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解你的孩子(高中生家长必读)
内容
编辑推荐

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德与智的全面发展,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健康,而体的全面发展则是心理学所说的生理健康。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本套丛书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视角,分别探讨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德与智发展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问。书中不仅包含话题探讨也配备了心灵体操,在为教师、家长和学生释疑解惑的同时,也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实用手册。

本书由九章构成,分别涉及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情绪、意志、异性交往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这本书由九章构成,分别涉及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情绪、意志、异性交往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在每一部分中,您都将看到一个小女孩安安的日记和她的爸爸妈妈的心里话。从日记里,您可以了解到一个高中女生心中的点点滴滴,帮助您更好地读懂自己孩子的心理世界。而从安安爸爸、妈妈的话中,您可以体会到同为父母的困惑与期望,获得一份共鸣。带着您与安安的父母共同的问题,您将看到“心理学与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您介绍一些与孩子互动和沟通的技巧。在接下来的“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为您安排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有些是名人轶事,有些是和您一样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真实经历。在每段故事的后面,我们都加了一些点评,希望可以给予您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目录

第1章 心与心/001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001

第2节 心理学与你/007

第3节 他们的故事/014

第2章 痛并快乐着/028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028

第2节 心理学与你/033

第3节 他们的故事/040

第3章 认识你的孩子/047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047

第2节 心理学与你/054

第3节 他们的故事/070

第4章 孩子早恋了/081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081

第2节 心理学与你/090

第3节 他们的故事/102

第5章 情绪的世界/120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120

第2节 心理学与你/124

第3节 他们的故事/136

第6章 e时代的精彩/152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152

第2节 心理学与你/161

第3节 他们的故事/176

第7章 打造坚强的孩子/184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184

第2节 心理学与你/189

第3节 他们的故事/195

第8章 孩子们的明天/209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209

第2节 心理学与你/217

第3节 他们的故事/239

第9章 跟着捏了一把汗/247

第1节 安安与她的爸爸妈妈/247

第2节 心理学与你/250

第3节 他们的故事/259

试读章节

第2节 心理学与你

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和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矫正的作用。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了解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自我意识的结构一般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自我认识就是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各种身心状况和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的认知;自我体验则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控制则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的问题,这三方面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这几天吃零食突然没有以前多了,那很有可能是他认识到自己的体型过于肥胖,于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产生了不满意的自我体验,而少吃零食就是他所采取的自我控制。一般来说,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自我认识中独立一项不断发展高中生已能完全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附属于父母的孩子,他们有了强烈的成人感,要求独立的愿望也日渐增强。但是,他们这种对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的,而不像初中时期那样表现为一种单纯的反抗和逆反心理。因此,多数高中生都愿意和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的关系,他们希望能和父母展开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作为家长,如果我们可以体验到孩子的这种心情,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家庭气氛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和谐。但如果家长仍然把孩子当成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他们,就很可能引起孩子强烈的不满,导致亲子关系的僵持与恶化。

(2)自我意识成分开始分化高中生会逐渐把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两个部分。这种“理想自我”是孩子们对自己现在或未来的理想形象的勾勒,也就是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给他们带来迷茫和烦恼的情绪。从安安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在上学的路上为自己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图画,未来的她拥有着能力、魅力、魄力,在她的心目中是近乎完美的,可没过多久,她就在政治课上的演讲碰了钉子,她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懊恼,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心目中现实自我的形象低落了,她强烈地认识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并为此感到苦恼。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对每一个青少年而言,都会是一个内心矛盾的源泉,他们为此痛苦、挣扎、斗争,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调整着自我认识,创造和形成着他们的个性。这个差距最终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他们会形成思维和行为上的主体性,通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断接近理想中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总是数落孩子的缺点,或是对孩子的未来表示出缺乏信心,那就有可能使孩子自己丧失实现理想自我的信心,从而缺乏上进的动力。如果我们可以经常给予他们一定的肯定,可以听听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并提出我们中肯的意见,那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会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心理学家库利曾提出一个“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我们总是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发展对自己的观念和评价。他说:“正像我们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手指和衣着,我们也从他人的思想中认识我们的面貌、风格、目标、行动、特征……而且从多方面受其影响。”相对于其他阶段而言,高中生更加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评价将会在他们自我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他们总是会想:“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开朗还是内向?大方还是小气?”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应尽量给予他们公正的评价,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朋友等同龄群体将会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家长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来自家长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很难想象一个在家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赞扬的孩子能够形成自信的心态。所以,请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积极评价。

