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黄昏起飞/枭声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随笔作品集,作者是个80后。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与众多80后所不同的声音和思想。这是一种成熟的声音,这是一种成熟的思想。

全书共分五辑,包括:祛魅与招魂的书写,从黄昏起飞,在内心避难,光与影的狂欢和江湖寥落尔安归。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或遗忘的书。它首先是一种见证,见证着作者自2002年放弃诗歌、开始随笔书写以来,所穿过的门,走过的路,遗留的足迹,辛酸而浪漫。书本展现了作者与分裂的灵魂进行肉搏战之时的剑拔弩张,还有其后的伤痕累累。

目录

序:走出思想的童谣/朱大可/001

第一辑 祛魅与招魂的书写

焚烧的家园与寻找童谣的一代人/002

从谭嗣同到李敖:最后的仁心侠骨/015

鲁迅二题:书写与招魂/034

公共知识分子:何种公共?/050

论高阳:饮半寻思谁可语/056

第二辑 从黄昏起飞

娱乐与民主/072

民主时代的政治家肖像/077

哈维尔二题/087

论德沃金与麦金农之争/099

喜剧的政治学/123

从黄昏起飞?/144

第三辑 在内心避难

加缪二题:爱与正义/152

昆德拉六题:小说与笑声/174

格拉斯二题/193

诗人的审慎/203

佩索阿三题:在内心避难/211

第四辑 光与影的狂欢

《再见,列宁》:到底谁是专制的病人?/226

《肖申克的救赎》VS《七宗罪》:救赎与正义/232

《鹅毛笔》:肉欲书写的兴起与哲学的缺席/242

第五辑 江湖寥落尔安归

曲非烟之死:武侠是成人的童话/264

令狐冲的自由主义转向/270

明教的意识形态危机/284

张无忌与他的爱人们/295

后 记/327

志 谢/329

试读章节

曲非烟之死:武侠是成A的童话

传记的正确作法是

以死亡开始,直到我们能渐渐看清

一个人的童年

——王家新《持续的到达》

“和风熏柳,花香醉人,正是南国春光烂漫季节”,就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金庸先生开始了《笑傲江湖》的叙事。可明媚的春天并没有引发一场浪漫爱情的到来,甚或相反,纵然随后即是“英雄救美人”传说的上演,但却给我们的英雄林平之带来了灭门之祸。春天成为杀人的季节,似乎从坚挺的胸膛喷射而出的热血也富有鲜花初绽的艳丽。开端的调子无疑是一次精妙的反讽,让接下来的灾难更具震撼的力度。那些罪恶的杀戮,只会令读者恶心与愤怒,同时加剧着对复仇快感的渴望。但到了第五章,令狐冲正式现身——此前,他一直生长在他人喋喋不休的述说之中——我们才诧异地发觉,原来我们寄予无限期盼的那个命运悲壮的林姓少年,并不是故事的主角。金庸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我们都被欺骗了。如果这个叙事学上的骗局允许被视为反讽的话,那么我可以断定,这种格调居然蔓延至小说的终结:金庸以一个关于大马猴的玩笑结束了一本书——这是十五本书中仅有的一次,其它的多是石破天式的迷惘(《侠客行》)或张无忌式的惊诧(《倚天屠龙记》)。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将《笑傲江湖》当作一幕暴力喜剧来读,尽管林平之是以白宫与盲目的代价得报大仇;尽管对令狐冲与任盈盈的最终归宿,“曲谐”,我们与金庸有着同等深重的犹疑。

这么多个“尽管”——它还能无限延展下去——正在暗示我们,这台喜剧的幕布,可能难以消除悲剧的底色。没错,这正是我要说的。江湖永远都不会被打造成喜剧的舞台,除非它的规则制度健全如现代的美利坚,除非行走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受了爱弥尔式的教育,都存有一颗替天行道的决心,都是上帝委派的正义使者。而这些条件若能得到满足,江湖早已成为新的理想国和乌托邦,金庸也有资格与柏拉图和莫尔等人坐在同一酒桌上举杯论道。这看似简易,但真正的小说家们都清楚,江湖距离理想国的遥远,恐怕需要用光年来丈量——虚构一个桃花源式的场所并不十分艰难,难处在于,怎样使人们对它持以坚信,而且愿意为之前赴后继。因此,小说家们只好知难而退,把江湖绘制成黑暗现实的影壁。正因此,我们读到的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与现实一样让人伤感——都是冤魂缠绕着正义之剑的场地。暴力决不可少,因为它才是维护正当性的唯—工具。而依靠暴力实现的正义,无非又增添了新的冤魂。仇怨相报,永无了日,江湖就在这样暴烈的仇恨逻辑统治之下翻滚而永无尽头。

