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崛起(中国二十王朝崛起真相解密图文珍藏版)
内容
试读章节

圣贤时代

黄帝以后,在我国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尧部落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水流域;舜部落居于今河南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最早居于河套一带,禹时迁徙到今河南西部。据历史记载,尧是陶唐氏部落首领,故称唐尧;舜属于有虞氏部落,故称虞舜;禹是夏后氏人,称为夏禹。陶唐、有虞、夏后都是他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

尧、舜、禹时代,中华文明进一步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尧时代,社会秩序井然,农、工、牧以及法律、音乐、教育等,都已有专门的管理者了,这些人都是所属行业的专家。比如后稷,是尧的农师,“播时百谷”,教给人民耕作方法,“民皆法则之,天下得其利”。后稷因之被后人尊为“农神”。尧的乐官叫作夔,史载只有一只脚,但却是音乐天才,能仿效山川溪谷的声音,据此创作了一支乐曲《大章》。人们听了这乐曲,心情便不再浮躁,平和处世。人一旦没有了贪念,也就没有了无谓的纷争。《大章》是目前所知,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首最古老的乐曲。

因为尧、舜、禹的品德好,原始社会出现了少有的安宁和太平景象。后人追述那时的世道说:“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尧、舜、禹最为人们所称羡的事迹,就是“禅让”,即主动把帝位让给贤德之人。这实际上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制度。

关于“禅让”的具体过程,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有一段扼要的叙述:

据说,尧在位,咨询四岳,四岳推举虞舜做继承人,并且让舜摄位行政,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职责。尧死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位,就主动离开都城,回避到南河之南。但是,无论是朝拜天子的诸侯,还是诉讼的诸侯,都不去见丹朱而去见舜,就连讴歌者也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说“这是天意”,于是继承了帝位。舜在位时,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治水有功的禹来摄行政事。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依据氏族传统,众举皋陶做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伯益做继位人。但禹死后,子启夺伯益位而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禅让”的故事,最早出自《尚书·尧典》篇,它客观地反映了尧舜时代部落联盟民主制的良好的政治风尚。多数史家认为,“禅让”是周朝史官掇拾往世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但其所本,实则也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史实。考诸后来进入中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等族史实,在部落联盟时期,推行的无不是这种制度。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遂成为后世儒家所美化和推崇的最高道德风范。

据《韩非子》等先秦典籍记载,在舜时,国家雏形已经出现,舜把所管辖范围按地区划分为12个州牧进行管理,打破了以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结构,每州的首领称为牧。同时,舜还在联盟中央设“九官”,向黎民百姓征收贡赋。且在尧时刑法的基础上,宣布了五种刑法,即墨(脸刺字)、劓(割鼻)、剩(残足)、宫(阉割)、大辟(杀头),还规定可以酌情赦免,用鞭打或金钱代替。这一切,无不标志着国家雏形已经出现,中原各部落已先后进入了阶级社会。

禹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圣贤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禹的时代比舜更前进了一步,饮食器不仅外面涂漆,里面还涂了红。禹十分重视祭祀鬼神,对于祭扫时穿的礼服礼冠很是讲究,与一般居民有较大区别,已显示出高低贵贱之分。“大禹治水”的成功,更使黄河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经济共同体的雏形。

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以黄帝族、炎帝族为主,以东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三位古帝还曾多次与南方的九黎三苗族发生战争。

大禹治水

许多古老民族都有着相同的传说,即远古曾发生过一次大洪水。但惟独在中国神话里,大禹把洪水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就是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意义。关于大禹治水的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民间疆都有大量的记载和传说。远在春秋时,人们就感慨说,如果没有大禹治水,我们早就成鱼鳖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吟道:“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也赞美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铜器铭文里更是肯定禹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足见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悠久很普遍的神话传说。

传说上古时代,天地茫茫,洪水肆虐,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原始居民的哭声惊扰着尧帝那颗仁慈的心,尧帝日夜忧惧。四方的部落首领们,一致向尧推荐鲧去治水。鲧是有崇氏部落的首领,古书上记载鲧号“崇伯”,住在嵩山,即现在的河南登封市境内。鲧在建筑方面有才能,他受命治理水患,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治水,想把洪水围起来。结果警讯不断传来,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尧帝大怒,命炎帝之后、刑官祝融“殛之于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即在羽山这个地方把鲧给斩首了。鲧壮志未酬,冤气郁结,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不烂。更离奇的是,鲧的尸体里还孕育出一个新的生命,这就是禹。就在禹出生的那一天,天上的月老带着石刀,替鲧剖腹生子。“鲧腹开,虬龙现”。按中国的上古星相观而言,禹是上应天命而生,因此生而不凡,所以才建立了后来彪炳史册的盖世功业。

