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杰出校友(1郑振铎)/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杰出校友”系列之一。本书主要记述了老校友郑振铎辉煌的一生,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五四运动中的事迹,走向文坛及在文学、编译、考古等方面对祖国建设的杰出贡献,并选取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件进行着重记述。

内容推荐

郑振铎是北京交通大学1920年毕业的杰出校友,五四爱国新文化旗手,反帝反封建战士,著名的文学史家、编译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郑振铎》主要记录了郑振铎辉煌的一生,书写了郑振铎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五四运动中的事迹,走向文坛及在文学、编译、考古等方面对祖国建设的杰出贡献,并选取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件进行着重记叙。

目录

上篇(1898-1931)

瓯江的儿子/3

一、瓯江——巨星在这里升起/3

二、童年的故事/5

三、堂堂一少年/11

四、艰苦的磨炼/12

五、瓯江弄潮儿/17

小楼春秋,/22

一、东城根的几个年轻人/22

二、迎着“五四”的风浪/26

三、朦胧的社会主义/30

四、向往“红光”/34

五、当选毕业筹备纪念会职员——中文编辑/37

《国际歌》最早的中译者/43

走向文坛/46

一、新月·飞鸟/46

二、最初的试笔/50

三、一个新文学社团的诞生/54

初恋的悲剧/60

见习站长·兼职主编/65

《文学旬刊》终于创刊了/70

“商务"的编辑生涯/76

一、编辑生涯的开始/76

二、《文学研究会丛书》/78

三、“大孩子”与《儿童世界》/80

四、《小说月报》的变迁/83

五、主编逸事/88

《雪朝》及其他/99

“漫画”一词的由来/110

恋爱与婚姻趣事/113

家有才女/119

《红楼》赌酒输/122

第一部传世巨著——《文学大纲》/125

家乡的歌——山中杂记/130

《公理日报》一只钢板/137

大罢工与翁婿约法/145

欧洲的“游学”岁月/147

一、“欧行”的真情/147

二、在“阿托士第二”上/152

三、塞纳河畔/157

四、雾都学子/164

重返编译所/173

一、亲情,友情/173

二、重操旧业/174

三、与王云五的恩怨/179

下篇(1931-1958)