在一曲明快的“笑傲江湖”合奏之后,我们来看一个冤魂的出场。曲非烟。这或许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即使那些熟读金庸小说的人,也未必能在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完好地从记忆宝盒之中拉出相应的形象。当然,我们不用抱怨自己上了年纪,脑袋的运转出现停滞,这不是我们的问题。金庸在抒写这个人物之时,就没有打算要将她铭刻进读者的温暖回忆。曲非烟在《笑傲江湖》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其他的陪衬,如华山派的二弟子劳德诺——金庸确实是大手笔,居然用这样一个二号人物为话头终结了鸿篇巨制的故事;再如她的爷爷,日月神教的长老曲洋,尽管用在孙女身上的笔墨要超出祖父不少,但“笑傲江湖”这个标题,却是出自曲洋与刘正风的合奏之乐。仅此一点,小姑娘曲非烟就注定只能躲闪在曲洋高大身影之后。她死得如此凄惨,但作为亡灵,她依然要被遗落。

曲非烟的第一次登场,是在衡山派二当家刘正风的洗手大会。当时形势复杂而烦乱,第一主角令狐冲生死未卜,林平之——代他出头的是驼子木高峰,后来也成为他的敌人——正在与他的杀父仇人、青城派掌门人余沧海冷然对峙,刘家大厅一片剑拔弩张。但这种局面却为曲非烟的清脆声音与戏谑言语所打破,借余沧海之眼,一个灵动的绿衣女童闯入人们的视野。接下来是两人斗嘴,曲非烟的机智与余沧海的笨拙淋漓展现,构成了小说最精彩的一个桥段。而曲非烟的至大用处,却在于引出令狐冲的登场。其后的妓院之战,令狐冲疗伤,以及与仪琳的情缘,再到曲洋临终之时传授“笑傲江湖”曲谱,曲非烟便已化为一条暗淡的隐线,牵动着叙事走向纵深。乃至她的死,也被莫大先生悲凉的胡琴之音、曲洋与刘正风一同离世的知己之情冲淡掩盖。她最后一次被提及,是仪琳在她坟前的祈祷,但这时书写的重点已发生变易,祈祷是为了显示仪琳的慈善心肠,而非对曲非烟亡魂的呼唤。于她而言,死亡就是谢幕,作为配角,她已完成自己的演出。结局如何,悲剧还是喜剧,与她无关。

我所关注的是这个生命的消逝,这个在漫长的小说当中仅仅存活了三章的生命,这个年纪尚不过十余岁的生命,烟花一般黯然陨落,却没有碎片飞进人们的回忆。对于如此挺拔而脆弱的生命,我总是禁不住追问,她为什么会死?她的死是那样令人惋惜,是否还有一种活的可能?曲非烟出场之时,尽管场面异常凶险,但没有人会担心她的安全。她对余沧海的挑衅是有预谋的挑衅,她的疯癫不过是一层狡黠的保护衣。依照传统武侠的路子,她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世外高人,一股奇异的力量,一种主导小说未来进程的神秘化的权力,这足以维系她幼小的生命。即便到后来,我们知道了她的爷爷就是众人口中所谓的大恶人,魔教的长老曲洋,并见证着曲洋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保护她的力量即将消失——还是不会预想她的快速死亡。但金庸是如此残忍,他让嵩山派的大嵩阳手费彬一剑刺入曲非烟的心窝,毫无犹豫和遮拦,如此便了结一个人的归宿,也粉碎了我们的一份牵挂。

这里有太多存活下去的可能,其中最可能的一种,是从年龄上考虑,模仿《神雕侠倡》,让曲非烟成为第二个郭襄——令狐冲本来就与杨过接近。这已属惨然。让一个豆蔻少女用一生等待一个风一样的男子虚幻的爱,而这个人,却一直把她当作邻家小妹看待。这是金庸营造的最痛楚的恋情。或许,我只能这样猜测,小说家为避免情节上的重复,才让曲非烟香魂早逝;还或许,小说家认为,处于郭襄的状态实在是虽生犹死,还不如干脆一点,提前决断,于是,死成为一种解脱。曲非烟如果要在《笑傲江湖》的乱世活下来,虽然可以如蓝凤凰那样口口声声喊令狐冲“大哥哥”,可经历一场情难的磨砺,却是必然的收尾。她又不如仪琳,尼姑的身份可以作为最后的避难所。她必须去直面,加上她的智慧与个性,到头来只会徒增惆怅,只会将剧情闹得更杂乱而难以收拾。那还不如让她早些归于沉寂的好。死在这里又是慈悲。

