨天车过广卫路,发现了广卫楼,快30年了,不能不引起回忆。”

周恩来没有忘记他们的爱情之花盛开于革命之花遍开的广州,而邓颖超同样也难以忘怀孕育了他们爱情之花的土壤-1919年天津学生的“五四”爱国运动。1983年,在天津“觉悟社”旧址,年近80高龄的邓颖超还能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谈到当年与周恩来等“觉悟社”成员进行爱国活动的往事:

1919年,在我国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要救亡图存。……就在这次运动高潮中,我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在运动中,我们这批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那时候,我们接触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们那时候都要做带头人,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

后来,周恩来去法国勤工俭学。邓颖超不曾想到,在他们分别后,在欧亚两个大陆上,在通信之间,他们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特别是两个人都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回忆起这三年多的通信,特别是周恩来发出的那封要求确定相爱关系的来信,80多岁的邓颖超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1920年,他到法国去勤工俭学,我在天津当小学教师。有一次(他)给我一封信,要求我们的感情发展到明确的恋爱的关系,他非常急迫地要我回他的信。我的母亲呢,是非常民主自由的,因为她在我小的时候,她就给了我婚姻自由,但她要做参谋,那么因此,我不能不把这个事情去告诉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呢,她就说:“现在啊,不要答复,等他回来看一看再说。”我的母亲是这样的思想啊,但是我的思想感情让恩来同志追赶得我不能不马上答复他了。因此,在这点上,我没有接受我母亲的意见,我就自己主张婚姻自由,我就明确地答复了周恩来同志。1922年、1923年期间,我们之恫的关系和爱情,已经不是一般的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了。

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寄给邓颖超要求确定恋爱关系的信是在巴黎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的住所里写下的,半个多世纪后的1980年6月,邓颖超访问巴黎时专程来到这里,置身于50多年前便熟知的地方,回味着周恩来当年急切而又深情的来信,76岁的邓颖超再次心动不已。

周恩来去法国之前曾抱定独身主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识到一个革命者如果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会更好。初到法国,他同一个一起留学法国的姑娘比较亲近,但最终他选择了邓颖超作为终身伴侣。

1956年,周恩来曾和侄女周秉德说起过那位姑娘。他说:

当我献身革命时,我就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她不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她经受不了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接着和她通起信来,我们是在通信中确立关系的。

50多年的时光证明,周恩来当初的选择是多么地富于远见,此后在风雨同舟的奋斗生涯中,邓颖超和周恩来甘苦与共,一起度过了波涛汹涌的激情岁月。P6-10

序言

在北京东郊新落成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第八展厅,陈列着关于中国电影纪录片的许多珍贵史料,其中,对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而言,有两件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是毛泽东主席为新影厂亲笔题写的厂名,一是周恩来总理为新影纪录片亲自修改过的解说词手稿。早在新影厂的前身一延安电影团时期,党的革命领袖们就对我们的纪录电影事业寄予了殷切希望和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影厂更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蓬勃发展。这两件文物就足以显示一代领袖与新影厂的密切关系。

新影厂保存有大量关于新中国领袖人物的历史资料,出于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情感,我们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通过影像的方式从多个侧面向观众展现领袖们的平凡与伟大。近年出品的《周恩来外交风云》、《丰碑》、《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等影片均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认识周总理更多地是通过新影的《新闻简报》和电影纪录片。尤其是1976年周总理逝世时,新影及时制作推出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我曾多次观看、缅怀,在影院里宣泄着对周总理的深厚情感。之后,新影厂不断有关于周总理的影片问世。1998年《周恩来外交风云》一经上映,在中国纪录片界引起广泛关注,在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从票房到口碑获得双赢。新影厂在2007年推出的关于基辛格访问中国的纪录片《秘密访问》,实际上也反映了周总理的外交策略和智慧。

