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波光洞穿(名诗人自杀揭谜)/大师精神影像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诗人自杀事件似乎已屡见不鲜。不过,却从来没有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诗人自杀事件来得那么密集、那么频繁,而且对社会造成那样广泛且含义深远的震动。

本书主要向你讲述了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普拉斯、闻捷、海子、戈麦等十二位诗人的故事及自杀经过。

内容推荐

从1914年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服药自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比较有名的诗人自杀事件就先后有:1925年,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自缢身亡;1927年,中国诗人兼学者王国维在北平颐和园投湖自沉;1930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开枪自杀;1932年,美国著名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1933年,中国“新月派”著名诗人朱湘在采石矶投扬子江自尽;同年,美国女诗人萨拉·蒂斯代尔在寓所浴缸自溺;1937年,匈牙利诗人尤若夫·阿蒂卧轨自杀;1938年,意大利女诗人安东尼亚·波齐自杀;1941年,苏联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边陲小镇叶拉布加村自缢身亡;1963年,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开煤气自杀;1965年,南非女诗人英格丽德·乔科自杀;同年,美国诗人伦德尔·嘉雷尔撞车自杀;1966年,中国“新月派”诗人陈梦家服安眠药自尽;1967年,智利女诗人维沃莱塔·帕拉自杀;1968年,中国诗人远千里用刀片割颈自杀;1971年,中国诗人闻捷开煤气自杀;同年美国“自白派”著名诗人约翰·贝里曼跳桥自杀;1974年,美国“自白派”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吸一氧化碳辞世;1989年,中国著名青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991年,中国青年诗人戈麦在北京万泉河投水自沉;1993年,中国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后自缢身亡;1996年,中国著名诗人兼报告文学作家徐迟从六楼病室阳台跳楼自杀……一直到2000年年初,发生在青海西宁的,有“西部诗神”之誉的中国著名诗人昌耀跳楼自杀事件,似乎才为困惑着国际诗坛及文学界,并震动社会各界的“诗人自杀”事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本书为“大师精神影像丛书”之《波光洞穿》。全书主要研究了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普拉斯、闻捷、海子、戈麦等十二位诗人自杀的经过及原因。

目录

第一章 叶赛宁:旅店自缢迷雾重重

 “安格列杰尔”旅馆的自缢者

 无法重圆的“初恋之旅”

 第四排第十六号的“特殊观众”

 同西方舞星的“异国之恋”

 在纷乱的爱情旋涡中

 最后一次爱情悲剧

 生命终结于风雪中的列宁格勒之夜

 在诗人坟前殉情的奇女子

 扑朔迷离的死因探究

 是否存在“他杀”及幕后“凶手”

第二章 马雅可夫斯基:用手枪击穿自己的心脏

 卢比扬卡大楼的枪声

 一份奇特的“绝命书”

 被撞碎的爱情之舟

 在文坛宗派斗争的旋涡中

 缺乏友谊的诗人

 最后的打击

 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死后余波

 “自杀”与“他杀”的疑点与探索

 诗人死因的另一种说法

 马雅可夫斯基女儿之谜

第三章 茨维塔耶娃:卫国战争中自杀的女诗人

 联合国的“茨维塔耶娃年”

 6岁即开始写诗的”神童”

 悲剧之一:流亡海外寻夫

 “三诗人书简“:留给后世的文坛佳话

 “帕斯捷尔纳克之恋”

 “里尔克之恋”

 悲剧之二:随丈夫返回苏联

 女诗人经历家破人亡的惨剧

 从诗作《自杀》到真正自杀

 “茨维塔耶娃热”及其他

第四章 普拉斯:屡次寻找自杀感觉的女诗人

 令人困惑的自杀者

 8岁写诗的“神童”及“恋父情结”

 自杀阴影追随天才美少女

 与“桂冠诗人”相恋及不成功的婚姻

 成为美国“自白派”诗歌的领军人物

 自杀与死亡:永恒的主题

 “追求毁灭的热情”

 是否又是一次“自杀游戏”?

 死后的争论、获奖与传记出版

第五章 贝里曼:密西西比河上沉默的逝者

 寒风中 诗人跃桥而下

 有音乐和诗朗诵的特殊“追悼会”

 始终生活在父亲自杀阴影中的诗人

 《梦歌》的解读及其他

 生存还是毁灭?

