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朗地黄歌苍凉(附光盘陕北民歌采风报告)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风神与缪斯女神的杰作

飞机开始下降了。榆林城清晰地再现眼前。从高空往下看,榆林南部沟壑纵横,北部沙漠延绵。整个榆林城,坐落在中国三大沙尘暴风源地毛乌素沙漠的边缘。现在,它成了一片生命的绿洲。

陕北高原在经历了千年苦难后,终于有一天,上苍开眼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地质学家在勘探中突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能源硅谷”。这块拥拥挤挤的高原下,蕴藏着8大类48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成了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新千年后,吴堡境内又探明特优焦煤储量15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紧接着,在米脂、清涧境内也发现大型天然气田,石油预测储量11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经济学家估算了一下,地下这些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约四十多万亿元……

沉睡千年的黄土地,现在苏醒了,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跨越了封闭、愚昧和落后。

榆林哟,人们看到了你那迅疾向前的脚步,可又有多少人的记忆中,还装有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曾经盛载的无比沉重历史?

这个历代王朝的北陲边关,从来是农耕汉户与游牧民族纷争之地。明成化年问,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进,朝廷放弃了河套和鄂尔多斯草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边缘,先后修建了“二边”、“大边”,并在北部设九边,重兵防守。榆林成了九边重镇之一。

《榆林志》记载:由于开垦、滥牧和焚烧草原,到了明代中叶,榆林城外已经是“积沙及城,四望黄沙,弥漫无际,百里之内,皆一片沙漠,寸草不长,不产五谷,猝遇大风,即有一二可耕之地,曾不终期,尽为沙迹,疆界茫然……”

这是一幅如何的“景致”?

高建群说:“埃特加·斯诺曾经望着这陕北拥拥挤挤的黄土山峁,感慨它是风神的杰作,是抽象派画家的胡涂乱抹,他悲哀地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陕北,已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伟大先民中的能工巧匠们,是如何在沙海中建立起一个生存了几千年的家园,并打下现代化楼房的牢固地基的?这块曾经是最荒蛮、最封闭的土地,是如何形成独特的醉人的黄土文化的?这块中国最贫瘠的、面积七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又是如何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催生出一个伟大的新政权?或许,哲学家们需要用很长一些时间来寻找答案,也使我鬼使神差般地一次次走进榆林。

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即便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它也不失淳朴人性的光辉。

在《东方红》的故乡佳县,我曾翻阅县志,有段记载深深地打动了我: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中央机关在佳县的一百个日日夜夜里,本来生活十分艰难的佳县人民,为了支援革命战争,不惜牺牲一切,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到前线,拿出最好的保命口粮给军队吃,腾出最宽敞的窑洞让子弟兵住。

党中央机关在朱官寨时,毛泽东三次召见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共商国事。一次,沙家店战役刚刚结束,毛主席找来张俊贤问:“再打一仗,坚持一个星期到十天,粮食够用不够?”其实,毛泽东哪里知道,老百姓已经将地里未成熟的庄稼也收了回来,放在锅里烘干后送到前线去了。但是,张俊贤仍坚定地说:“够,我们还有两仓库粮食,老百姓家里还可以动员一些。要是粮食吃完了,全县还有一万多头羊,羊吃完了,还有两千多头驴和牛可以杀了吃,说什么也要把战争支持下去。”毛泽东听说要杀驴杀牛,心情十分沉重。张俊贤说:“土改前,咱穷人那来牛和驴,种地全靠一把老镢头!只要能把胡宗南消灭掉,佳县人民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保证把明年的生产搞好!”毛泽东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深情地说:“多好的人民啊!”

这个“闹红”的摇篮,鲜血浸透了穷山恶石。据考,榆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问,有两万多人为国捐躯。仅清涧一县享有“烈士”称号的就有两千多人,在全国仅次于江西瑞金。到了全国解放时,榆林拥有革命烈士称号的,就有八千多人……

陕北作家路遥说:“每次走近你,就是走近母亲。你的一切都让人感到亲切和踏实。内心不由泛起一缕希望的光芒……那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

大自然的壮观给予人从未有过的壮丽体验。黄土高坡犹似一口老井,井深数百米,水贵似甘露。滋养了多少文学家、音乐家、政治家?

P10-12

后记

完成这部书稿后,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天晴了!