鲧可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剖腹产子的第一人。

鲧死后,共工(指共工氏部落牵头)接着治水,也不合尧之意。便命舜到各地考察洪水,舜与禹不期而遇,交谈之下,感到禹是个人才,治水理念与自己多有契合,于是向尧举荐了禹。

夏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之孙。另据史载,崇伯鲧之妻有莘氏女修己因梦里吃了苡仁(薏米)而生禹,故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古汉语中“苡”、“姒”音近)。由此可见有崇氏部落是以苡草为氏族图腾的,这也反映了有崇氏部落是华夏民族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种族。

大禹接受任务以后,首先联合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讨论抗洪救灾的办法。他检讨鲧失败的原因,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摒弃筑堤截堵的办法,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顺天地自然之势,高的培土筑堤,低的疏浚成河。但要开山凿渠,疏导洪水,不熟悉地形地貌是不行的。于是,大禹召集诸侯百官分治九州土地,亲自带领有崇氏部落的人,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河源的流向和寻找可以泄洪的地方。然后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诀渎也,因水以为师。”说他以水为师,就是说他善于总结水流运动的规律,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态势,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他先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一步步向东方的兖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豫州、荆州、大越疏导,使肆虐的洪水驯服地向东南流人大海。

《韩非子·五蠹》记述大禹“手执耒耜,以民为先”。由于长期从事繁重的劳动,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腿上的毛磨光了,两股也生茧了。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正是由于大禹身体力行,治水有方,为群众做出了榜样。经过13年的整治之后,最终制服了洪水。“水由地中行,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于是,原始居民纷纷从苦寒的高地上走下来,回到温暖的平原上定居。禹又带领人民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南北的中原大地上开垦出了许多良田沃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孔子曾颂扬大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饮食简单,他的宫室简陋,而他从不想到改善,而是竭尽全力,平治水土,发展农耕。大哉,斯人矣!伟哉,斯人矣!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了天下,根据不同的水系,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按地域实行统治,进行管理,所谓“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泛指中国。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因为道路畅通无阻,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通过水路和旱路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P3-5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早已是“世界的中国”,但世界对于一个突然崛起的中国确实还很不了解。了解的只是一系列经济数字。这就像我们突然面对一个高人一头的陌生人,只知道他的身高、体重,却不知道他性情如何,我们一定会觉得惶恐,并产生防范心理。中国的“性情”,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

——余秋雨

除了娱乐,年轻人还应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我认为,学历史有四个好处,第一,文化的功能,历史是一种文化;第二,学习的功能;第三,治国的功能,从历史中吸取和借鉴前人的治国方略;第四,修身的功能。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是我们的珍宝,我们必须敬重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要抹杀历史的辉煌。所以,要敬畏历史,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奋发图强、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应有一份责任。

——阎崇年

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我们只能接触被记载的第二历史。但必须运用自己的判断分析,追求历史的真实。

——王立群

我们的期望是让更多人喜欢历史、了解历史,不能让中国历史出现断代。读史应该从浅近的、能引起兴趣的东西读起,然后你的学识、见解和修养会逐步地增长。

——蒙曼

后记

《帝国崛起》是畅销书《天朝落日》的姊妹篇。为了使这两本历史读物在体系上完整,出版社原拟邀请《天朝落日》的主编彭勇教授再续前勇,完成是书。但彭勇教授手头正有几个课题待完成,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腾不开手来;而我在《天朝落日》的初始选题到最后出版,都参与其中,并对全书进行了文字的修饰润色和某些章节的改写。因此这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不揣浅陋,集中大半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始告杀青。在出版之前,蒙彭勇教授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热情的绍介,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无疑,历史是最有趣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中国人对史书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这不仅因为她有着蕴藉深厚、璀璨夺目的5000年文脉传承,还在于发散于历史册页中的那种永远进取、不畏艰险、包容豁达的精神气度和悲悯情怀。

