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玫瑰门(铁凝长篇小说图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铁凝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本书是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本书是反思“文革”的一部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丑恶人性的成功之作。作者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女性躯体的纯净赞美,对女性欲望的坦然承认以及女性生存状态的清醒理解,全面深入地呈现了女性生存的百态图。

内容推荐

铁凝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我们遴请多位著名画家插图,以图文本丛书形式出版她迄今为止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以这种形式出版一位作家作品,在新中国六十年的文学史及出版史上,尚无先例。

本书为丛书之《玫瑰门》。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试读章节

现在他们终于要结束这热闹非凡、事端无穷却又单调乏味的饭店生活了。苏眉来到“丽都”帮苏玮收拾东西时,苏玮对她说现在就想吃小葱蘸酱,弄一屋子葱味儿蒜味儿,再来一块焦黄的棒子面贴饼子。

苏眉对苏玮的说法不置可否。她不怀疑她对于小葱和大蒜的渴望,但此时此刻这显然是一种豪华的渴望,一种对于西餐稍带恶意和撒娇的对抗。

每天都是小葱蘸酱呢?

很晚她们才把东西收拾清楚,然后尼尔提议去酒吧。

苏眉很喜欢那种叫做“新加坡司令”的鸡尾酒,尼尔却为苏眉要了一种墨西哥野人酒。那酒倒也风雅,还有着花哨而严格的喝法:先将盐涂在虎口用舌头去舔,然后随酒咽下那盐,再吮一片单根的柠檬。苏眉想,这喝不如说是表演,表演着雍容华贵,又表演着乡村野俗。在这里,苏眉最喜欢的还是摆在乌木圆桌上的一小碗爆玉米花。玉米花常使她想到美国式的简朴、单纯和中国式的物美价廉。她知道丽都饭店的创办人威尔逊,当初就是在美国剧场里卖爆米花起家的。后来威尔逊竟带着他的爆米花向全世界开拓了,全世界都有了威尔逊的爆米花,全世界都有了他的假日饭店。一小碗爆米花代表了一个企业家伟大的聪明和才智;看上去就像白吃,你却忘了,有了这白吃你才能把你自己吃成一个穷光蛋。

这就不如中国,吃爆米花再吃也不会把人吃穷。中国,北京,四分钱一大包,两分钱一小包。少年时苏眉在北京住,胡同口就有那么个小铺,卖爆米花的是个驼背老头,你往小窗户里递他四分钱,他就让你自己伸手到小窗子里去拿一包爆米花。那时苏眉最愿意伸手去拿,她觉得拿像白给。现在想来,当时老头那小铺便是个“自选商场”了。自选商场的发明者一定是利用了人那种自拿时的得意心理。可驼背老头终未成为威尔逊,就像秦皇汉武只知修长城不知出击。

现在才是白给,一种聪明的白给。你吃完一碗,着深红西装的服务小姐不失时机地又给你送上一碗,只要你坐得住。可你总不能坐在这儿光吃不要钱的玉米花,从面子上考虑你也得要点别的。那么来吧,一份“新加坡司令”一份“虎口脱险”(苏眉创造的名字)已经花掉了一个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全月的工资。

她听见苏玮又在向招待要“汉尼肯”啤酒。苏玮宁可带尼尔去吃老豆腐、冷面,也不愿意让苏眉在这里吃得气派。苏眉暗示她不必再过分,但苏玮有自己的一套。她善于在很短时间内形成自己不容别人质疑的一套,包括付小费,她都在领导着中国的“新潮流”。

刚才离开“丽都”时,苏眉就发现苏玮娴熟而又不露声色地把一张十元的兑换券塞给了行李员,以至于就在她眼前的门卫都没看见她这个小动作。

机场就这样到了。送走行李,办完一切手续,告别的时刻就来了。

但一切并非苏眉想像得那么悲痛欲绝,苏玮甚至有点神不守舍。她拉着苏眉东窜西窜,还去了趟洗手间。回来一边走一边问苏眉记不记得她八岁那年患急性肠炎的事。当时她上吐下泻,妈带她去医院,在医院门口碰见一个熟大夫。那大夫不顾她的死活没完没了地跟妈说话,她就蹲在地上吐,吐着吐着居然发现这位男大夫穿着一双女式凉鞋,和她们班主任那双一模一样。苏玮说她就一边吐一边研究他的女式凉鞋,她甚至还发现那大夫的大拇脚趾上长着灰指甲。越研究越恶心,越恶心越研究。