曲非烟必须死,无论从叙事学还是从小说精神出发,金庸都有理由制造这个为我们不能接受的结局。而我设想那么多种不死的可能,仅是为了表达我的哀思,为了让这个已遭遗忘的魂灵重被唤醒,让死焕发生的意义。涉及到生与死的辩证,我愿意在最世俗的层面谈论曲非烟之死的另一种解说。爷爷曲洋死了,她平生最坚实的屏靠轰然倒塌,以后的岁月,她将无人怜爱,无处依存。活着就是受难,而这其中的艰辛,连看穿世事的小说家都不愿想象与摹写。这是多么惨烈的苦痛。她死后的江湖,积压的冲突才真正爆发,魔教与正派的争斗,正派内部的争斗,任何一场碰撞都是腥风血雨,都是万骨枯灭,冤魂累生。极富正义感的大侠客皆因厌倦而退隐,一个孤零零的弱女子又当怎样正视?做不得参与者,又难以做旁观者,所以不如退场。早死早托生。

金庸让曲非烟在十多岁的幼年死去,在他的小说中,是极罕见的一次。这近似于冰冷,而我却乐于推测他的用意总倾向于好的一面。每次读《笑傲江湖》,读到第七章曲非烟之死,我便会想起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想起那个刚满三岁就不愿长大的孩子。成年世界之真相的惨不忍睹,总让小说家们把悲悯的目光停留在婴孩或少年阶段,让一个人的演出提早终止。这共同的逃避最适用于悲剧,因为它可以化悲为喜,还原生命的一丝亮色;但我说过,拥有完美收梢的《笑傲江湖》踩踏着反讽的调门,至少貌似一幕喜剧,那么对曲非烟的死,我们只好善意地用“悲欣交集’’做一个模糊的小结。或许,这个词组还可以用于表达阅读《笑傲江湖》的感触。武侠是成人的童话,这是我的一贯看法,当然,需要加一个前提,童话可以分为两种:安徒生是孩子们的心灵守护神,他拯救了我们贫乏的想象世界;而在一定意义上,金庸则成了另一个年龄段的安徒生,他用小说拉回时间的焦距,延缓我们的成年,让我们停留在某一个时代,神思恍惚,却又兴奋莫名。我们可以在50岁的年纪亲见那些童话人物,既不感觉生疏,也不难为情。而早天的曲非烟,正代表着这样一种精神,如那个永远是三岁的小矮人奥斯卡,她是另一个我们,是我们心灵深处那个不愿意成年的影子。成年的肉身,像令狐冲一样在江湖的腥风血雨之中冒险拼杀;不愿成年的魂灵,却跟随曲非烟的导向,飘荡到另一空间的高处,俯瞰两个世界的生死巡回,悲欣交集。

2005年3月25日

P264-269

序言

走出思想的童谣

青 春

在“80后文学”的震耳欲聋的市场叫卖声背后,有一种声音低哑而沉重。它来自一个细小的青春群体。他们的话语摇篮与卡通、电玩游戏和武打片无关。越过那些丧失了乡愁与童谣的集体性人格,他们拥有类似苦难时代的奇异品质。从羽戈的文字里我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这个人是如此的年轻,但其额头上却隐现出早熟的皱纹。那是一种怎样的条纹啊,附着在思想的斑马上,继而行走在狂欢的时代,发出喑哑的不合时宜的叫喊。

贫 困

贫困不是优秀的品质,也不是思想丛生的原因,而是痛苦的最形而下的根源。但在嗜血的资本主义年代,它极易成为炫耀的事物。只有在自我认知照临的时刻,贫困才能成为一种灵魂生长的激素。饥饿与寒冷塑造了我们,令我们获得了身体和灵魂双重苏醒的契机。羽戈置身于贫困的边界,被这种困境所激怒,向形而上的世界展开探险。他们逼迫自己站到了天堂和深渊之间。