虽然历史离我们远去,但不能认为历史与自己无关。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我们明智;历史教会我们一种经验,也赋予我们一种情怀。让我们以一种智慧的力量,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因此,我们当下不管以怎样的生命方式走过时代,其实都是在创造历史。因为人生或深或浅的足迹,或将是未来或显或隐的史诗吧!无可否认,历史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有着彼此紧密的联系和交替影响,不可割裂,生命也因为有了厚重的历史人文做背景,方能显示出她多元化的价值观。为了超脱平庸与现实,培养起我们正确的世界观、强国意识和平民立场,我们必须频频回顾历史,在与历史的交融与碰撞中,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延续我们的时空,激发我们的豪情。历史是如此之奇妙,千年沧桑或可逐渐凝为我们清澈的人生经验与智慧,成为我们一生受用无穷的醇醪。

历史叫我们有一种归属感,历史能激发我们的爱国心和责任意识,也能培养我们的核心文化精神,这就是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遥远的文明是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传递一种温暖,我们需要一些好的读本,来大力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和历史阅读的生活化。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去刻意研究她,但以娱乐休闲的心态来轻松读历史,也会大有裨益啊!

《帝国崛起》是我所写的历史著作中最用劲的一部,我参考了一些史料,当然也吸收了学者和网络同好的最新观点。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深表谢枕。为了不脱离历史的真实,在引用二十四史对某些事件的描述时,始终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不敢信笔演绎,有时甚至直接就把原文意译成白话,当然语言换成了我自己的风格。其实,读历史不应背负太多的包袱,觉得有意思,看看就好。

作者

2008年9月50日

目录

专家导言: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

本书导读: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肇造华夏:夏朝崛起真相解密

 圣贤时代 大禹治水 玄圭赐禹 禹铸九鼎 涂山之会 禹伐三苗 夏朝建立

刑名从商:商朝崛起真相解密

 先商时代 殷革夏命 刑名从商 殷商文字

敬天保民:西周崛起真相解密

 周道之兴 羑里之囚 武王之商 封建诸侯 三监之乱 敬天保民

千古一帝:秦朝崛起真相解密

 秦人西迁 春秋霸主 商鞅变法 合纵边模 长平之战 剪灭之国 千古一帝 焚书坑儒

大汉雄风:西汉崛起真相解密

 乡下痞子 刘邦起义 西征入关 约法三章 鸿门之宴 楚汉战争 汉承秦制 文景之治 大汉雄风

光武中兴:东汉崛起真相解密

 绿林好汉 白衣贵胄 刘玄登基 昆阳大战 刘演之死 北徇河北 重建汉朝

三马同槽:西晋崛起真相解密

 狼顾鹰视 知雄守雌 咸鱼翻身 寿春之乱 司马双雄 建立晋朝 三国归晋

共治天下:东晋崛起真相解密

 永嘉之祸 牛继马后 弱主开国 新亭对泣 王敦乱晋 门阀政治

气吞万里:刘宋崛起真相解密

 刘裕出世 嗜赌成性 扬名立万 再造晋室 刘宋开国

肇基北朝:北魏崛起真相解密

 拓跋史迹 建国立制 死亡之陂 以夷入夏 死于非命 统一北方

轻取天下:隋朝崛起真相解密

 为人龙颜 矫诏辅政 消灭异己 禅让于隋 开皇之治 统一全国

大唐雄风:唐朝崛起真相解密

 关陇世族 狱中定策 太原起兵 天纵英才 兄弟争宠 宫闱惊变 开疆拓土 贞观之治 从谏如流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风云帐下:后唐崛起真相解密

 独眼英雄 风云帐下 还矢太庙 攻灭后梁

镔铁之坚:辽朝崛起真相解密

 契丹八部 耶律家族 诸弟之乱 宴会喋血 契丹建国 攻灭渤海 断腕太后 争霸中原

黄袍加身:北宋崛起真相解密

 流落南北 陈桥兵变 仁德之君 巧释兵权 强干弱枝 统一南方

马啸北风:西夏崛起真相解密

 党项之羌 兄弟阋墙 依辽和宋 西夏建国 宋夏之战 鼎足势成

太阳部落:金朝崛起真相解密

 函普时代 头鱼宴会 女真伐辽 猛安谋克 海上之盟 靖康之难 入主中原

永恒之火:元朝崛起真相解密

 蒙古史叙 统一蒙古 自将伐南 西征灭夏 联宋灭金 争夺汗位 攻灭南宋 行省制度

云起龙骧:明朝崛起真相解密

 游方行童 民不堪命 云起龙骧 争锋江南 恢复中华

落日辉煌:清朝崛起真相解密

 努尔哈赤 建国立制 传檄讨明 宁远大战 觊觎中原 宫闱秘辛 铁骑入关 康乾盛世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