几个月来,埋头写作,心中总觉阴霾重重,眼前一片漆黑而不见光明。我这写作习惯让家人很受累,一段时间以来,她们见我总躲得远远的,生怕无端遭我一通叱呵。我不知道别人写作时的心情又如何,神经会不会痉挛?尤其是那些大作家们,是否会像伟大的钢琴家阿劳那样,琴凳边放上一把枪,无论谁打扰了他练琴,就毫不犹豫扣动扳机空放一枪,以示愤怒。

写作,是件最令人痛苦的事。当你的内心世界被某种玄妙的意境刺激、碰撞而引起强烈共鸣时,冲动携着动笔的渴望忽然而至,那种急于想要表达,却又无法准确捕捉心际飘忽激荡的感觉时,痛苦,会让你坐立不安,会变着法儿使劲折磨着你,以至我感觉此时像头困兽,在笼子中焦躁不安,不时发怒。于是我对家人说,这段时间,请不要把我当正常人看,因为我的脑子只有一半正常,另一半里一定有水。

家人笑了。

痛苦虽然很折磨人,但写作过程中有甜蜜,有回味,有刺激。人有时是个“贱骨头”,需要这种痛苦来折磨。然而一旦完成了案头工作或将付诸铅字,兴奋点也就随之消失了。

打住,话题还是回到报告文学《天朗地荒歌苍凉》上吧。

说实话,这部书能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周一波先生。因为2003年初秋我与他在上海邂逅之后,才有了如今的故事。

那年秋天,他因公务到上海,我在黄浦江边的上海大厦里见到了他。我依稀记得,第一次交谈,我们的话题是从文化开始的。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的本色,竟然是墨客,文学、音乐、书法、国画他都涉猎,而且还是个颇有成就的书法家。特别是他从小学音乐以及对音乐的那种挚爱,还有自我奋斗的经历,一下子使我们找到了同龄人的感觉而拉近了距离。

那晚,我们交谈甚欢,有些相见恨晚。一波先生邀我几个月后在榆林见。

2003年深秋,我第一次走进了榆林。我被黄土地震撼了。蓝天、黄土以及陕北那特有的苍凉,构筑出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乐府。那些流传在世的一首首经典陕北民歌,成了黄河文化和黄土地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绝唱。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文化认同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那一刹那间,我的思维中出现了奇妙的“闪电”,因为信天游,我喜欢上了黄土地。以至在几年中,我鬼使神差般十数次走进榆林。

一波先生为我的首次来访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我们一行,到了绥德、米脂、神木、府谷、佳县等地考察参观。新闻界的同行们,面对神秘的黄土地,个个兴奋不已,在不经意间,感觉了它的醉人与伟大。

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太多的电影蒙太奇镜头……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风卷黄沙直扑窑洞,黄土高坡一望无际,身穿羊皮坎肩、头扎羊肚巾的西北汉子扯着拦羊嗓子朝天吼:“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无法解忧愁……”那歌声回荡在深谷高崖千沟万壑中,嘶哑的嗓音中沾满了千年的黄土味。长烟竿、小毛驴、破牛车还有窑洞门前成串的玉米棒,构成了千年黄土地的贫瘠、荒凉、愚昧、落后的印象画,那里的人们仿佛还生活在一个世纪前,他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进步有着天壤之别。打开电视机,许多沾上黄土地的电影和电视剧,似乎都试图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西部,除了贫穷,就是黄土沙海,还有撩人的神秘。

显然,眼前的长河落日、大漠晚霞的美景,以及“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大漠中的高速公路、大型热电厂、油气田、国家级的化工基地、现代化的露天大煤矿……让我看到了西部正在跟上时代脚步的另一面。

文学构思的产生,和闪电的产生一样,有时需要碰撞和刺激。

我惊讶我在榆林怎么会源源生出灵感,有动笔的强烈冲动和渴望?以往到过很多地方,有些地方还不止去一次,却找不到感觉,什么文字也没留下;可有些地方,虽然贫穷,但去了还想再去,莫非这黄土地与我生命中某些东西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与这块土地碰撞,那构思和闪电就在思想、感情和记忆的意识里留下火花的种子?

我深切感谢这块土地给予我的灵感。在榆林,往往有时我听到的一句话、看到的一个景或者耳闻某件事,火花就擦出灵感。我想,这些年,我公开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有关黄土地上的人和事的散文、报告文学等已不少,而灵感,全出自于这儿。

榆林,我服了!

