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哲学与生活(一位哲学教师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一位哲学教师的引导下,每周聚在一起,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哲学问题。这一活动持续了十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

本书就是对活动中精彩片断的记录。它探讨了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诸多问题,如生活的意义、心理健康、合作与竞争、校园爱情等等。

本书为所有热爱哲学和生活的人而写,它立足于生活,努力探索一种更有价值、更美好的生活。你从中既可以享受纯粹思想的快乐,也可以学到许多关于做人的生活智慧。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它就像一个优秀的向导,将引领你踏上人生的坦途。

内容推荐

《哲学与生活》一书是一位哲学教师从事大学生哲学教育十年历程的记录。主要内容来自近年来上哲学课的一些考试题目。它探讨了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诸多问题,如生活的意义、心理健康、合作与竞争、校园爱情等等。会对从事哲学教学的老师们、选修哲学课程的学生们,以及一般的哲学爱好者有一点帮助。

目录

导言 在生活中体验和思考哲学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与生活方式

 第一节 哲学系大学生论生活的意义

附 克尔凯郭尔语录

 第二节 医学生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附 关于人生的语录

第二章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大学生的烦恼

附 大学生的问题

 第二节 应对烦恼的策略

附 哲学家语录

第三章 合作与竞争

 第一节 两个关于合作与竞争的案例

 第二节 合作与竞争中的博弈

第四章 爱与爱情

 第一节 爱的感动与思考——电影《孔子》(第1集)和《德雷莎修女》(上集)观后感

附 关于爱的语录

 第二节 熟悉的爱与陌生的爱

 第三节 大学里的爱情——大学生论爱情

第五章 情与法

 第一节 在情与法之间——医学生面对医学伦理困境的抉择与思考

 第二节 两个有关“冷漠”现象的案例

附 “事例一”的完整部分

 第三节 冷漠、差异与共识——对同学思考的再思考

第六章 真理、信念与生活

 第一节 一个有关真理与信念的生活案例

附 《广州日报》的一篇相关报道

 第二节 真理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联

附 关于真理的语录

第七章 哲学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

 第一节 哲学公选课教学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附 关于读书、爱情、专业和实践的感悟

 第二节 哲学公选课教学探索

附 课堂案例和学习体会

附录

 安心

 如何是自己

 生活技能中的道与禅

后记

试读章节

要消除烦恼,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是不够的,即使是正确的认识,没有相应的行动,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正如治病时开了药方却不抓药、不服药,又怎能指望药能发挥效用,使疾病得到治愈呢?有的同学就说自己有“想一套,做一套”的毛病,认识到“要想幸福,只有行动”。大学生们生活于象牙塔之中,往往幻想多于行动。其实,现实中很多人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过分沉浸于个人的幻想中,缺乏适当的行动造成的。有的同学就怀疑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是“闲出来的”。脱离实践的思考很容易导致不可解决的精神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空转”是导致哲学病的根源。所谓语言的“空转”,指的是语言脱离开日常语言的使用而陷入纯思辨之中。消除哲学病的方法是让语言重新回到日常的用法。这个方法有点类似于前面提到的从空中回到大地,也类似于同学所说的“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完全是自己吓自己”。这一方法对于我们处理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启发。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由于我们的思想“空转”而产生的,由于我们脱离事情的具体环境,在脑子里将它们无限地放大,结果它们就像从所罗门王的瓶子里跑出来的妖魔一样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威胁。其实,只要我们略施小计,就可以使它服从我们的指挥,乖乖地重新回到小瓶子里。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关于精神疾病的实例。我有一个儿时的伙伴(他比我年长几岁,但我们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后来不幸得了精神病,时好时坏。记得我有一次过年回家时正好赶上他犯病。他的母亲跟我说起因是这样的:那年他在外打工后回家过年,在家里没什么事做,一直躺了10多天,然后突然就犯病了。我现在回想起来,这似乎就是一个思想“空转”致病的例子。显然,这种思想的“空转”是由于他一个人独处、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而造成的。尼采曾说,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独处,要么是动物要么是神,他忘记了一种情况,哲学家同时是这两者。动物还达不到人的理性,而神则超越了人的理性,这是不是说,同时是这两者的哲学家也注定要失去理性呢?大概没有人能确切回答,所能确定的只是说这样的话的尼采本人后来也疯了。当时令我吃惊的是,我在我的儿时伙伴家里曾看到他在得病前写下的东西,如“我一定不能老这样下去,否则会得病”等等。这种内心的挣扎正是思想“空转”的表现,是病前的征兆。