未名湖畔的展昏/187

一、并非杜撰的故事片/187

二、笔耕的丰收及又一个文学刊物的诞生/193

三、“南迅北铎”与“宋江”/207

四、乐了靳以,苦了家宝/210

五、女儿的“干妈”/214

六、西行韵事/219

七、一座“俗文学”的丰碑/223

重返申江/226

一、新来的文学院长/226

二、关于《世界文库》/230

三、秋白之死/232

四、求同存异,团结御侮/236

五、良师与益友/240

“太阳旗”的阴影下/250

一、“战号”吹响了/250

二、“匈奴未灭,无以家为”/254

三、“复社”逸事/255

四、上海的“抗大”/260

五、一支战斗的笔/261  

六、穿青衣布衫的“店伙”/265

七、“孔乙己”的后代/266

八、“孤岛”得书记/268

九、“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功绩/274

十、香烟缭绕话觉园/280

十一、“孤岛”上的又一奉献/286

十二、最后一课/289

十三、遗书之谜/290

十四、“蛰居”琐记/292

十五、天亮了!/310

天亮以后/315

一、痛定思痛/315

二、政治要民主 文艺要复兴/318

三、一项伟大的工程/328

四、“庙弄”的岁月/331

五、“文物的事情问郑振铎”/342

六、“海外东坡”/344

七、可疑的船员/345

走向新社会/352

一、中国人民的代表——布拉格之春/352

二、深夜来客/356

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58

从政十年/362

一、人民的重托/362

二、不慕虚荣/373

三、城墙的拆与留/374

四、情系莫高窟/377

五、给周总理的一封信/379

六、书比命重要——“宝礼堂”的回归 /383

七、宽厚与偏颇/387

八、团城的命运/390

九、长陵与定陵/392

十、巧会友邦三代总理——一张珍贵的照片/395

 十一、终圆敦煌梦/398

 十二、居京琐事/403

 十三、生命不息,笔耕不辍/419

 十四、他成了一面白旗/423

 十五、这次是真的“走”了/426

 十六、星陨高秋/429

 十七、魂兮归来/434

身后的两件事/439

一、康生的指令/439

二、中国木刻的丰碑/441

后记/444

试读章节

在稀稀疏疏的鞭炮声中,迎来了风云变幻的1919年。

这是暮春的一个星期天,郑振铎午饭后感到倦倦的,躺在床上翻了几页新出刊的《新青年》便昏昏然睡去。不知睡了多久,忽然院外嘈杂的人声把他惊醒,只听有人说:“着火了!着火了!”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到附近一个空场去看个究竟。只见空场一角的“巡警阁子”后面,浓黑的烟夹着血红的火焰,正突突地向空中冒着。

“是哪一家着火呢?”他正想着,只见一个巡警头上裹着纱布,由两个同伴扶着,进了那“巡警阁子”。又过了一会儿,看见一个穿着蓝布大褂的学生模样的人,飞也似的跑过来,几个巡警在后面紧追不舍,在空场的一角,终于把他抓住了……这一天的日历上写着“西历一千九百一十九年五月四日”。

第二天,他看到报纸才知道,原来北大等校学生因得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便有三千人到天安门集会,高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会后,又到东交民巷去示威,被军警拦住了。后来学生们便转到赵家楼曹汝霖家。曹是北洋政府的交通总长,他紧闭着大门,拒绝接见学生们,于是他们便冲了进去。曹汝霖仓皇从后门溜掉,而北洋政府驻日公使章宗祥被学生们找了出来,痛打了一顿。后来,大队警察来了,抓走了二三十名学生,其余的纷纷散去,不知怎么的便起了火。

当天,他赶到学校,校园里已经沸腾起来,同学们都在议论着昨天发生的事。下午,在操场举行的全校自发集会上,郑振铎和另外几个同学发起成立了学生会,郑振铎还被大家推举为本校的学生代表,参加各校的联合行动。当他们打听到一些在天安门演说的同学被军警关押在天安门的两个门洞里,便去送铺盖和食物,受到军警的阻拦。当晚,他到午夜才回到叔叔家,为怕惊动叔叔和婶婶,便翻墙回到自己的小屋,在如豆的油灯下,想起当天发生的事,既气愤又激动,整夜未眠……但次日一早,为他担惊受怕了一夜的叔叔婶婶便跑到他的小屋,严厉地责骂了他一顿,并不许他再出去“惹事”。他默默地低头听着,但乘他们不备,又悄悄地溜出大门,去了沙滩的北大。这时,几乎所有北京的大学和部分中学都行动起来了。秋白、济之、世英、地山他们也分别代表自己的学校参加了联合行动。

五月初的北京,夜凉如水,但是六日那天夜晚,在马神庙北大第二院的一间大教室里,热气腾腾挤满了北京各大学及一些中学的学生代表。振铎、秋白、济之、地山、世英他们都参加了这个集会,他们挤坐在一个角落,听着一些学生代表的演讲。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就在这次会上成立了。以后,每逢开会的时候,他们这几个“小兄弟”总是在一起行动,用郑振铎的话来说是个“小集团”。

在这个“小集团”里,郑振铎热情有余,却经验不足,有时较冒失;而秋白却老练得多,以他出众的辩才赢得了各校同学的赞赏。于是,秋白便成了他们这个“小集团”出色的天然领袖。由于他的足智多谋,使他们活动“正确而富有灵活性”,充分显示了他的领导天才。

他们的活动是十分艰难的,不断遭到军警的镇压,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因此开会的地点也时时在变更。起先,他们多数在北大和高师活动,后来只能转移到东城根僻静的汇文去了。会总是在晚上进行,他们一个个悄悄地溜进去;散会后,再一个个悄悄地溜出来。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有好几个同学被抓走了。原来那些侦缉队也是很狡猾的,他们常常埋伏在学生们进行活动的必由之路上,突然叫一声什么人的名字。这时,只要谁回头一答应,那么就马上会被他们抓走。这使郑振铎想起了儿时听母亲讲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书生在古庙里读书,忽听墙外有人喊他的名字,他答应了一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美丽女子的脸露在墙头上。原来,这是个人首蛇身的美女蛇,时常出来喊人的名字,只要一答应,那么这个人晚上就会被她吃掉。幸亏庙里的老和尚识破了诡计,这书生才没遭殃。“这是个民间传说,但是,狡猾的鹰犬们使的就是那‘美女蛇’的毒计啊!”郑振铎这样想。然而秋白却总是很能随机应变,从未上过当。据说,有一次一个密探跟了他半天,跟上了电车,又跟上了洋车,秋白和他转弯抹角兜圈子,转得那密探晕头转向,终于被甩掉了。由于振铎、济之他们几个总是跟秋自在一起行动,因此他们谁也未被抓去过。在斗争中,他们更加亲密了。