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高中生对自我的各个方面都会有个评估,然后给自己下一个结论,他们自我评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自我评价的深刻性 进入高中以后,随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孩子们对自我的评价逐渐深入到自我的深层,具备了对自己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的评价能力。而且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他们评价的社会性程度也日益提高,也就是说,他们越来越能从社会意义上、从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评价自己的个性,从而使自我评价日趋深刻。所以,不要小看孩子们思想的成熟程度,耐心听听他们的想法,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2)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高中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明显比儿童期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成人而言,这种稳定性还是不够,他们还是容易因一时的挫折而悲观失望,灰心丧气,过低评估自己,而且其评价往往受同龄人评价的影响而发生波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将获得更高的发展。在孩子因为挫折产生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时,家长应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

(3)自我评价的矛盾性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分化,从而开始其特有的矛盾运动。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也体现于自我评价之中。青少年常常过于理想化,我们必须告诉他们理想是重要的,但认识自我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他们设定自己的理想时,家长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要考虑到可能实现的条件,从而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落差,缓解他们自我评价中的矛盾。有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这种矛盾,我们在安安的日记里看到这样一句话“也许我得好好认识一下我自己,踏踏实实地为明天的我勾画一个形象了。”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安安自我否定的勇气,相信她可以为明天的自己勾画一个合理的形象。

P54-58

序言

古罗马先哲西塞罗曾言,“一个人的品格比他的躯体更重要”。现代人的“健康”内涵已远远超出身体的无病与强健这一范围了。身心俱健才是健康的真正要义。我们不妨把西塞罗的话再做拓展:除品格之外,文化格调、审美情趣、人文胸怀、思想操守、道德理性、生命意识、自我概念、人际沟通能力甚至知识技能等都在广义的“心理”范畴之内。没有健康的心理,何来它们的完善和发展呢?可以说,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下正日益受到重视的人文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环。心理健康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提高全民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心理素质,开展科学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在我们身处之时代似尤显紧迫性和更具新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型网络媒体向人类生活各领域的渗透,已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最显著特征。它们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我的关系,同时也呼唤更美好、更高尚、更坚韧和更强健的精神和心灵以适应这一时代!

做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又具有成功和幸福体验的人全赖于其正面的精神导引。人之所以为人,归根结底,乃是人有精神的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人赋予这种可受用终身的前行动力和能力!从小处言,心理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命运,与个人当前和未来的精神与物质的生活质量有关。从大处言,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为今日之学子正是明日社会的栋梁,其间浅显的道理似不必赘述。

如今,令人可喜的是,关注并积极应对年青一代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全方位的重视了。而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更是双双扮演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其实,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家长与教师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也在完成着作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育人者自身的心灵塑造。

至于心理学工作者,面对这一急迫的社会需求,他(她)们的责任是向社会推出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科学产品。时代为心理学工作者创造了使自己的工作获取社会认同的大好时机。心理学工作者应走出宁静的书斋和学术象牙塔。解决现实问题是最大的学术。近年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的贡献有目共睹,各种相关的心理学读物琳琅满目,它们已成为心理学园地中最为繁茂的一角。好书不厌其多。如今,崔丽娟博士这套六卷本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世,我觉得它们虽无大红大紫的富贵之色,却决然称得上是清丽的小花数朵!