第六章 朱湘:绿水葬我魂归长江

 “吉和”号客轮上孤独的投江者

 离奇身世至今仍是“热点”

 诗才横溢的“清华四子”

 不成功的留美之旅,

 鲁迅先生誉其为“中国的济慈”

 悲剧所在:“性格决定命运”

 投江自沉:无奈的选择

 身后事及“朱湘的复活”

第七章 闻捷:诗人之恋以死抗争

 从《吐鲁番情歌》到《天山牧歌》

 从大西北到“大上海”

 与知名画家石鲁的交往和友谊

 刚直诗人遭难

 蒙冤入狱家破人亡

 与女作家戴厚英的生死之恋

 被政治打压和扼杀的恋情

 与爱情和人生诀别

第八章 海子:卧轨山海关冲击生命极限

 震惊中国诗歌界的卧轨者

 几封内容古怪的“遗书”

 当事者“紧急声明”

 15岁考入北大的“神童”

 “北大三大诗人”

 不协调的环境不称职的教员

 甘守“孤独”的诗人

 几次不成功的爱情经历

 溢满杯子的“最后一滴水”

 众说纷纭的死因探索

 死后余波

第九章 戈麦:诗人自杀“诗也自杀”?

 诗友笔下的戈麦之死

 从“北大荒”到北大

 后起的北大诗人

 校园之内和校园之外

 《厌世者》与“厌世者”

 悲情奏响《死亡诗章》

 海子一戈麦现象

第十章 顾城:杀妻自缢魂遗荒岛

 发生在“激流岛”上的悲剧

 顾城之父顾工其人其事

 童年的顾城和童年的诗

 “朦胧诗”因顾城而得名

 “童话诗人”和非童话的现实

 移居海外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英儿”的出走

 最后的“疯狂”和悲凉结局

 对顾城死亡事件的质疑及其他

 顾城“遗书”解读

第十一章 昌耀:悲情一跃坠楼而逝

 震撼中国诗坛的惊天一跃

 神奇的家族史

 13岁参军的“少年革命者”

 西部精神的磨砺和祸端

 祁连山下的“囚徒”

 诗人归来

 “西部诗神”

 现实中处境尴尬的诗人

 “诗人们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

 从“绝症”到“人生的绝唱”

第十二章 余地:结婚生子皆“戏言”只有自杀是真的

 “十一”黄金周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

 诗人余地其人其事

 “余地事件”火爆网络成为新闻“热点”

 是“行为艺术”,还是“死于抗争”?

 诗友募捐及意外转折

 “退款声明”再次成为网络“热点”

 从“姚梦茹”到马晶,其人其事

 对诗人的拷问及其他

后记

试读章节

“安格列杰尔”旅馆的自缢者

1925年12月28日清晨刚过,列宁格勒(沙皇时代叫圣彼得堡,现俄罗斯又恢复其原名)这座古老的城市就已经从沉睡中醒来,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上午10点多钟,一件突发事件打破了城市的平静,且很快闹得满城风雨。

10点半左右,在市中心的“安格列杰尔”旅馆,有人见二楼5号房间从早晨起一直没有动静。怕有什么意外,侍者便去叫门。但里面始终无人应声。这是诗人叶赛宁住的一个单人房间。感觉情况不妙的侍者便去请示旅馆经理纳扎洛夫。这是家私人旅馆,老板就是纳扎洛夫。他想了想,指示侍者可以将门打开进去查看。

侍者同来人一起打开了二楼5号房间,进门却看见一幅可怕的景象:诗人叶赛宁已吊死在房间内的暖气管上。

吓呆了的侍者狂奔着去叫旅馆经理纳扎洛夫。纳扎洛夫立即报警,叫来了民警。对死者房间进行检查的结果,除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和一些书籍外,唯一能引起重视的是一首八行诗句的绝命书。令所有在场者感到惊讶的是,这封绝命书竟然是用鲜血写成的,而诗人右手指头又有带血的新伤痕。后来化验,绝命书的血型和诗人血型一致。显然,诗人自杀前,曾割破手指写下了这封伤感凄凉的绝命书: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吧。

