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衣锦媚行(在古代首饰中且歌且行)
内容
编辑推荐

历代红颜的最爱,洗练千年的佳赏,不世出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精美佳饰,典雅、婉约、魅惑、风情……穿越千年的回眸!

钗头凤,耳畔珠,腕上盟,匣底珍,它们每一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而每一件首饰的背后,都有一人凄美的故事,等待着你的聆听……

内容推荐

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凌,却依然消磨不掉它们的夺目光彩。钗头凤,耳畔珠,腕上盟,匣底珍,它们的雍容华美,朴拙大方,秀丽清奇,远比当下那些创意平庸的首饰更具魅力,它们每一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而每一件首饰的背后,都有一人凄美的故事,等待着你的聆听……

目录

一 钗头凤

二 腕上盟

三 耳畔珠

四 匣底珍

五 走四方

试读章节

1.盛唐

中国人,自古以中庸为道,虽说多了份持重和内敛,可终究束手束脚了些,毕竟少了份大气与潇洒。若说自古有两个时代,比中庸之道多了份豪情与不羁,多了份传奇和浪漫,我想,一个定是春秋战国,而另一个则是盛唐。

若说春秋战国是群雄并起,百家争鸣,那盛唐则是五胡朝华,海纳百川。盛唐,不同与其他王朝,帝王一半的血脉是胡族,因此思维更加的开放,在整个唐朝,胡族,异族,唯才是举,而且重文亦重武,开疆域守边塞的很多都是胡将,虽说由于中央集权太过分散,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及晚唐的地方割据,但毕竟比后世王朝把天下精兵齐集京师做抱头挨打状,心胸开阔了,大气豪迈了许多。而且唐王朝虽重武,但文化更是集历史之大成,由于唐朝思想开放,尊重个性与创新,文人的思想,更是七分才气加三分豪气,虽说宋人风雅,但男儿本色与天地苍茫的豪情,依旧唯有盛唐。比后世同样霸气的蒙古铁蹄,多了份文人风致,那些个写入骨子的贵族情调,是蒙古人以及后来的满人,怎么也学不来的。

盛唐的才子,早已灿若星辰,不说一流的李杜,小李杜,王维与白居易等,哪怕是金字塔二层的,年少轻狂的王勃,愈老愈真的贺知章,高古奥逸的韦应物,还有那一首鹳雀楼写的让李白止笔的崔颢,甚至是一有一首“春江花月夜”传世却冠绝古今的张若虚,都到达了后人再难超越的高度,疏狂中有份柔情,萧索中有份豪迈,不羁中,又有着份忧国忧民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雄才。哪怕是伤春悲秋,依然有份大格调,哀而不伤。

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盛唐的女子,不似后世的如瘦梅幽兰般脆弱易伤、多愁善感,而是如盛放的牡丹,雍容张扬,在年轻的岁月里,把一生的美丽与热情,绽放的彻彻底底。盛唐,又是个对女子十分宽容的时代。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如此的装束,早没了“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和矫情,只是把人性之美,推向了极致。唐朝有三个最出众的风尘女子,薛涛,李冶,鱼玄机。薛涛感觉是最中性的,女校书之才不让须眉,也最无小女儿情致,可惜遇人不淑,碾碎胭脂所制的薛涛签,确是给了元慎这种骨子里凉薄的失德才子,终一生灭了进京团聚的念头,道袍缁衣的在蜀地终老。而鱼玄机,一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性情至极,可惜终是太任性,以一种至今让人叹息的结局,红颜早逝。而李冶,又名李季兰,性最疏狂,也最看透,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传说她终身未嫁,至晚年,对她的评价是神情萧索,想来,也只有萧索这样的神情,能配的上如此清澈而冷眼的彻悟。

盛唐的女子,哪怕未必是花好月圆的结局,也是一世的真性情。都说武曌的无情与铁拳,而她也依旧是个敢爱的女子,能写下“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这样缠绵缱绻的文字。全唐诗中的女性,有一首诗,未必是最上乘的,也正是整个唐朝女性的写照:

上苑桃花朝日明,

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

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的作者是长孙皇后,后世贤后的楷模,也不是那样正襟危坐,手拿《女则》,和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而依旧是妩媚而自信,真挚而坦诚。想来,这才是盛唐的女子,有血有肉的真性情。