沙滩,当时北京大学的所在地,这是一条颇有些书卷气的小街,街上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行人多是些穿长袍,腋下夹着厚厚的线装书或精装外文书的大学生或教师。街的两旁,专为学生们开设的公寓、茶馆及廉价的小饭铺鳞次栉比。在靠街的西北头,有一座崭新的四层红砖大楼,这就是著名的、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红楼”的北大一院。当时,除了校部和文科外,藏书丰富的北大图书馆也在这座楼的一层。也是在“五四”运动这一年的初秋,李大钊同志在他任馆长的这个图书馆里组织了一个专门研讨社会主义的秘密组织。郑振铎和瞿秋白他们都抱着对社会主义的热烈向往,参加了这个组织。成员里还有张国焘、郭梦良等二三十人。大钊同志警惕性很高,每次开会前,他总要到外面巡视一下,看看附近有没有可疑的人。但是,这个组织建立不到一年,便因白色恐怖的日益严重,更主要的是在他们内部发生了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分歧,很快便解散了。这时,秋白的思想已渐趋成熟,而振铎等人仍处在“朦胧”之中。不过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沙滩的这段往事,成为他们一段美好的回忆:“红楼”里的激烈争论,有时尽管各自坚持己见,达到白热化,甚至剑拔弩张——那时他们都年轻气盛,但会后却仍然是亲密的伙伴。他们常喜欢沿着景山的红墙在月下漫步,探讨着中国的未来,直至夜深人静,然后又边谈着,边步行回东城根;他们也偶尔到沙滩西口的一家四川小饭铺去低斟浅酌,待到酒酣耳热,尽兴而归。

那家四川小饭铺,其实不过比饭摊多了四堵墙,有三四张掉光了漆的旧桌子,几把长凳。老板是个驼子,老板娘兼掌灶,是个极爽快的胖大嫂;跑堂的是他们唯一的儿子,一个长着冬瓜脑袋的矮胖子:总之,是个地道的“夫妻店”。这一小店,设备虽极其简陋,但是老板娘亲手烹制的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堪称一绝,价格也公道,足以使他们这些囊中羞涩的穷学生打一次很不错的牙祭了。有时谁得了稿费,多花几角钱,那就可以要一条干烧鱼,辣中微甜,味道浓郁,吃剩的头尾再让跑堂的拿去烩个豆腐,更是余味无穷。秋白那时已很能饮酒,这使“清教徒”的振铎羡慕得了不得。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也买了瓶葡萄酒,咕嘟咕嘟地灌了大半瓶。秋白制止道:“不要急,慢慢地来!”“没什么,没什么!”振铎逞强地边说边仰起头来灌酒,话音未落,就溜到了桌子底下。秋白和地山只得叫了辆洋车,好不容易才把他架上了车……振铎次日醒来,发觉自己和衣睡在床上,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是怎么回来的了。从此,郑振铎对酒的兴趣愈来愈大,和酒结下了大半生的不解之缘(解放初,郑振铎家居沙滩附近,他还常常去光顾这家小饭铺;老板娘已是六十多岁,仍在掌灶,风味不减当年,陈设也依旧;而秋白、地山、济之都已作古。每想到此,他总是感慨万分)。

P26-29

序言

随着杰出校友系列之一——《郑振铎》于2008年问世,北京交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又一道引人人胜的风景线。

校史是昨日的校园新闻,而今日的校园新闻则是明日的校史。校园文化,正是由此二者构成。所以说,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