崔丽娟博士是我的一位年轻同事。她多年来治学社会心理学专业,并兼及老年、发展、学校临床咨询等心理学领域。前不久,她曾为《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过《心理学是什么》一书。此书虽为通俗读物,但写作难度不低。因为社会大众对心理学这门学科仍或多或少存有神秘之感。既要让一般读者对心理学的全貌形成正确了解,又要保持心理学自身体系的科学性,这并非易事,即便大学者也未必运笔从容。但据我所知,此书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在一般社会公众中,均有不错的口碑。至于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乃是她多年深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有心积累丰富生动的案例和素材,以及在立足于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同时又广泛涉猎各个相关知识领域,潜心完成的成果。在此,我愿郑重向读者推荐:此书可读!因为它与同类书籍相比有其鲜明特色,读者也许从中可获得某种不同的感受。

首先,此书的组织框架与众不同,显见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非有二:一方面要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产生,所谓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时;另一方面还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之在环境和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达到最佳状态,实现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地扮演着倾听者、解惑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因为有时他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显著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何况是家长和教师呢?因此,作者从人的心理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以及对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来自家长和教师这一理念出发,在承认学生自身作用的前提下,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健康上可能出现的缺陷、偏差和问题视为家庭与学校教育不当的直接后果。换言之,在学生与家长、教师的互动三角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后者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及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此,本丛书的体例首创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这一模式并以此结构整个丛书。作者有意识地在阐明某一主题时,分别在教师版、家长版和学生版中从三个不同的视角选取和组织材料。既鼓励、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并理解诸如“天助自助者”、“乐群者乐己”等深刻哲理,又明示甚至警示教师和家长在其间不可或缺的正向引导作用。

其次,在各版的具体设计上,作者还在学生版的每一章后,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性很强的心灵体操。在这些操作中,既让学生通过简化的测验进一步了解自己,又复习、巩固和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顺便提及,这些测验多少带有游戏性质,如欲了解有关心理量表的编制、施测、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还须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在教师版的每一章节后,则附有活动课程的设计,为教师提供与学生的现实互动的机会,在互动中把抽象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培育学生心灵的实践。所有这些内容极大地提高了丛书的应用价值。它们既是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点。

再次,本丛书在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上颇费功夫,两者实现了较好的统一。众所周知,凡属科普或实用类的读物,准确阐明和运用所涉科学原理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性是科普性的生命。丛书作者显然深明此理并奉之为撰写的指导原则。丛书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为主旨,以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自我意识、情绪智力等心理学范畴为内容的主线,辅之以发展心理学所揭示的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视角,以诸多心理学中的著名实验和研究成果为素材,介绍了有关社会心理、教育心理、职业心理、心理测验和脑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原理和规律,全面而系统地展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为我们探秘中学生的心理世界,开启了一扇通达之门。另外,值得提及的是,作者为了提高丛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巧妙地穿插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寓言、故事以及各类读物的有关片段,使心理学内容配合以生动的形象载体,读来引人人胜,全无说教意味。这些具象材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反映了作者的精心组织,可见作者平时就是一位喜读群书,注意积累的有心之人。常言道,“工夫在诗外”。同理,要想准确而生动地向一般读者传授心理学知识,使他们爱读乐听,恐怕某种意义上工夫也在心理学之外。顺便提及,据说崔丽娟博士是一位教学效果甚佳的教师,有如此丰富的知识面支撑,想必传闻不虚。

时代伟人邓小平曾在许多场合发表过很多事情“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中学生虽已不是娃娃,但他们正处于精神之发育、完善乃至定型的关键期,这是毋庸置疑的。年青一代的文明、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和美好心灵的塑造是一项将造福全民族全社会的大工程。崔丽娟博士的这套书应该说是为这一过程增添了一块有分量的砖瓦。我们应该向她表示祝贺。我本人现在尽管早已不属于本丛书所指意义上的家长和教师的范围,但能以此序为此项工程尽一份微力,心中甚感欣然。同时我也希望崔丽娟博士能够在此领域凭借更勤勉的耕耘,未来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李其维

发展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2008年8月27日于华东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解你的孩子(高中生家长必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丽娟//俞彬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2103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7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