纵观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十分重视武备的。国家的战备工作做得好,对于保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盛以及应对内忧外患都是十分必要的。

而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是一个分水岭。

读史可知,中华民族原本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汉唐的血液沸腾着激昂的睥睨一切的因素,至宋才戛然消失。

而唯有拥有汉唐魂魄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秦王赢政就不用多叙述了,他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挥手所向,天下靡定。在极短的时间内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混战的局面,在广袤的疆域里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从此揭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垂天帷幕。

项羽平定河北,破釜沉舟,消灭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主力,诸侯不敢仰而视之,皆膝行来见,何其雄也!

刘邦以一介草民之身,提三尺剑,纵横中原,屡败屡战,终开汉朝400年基业。文帝富有远略,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怀柔为主,不轻启战端,但他针对匈奴的战争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文帝不但鼓励民间养马,国家也在西北边境设立了36个牧马场,为的就是实现有朝一日不战则已、一战必亡匈奴的宏图大志。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使“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不致中断,为后来武帝大规模北击匈奴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武帝是历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伟大帝王,他继位后,改变文化政策,利用儒学敦化民风,同时采用法术、刑名巩固政府的权威,即所谓的“表儒里法”。又一改对匈奴妥协的政策,主动进攻。武帝是一个勇猛刚毅、具有持久开拓雄心和征服野心的人,绝不能容忍匈奴再踏入汉关半步,他要一削父祖几代人所受的鸟气。他毅然抛弃了行之近70年的和亲祖制,开动了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全力出击匈奴!这一声巨吼,响彻了44年之久,匈奴从此全面衰落。

汉武帝王道霸道,交错为用。在对匈奴用兵的同时,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把新疆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接着又平定了夜郎、南越,征服了闽越和东瓯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分别置于汉帝国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如此盖世武功,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因此被后人赞为“冠于百王”。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在武帝手中基本已勾勒成形。他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武帝用事四夷,以武力拓边,致使民间尚武之风大盛,整个社会充满着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公元前28年,北匈奴杀汉朝使节反叛,在危机情况下,副校尉陈汤不待皇帝指令,发兵征讨,认为“胡兵五个才能当汉兵一个”,以少胜多,大败匈奴军队,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汉人是多么威猛!胜利之后,陈汤又给汉元帝发去了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其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辞壮语,成为激励汉人血性的沸点。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太宗在做好战争准备后,派李靖等率大军出击定襄,深入突厥,活捉颉利可汗,突厥部落遂四分五裂。拓边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唐朝的版图由此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平定突厥之后,唐太宗再次远征,将吐谷浑纳入唐朝版图。而西域的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也相继降服,唐遂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这是唐朝继汉朝之后,再次对西域实行有效统治。后又大败吐蕃军。赞普松赞干布遂向唐太宗谢罪求和,请求和亲,唐太宗遂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与汉初的和亲不同,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有着太多的无奈与屈从,而唐与吐蕃的和亲,则是一种强势之下的怀柔。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个高度自信的时代,贞观之治的一大内容,就包括这种兼容并蓄的大唐雄风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尚武精神。

武则天延续了贞观时期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铁腕还击。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等,不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使唐朝和中亚的贸易再度活跃起来。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强盛、辉煌的王朝,汉与唐相比,汉质胜于文,唐文胜于质。汉雄浑凝重,唐璀璨瑰丽。汉有壮男之质朴刚健,唐有贵妇之雍容华丽。汉气势恢弘,唐气象雄阔。大汉雄风、盛唐气象遂成为中华民族最弓I以为骄傲的民族性格和魂魄。

鲁迅在《坟》一文中,曾对汉唐精神赞扬有加,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至今读来,汉唐雄风,犹扑面而来。

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因此,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复兴汉唐魂魄总是那么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是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受辱挨打的历史证明,丧失了民族的尚武精神,连自立都谈不上,何来复兴和辉煌?

那么,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固有的尚武精神,何以在宋代消失了?

