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盟一体化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欧盟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讨论形式对一体化理论影响欧盟整合进行分析,并提出整合的难点,选取CFSP的目的就在于,如果在传统的“第二根支柱”的整合上,不能出现重大突破的话,那么设计更复杂的欧盟公民权利和内部司法事务(JHA)的一体化整合则更为艰难,而这些“高政治领域”的整合,不仅需要发展中的一体化理论提供指导,同时更需要一体化本身的制度溢出进行推动。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成四章。第一章重点涉及欧盟一体化理论分析的框架,按时间段回顾了欧盟整合的历史进程,重点讨论影响欧盟一体化的两大理论体系,政府间主义和超国家主义,并对两大理论体系中的变种现实主义观和自由主义观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最后重点评估了欧盟一体化整合的现状和结果,并对影响欧盟一体化决策机制的制度机构设计进行了讨论。第二章重点涉及CFSP发展的历史起源和过程演变,分析了CFSP的目标、机制、手段,包括组织机构设计,同时以学术研究角度对CFSP本身的争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第三章重点以外交实践角度讨论了欧盟与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其中包括跨大西洋关系下的欧盟与美国外交关系。分析了作为战略伙伴关系下的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突出讨论了日益发展的欧盟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最后分析了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与NATO的关系。第四章以案例分析为出发点,重点讨论在欧盟一体化理论指导下的欧盟共同政策对国际事务和活动的影响。具体的案例为欧盟共同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欧盟共同能源政策与国际能源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试图将欧盟自身的一体化实践所产生的决策和外交活动结果,放在国际活动和合作的框架内进行解释。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欧盟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导论

 第一节 欧盟一体化理论分析的框架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简单历史沿革

 第三节 欧盟一体化的各种理论分析

 第四节 欧盟一体化的领域和整合现状

 第五节 欧盟一体化的未来

第二章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的争论与解释

 第一节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起源与演变

 第二节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性质、目标、运作机构、机制与手段

 第三节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性与争论

第三章 欧盟与大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关系

 第一节 跨大西洋纽带:欧盟与美国

 第二节 睦邻战略:欧盟与俄罗斯

 第三节 新兴紧密关系:欧盟与中国

第四节 欧盟与北约及其他国际组织

第四章 欧盟其他领域共同政策实践案例研究

 第一节 欧盟共同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欧盟共同能源政策与国际能源

试读章节

第三,回顾共同体的任何一次令人满意的历史发展,我们绝不应该忽略外部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压力以及各种观点对欧盟一体化速度和欧盟政策形成的影响。比如,在战后初期,由于整个欧洲担心来自苏联共产主义的威胁,特别是美国对于欧盟一体化积极的态度和经济政策的推动。当时的欧洲领导者和政治家们认为有必要建立某种形式的联合。随后,1989年苏联的突然瓦解成为了欧盟20世纪90年代“深化”与“扩大”的主要诱因。更近一点,“9·11”事件后全球恐怖主义威胁,使得欧盟促进了国家安全的欧洲化和联合反恐政策的深入。在经济方面,单一市场等共同体独创的计划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看成是一体化的制度性创造,还不如看成是由美日在工业方面的竞争压力加大,以及20世纪90年代东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所促成的,当然,今天欧盟面对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更使其需要采用更有力的经济整合政策以应对新挑战。所以,没有外部环境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结构变迁,欧盟一体化在今天很难想象可以是在紧密中体现松散,是这样的模式,而不是区域一体化中的某个翻版。

第四,如果我们忽略,或者无视欧洲的政治传统和政治认同,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共同性遗产,那么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公共意见”对欧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正如密歇根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约翰·金登(John Kingdon)所阐述的那样,就政治议程和结果而言,占主流的观点也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就欧洲的经验而言,联邦主义的观点无疑对战后初期关于欧洲合作的讨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当这些政治观点渐成主流,就被各种欧洲联邦主义运动推动,尤其是在类似杰出人物如让·莫内等人发扬光大并促进有效的实际联合时,欧洲整合事实上是在某种“公共意见认同”下被反复推动的。举例来说,就经济模式理念而言,欧盟成员国目前关于经济自由化的偏好主要来自于英美式自由市场式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在欧盟内部得到了以英国政府为首的其他国家联合体的支持,而在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农业保护上,来自法国和德国的“欧洲大陆模式”则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然,就政治“公共认同”而言,其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今天欧洲关于“未来欧洲模式”的纷争也是欧盟宪法制订中面对的最具争议的难题。

如果说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家更倾向于将欧盟的一体化视为特殊历史背景下欧洲各个国家基于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政府间合作整合的话,那么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流派——建构主义者则更愿意将欧盟本身的发展看作是一种“价值共同体”的塑造,它是以共同的社会本体概念和对本体的相互认知为基础的,其结果就是产生了欧盟机构和政府代表机构。欧洲联盟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初期时模糊的价值观,随着其欧洲各国和欧盟层面宪政建设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而变得越来越明确。举例来说,《阿姆斯特丹条约》、《尼斯条约》中的基本权利表述,欧洲权利宪章以及2004年6月被欧盟理事会通过的欧洲宪法草案,在建构主义理论家看来,都是欧盟一体化得以深入和加强的凭证。深入研究欧盟的人盟条件的性质和基本准则,特别是观察欧盟东扩对新成员国的选择,不难发现欧盟作为“价值共同体”的凝聚体,本身突出地强调了“基本价值观”认同。因此,随着欧盟整合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其立法权威的使用,其对成员国的国家认同及其公民认知的确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对一些国家来说,国家身份和欧盟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如2004年新人盟的波兰、捷克等国家),而对于另一些国家来说,欧盟的发展则是出现了一个新的、不受欢迎的“外人”,欧盟的深度整合已经对国家身份认同带来了威胁(典型的如法国、荷兰竞选中的极右翼思潮)。