你永铭于我的心中,我亲爱的朋友。

即将来临的永别,

意味着我们来世的聚首。

再见吧,朋友,不必握手也不必交谈,

无须把愁和悲深锁在眉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

可是活着,当然更不稀罕。

最早接到报案的是警局的地段民警戈尔鲍夫。关于叶赛宁自杀现场的勘查报告也是他起草的。这是叶赛宁死亡事件的第一个法律文件。

戈尔鲍夫在这份报告中写道,他接到“安格列杰尔”旅馆经理纳扎洛夫的报警电话后,来到出事现场。在房间里,发现一名男子吊在暖气管上。经检查,勒在死者脖子上的绳子却不是死扣,只勒住了脖子右部,让死者脸朝向暖气管,右手抓着管子。尸体悬在天花板下面,双脚离地1.5米,附近有个踢翻的床头柜,上面的灯架掉在地上。后来从绳子上取下尸体,经检查发现,死者右臂肘上方有一道割破的口子,左手腕上有抓伤,左眼下方有一块青紫痕。死者穿灰裤子,白睡衣,黑袜子和黑便鞋。

戈尔鲍夫检查死者身上的证件,获知死者是诗人谢尔盖·叶赛宁。他是192 5年12月24日从莫斯科来到列宁格勒的。

12月29日晚,在前苏联官方指派的法医专家吉利亚列夫斯基主持下,对叶赛宁遗体进行尸检,结论是:“叶赛宁由于上吊压迫呼吸道,窒息而死,额头上的凹痕可能是上吊所致……上肘的几处伤痕可能是死者自己造成的,皮外伤不会造成死亡。”

苏联官方后来公布了这份尸检报告。

叶赛宁自杀身亡的消息,当即在苏联及国外引起震动。

——叶赛宁自杀身亡!

——苏联诗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突然陨落!

西方一些报刊引人注目地报道了叶赛宁的死讯,并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作了种种分析和推测。

而关于叶赛宁的死因,当时苏联官方公开发布的讣告说,诗人由于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于绝望中自缢身亡。

但多年后,苏联官方公布的这个结论,遭到一些专家的质疑。  在苏联国内,那些喜爱叶赛宁诗歌的人们更是悲痛不已。一些人在惊讶感叹之余,则怀着明显的惋惜之情开始推测和思索,叶赛皆劐底是为什么自杀的呢?

的确,一个年仅30岁,其创作正处于鼎盛期的著名抒情诗人,怎么会如此轻生,自寻短见呢?答案是各种各样的。在此后许多年里,叶赛宁自杀的原因一直是专家学者们感兴趣的问题,许多人都试图揭开这个谜底。

无法重圆的“初恋之旅”

1917年春,彼得堡街头春意盎然。

当时,正是俄国“二月革命”后不久,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推翻沙皇的胜利喜悦中。刚从前线归来的士兵、佩戴着武器和红色袖章的工人赤卫队、特地从乡下赶来观看革命景象的农民、模样穷酸但脸上带着笑意的小职员,以及来去匆匆的资产阶级政客。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塞满了彼得堡的大街小巷。

一天,《人民事业报》编辑部的办公大楼里走进来一位潇洒的年轻人。他是应编辑部之约,前来洽谈自己诗稿的。他就是在文坛上已颇有名气的苏联当代抒情诗人叶赛宁。那时,他刚刚脱下沙俄军队的军装,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的战斗队不久。

叶赛宁年轻英俊,而且浑身充满热情。他本想谈完事情就离去的,没料到,在编辑部的办公室里,他被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姑娘迷住了。而且,这次巧遇竟然改变了诗人的生活。

这位姑娘是编辑部的打字秘书,名叫吉娜伊达·拉依赫。她当时22岁,是一位身材窈窕,肤色迷人,具有“古典美”的俄罗斯少女。拉依赫出生在奥勒市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二月革命”后,父亲让拉依赫到编辑部干秘书工作。

叶赛宁一见到拉依赫,便觉得自己被爱情之箭射中了。他开始狂热地追求拉依赫,以诗人的激情和炽热,向她倾吐自己的爱情。而拉依赫也早为叶赛宁的才华和英俊所倾倒,两人由此陷入热恋之中。

3个月后,他们就闪电式地结婚了。婚后,他们住在两间一套的普通居民楼里。对叶赛宁来讲,他从小巅沛流离,生活十分不安定,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生活得比较安定和有规律的时期,也是他唯一能真正体会到家庭幸福的时期。

拉依赫不仅姿色出众,而且从小喜爱文学,博览群书,文学修养比一般女子高。同时,她还学过一段时期的戏剧和雕塑,是一个难得的具有独特艺术鉴赏力的姑娘。她同叶赛宁相识后,不仅对诗人感情笃深,而且能够理解他。

