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的红尘旧梦
内容
编辑推荐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花架雨如丝。”在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历经岁月冲刷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已成了一笔糊涂账,消散为传说与记忆之外的烟云。

且让记忆的一叶轻舟无声滑过吧,闲云野鹤,沧浪浮萍,只载游兴,不载功名。

北京在你眼中,你在谁的眼中?

内容推荐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剧院,台上戏码转换不迭,有华丽的出场,也少不了沧桑与飘零……那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里的陈迹残影,平和之中带有诗意,雍容之中包含智慧,温和之中积蓄着狂放与炽热——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先辈的人性历练、社会写照,而那个时代更有着令我们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

目录

萧燕燕与普贤女:两个与早期北京有关的巅峰女人

银汉无声转玉盘:一个元代北京人和他的传奇爱情

桃花扇底舞兴亡:独怀孤愤的宣南旧友孔尚任

纳兰性德:御座下的忧郁背影

曹雪芹:在黄叶村,品咂时光的声音

李渔:半亩同里的情欲幻像

顾太清:百年风貌忆倾城

德龄公主:掌心里的紫禁城

庄士敦:水晶球里的帝都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王国维:文化神州丧一身

章太炎:激越佻,孤鲠半生

林白水: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邵飘萍:我的黑白两界

鲁迅:雨天里,那些沉郁的琐屑

周作人:苦茶庵里的十年尘梦

张恨水:我与北京的“啼笑因缘”

林语堂:北京人的戏性精神

胡适:在容忍与自由的天平上

徐志摩:一个诗人的云水襟怀

林徽冈:一身诗意四月天

沈从文:北京城里的乡下人

梁实秋:秋水文章不染尘,京华乡梦未曾休

老舍:州光荣的名字温暖一座城

林海音:我的年华,在幸福中忘却

赛金花:八大胡同里的情色政治

小凤仙:愿做长风绕战旗

袁克文:负尽j千名的末世王孙

沈佩贞:流光容易将人抛

民国年间的朱氏八卦

八旗子弟的颓废美学

京剧:旧光影里的华美与惆怅

旗袍:旧光影里的冷艳香凝

老北大与新青年

那些人,那些事——眺望远逝的京华炯云(代后记)

试读章节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皓如皎月;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灿若朗星。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独揽朝政,炙手可热,与后来的和珅不相上下。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叙事析理,谙熟出老宿上,结字端劲,合古法,诸公嗟叹,天子用嘉。”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人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康熙皇帝自己就是一个勇武、强悍的骑手加射手,所以,他身边的侍卫也应该是一流的角色。这样看来,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生为满人,他却痴迷于汉文化;骨子里是个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是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这样一位才情充沛、人格健全、绝世超然的“翩翩浊世公子”,竟不是缘自小说家的杜撰,竟是中国文化史册里的一位真实人物。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侧帽集》和《饮水词》,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皇帝的威风,而是他的词。后人从中精挑细选了三百四十二首,另外结集,以《纳兰词》命名。当年《饮水词》问世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用“家家争唱饮水词”来形容纳兰词在当时的火爆场面。当年文坛的那些重量级人物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纳兰的圈中好友顾贞观长叹一声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聂先的评价是:“少工填词,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真所谓笔花四照,一字动移不得者也。”陈维崧更是将其与李璟、李煜相提并论:“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是当时阳羡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纳兰及浙西派掌门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国学大师王国维则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对纳兰词推崇有加:“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说纳兰性德是个文人,此话一点不假。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由于长年待在皇帝身边,纳兰性德应该算是真正的“御用文人”,但是,后人却并未将他归入“犬儒派”或御用文人的行列。这就很难得了,在历代文坛,纳兰性德算是一个特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的,情真意切,言辞优美。尤其是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感人肺腑,并不比唐代的李商隐和宋代的柳永逊色。P035-037

后记

每一座城都在寻找精神与之契合的理想的人,但不是任何一座历史悠久富含文化的城都能找到那个人,他们也许彼此寻觅,却交臂失之——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如是说。不过,对于北京这样极有感召力的城市来说,这样的人素来是不缺的。