由于多样化因素的存在,因此无论从理论分歧,还是从方法论角度,用一种单一方法来解释,包括推动欧盟一体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非常清楚,目前欧盟的宪政和制度安排都是多层面、多方位调节的过程。有时进行改变是必须的,而有时则是可以进行灵活转化的。随着欧盟权力的扩大,其宪政和制度基础也发生了变化。但回顾欧盟发展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体化过程中有一个方面的问题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所谓的“深层次观念分歧”(the deep-seated ideological divide)。这一分歧存在于一体化最早的六个成员国关于政治联盟的承诺和后来的一些成员国,尤其是英国、丹麦、瑞典所持的怀疑态度之间。由于这一分歧的持续存在,还引出了关于如何使联盟生存并且持续发展,包括适应2004年新的一轮扩大化这一问题。

尽管就理论解释而言,政府间主义者、新功能主义者、历史制度主义者,建构主义各自按其对假设和观察的本质理解给出不同的一体化解释框架,但这些解释本身并不是绝对排斥,相互完全无法包容的。就历史的发展与现实逻辑角度看,当然,假设,甚至断言欧盟一体化就此中止显然是缺乏足够依据的。就像莫拉维斯克(Moravscik)这样的乐观主义者所说的,认为2004年欧洲宪法条约草案被抛弃,意味着欧盟一体化划上了休止符,下这样的结论显然还为时过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欧盟将继续前行,尤其在那些已经建立了合法地位的政策领域将发挥持久的作用,但如果期盼更深层次的,特别是“高度政治化”层面,包括在短期内完善欧洲宪法,并完全取得宪法认同,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困难重重。P10-12

序言

欧洲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从古希腊璀璨文明的诞生一直到罗马帝国的辉煌,从中世纪僧侣们的皓首穷经一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思想、财富与创造力的喷涌,欧洲不甘平庸、不落俗套的品性是如此鲜明地在其以往的千年历史中得以体现。记得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曾经说过,假如,生活在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欧洲人能够看到15、16世纪以后欧洲的发展,一定会惊诧地表示这已经不能够辨认;而假如生活在秦汉帝国的中国人有可能看到一千五、六百年以后的中国的话,可能会觉得这似曾相识。这是历史刻画在东西方不同民族身上的印痕。

如果说,在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之间的欧洲经历了举世罕见的深刻而全面的变化,那么,20世纪以来,特别是战后以来的欧洲变迁更加是翻天覆地。当然,战后的变化更多地是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之中,也存在于人类生存于其间的各项制度、体制以及人们的交往结构之中。当人们惊叹于一个曾经是饱经战争创伤的欧洲,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却能推演出如此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一体化体制构建时,人们也许会联想到,在这一宏大而勇敢的创造过程中,凝聚着多少个像康德、科谢夫这样的思想家的睿智,也包含着多少知名和不知名的实干家的心血。欧洲一体化进程就是这样在寻找着历史与当代现实的结合点,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欧洲自己的秉陛。乃至于有一位德国教授最近甚至以“五十岁的陌生人”这样的题目撰文,来纪念—体化背景下的欧洲五十多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

理解欧洲一体化的问题对于东方人来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去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差异,东方社会诸多内部和外部结构都呈现出与欧洲各不相同的面貌。这对于远处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人群的相互认知设下了重重屏障。然而,全球化时代非但是把整个世界事务打成了一片,同时,也反而使得这个国际社会重新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一个“由地区构成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的和西方的事情又身不由己地内在地相互联系着。这就不光需要相互理解,也需要花费心思去寻找构建未来世界的共同路径。

事实上,即使在冷战年代,中国人对于欧洲也始终抱有友好的情感,这不仅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而且,也关注着欧洲的举手投足于世界事务和人类进步的影响。处身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中国,更是视欧洲为朋友,学习欧洲的经验、发展与欧洲的合作,任何暂时的风吹草动都没有阻止中国与欧洲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趋势。当中国与欧洲都面临着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未来世界的时候,同样都有着古老文明背景的这一共同特点也将会引导着双方互相支撑,以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发展的人类共同体。在这方面,中国与欧洲都有着太多的工作要做。

十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欧洲研究中心在国际国内诸多同行的真诚襄助之下,营建起了自己的学术队伍,构筑起了学术合作的网络,也逐渐地明确了本机构的主攻方向,也即既注重和欧洲一体化进程本身相关的历史、理论、结构、战略与政策问题,将此定位于社会与体制转型研究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关注欧亚大陆内部的相互联系,把西欧、东欧、俄罗斯、中亚、中国及其相关的方面,放到国家间关系、地区间关系的“交往链”上来系统进行考察,以寻求对于当前世界事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为此目的,在欧盟的“欧洲研究中心项目”和中国教育部“985”项目的鼎力支持之下,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专家的襄助,本院和本中心同仁,历时数年耕读,游学和交往于欧洲诸国,写成这一套丛书,以饷读者,也期望得到同行的进一步帮助和指正。

2009年3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盟一体化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欧盟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南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7702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814.1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8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1: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