1918年3月,叶赛宁偕拉依赫迁往莫斯科。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热情接待了他俩。那时正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革命政权初建,条件极为艰苦。他们被安排在特维尔大街上的一座小旅馆里。住房潮湿、阴冷,每天只靠定量分配给很少一点食品充饥,基本上是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不过,叶赛宁和拉依赫都满腔热情地支持“十月革命”,尽管生活环境艰苦,却总是心境愉快,勤奋而精神饱满地工作着。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叶赛宁在思想感情上便出现了危机。这是拉依赫生下女儿达吉娜以后,为了让孩子营养充足一点,依拉赫就带着小女儿回到生活条件稍好些的父母家里。由于夫妻分居,叶赛宁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约束,就重新开始了自己在莫斯科的“流浪生活”。他成天和那批放荡不羁、言行举止比较颓废的“意象派”诗人们厮混,形影不离。他有时住在这个朋友家,有时又住在那个朋友家。P2-5

序言

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诗人自杀事件似乎已屡见不鲜。不过,却从来没有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诗人自杀事件来得那么密集、那么频繁,而且对社会造成那样广泛且含义深远的震动。

据笔者初略统计,从1914年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服药自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比较有名的诗人自杀事件就先后有:1925年,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叶赛宁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自缢身亡;1927年,中国诗人兼学者王国维在北平颐和园投湖自沉;1930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开枪自杀;1932年,美国著名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1933年,中国“新月派”著名诗人朱湘在采石矶投扬子江自尽;同年,美国女诗人萨拉·蒂斯代尔在寓所浴缸自溺;1937年,匈牙利诗人尤若夫·阿蒂卧轨自杀;1938年,意大利女诗人安东尼亚·波齐自杀;1941年,苏联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边陲小镇叶拉布加村自缢身亡;1963年,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开煤气自杀;1965年,南非女诗人英格丽德·乔科自杀;同年,美国诗人伦德尔·嘉雷尔撞车自杀;1966年,中国“新月派”诗人陈梦家服安眠药自尽;1967年,智利女诗人维沃莱塔·帕拉自杀;1968年,中国诗人远千里用刀片割颈自杀;1971年,中国诗人闻捷开煤气自杀;同年美国“自白派”著名诗人约翰·贝里曼跳桥自杀;1974年,美国“自白派”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吸一氧化碳辞世;1989年,中国著名青年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1991年,中国青年诗人戈麦在北京万泉河投水自沉;1993年,中国著名“朦胧派”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激流岛杀妻后自缢身亡;1996年,中国著名诗人兼报告文学作家徐迟从六楼病室阳台跳楼自杀……一直到2000年年初,发生在青海西宁的,有“西部诗神”之誉的中国著名诗人昌耀跳楼自杀事件,似乎才为困惑着国际诗坛及文学界,并震动社会各界的“诗人自杀”事件画上了一个句号。

当然,还有那些不太出名的诗人自杀事件,更是多得数不胜数。仅以近20年的中国来说,就先后有:1987年,女诗人蝌蚪用手术万割大腿静脉自杀;1990年,青年诗人方向服药自杀;1992年,也是北大出身的青年诗人罗声远在长沙卧轨自杀;200O年,诗人王长安在寓所自杀……

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诗人总是在自杀者中扮演着耀眼的悲剧角色。由此,有些人士甚至比较极端地将刚刚过去的2O世纪称之为“诗人自杀的世纪”。

越来越频繁的“诗人自杀”事件,不仅在诗坛文坛引起波澜和影响,似乎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索。尤其在西方,一些学界人士一度将“诗人自杀”现象作为严肃的学术课题,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角度予以专题研究,并各有成果和说法。特别有意思的是,近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尼贝克主持了一项特殊的研究。这些学者们采用电脑程序分析了292首诗作,其中156首来自9位自杀身亡的诗人,其他的则来自9位没有自杀的诗人。

研究涉及的9位自杀诗人包括约翰·贝里曼(1914~1972,美国诗人,跳桥自杀)、哈特·克莱恩(1899~1932,美国诗人,跳海自杀)、叶赛宁(1895~1925,俄国诗人,自缢身亡)、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英籍澳大利亚诗人,开枪自杀)、伦德尔·嘉雷尔(1914~1965,美国诗人,撞车自杀)、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俄国诗人,开枪自杀)、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美国女诗人,开煤气自杀)、萨拉·蒂斯代尔(1884~1933,美国女诗人)以及安妮‘塞克斯顿(1928~1974,美国女诗人)。研究者依据国籍、时代、所受教育及性别等因素挑选了其他9位诗人的作品来与他们的作品对照。这些诗人与他们在各方面都比较相近,但是都没有选择自杀。这9位诗人是: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劳伦斯·佛林格堤(1919~  ,美国诗人)、乔依斯·基尔默(1886~1918,美国女诗人)、丹尼斯·雷维多(1923~1997,英国女诗人)、罗伯特。洛威尔(1917~1977,美国诗人)、曼德尔斯塔姆(1891~1938,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俄国诗人)、阿德瑞安·里奇(1929~ ,美国女诗人)和米莱(1892~1950,美国女诗人)。