探索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无不具有奔扬的气势和驰骛的精神。唯独赵匡胤因为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政权,怕有人见样学样,就一味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解除将帅兵权。赵匡胤曾问陈抟老祖,何处可守?一个“守”字,就把激昂的汉唐精神推得远远的了,也奠定了国家政策的基本调子,就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而为了消弭文人们的独立精神,宋代特别重视科举,但又不像唐太宗那样自信,看到许多新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宋代的科举成了统治者培养顺民所实施的一种政治权术了。宋代的文人,也几乎都把“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在宋代,科举及第会无限荣光,会被皇帝在皇宫赐宴,也会帽插金花招摇过市,引得万人空巷。所以时人曾感慨:“纵将帅于万里之外破敌灭国,凯旋而归,所受奖赏也不过如此。”由此看来,宋朝的科举取士,已经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对俯首贴耳读书人的高级奖赏了。

民如水,体制如器,统治者鼓励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灵魂。如统治者战争意志坚强,自然就会激起民族潜藏已久的血性。宋代“重文轻武”,此时的儒士文人,也便没有了战国前期高蹈扬厉、独立思考的个性,而逐步沦为求仕、做官的食禄之徒,整个社会便弥漫着文弱之气。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了极致,盛极而衰。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天理,灭入欲”,一切社会规则更加精细化和制度化。人们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的创新。整个社会思潮趋向保守和僵化,社会呈消极封闭状态,与盛唐的开放自信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朱熹的理学思想此后统治中国社会长达700多年,直到清末。  元时矫枉过正,把知识分子从天上踩到地下,八娼、九儒、十丐,此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连娼妓也不如,仅比乞丐强点。斯文扫地,以此为甚。明清时期,虽为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但却大兴文字狱,以形式重于内容的八股文取士。儒家思想中闪光的东西被一步步阉割殆尽,完全成了统治的工具了。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积重难返,社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而统治者还沾沾自喜地以天朝心态自居,真是可悲、可叹、可恨、可怜。

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代言入,宋元明清以不同的方式钳制、糟蹋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使他们失去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整个民族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考了。他们的骨子里涵蓄了太多的柔媚,陶醉于诗酒风月之中,也便没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消失。变成了浑浑噩噩,不知进取的一群人,何来血性?也就没有了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到边疆建功立业为荣耀的自觉意识和责任了。

汉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时代,汉唐精神之所以被后人仰慕和颂扬,主要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爆发出的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汉代进入全面开拓时期,武帝“表儒里法”,兼容并蓄,气势恢弘。而隋重新实现了的政治统一,则也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几度整合的结果。唐代则更是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汉文化为主的胡汉文化,再一次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促成了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而唐以前中国社会尚武的精神,却在宋以后,由于对儒家文化的单一性选择和推崇,没有了包容性,尤其元明清时代,甚至摒弃了儒学中闪光的东西,而把落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这就使得整个社会逐步消弭了进取的精神和意志。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与此不无关系。

由以上原因分析得知,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闻战必惧,鲜有胜仗,不仅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怀疑,民族的自信心也大为受挫。自宋以来堆积在中国人心中孱弱的意识,使得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近代大半个世纪里,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去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经过近代各种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才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五四”新文化。它在唤醒民族意识的同时,也激起了潜藏已久的民族血性。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取得了民族独立的话,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

正如彭勇教授所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解密性质的历史通俗读本,它解析了中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四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于史有据。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唤起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

中国历史的最大遗产,就是崇尚国家统一。纵观历史,大一统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即使是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下,如南北朝、宋辽金等,民心也是渴望统一的,中华民族可以接受不同族群的统治,但从来不接受分裂。国家只有实现统一,才是唯一强盛的基石。这对今天海峡两岸的政治状况,有着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一个好的历史读本,应该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却迎合民众心仪已久的“大国”梦。本书即提倡一种生活化的历史阅读的生活化。

编辑推荐

一个强大的时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凄怨的灵魂。

本书是一部解密性质的历史通俗读本,它解析了中国古代20个王朝崛起的秘密,叙述和分析了中国四千年来王朝兴起的深层原因,以及统治者个人素质对王朝兴衰的潜在影响,于史有据。对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唤起国人持久的爱国心和强国意识。

本书文辞优美,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大众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热爱文史的读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多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崛起(中国二十王朝崛起真相解密图文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68272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9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