苦 难

贫困是肤浅的痛苦。它根本不是苦难本身。一面是深重的民间苦难,一面是世人的痛苦感受力的高度麻木,这种尖锐的反比效应,已经超出了历史常识的范围。这就是零年代赏赐给我们的悲惨礼物。小资时尚总是迫切地转换一切现存的痛苦,把它变成可以吞服的文化糖果。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像流行写作那样,不倦地抹除着痛苦留在我们心里的刻痕。但我还看见了另一种景象:苦难正在成为强烈的道德快感,并且总是停留在知识精英的表情上,仿佛是一种供人景仰的标签。痛苦是最容易沦为面具的那种事物。

羽戈的书写,体现了一种紧迫的使命,那就是不断地验证个人痛苦,并且向苦难世界伸出自己的触手。但对于羽戈和他的小群体而言,焦灼是比痛苦更为撩人的心情,他自言“日日夜夜焦灼难安”,表达了自我崛起的强烈渴望。“80后”的思想者善于从前辈那里获得养分。他们温柔地“弑父”,以继承和反叛的双重姿态现身,利用互联网平台,走向言说权力的现场,并且注定要对历史做出自己的判决。

愤 怒

愤怒不是一种歌唱,它只是一种孕生暴力的激情。面对普遍的苦难,愤怒像头发一样向上生长,越过头颅的理性高度,点燃思想叛乱的火焰。我们每天都数度被各种坏消息所激怒,那些苦难消息、死亡消息、黑暗消息和罪恶消息,如此地笼罩我们,迫使我们做出最直接的生理反应。这是愤青诞生的广阔土地。

我注意到羽戈的理性主义立场。他很少直接被愤怒所左右,相反,他总能驾驭这种情感,把它们转换为一种知识考古的理性立场。他的观察限定于文本,也就是限定于那些知识性言说的范围。他从哲学与神学的血库里获取养分,同时也反观它们,从这种彼此的形而上打量中,验证存在的意义。这完全超越了青春期的惯常特性。愤怒从哲学的角度退出了书写。它打断了童谣生长的寻常程序。

信 仰

这是一个与灵魂而不是身体相关的话题。一个自诩富有的种族,沉浸于所谓经济增长的奇迹之中,而信仰却轻蔑地掉头离去。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悲恸的景象?正如屈原在两千年前所质疑的那样,我们从哪里去召回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新儒家和基督教之间痛苦地徘徊,被东西方两种传统所迷惑,中国变成了巨大的迷津。没有任何一种现存的心灵指南,能够把我们带出这个天堂的幻影。

羽戈的文论部分地指涉了信仰,这个被大多数公共知识分子所忘却的话题。但他的困顿和笃信却是等量的。就放在我面前的这个文本而言,他在悉心盘点那些二级价值,却难以直面终极的拷问。他的精神攀援行动遭遇了崎岖的地貌。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故。他正在重复我们这一代的历史际遇。但他也许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出路,而这就是我的寄望。尽管文化进化论是可笑的信念,但我愿意看见一个更健康有力的新世代的崛起。

救 赎

救赎(也许还应包括“忏悔”和“良知”)是我最不愿轻易指涉的语词,这不仅是因为从话语内部并不能达成救赎,也是因为它遭到了伪基督徒的篡改,沦为扮演道德精英的庸俗道具。我仅仅支持那种拒绝言说的救赎,包括各种内在的忏悔,以及那些被行为所证实的良知。“救赎”是自救与拯救两种行为的泛称,其中唯一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是自救。在尚未握住信仰的核心及其完成自救之前,必须慎言救赎与它的各种衍生词。这是我的唯一忠告。我们的言说完全不足以改变世界的进程,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心灵。仅此而已。

言 说

我们置身于一个庞大的话语废墟。它毁坏了我们的日常言说体系,使之变得粗鄙、低贱、充满无耻的暴力。互联网加剧了这种话语的灾变。值得庆幸的是,羽戈接纳了20世纪80年代少数人的话语遗产。尽管言说品质还有待纯化,但它已经获得一种近似澄明的个性化气质。就这点而言,羽戈,还有他的挚友姚伟与张鹭等,超越了那些声名显赫的思想前辈。