被研究的9位自杀诗人中,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西尔维亚·普拉斯、约翰·贝里曼4位诗人,正是本书重点研究叙写的12位自杀诗人之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从本书相关章节中读到他们的故事及自杀经过。

研究发现,自杀的诗人比未曾自杀的诗人更多地使用指代自我的第一人称单数,比如,像“我”、“我的”这样的词,而他们使用第一人称复数的时候则比后者要少。彭尼贝克对此解释说:“代词的使用反映了身份、孤独感,以及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等问题。最能说明问题的字眼就是‘我’。自杀者或是心情压抑的人使用这个词的频率比一般人高得多……”

而且,自杀的诗人,往往会越来越少使用“交谈”、“分享”和“倾听”等表示与他人联系的字眼。而没有自杀的诗人,却倾向于更频繁地使用“他们”。此外,与死亡相联系的字眼,也更多地出现在自杀诗人的作品中。

当然,美国得州大学的这项研究,也许仅是这些心理学家的一家之言。不过,主持这项研究的彭尼贝克教授还是强调,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诗人的自杀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作家和普通大众。相比而言,诗人也更容易意志消沉,更容易出现躁郁症即情绪两极化的症状。“作为一个群体,没有人会说诗人们过得特别轻松愉快。”

在中国大陆,自从青年诗人海子自杀之后,数年间,中国诗坛相继出现了有10多位青年诗人自杀身亡的悲剧性事件,自然引起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诗坛学界人士将其称为“海子 戈麦现象”,予以探索、讨论并试图揭示其间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尤其需要提起的是,2007年国庆期间,发生了昆明青年诗人余地自杀事件后,在全国网民中形成的红遍网络半边天的热议。甚至出现像曹喜蛙先生那样公开宣称,…诗人自杀’本身就是一个常见的行为艺术,某种程度上诗人就是‘自杀一族…,是“作为一种人体诗歌,用自己的自杀去催人思索,影响人”(见《诗人自杀:余地、杨钊与曹喜蛙》),等于在鼓励诗人自杀这样偏激的言论。而且,正如本书第12章所示,“余地自杀”事件,后来从一个“网络狂欢”几乎演变成一场闹剧。这就有不少令人反思、忧虑的地方了。

20世纪90年代初,当青年诗人戈麦自杀的消息传开时,北大教授王岳川先生对此感慨说:“一些人对‘诗人之死’过分赞颂、推崇,甚至发展到关注诗人胜过关注诗本身的地步,于是诗似乎只能浸透了血才能具有诗意的光辉,诗人似乎也只有通过自杀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对由此而来的结果,王岳川教授深刻指出:“人们不再读诗丽仅热衷于成为诗人之死的看客。当十几位小诗人在全国各地相继自杀时,我吃惊地发现,人们已不再对‘诗人自杀’感兴趣,人们不读诗也不在乎诗人的死。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或许可以说,当诗失去思道之本真时,诗人自杀了,诗也自杀了。”(《戈麦——圆明园的冷然毁诗与静穆地投水》)

王岳川先生在这里描绘的是比较悲观的场景。不过,昆明诗人余地事件的发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波澜,似乎在提示人们,10多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善。不过,如果真出现像王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可怕的场景:“诗人成为多余人,诗成为多余品。…‘诗人自杀了,诗也自杀了。”那真是中国诗人的悲哀,中国诗歌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笔者认为,什么时候,人们对诗的关注多过或大于对诗人的关注(包括诗人的自杀),中国诗歌才有希望,中国诗人也才有希望和未来。这也正是笔者将此书奉献给读者,并希望借此警醒诗人和世人的初衷。

作者

后记

这册书成稿于2007年底2008年初,算是《灵感毒药——名作家自杀揭谜》的姊妹篇。出版之际,也要感谢蒋蓝和陈涌先生的热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此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何拓疆先生、李树林先生、陈孝强先生的帮助。李黎先生为之收集提供相关资料,并精心翻拍了所附图片。一并致谢。

王锐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波光洞穿(名诗人自杀揭谜)/大师精神影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3942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