数百年来,北京一直是帝王将相熙来攘往,才子佳人趋之若鹜的所在。所以,北京同然有许多风景绝佳的去处,北京的地理气候之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北京博大深厚的胸襟,北京自由快乐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方式,北京的田园景象,北京的梦幻色彩,都是适合人类精神的丰富饱满的养料;但其殊胜之处,尤在人事而非风物。当然使我们挥之不去的,不是那些功利场中的匆匆过客,而是那曾经风华绝代的历史亡灵。是他们构成了北京的旧梦、光影和流年。

湮灭掉的,是曾经辉煌的身影,历史却记录下了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不一定全是兴亡沧桑,亦有平凡岁月的美丽与苍凉。遥想当年,最远甚至可推至辽金元,即有高蹈远翥的天之骄子,在这舞台上纵横捭阖;而自明而清再到民同,多少精英涌人北京,在这里做官,应试,教书,游行,研究,革命……这些个为官为宦为学为商的南人北人,他们与北京这方水土血肉相连,同时又是属于中同这个大舞台的。

所以台湾学者王德威就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在这里,广东来的康有为曾号召上千士子公车上书,揭起中国政治改革的又一新页;留德的蔡元培、留美的胡适打造了现代大学的基础;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则点燃政治与文化革命的烽火。北京也成为铸造中国现代‘有情’主体的舞台。徐志摩、林徽因,鲁迅、朱安、许广平……多少恩怨,留待后人评价,而张恨水更在这里谱下了他的啼笑凶缘,梅兰芳台上台下演出动人风情——古城可以是浪漫的。也许正因如此,在一代中国文人的内心深处,北京总有着神秘的牵引。”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剧院,剧院越恒久,台上戏码转换不迭,就越令人唏嘘,有华丽的出场,也少不了沧桑与飘零,当一个时代终场落幕,登台演出者四散而去,又有新一拨人粉墨登场;有人说北京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小气候,有各种各样的小地理,没有真正的主旋律;还有人说北京是混沌的,好像是一座原始森林,各种各样的物种似乎漫无目的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凋落。总之,这样一个新旧融合、古今碰撞、中西会通的北京城,一定会留下了很多灵魂的碎片,供我们重温和解读。

没有人能够以全知角度综览过去,即使历史重演;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我们对北京往事的检索,让尤其是近百年前那个旧的时代和人群,渐渐地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因为承接着老北京文化精神的遗泽,所以那些文人丛中的旧闻轶事、政界学界里的陈迹残影,平和之中带有诗意,雍容之中包含智慧,温和之中积蓄着犴放与炽热——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先辈的人性历练、社会写照,而那个时代更有着令我们着迷的一份精致和清雅,可说是再也不会有的好时光。

写作不是为了颠覆记忆,而是为了更直接更精妙地保存并审视记忆。我们希望这部书是文学的,更是历史的。读者可以从巾一窥彼时的世态人心,同时让北京城的风貌情状也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我们在历史的观照与寻找中感悟人生,感悟现实,读得解颐一笑或若有所悟。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化架雨如丝。”星移斗转,岁月嬗替,在这座有着近干年历史的城市,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历经岁月冲刷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已成了一笔糊涂账,消散为传说与记忆之外的炯云。林语堂曾经饱含沧桑地说道:“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牛岁月转瞬即逝。”不过当我们穿越云烟雾锁的历史长空,凝望他们的故事时会发现,虽然很多的人与事,都已经沉落在历史的深处,但他们依旧鲜活,并未失掉固有的光泽;甚至能在百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给我们以更为本真和更为理性的观感。我们也从中体验着一些未曾有过的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相遇。每个人与北京的因缘,都是一部个人化的北京史;而整个北京史的本身,则是所有人集体记忆的总和。

也罢,既然时代在滚动前行,把许多野草闲花碾为泥尘,然而各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梦境,更有人始终无法忘怀旧时的岁月和情愫,那些关于时光倒转、似水流年的老故事,实在难以一言尽之。且让记忆的一叶轻舟无声滑过吧,闲云野鹤,沧浪浮萍,只载游兴,不载功名。

北京在你眼中,你在谁的眼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的红尘旧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东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9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8: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