在2006年举行的北京交通大学11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我们取得了一条重要经验“通过校史研究教育,贯彻‘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学习指导”。这条经验的取得,一下子把校史研究拉升到与现实发展紧密连接的实践平台,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有效举措。校史读物记录的是母校发生的事和老校友们的亲身经历,对于每个在校学子来说等于是一个大家庭的“家务史”。而这种读物有着以下10种特性:可信性、吸引性、亲和性、贴近性、可比性、激励性、指导性、榜样性、多样性、整体性等。因此校史研究带来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

北京交通大学的校史研究,包括学校发展史和校友奋斗史的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的主要成果是:先后编辑了《校史资料选集》(20期),学校《大事记》(1909-1995),2001年出版了160万字的《北方交通大学志》,2006年5月出版了作为“北京高等教育丛书”的《拼搏与奋进——北京交通大学百年回顾与思考》。2006年9月出版了图文史册《京色交大》。《拼搏与奋进》和《京色交大》的问世,使北京交通大学有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这个文化品牌的内涵是:她诞生于首都北京,生长发展于北京,因而无论从其外在面貌到内在血脉,以至于精神与行为,也无论从其历史演变到繁荣兴盛,全部都表现出浓郁的京都特色,彰显出一种拼搏与奋进的精神。

《拼搏与奋进》和《京色交大》以挖掘北京交通大学文化底蕴和学校精神为目标,以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为主线,着力展现北京交通大学办学历程中的特点、亮点、难点,在力图反映办学特色、发展轨迹、深刻变革的同时体现出对国家、社会不平凡的贡献,以及爱国进步、团结爱校、严谨治学、知行统一的优良传统,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

对于“品牌效应的出现”,《拼搏与奋进》、《京色交大》的编撰目的正在逐步获得体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影响空前高涨。这些,远远超过了当年进行校史研究的初衷,令我们备受鼓舞。

为了扩大和升华上述影响与作用,学校决定进一步深化校史研究工作,包括对学校重大历史事件和校友文化——成长历程、奋斗事迹、“三创”业绩等进行继续挖掘与提炼,并形成系列著作。遂于2006年11月制订了“杰出校友传研究编写计划”,进入校友研究的新阶段。

编著杰出校友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补充、丰富和宣传校园文化,推动创造性社会主义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编著中应尽量选取符合上述目标的素材,精益求精,在可读性、吸引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

为了同一目的,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启动《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系列丛书出版工程,将“杰出校友”系列列为出版工程之一。

喜看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又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我们祝愿她越来越绚丽多彩,越来越赏心悦目。

后记

我校杰出校友系列之一——《郑振铎》问世了。《郑振铎》主要记述了老校友郑振铎辉煌的一生,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五四运动中的事迹,走向文坛及在文学、编译、考古等方面对祖国建设的杰出贡献,并选取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事件进行着重记述。

《郑振铎》系学校委请郑振铎老校友之子郑尔康先生撰著。郑尔康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郑振铎先生,掌握了郑振铎老校友为我们留下的大量丰富而瑰丽的文化遗产,他是撰著《郑振铎》的不二人选。

为撰著这部传记,我们同郑尔康先生进行了多次沟通。初稿写出后,请学校老领导、老专家陆■震、陈篆生、王金华、孙永春、吴绵先、沈庆衍等进行了审阅,并举行了研讨会。大家认为,撰著杰出校友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补充、丰富和宣传校园文化,推动创造性社会主义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因此,撰著中要尽量选取符合上述目标的素材,精益求精,在可读性、吸引性、指导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由郑尔康先生撰著的《郑振铎》初稿,生动反映了主人公从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文坛巨星”的历史过程,准确反映了郑振铎老校友光辉的一生,符合上述要求,同意出版;在充分肯定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

承仁义同志将上述意见同郑尔康先生进行了沟通,并受郑尔康先生全权委托做了认真修改,补充了郑振铎老校友在北京交通大学学习生活的内容。孙永春、李士群同志认真审阅了终稿。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北京交通大学现任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王建国书记、宁滨校长审阅了书稿并批准出版。

北京交通大学有关部门、部分校友,为本书提供了具有历史价值的资料。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热情地为本书的出版尽心尽力,力求达到高标准高质量。在此,一并致谢。

《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杰出校友》编委会

2008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杰出校友(1郑振铎)/北京交通大学学人典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尔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33865
开本 16开
页数 4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8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59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