当然,我在黄土地上所有灵感的产生,首先关键在于一波先生将我领进了榆林,其次,也受到他的文化观念的感染。

本书从构思到写作的几年中,我数次上榆林,而每一次,一波先生都给了我最大最有力的支持,正因为有了他的支持,才使得我顺利地完成了这部书的创作。在此,我愿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一波先生致敬,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当然,这部书的完成,我还得要感谢我的许多榆林朋友,因为,这里面有他们的辛劳。

2003年深秋我到榆林后,有幸认识了当时的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榆林市委副书记邢解放,还有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陈保平,以及榆林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李博。令我感动的是,在本书写作的几年中,我每次上榆林,他们即便政务繁忙,也都亲自陪同我下乡采风。特别是邢解放副书记,亲自过问、安排我下乡的每一件事,为我提供了采访、采风中的一切便利条件。就这样,几年来,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已经将我当成了“新榆林人”。还有新任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远刚先生,虽然我与他接触时间不长,但他那种对文化的挚爱、对这块土地的挚爱,以及他的才气和对事业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我,同样,他也给了我很多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其实在榆林,他们都是位高权重一方的官员,正是他们的那份真诚,才使得我并没有把他们当作官员而是哥们、好朋友看待。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陕北人是一个淳朴的整体,就像我在书中写道:

“音乐与人性是最相通的。

很多次到陕北,冥冥之中就是想寻找一种东西:为什么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会产生那么多感人的、有着非常人性的东西?我想从民间音乐中去寻找。因为那方土、那些人、还有那些歌,总是给我带来灵感的惊喜。”

一本书的出版,凝集了多少人的智慧与辛劳?

在此,我还要感谢音乐前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均平老先生。说实话,这部报告文学,如果没有他的鼓励、没有他的指点,我是断然不敢下笔的。当书稿的二校样出来后,他正好在上海,我请他留了下来,专门为我审阅书稿。接连几天,老人家在宾馆里,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认真仔细地通读了几遍。这位曾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等重大音乐出版项目的主编,为我指出了不少理论上的差错,并对某些章节的写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才使我一颗原本惶恐不安的心放了下来。在此,我向刘均平老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

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我的榆林哥们,靖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摄影家田捷,在得知我的书要出版的消息后,将他的上千张有关黄土地的历史、民俗、风景照片,全搬到了我面前,他说:“你尽管挑,需要什么拿什么,我无偿提供!”还有,那些在我下乡采风时一次次陪同我以及为我辛勤服务的朋友们,他们,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

我衷心地向他们以及所有为此付出辛劳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书要出版了,我期望凝聚着很多人努力所铸成的这本书,能有幸得到读者的认可,因为,那将是我对他们——我的朋友们最好的回报!

施雪钧

2008年6月18日凌晨2点55分写于上海

目录

楔子 黄土地上的“思维闪电”

第一章 风神与缪斯女神的杰作

第二章 三十里铺的“两代四妹子”

第三章 乌拉山下的“苦行僧”马政川

第四章 中国最后一代脚夫:民间艺人柴根

第五章 “走西口”妹子刘美兰

第六章 “西漂一族”歌手苍郎

后记

附录:陕北民歌歌词选

序言

黄土地上的“思维闪电”

五年了,我时常想起那一瞬间产生的奇妙感觉,那个“闪电”,犹似夜空中一道强闪电的弧光,瞬间将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与这片黄土地紧密连在了一起。

坦率地说,我无意冲着“权威”而去。我的创作动机只是:以民歌为主线,采集一个个典型鲜活人物人生磨难的经历及成败得失;用文学的手段来讲述民歌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民歌……

飞机冲破了笼罩在西安上空的厚厚阴霾,飞向陕西北部,我俯视着窗外几千米高空下的黄土地。

初冬的一场大雪,覆盖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八百里秦川过后,陕北高原那奇特的千沟万壑便映入眼帘。碧空湛蓝,蓝得有点发青,纯净得可爱,阳光暖暖地洒向黄土地,勾勒出山南水北中的黄与白,延绵、雄浑而富有生气。

榆林哎,我又“回家”了。我不禁想起了五年前的深秋,第一次去榆林时思维中出现的奇妙“闪电”。这个奇妙的“思维闪电”,在以后竟然使我与黄土地紧密相连,并且产生出写这部书的最初萌想。

那年,我们前去神木。在高速公路边,车停了,一行人跳下车,欣喜地奔向不远处残存的明代土烽火台。我却站在沙漠中第一条高速公路边,静静地眺望远处。

古长城遗迹清晰地伸向黄沙连天的深处。夕阳西下,一片燃烧的云出现在天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此时,榆林的晚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犹如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的一幅杰作。

面对黄昏极致的景色正在浮想联翩时,耳边飘来了苍凉的信天游:

背靠黄河面对天,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糜子儿西山上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

抓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

循着歌声望去,对面屹梁梁上的放羊汉一边赶着羊群回家,一边对天唱晚。那歌声中,有着西部特有的苍凉,像是仰天长啸的壮烈,又像是如诉如吟的絮语。那嘶哑的嗓音中,沾满了千年的黄土泥腥味。这是大自然中一幅鲜活的动感画,画中,有股磅礴而不失野性的力量扑面而来……