我注意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反讽创造了颠覆极权主义的伟大奇迹,但它也颠覆了我们的信仰基石。羽戈的个性与反讽无关,他站在反讽的江湖里,手足无措,茫然四顾。他在本质上是正谕话语的后代,在出席过针对话语极权主义的告别仪式之后,他只能在正谕之路上一意孤行,从那里去探求真理或真知的极地。这使他的话语维度变得单一起来。这是某种相当严厉的限定,却可能是下一次飞跃的起点。我喜悦地看见,羽戈已经羽翼丰满。他大步走出了思想的童谣。

朱大可

20O4年12月10日于上海莘庄

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记忆或遗忘的书。它首先是一种见证,见证着作者自2002年放弃诗歌、开始随笔书写以来,所穿过的门,走过的路,遗留的足迹,辛酸而浪漫。近四年,我的生命完全被分割成两块,似乎决定着这本书的分裂气质:一半写于白天,一半写于黑夜;一半是著书只为稻粱谋,一半是无关功利的个体化写作;甚或文字的调子亦一半沉郁,一半昂扬;一半严肃,一半戏谑,沾染上这个时代流行的颠覆或解构的喜剧精神。由此,这本书并不成熟,它展现了作者与分裂的灵魂进行肉搏战之时的剑拔弩张,还有其后的伤痕累累;它充斥着矫情、偏激、武断、浅薄与大言不惭的自得。而我无法否认它的优点,那就是对问题的敞开,却不是遮蔽——正是基于这一在我们生存的时代相当罕见的品质,我认可了出版它的必要。

对我个人而言,见证的意义高于一切。此书中的大多数文章,恐怕我今生都不会再写,甚至连重读一遍的冲动都已流失。我试图遗忘它们,就像遗忘在黑夜行走之时身后拉长的令人悚然的影子。但我晓得未来的结果,忘不掉,就像你永远抹不消自己的原罪。我们终归得正视残酷的历史,不论它属于国家,还是私人。而出于对这种见证的尊重,我在编辑书稿的时候,并没有对旧日的幼稚文字做过多的硬性修改,除了使文字通畅,纠正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不是自恋,或者骄狂,而是要表达对历史、对消逝的时光的敬意。比起伪装的成熟,我更愿意看见原始的青涩绽放于青春的枝头。这些因愤怒、悔恨与虚无而写下的文字,一种谦卑的真实感一直流淌其间,即便时代列车的颠簸再过剧烈,终究难以消磨它们的价值。

这本书的公共意义,依然与记忆或遗忘相关。我要再次重复米兰·昆德拉的话:“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权力”的另一种译法是“强权”,或可翻译为“专制权力”。古往今来的专制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仅要统治民众的身体,还要统治民众的灵魂;它们不仅要控制现世的所见所闻,还要改写这块土地的历史记忆。龚自珍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亦是这个道理。当然,此书基本与政治无涉,但人们未尝不可将其视作政治史的隐晦一面。它在反向上努力使人们牢记某些事物,包括瓦尔特·本雅明的这句话:“不管我们所托付的东西的未来是多么不确定,今天我们成功地出版出来的每一行字,都是从黑暗力量的手中扳过来的一个胜利。”

2006年10月4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80后文学”震耳欲聋的市场叫卖声背后,有一种声音低哑而沉重……越过那些丧失了乡愁与童谣的集体性人格,他们拥有类似苦难时代的奇异品质。从羽戈的文字里我获得了这样的印象:这个人是如此的年轻,但其额头上却隐现出早熟的皱纹。那是一种怎样的条纹啊,附着在思想的斑马上,继而行走在狂欢的时代,发出喑哑的不合时宜的叫喊。

——朱大可(学者、评论家)

羽戈文章的视野时常令人惊讶,无论布罗茨基、克尔凯郭尔或王国维,他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我们读过的书,他大部分部读过,他读过的书,却有很多是我们没读过的。还有他那出色的消化能力,智性和优雅的文笔,这使我有理由对他的将来充满信心。更要命的是他年龄上的优势——真的,即使是再保守的人,想必也会对这点表示认同:在一个1982年出生的年轻人面前,未来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柯平(作家、诗人)

羽戈是个真正对文字有感觉的人,他的精神生活即始于诗歌。只是在对社会嬗变之痛的深入体会中,他发现:从我们时代看到诗意的人,不是出于自欺,就是由于无耻。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把干古一系的才情用于更为严肃、更有担当的目的。这本书的写作在根本上是个体精神于受难中流亡,同时不屈不挠地寻找出路与光亮。

——philoking(网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黄昏起飞/枭声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羽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2031
开本 32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