《情归周恩来》的筹备和酝酿正值周总理诞辰1lo周年,对于新影厂来说,拍摄制作这样一部影片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凡是塑造周总理形象的电影纪录片总是那么精彩好看,这与周总理自身的魅力有关。因为周总理是“一个好看的人,无论他的风度气质、音容笑貌,还是他的工作态度等方方面面,他都是一个完美的人。因此,关于他的片子就有了好看的基础。再加上新影对周总理长久以来的深厚情感,以及积累的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和先进的国际化理念。这几点综合聚集起来,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影片会越做越好看。

说一千,道一万,《情归周恩来》归为一个“情”字,因为周总理的“情”太大太深,我们希望把众多浓厚深沉的情感归结在一起予以反映,才有可能和周总理的情感在天平_上达到某种平衡。

我们将来还会继续做更多更好的关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影片,因为新影厂有得天独厚的电影资料和专业优势,更有一份历久弥深的情感和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后记

“大江歌罢掉东头,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19岁的周恩来赴日本留学时吐抒的慷慨:泪别亲人,豪迈东渡,上下求索,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誓以“面壁”的精神,磨砺意志与情操,精忠报效国家与人民,即使以身殉国,也当作英雄好汉。这是周恩来早年的抱负和愿景。此后,在漫长的革命旅程中,周恩来总理以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社会实践,实现了人生的崇高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厚的精神遗产。

200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京举行的纪念盛会,深情缅怀一代英杰,高度评价了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

也是在2008年初,茅台集团有幸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筹拍关于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大型文献电影,去共同追寻总理的情感世界,再现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卓越贡献。大型文献纪录片《情归周恩来》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珍藏的有关周恩来以及邓颖超目前尚未公开过的影像资料为依托,以周恩来和邓颖超半个世纪的情感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了周总理在人民情怀、友谊、亲情、民族情结等方面的一个个情感故事,再现了周总理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品格魅力。

《情归周恩来》表现了周总理的夫妻情深、朋友情谊、人民情感、民族情怀,所有的镜头都紧扣“情”字,展现“大爱”,还原了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总理形象。一组组珍贵的镜头总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在海棠花盛开的西花厅,周恩来与邓颖超相濡以沫地度过了26个春秋。1954年,周恩来在日内瓦和平会议期间,收到了邓颖超寄来的海棠花:归国后,周恩来感慨地说:日内瓦和平会议中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台是茅台。

邓颖超曾给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写下便签:“今晚总理回来后或吃夜餐时,建议他吃点茅台酒。邓颖超7月9日。”知夫莫若妻,这是一个妻子献给日理万机的丈夫的温情。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的庆功宴上,周总理特别高兴,他激情振臂:“今天要动真格的,请英雄们喝贵州茅台酒!”他还亲自抚瓶为王平将军斟酒。当天,周总理一气喝了25杯茅台酒。

周总理曾深情地回忆:“长征路上,茅台酒被我们看成包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治伤风感冒……”此为“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的最早范本。开国大典当晚,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周总理亲定菜单:主菜淮扬菜,主酒茅台。茅台酒由此有了“开国第一酒”的美誉。新中国第一次国家名酒评选,茅台荣登八大名酒之首,此殊荣一直延续至今。

一个大国总理,悉心关爱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无先例,举世无双。周恩来总理对茅台的关怀与关爱,是对民族工业、民族自主品牌的关怀与关爱,他理所当然地被茅台人尊为国酒之父。

周恩来总理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对茅台酒的关怀与热爱,长久地萦回在我和所有国酒人的心中,也成为了国酒人尊崇的楷模和精神图腾。国酒人以一颗赤诚的心,深情感恩周总理;以一片景仰之情,深情缅怀周总理。《情归周恩来》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国酒人,并已列入茅台集团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片之一。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把国酒这一民族品牌茅台做强做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告慰开国总理——国酒之父的在天之灵,答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国酒茅台发展的前辈、领导和朋友们。

在《情归周恩来》结集成书之时,急书以上感言,是为后记。

袁仁国

2009年1月

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归周恩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阮柳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5374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