写的是盛唐,可是要说的簪子,确应该是晚唐,这种鱼形簮,晚唐温瑞安的诗中写过,想来应该是那个时期流行的款式。晚唐,帝国已经衰弱了,盛唐气象已过,只剩一个苍老的躯壳,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渐渐前行。这个簪子出土于洛阳附近,不知道晚唐洛阳的牡丹,还是不是那样如火如荼,极致而张扬的盛开?这个簪子被我清理的太过干净了,锈色都清了,总觉少了点沧桑,但想,唐朝的女子,要的是天天如牡丹怒放的美丽张扬,未必想如枯梅瘦竹般,苦苦等待一种沧桑不变的姿态,沧桑,对她们而言,应该已经不重要了。鱼尾巴后面有一抹紫红的沁色,我没有再动手清理,想留着一抹深邃的嫣红,作为这个时代,最后的祭礼。

2.回宋

第一次在朋友手上见到这个簪子,就不由的被它的凤凰造型震撼到了,这绝不是近代的审美取向,一问,果然是宋簮。

最近,炒得风风火火的就是回唐。确实,雍容的盛唐,那海纳百川的气度,那些如牡丹般张扬的女子,都是一部部在历史中荡气回肠的传奇。可是很奇怪,自小,我就偏爱宋朝,那些个青衫布衣婉约词,那些文人墨客的名士自风流,那些如梅花般临水傲霜的女子,偏偏的,与一个如此孱弱的帝国纠缠着,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风雅的一章。

宋,从赵匡胤把酒释兵权开始,就预示了这个朝代独特的风骨,没有太多的腥风血雨,一切都是淡然闲适而大度的。宋代的帝王,都是尊文轻武的,虽然造成了这个王朝一直被北方边境的问题困扰,最后屈辱的,在蒙古铁蹄下,踏碎了临安城内的后庭花,但是不能不说,由于帝王的宽容,也成就了两宋宽松的文化气氛,和对文人气度的尊重。

宋代,有过“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柳三变,有过“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有过“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还有过“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个个或不羁浪子,或潇洒文人,或铁血战士,或千古名臣,或柔或刚的,共同谱写了两宋传奇,把文人的风骨,写进了历史的骨髓,真名士,自风流。

可惜,两宋的女子,在世俗的条条框框下,清雅的太过于单薄,总是有点失色,纵有能文如李清照,不逊男儿的能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迈的句子,可惜,垂老之年,依旧是“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而聪明灵慧的唐婉,一曲钗头凤,红颜薄命的,郁郁而终。

一曲钗头凤,里面有着唐婉生命最后的泣歌,而这个簪子,也是钗头凤。宋时的凤形制高古,头似鹦鹉,看着,比现在的凤,野性大气了很多,谁又能想到,戴着钗头凤的女子,是这样的文弱清雅,在世俗与历史的双重压迫下,被碾的粉碎,只留下谈谈的余香,飘绕在历史的缝隙中,幽幽的,不知该让人欣喜,还是让人叹息的两宋。

这个簪子的来历,听朋友说是海货。也就是由渔民打捞上来的,所以包浆是古漆黑,所以,完整的没有一点土咬。

听到它来自大海,心不由的颤了下,所以我对朋友说,这个簪子的故事,我要写下来。宋朝,最后的宋朝,七岁的恭帝独演“楼船载国”的悲剧,最后入海的纵身一跳,终结了一段,再也不可能重演的风雅历史,宋朝的美丽与忧伤,都付与了深邃的大海,中原再大的烟火,也沸腾不了永远平静而广袤的大海,一切,终了,只是中原大地,自此,再无宋朝。

恭帝跳海后,皇族,大臣,后宫眷属,有些也跟随跳海。一直在想,这个来自海里的宋簮,会不会就是那次动荡留下的呢?哪怕不是,在海里的簪子,背后的,总是个悲伤的故事。

一个最风雅的朝代,最终的归处是大海,而来自大海的这跟宋簮,是不是,可以继续诉说,沉睡千年的故事?

P3-7

序言

这本书里,都是自己收藏的老银饰,自己配的文字,自己拍的照片。

开始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只是随便写写,因为自己热爱老银收藏,而不同的老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气质,所以便加上些自己的想象,为它们配些简单的文字。没想到,一写就收不住了,写了几十篇,最后还有了出书的机会。

相对那些千篇一律的“洋”首饰而言,老银饰并不是那么的“土”,它们有自己独特的构思,精致的工艺,有些至今仍是让人惊艳的艺术品。而我更希望以后能有我们本土品牌的首饰可以借鉴下这些古老的创意和构思,让这些背后的本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