除了由独处所产生的思想“空转”之外,心理和精神疾病往往还有一个结构性的病因,在此意义上可以将这种病称之为结构性的病。这种病主要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我这位儿时的朋友得病,除了他个人的原因之外,与他同父母的关系密切相关。他在结婚后仍与父母住在一起,他的父亲酗酒且经常在醉酒后打他母亲,他看到时非常愤怒,但他又不能打自己的父亲。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后来得了精神病。这种结构性的病类似于叔本华所说的悲剧中的一种,即那种平常的其实却又是最可怕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往往找不到要对悲剧负责的恶人,正是不同性格的一般人甚至好人之间的各种不幸的因缘组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同学们所说的由于宿舍关系所产生的烦恼也属于这类悲剧,如果可以称之为悲剧的话(的确曾因此而酿成过悲剧)。对于这种结构性的病因,仅仅改变个人的思想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如实地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致力于改变环境和消除其中的致病因素,病才有可能治愈。否则,即使治病取得了效果,如同我的朋友曾经历的那样,这种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因为导致个人患病的环境因素还在那里发生作用。在我的课上,曾有一位同学谈到他的一种经历。这位同学原来是一个电脑游戏迷,天天都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后来,有一次他出去旅游了几天,发现离开电脑游戏也一样生活。从此他对电脑游戏就不再那么沉迷了。这位同学正是通过改变环境使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摆脱了对于电脑游戏的过分依赖。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北校区授课时,有几位同学曾向我提起他们班有位同学也是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当中,功课都荒废了,他们想帮助他却感到无从人手,因为他对别人的规劝早已应对自如。我就向这几个同学介绍了上述那位同学的成功经验,借此说明必须改变他所处的环境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消除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关键依然是正确认识指导下的行动。

最后顺便说一下我儿时朋友后来的情况。在我读研究生时,有一年寒假回家过年,一天,正赶上村里我家邻居的女儿出嫁,人们都去领喜烟,他也跟着去了(他吸烟很凶,我曾见他患病时一根香烟一口气就吸掉半截)。不巧等轮到他时香烟发完了,别人都没当做一回事,不料他却想不开,以为人们是看不起他,故意不给他,回家后就服毒药自杀了。这令我很震惊。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的情景。人们聚在街头一起说笑着,只有他一个人在人群旁边逡巡,落落寡合,没人理他。他过来主动跟我说话(他即使在发病时也仍记得我,总是愿意跟我说话),大概问我何时回来的等等。当时也许受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只是漫不经心地敷衍了他几句,然后就离开了。我后来为此感到有些内疚,但一切都已无可挽回。我从此知道,一个人,不论他是处于什么状态,在他内心深处都是希望得到爱和尊重的。治疗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疾病,除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之外,也许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爱和尊重,这比任何的施舍和同情都更加宝贵。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越”地位,忽视了那些不幸的人的处境。我们的冷漠在无意中对别人的伤害,可能并不亚于真的刀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现实中的林黛玉、祥林嫂们正是死于一种无爱的环境。要改变这种“吃人”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己做起,克服自己内心的冷漠和恐惧,不仅做到不伤害人,还要努力向那些需要的人主动伸出援手。

同学们在回答这道题目(见本章第一节)时大都结合了自己切身的体验,答案中有着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即使达不到能够彻底照亮世界的太阳光的强度,也犹如满天的繁星,可以帮助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着前行。烦恼是人生的一个十分顽强的敌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难以指望能够彻底地消灭它——或许正是因此,中国民间才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对于总是摇着蒲扇、无忧无虑的济公和尚以及总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的喜爱和信仰。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化“敌”为友,学会与烦恼做朋友,学习在烦恼中品尝人生的快乐。也许我们需要聆听一下尼采借助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所说的话:“你们高人们哟,我请你们学习——学习欢笑吧!”P70-73

后记

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当上完一学期课程,尤其是公选课之后,我总想写点东西,把在这期间与学生们的交流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这样逐渐地也积累了一些东西。我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兴趣,当时并未想到要把它们发表出来。2007年的春节是我近几年来第一次没有回老家探亲,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我又整理编写了两篇本学期教学方面的文章。在2008年开学之后,我仍时断时续地做着这一工作,随着成果的增多,有一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以把它们编成一本书,或许会对从事哲学教学的老师们、选修哲学课程的学生们,以及一般的哲学爱好者有一点帮助。大约在6月份的时候我把这念头告诉了中山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嵇春霞女士,得到了她的热情支持。接着,又经过暑假里不断地修改,到9月下旬,我的编著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本书能够出来,首先,要感谢几年来选修我的哲学课程(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同学们,尤其是书中选录了其文字的同学。正像当初上课时一样,编写本书对于我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程。看着那一个个曾经很熟悉的名字,我常常想起上课时的情景,想起大家的笑声,这是只有年轻人才会有的发自内心的纯真笑声。这笑声令我感到温暖,是我心灵的一丝安慰。这些同学有的还在学校,但大部分已经毕业。我希望他们能够坚强勇敢地面对未来人生中的各种风浪,也衷心地祝愿他们学业进步,事业有成,生活快乐!其次,我还要感谢嵇春霞女士,正是在她以及中山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与读者见面。

杨玉昌

2008年9月26日于中山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哲学与生活(一位哲学教师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玉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6032164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2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