我被眼前陕北高原上的蓝天、黄土以及苍凉歌声迷住了。蓦然间,一个意念在脑中一闪而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知道,那是意念中的一个“闪电”。

这个稍纵即逝的感觉,使我联想起音乐大师赵季平在榆林的经历。他告诉我:“我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那年,正下乡在榆林,等待着毕业分配的消息。到了宣布那天,奇了怪了。宣布前,天空中雷鸣电闪,到了宣布时,报一个人名,就是一声炸雷,如此往复了很多次,一屋子人都惊呆了。我不知道,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这意味着什么?那一阵炸雷,让我终身难忘!”

神秘的炸雷,冥冥之中或许在暗示着什么。果不其然,许多年后,赵季平“触电”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黄土地》成了他和电影艺术的初恋,而音乐取材于陕北的那首《女儿歌》,一经演唱,竟让陈凯歌、张艺谋等一屋子人感动得全流泪。从那开始,他奇才显露,写出一部部惊人之作。而一切都与黄土地有关……

五年了,我时常想起那一瞬间产生的奇妙感觉,那个“闪电”,犹似夜空中一道强闪电的弧光,瞬间将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与这片黄土地紧密连在了一起。

我喜欢上了黄土地,喜欢上了信天游。

这种感觉,在我以后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杜巴尔谈及民间音乐时,得到了最初的答案。  这位长着雕塑般脸谱,恰似前苏联电影中“牛虻”的“山姆大叔”,有一次在上海与我聊天时说:“西方工业革命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令人担心的事,那就是许多优秀文化的永远消失。现在,小农庄一个个被摧毁,民间的东西被无情抛弃,有的成了历史被放进了博物馆……

“其实,贫穷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那里有人性,有自己的传统,生活就是美好的。我相信,世界上很重要的中国,会继续保持着自己伟大的传统和文化固有的特征……”

这番话让我有所悟。原来,是那方黄土地、那些人、那些歌中的“人性”,使我产生出对陕北高原以及黄土文化的最初向往。

机舱里静悄悄,只有巨大的引擎声在耳边轰鸣。邻座的人都恹恹人睡。我却没一点倦意,我想起了在西安与音乐学家、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均平有关陕北民歌的又一次长谈。

2004年,我们在榆林邂逅后竟成了忘年交。这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前辈,在半个多世纪中,踏遍青山,纵横往复于秦巴山中,汉水两岸,长城内外,黄河之滨,关中腹地,渭水侧畔,采集收录民间音乐,并埋头于音乐学研究,他对陕西音乐了如指掌。之后,又参与编撰了国家级的大部头论著,并出版了近30万字的学术专著《踏遍青山》。他走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深厚的陕北之情,全浓缩在精辟论述的字里行间,这使我感动,也让我吃惊。

有一年,他看到了我发表在《文汇报》上有关陕北民歌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后,非常高兴。“你那篇关于酒的文章,把酒和民歌的关系写得恰如其分,对陕北民歌当前的生存状态作了较深刻的反映。陕北民歌的生存状态和过去自娱自乐已经完全不同了,有了很强的商业色彩,你能细致地反映出来,好,我觉得很好!”刘均平说。

“一种艺术的生存,需要借助一种无形的推力,推着它往前走。现在为什么很多戏曲门庭冷落要抢救?原因在于没有听众,关键还在于它缺少像陕北民歌那样的民间推力。”刘均平一语点破了问题的实质。

“我以为,陕北民歌中最精彩的东西,是贫困产生出的苍茫、悲凉、激越、深沉的情怀。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淌,漂去了一切浮泛粗浅的渣滓,留下了纯金般发光的精品,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悲欢苦乐。你注意到没有,传统的信天游,大多倾吐着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苦情、离情和恋情:

老羊皮袄顶铺盖,光景迫下咱走口外。

十冬腊月数九天,光脊脊背碳实可怜。

一钵钵沙蒿它随风风走,受苦的人儿遍地地游。

西北风顶住个上水船,破衣烂衫我跑河滩。

茄子开花结了个紫洋缎,嫩豆芽配了个死老汉。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你看,它的歌词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诗歌相比,确实不一样。我觉得很神奇。再比如有些酒曲,有客套话,但有些酒曲,就是一篇文学成品。你看酒曲中的《拆字贯成句令》:

品字三个口,

水酉字成酒,

字成酒,口口口,

劝君更进一杯酒。

晶字三个日,

十且字成直,

字成直,日日日,

自古圣贤孤且直。

彝字三个牛,

秋心字成愁,  字成愁,牛牛牛,

醉时欢乐醒时愁。

“这已经不像生活的娱乐,对仗押韵,富有情趣,已是文学成品。还有榆林小曲,始终流传在榆林城里,一出榆林,就没有人会唱,而且现在年轻人中会的也不多。

“陕北民歌中最精彩的东西,正像你所说的,有一种原始的‘野、真、辣、朴、酸’在里面。作家高建群在《陕北论》中对此作了很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儒家思想对陕北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个地方始终保持着它淳朴的民俗、民风和独特文化。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位父辈一样的音乐学家告诫我:“我在以往长期采风中,偏重了对音乐本体的收集,而对相关的人文背景,当时缺乏认识,这如同采集了大量的鲜花,忽视了护花的春泥。其后果是我丧失了时间,原本当时可以留存下更多的资料,却无可挽回地流逝了。这造成了遗憾,许多杰出的民间艺人,在我向他们学习请教时,恰值技艺精湛之年,而等我再次到田野寻访这些故友时,却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永远离我们而去……”

我感觉出了他的话语中有一丝遗憾。这个遗憾,让我感觉到了什么。

这位治学严谨的音乐学家,在他著书立说的二十多年间,每一篇文章都精雕细刻。书中所用例证,大多系自采,史料翔实,行文字斟句酌,立论朴实严谨,毫无哗众取宠之心,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民歌的宝贵著述。感动我的事还在发生。当老人得知我有写陕北民歌的报告文学意念后,他从自己藏书中取下厚厚一摞有价值的书,拄着拐杖上了邮局,用特快专递给远在上海的我寄来。当我看到那苍劲、工整的笔迹时,内心充满着感激。

没多久,他又打电话告诉我:“你的文章,我都在网上拜读了,我很喜欢!”这让我受宠若惊,前辈和长者称拜读,我有些诚惶诚恐,然而细一想,这分明是对后生的一种期待以及最高形式的勉励,是一代老音乐学家对陕北民歌研究的另一种嘱托……

我终于明白了音乐前辈刘均平“遗憾”的深刻含义。

几十年来,许多音乐家、音乐学家常年跋涉在陕北大地上,进行了大量挖掘、整理、收集、采录民间音乐以及考证音乐文史等工作。有关陕北民歌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且卷轶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和可供借鉴的财富。如果说有遗憾,正如他所说:“采集了大量的鲜花,忽视了护花的春泥。”可这并不是音乐家的责任,因为音乐家和作家的作用不同,音乐家注重音乐的本身,作家则注重于文学思维的创作。

难能可贵的是,老音乐家却把这看成己任,他率先表以“遗憾”,在坦诚地说出了他留有“遗憾”的同时又为后人指明了一条研究之路。

诞生于陕北这块土地上的民歌,除了用音乐理论诠释之乡h它涉及到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民歌研究专家乔建中曾感慨:在陕北民歌研究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音乐与文学结合得比较好的权威书著。

正是由于刘均平老人的点拨,我最初开始萌生了写作报告文学的意念,之后几年中又在脑海中不断发酵。而乔建中先生的话又深深地刺激了我,于是才下定决心,着手写作。

坦率地说,我无意冲着“权威”而去。我的创作动机只是:以民歌为主线,采集一个个典型鲜活人物人生磨难的经历及成败得失;用文学的手段来讲述民歌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民歌。我无意再去重复前辈们已经研究出的诸多音乐及音乐学方面的成果。它将完全不同于音乐专著,而是试图从陕北高原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固有文化传统以及产生在那方黄土地上的民间音乐中,去寻找感人至深的、有着非常人性的东西,以及蕴藏在民歌背后的那些唯美。

这也就是我写这部报告文学的动机和原因……

内容推荐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陕北民歌为主线,采集一个个典型鲜活人物人生磨难的经历及成败得失,用文学的手段,讲述了民歌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民歌。作者试图从陕北高原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固有文化传统以及产生在那方黄土地上的民间音乐中,寻找感人至深的东西。

编辑推荐

在这方黄土地上,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首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流淌着真挚情感的金子般的民歌,并不是出于名家之手,而是从放羊汉、脚夫、船工、走西口的农民之日传出。一首信天游,也许只有几句歌词,但却以庄户人几代的苦难情感作为成本的。

《天朗地黄歌苍凉》讲述了一个个关于陕北民歌的故事,让我们感受那朴实的老百姓语言,以民歌的形式,唱开在陕北高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朗地黄歌苍凉(附光盘陕北民歌采风报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雪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3900
开本 其他
页数 1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