对于很多人来说,老银饰是童年记忆里熟悉而悠远的一角。在儿时手腕上戴过的小镯子,脖子里挂过的小锁片,在奶奶的手腕上把玩过的绞丝银镯子,在外婆压箱底的木盒子里翻出的古朴银耳环,甚至刚刚从妈妈的手中继承了一把祖母的祖母传下来的银梳子……老银,在以前的很多年里,都是最亲切最生活化的物件,时而华丽,时而简朴,装饰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只是如今,这些美丽的小东西,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渐渐的,家里的老银被熔了打新首饰了,或者变卖了,或者只是一句不知所踪。正当我们要忘却的时候,这些原本很生活化的小东西成了一种古董,带着遥远的记忆,再次来到我们面前。

许多老银饰其实就是一幅中国画,它们的工艺精湛,制作精良,用料考究,造型优美,带着浓浓的中国古典情调。银匠们穷极一生的智慧,用一双越练越巧的手,采用熔炼、浇铸、锤碟、焊接、包金、炸珠、镌镂、錾刻、模压、抽丝、编垒、掐丝、镶嵌、切削、抛光、镀金等等五花八门的技术。并且喜欢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雕刻其上,从而让一件小小的银饰寄托了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用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青梅竹马、龙凤呈祥、八仙过海、岁寒三友等等表达对爱情长久、婚姻稳固、家庭幸福、多子多孙、荣华富贵的渴望。

经过漫长的发展,老银饰形成了非常多的种类,具有品种繁多、款式多样、用途广泛、图案丰富和流派纷呈等特点,其中银首饰就包揽了发饰、头饰、颈饰、手饰、耳饰、挂件、服饰等细枝末节,许多品种至今仍能佩戴。比如在夏天,简约的T恤配上一只老银镯,便是极为耐人寻味的搭配。

老银圈子一直被戏称为收藏界美女最多的一个圈子,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子喜欢上了老银。对于很多男性收藏家或者专业卖家而言,也许老银收藏还带着点投资的意味,可是对于女子而言,银饰始终是首饰。首饰,是最讨女子喜欢的。

看过了大量造型大同小异的现代首饰,那些刺眼而冷静的光芒,那些看似精细却是千篇一律的简单工艺,再回归老银,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旧时女子的生活是如此的精致,这一件件的小饰品,放在现在仍然可以作为妆匣里最为出彩的一笔。尤其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小小饰物上盛满了千古风情。有些东西是传世的,可能是一个女子新婚压箱底的宝贝,一世也舍不得用,人去屋空后,被子女们随意地卖给了铲子(下乡收古玩的人)。而有些东西则是出土的,黑锈里写着的不仅仅是泥土的沧桑,还有一个女子最后的希望,在红颜逝去后,继续诉说着那些沉睡千年的故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许,曾经的红颜已经逝去,在岁月抹平了一切痕迹之后,新一代的我们早已没有了奢华的发髻,慵懒的云鬓,没了珠翠满头,环佩叮当的繁缛,没了那份对镜贴花黄的闲情逸致,没了那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惆怅,没了那份三从四德的无奈。但是,自古女子心底里的那抹温存和忧伤,是亘古不变的。或低眉信手,或意气风发,或辗转难眠,或断弦难续,或昂扬,或等待,或旖旎,或决绝,一张张形形色色的脸,在最后寂寥的夜阑珊中,始终写满的,是一份女子特有的细腻,一份心底里藏的最深的思念感伤。

相思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都说一代代红颜老去,但又有一代代新的女子,继续着这份爱的旅途,一世世传承,一世世轮回,继续在欢笑与泪水中前行。也许我们早已忘却了前人的故事,但是其实我们本身,也在继续着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也许是一份传奇,也许,只是久远的记忆里那丝再也触摸不到的云淡风轻。但是,在这份云淡风轻逝去之前,在这本书里,在这些个老银首饰缝隙的尘埃里,还是留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忧伤,还是留有着一代代女子如浮光掠影般风华绝代的背影。所以,与其说这是本收藏的书,不如说这是本关于女子情感的私语。

有人说,还能写下这些话,说明心里还能承受一份再去爱的勇气,而还能再去爱的心,还是一颗年轻的心。也许,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们会一脸的波澜不惊,想着年少轻狂时的爱恨,或者是眼神迷离的沉思,或者只是带着些讽刺地扬了扬嘴角。可是当我的心还可以承受这份爱的时候,我愿意保留着一份也许是幼稚的感性,在这些老银饰上,感悟它们特有的气质,写出一个个关于爱的感悟。

请在悠闲的下午茶时间,随手翻开,带点慵懒的优雅,来品读一份属于女子的私语,或是放在枕边,在临睡前的那小会静谧里,带点伤感地感受着一个个依旧随风而逝的故事,又或者,在工作繁忙的短暂偷闲中,有一刻的沉静时光,让心重新触摸下那个也许早已忘却的感性角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衣锦媚行(在古代首饰中且歌且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戏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81729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60
182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