尼尔对苏玮的故事半懂不懂,也不感兴趣。他微微伏下身子只对苏眉说,现在他要给她下一个命令,分手时请她不要哭。他说着拍着她的肩膀,像一个大人对一个儿童。苏眉忘记了他那只能做小弟弟的后脑勺。

尼尔的“命令”反而使苏眉生出歉意,因为此时此刻她并不想哭,她甚至正为自己那迟迟不能到来的悲伤而感到焦急。她觉得是机场大厅的嘈杂阻隔了她的许多真情实感,就像世界的嘈杂阻隔了人类的真情实感。世界是太嘈杂了,她想。

乘美联航空公司航班的女士们先生们已经在“安检”入口处排起了队,她们只能在这里分手。这支短队很快就缩得更短,苏玮仿佛没有任何准备地一下子就前进到入口处。苏眉的喉咙突如其来地哽住了,她吞咽着不断涌上来的酸咸的泪。就要入口的苏玮忽然又跑过来,隔着栏杆抱住了姐姐。她们还是没有顾忌地哭了。她们的皮肤都是淡褐色,发着暗金一般的光泽;都是黑而且软的头发,哭的节奏、眼泪的流速一模一样。苏眉闻见苏玮身上还有奶味儿,小时候遗留在身上的奶味儿。她们许久没有这么亲近过了,原来那奶味儿还在。

苏玮和尼尔消失在那条笔直、漫长的传送带上。尼尔白皙的手臂搭在苏玮的肩上,那副肩膀微微地颤抖,他们不回头。

苏眉很快就出了机场大厅,就像要尽快逃脱刚才那场不期而至的难过。走下台阶她又回头看了一眼,她一眼就看见大厅上面“北京”两个字。她觉得它们矗立在那里既单调又孤苦伶仃,和什么也不协调。

她被几个出租司机拦住。他们争着抢着要拉她,脸上都有一种半是威胁、半是乞怜的表情。苏眉熟悉这种表情。也许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任何威胁或乞怜都无济于事,中国人还是善于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能力处理眼前的一切麻烦。苏眉挑了一辆最便宜的“菲亚特”,每公里六毛。

六毛的车子带她重返机场大道,她没有再去留意近处待放的迎春和远处灰色的尚在复苏的原野,她只觉出几分遗憾;苏玮走了,原来她们连苏玮的理想和对未来的展望都没来得及谈,为什么苏玮把自己扔了出去?也许这个看上去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对于苏玮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像她们小时候有一次在北京站候车室等车,为了给自己找个地方坐,姐儿俩竟一起冲一个躺在椅子上的女人大吵。结果那女人只给她们腾出了屁股大的一小块地方,小玮先挤着坐下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她七折腾八折腾竟然又给自己争出一块足能伸开腿睡一觉的地盘。

现在苏玮也许又是一个七折腾八折腾。没别的,伸开腿睡一觉,脑袋在中国,腿伸在美国。

伸伸腿也许并不是享什么清福,不就是把椅子,谁也用不着羡慕。这一定是苏玮的回答,苏眉想。

车子很快跑进了城,眼前有了许多的人和许多的车。一个老太太拎着几条带鱼兴高采烈地在便道上走;化妆品商店门口贴着黄纸黑字的醒目广告:“睫毛已到”;站牌下的人们涌下便道正期待着下一辆104或者108;一位闯了红灯的小伙子正跟警察“滞扭”。但是人们都脱去了棉衣显得步履轻快,尽管有人面带愁相儿面带焦急。

这是一份实在的日子,人们还是需要实在。四星级饭店从来不属于任何人,那是过客们匆匆的驿站。人是那里的过客,但人不是光阴。“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谁的诗?上一句应该是“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对,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一个复杂的标题。逆旅,诸弟,春夜,光阴,过客,都像是与她们的别离不谋而合。

车停了,这次不是红灯,响勺胡同到了。

P4-7

序言

读者面前的这套图文本丛书,是由我的四部长篇小说和四位画家特为小说所作的插图组成。创意者当属湖南文艺出版社。

关于这四部长篇小说,我不打算在读者面前多嘴;想要饶舌几句的,是文字以外的“图”。

我在《怀念插图》一文中曾经写到,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小人书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方上世纪六十年代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有一个中间人物名叫亭面糊的与人喝酒,画面上两人围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这可笑的感觉一方面基于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另一方面由于我对“吃”的特别敏感,因而忽略了贺友直先生在连环画创作上的造诣本身。但不管怎样,连环画《山乡巨变》已被我牢记在心了。又比如少年时读前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的忙,使我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同看电影般的直接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很多文学作品的插图,就因为它们自身特有的审美价值,还被单独印制成明信片以供爱好者欣赏。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觅得—张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夜》的版画插图明信片:白夜时分的涅瓦河畔,少女倚住桥栏,微垂着头等待着对她有过允诺的恋人归来……黑白画面传达出的那种单纯而又惆怅的情调,唤起人一种莫名的宁静和忧伤。我把它压在书桌玻璃板下很名年。

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小说是在二十岁以前。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所打动,给我留下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小满儿是《铁木前传》里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以为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画家颇具深意地选择并画出作家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帧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我曾经觉得,中国画和油画相比,后者在表现人物深度上显然优于前者。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看似简单的中国笔墨,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她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张德育先生为创作几张插图,还专门去冀中乡村体验生活。这种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今日闻之,感慨更多。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媒体爆炸的时代,网络、电视和各种影像叫人目不暇接,插图和小人书也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仍然怀念这些如今看起来经济效益低下、又是“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旧日的追忆,我坚信那些优秀的插图和小人书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的气息,真正是画家的血肉同他所塑造的形象之间饱满的融合。

感谢鲁迅美术学院的四位画家李征、徐宝中、刘天舒、王慧娜为我的小说所付出的创造性劳动,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电脑不断“挤压”着人脑的现实中,艺术家这番耗费了大量时间、体力和想象力的劳动尤为宝贵。这些被再度创造的作品对我来说,更有一种文学不能替代的价值。

感谢湖南文艺出版社,在一个追求“快”的时代,却特别选择了这样一种“慢”而“笨”的形式。责编亦不辞辛苦,寻觅画家,登门求索,用心执着。

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先生,当他得知这套书的创意后,热情地帮助联络画家,且细心向笔者和出版社逐一介绍几位画家各异的创作风格。每逢想起,便十分感动。

想要告诉读者的还有,成此短文时,我尚未看到四位画家的插图作品,因此对他们笔下的创造更有一种新鲜的期待。这感觉就如同人们在生活中的愿望:虽然我们正在生活,但我们总还有理由去喜欢和享受那被创造过的生活。艺术家的劳动即是这样的创造之一种。

2008年8月17日

书评(媒体评论)

铁凝写了四部长篇小说,犹如种了四棵大树。《玫瑰门》是种植在悬崖上的松树,有一种奇峻之美。《无雨之城》是春意盎然时节在江畔插下的杨树,有一种悠闲之美。《大浴女》是满树红花的凤凰树,有一种神圣之美。《笨花》是华北平原上的一棵大槐树,有一种凝重之美。

——贺绍俊 著名文学评论家 曾任《文艺报》常务副主编 《小说选刊》杂志主编

刘天舒为《大浴女》的插图采用木刻形式,颇有鲁迅时代的意味,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不重具体的形象,而着重心理活动和肢体语言。通过黑白、动静之间的对比来营造气氛。附着画面的文字独具匠心,既是心理的暗示和对原著的联想,也是画面上的一片灰色,中和了强烈的黑白反差,同时也是插图艺术独有的手法。

徐宝中和王慧娜的插图采用素描手法,在风格上都有东北的乡土现实主义油画的造型特征,这种表现拉近了生活的距离,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但在具体的处理上,两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徐宝中的作品除了个性化的造型方式外,在情境表现上则是力求真实地再现文学的情节。他似乎是截取现实场景的一个局部,将镜头近距离地对准人物,人物的活动处于一个情节的瞬间,这个瞬间连接了故事的前后关系,如同经典的剧照,准确地把握了故事的高潮。这种不求完整的构图也加强了画面的现场感,使读者通过画面直接进入情境的联想。王慧娜的插图灰色运刚较多,好像有一种时间的距离,从记忆中浮观出来的画面。她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物形象的刻划,略显夸张的表情描绘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对比也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境遇,善良与虚伪、美好与丑恶,部刻划存人物的表情上,真正做到了对文学作品的视觉诠释。

李征的插图采用水墨的形式,深厚的笔墨功底和扎实的造型能力使人感到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李征的风格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他不追求特定的情节,而是将历史定格在真实的场面,环境、道具、服饰,甚至人物的形象,都像是历史的复原。这说明他不仅仔细地研究原著,还对那个时代的乡土文化进行了考古般的研究。

——易英 著名美术理论家 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世界美术》杂志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玫瑰门(铁凝长篇小说图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铁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42354
开本 16开
页数 4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2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80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