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本书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由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入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目录

引言

一 闺闱才藻

 孟母、杜泰姬教子

 宋代文化中的母教

 家宅内的文学

 郑允端与薛氏姐妹

 群星璀璨的女诗人

 江南才女与家族文化

二 婚姻中的女声

 恩爱夫妻的情感交流

 闺阁之中的恋曲

 内宅的伴读和诗友

 情感的慰藉

 朱淑真和张玉娘

 管道升和黄娥

三 李清照与赵明诚

 故乡湖山与家学

 天真烂漫的少女

 政治旋涡中的爱情

 金石之缘

 遭遇离乱

 凄凉晚景

四 宫闱才女

 才貌兼备的嫔妃和女官

 塞北哀鸿的悲吟

 契丹萧后的宫词

五 婢妾与歌妓

 妾的命运与才华

 才艺娱人的歌妓

 一代名妓柳如是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闺阁之中的恋曲

大抵唐代时候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浪漫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也颇有些不同凡响。

大历时代的才女晁采,小名诗莺,和邻居的青年文茂青梅竹马,长大后缔结婚约。文茂不时写诗给她,表达爱慕之意。晁采赠送莲子一颗以寄情,莲子大概有“怜子”之意,表达爱怜之情。莲子却坠入盆中,不久生成一莲,花开并蒂。文茂将此事告知晁采,于是二人常常幽会,后来被两家家人所知,顺其情而嫁娶,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此热烈的爱情也感染了这位没有经过多少诗歌训练的少女。唐代毕竟是一个培养天才诗人的时代,而恋爱中的少女,也最容易陷入诗歌的情感旋涡之中。于是,晁采写了《寄文茂》诗:“花笺制叶寄郎边,的的寻鱼为妾传。并蒂已看灵鹊报,倩郎早觅买花船。”这里没有什么修辞手法去构思,完全是实写其事,自己就是拿来花笺信纸为情郎写信,写好后就是想方设法传递给他,信中所言完全是心中所想,那就是期待新婚的幸福时刻。可是,文茂这个小伙子不知为什么迟迟不来,晁采从春天等到秋天,十分心急,于是又写了一首诗寄给他:“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两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秋凉梦冷,正是思念最苦的时候,好久以来,频频传书,竟然毫无效果。反倒羡慕倩女离魂,可以寻郎去处。自己无法离魂而去,反倒失魂落魄地染上了相思病。不久,晁采终于和文茂缔结良缘了,可是,文茂因故要上京,夫妻离别在即,又让晁采好不伤心。“思君远别妾心愁,踏翠江边送画舟。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向西流。”晁采的诗歌简直就是本色的民间诗歌,曲调如歌,情感淳朴。在分别时刻有意拖延片刻,可是红日西坠,不容宽待。丈夫离家,少不了日夜思念,尤其是夜窗细雨,更添凄怆。于是晁采又作诗言怀:“床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何事玉郎久离别,忘忧总对岂忘忧。”每日对着忘忧草,但是还是从来没有忘忧,所忧何事?正是相思成愁。而另一首诗中更出痴心妄想:“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幻想将自己变成雨,随风远去,到郎身边。这么天真而且痴狂的爱情,不需要文采,不需要典雅。诗歌是多么灵妙的东西,不但可以表达人心中最隐秘难言的东西,也能表现人心中最畅达无碍的东西。

晁采简直就是被爱情成就了的诗人,她的《子夜歌十八首》完全是利用民间文学中常见的比喻、双关等手法,一声郎,一声侬,寄郎、想郎、寻郎、劝郎、问郎、待郎、怨郎、梦郎、会郎、赠郎、感郎,为郎制衣,为郎作巾,为郎作书,为郎念佛,喜怒哀乐,愁病语默,都是处处与郎相关,完全是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反反复复喋喋不休的情话。

唐代的科举制度打开了文人仕进的大门,于是越来越多的文人负笈远行、赴考、游宦,求取功名和富贵。这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唐代文人的积极情绪,但是,这种变化对于闺阁之中的夫妻来说,带来的则是无尽离别。袁州张氏在寄给丈夫彭伉之的诗中这样写道:“久无音信到罗帏,路远迢迢遣问谁。闻君折得东堂桂,折罢哪能不暂归。”埋怨丈夫折桂后为何不回家。“驿使今朝过无湖,殷勤为我报狂夫。从来夸有龙泉剑,试割相思得断无。”斩不断的情思让闺中相思之人如此懊恼。杜羔漫游,其妻赵氏作杂言诗歌赠送:“君从淮海游,再过兰杜秋。归来未须臾,又欲向梁州。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羌蛮万余落,矛戟自高低。已念寡俦侣,复虑劳攀跻。丈夫重志气,儿女空悲啼。临邛滞游地,肯顾浊水泥。人生赋命有薄厚,君但遨游我寂寞。”劝阻他不要出门,担心他出门另生他心。他们夫妻之间经常调笑诙谐,赵氏用丈夫参加科举的事情揶揄他。杜羔下第,赵氏作诗相赠:“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简直不留情面,好不羞煞人也。可是不久杜羔中第,赵氏又作诗相赠:“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敏感的妻子,总是在丈夫得意的时候,先想到他有可能眠花卧柳。登科之后,经过一定的资格考核和审查,就可以正式做官了。可是,长时间得不到升迁,以致垂老之际,还是小官下品,又会得到妻子的调笑,尤其是像这位姓卢的校书郎,面对年轻美貌的妻子,更是惭愧。其妻崔氏,巧言奚落,“不怨卢郎年纪大,不怨卢郎官职小。自恨妾身生较晚,不及卢郎年少时”,令人大噱。

P66-68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等。

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6年初春于济南玉函山房

后记

接受本书写作任务时感受到的是压力,这种压力来自时间的紧迫性和这个话题本身的特殊性。这两种压力终究都使我陷入狼狈的状态。我没能按照原定的时间完成写稿任务,甚至拖延了将近一年。在这一年中,主编先生沉稳厚道的作风和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我十分惭愧。相对于时间来说,能否把这个“才女”话题谈得深入而有新意,则是更大的问题。勉强交稿,呈现的是难以掩饰的浅薄,我将以忐忑的心情,等待有声的和无声的责备。然而对我来说,这一次写作将启发我对才女文学作饶有兴致的思索。因为在古代的文化语境中,这个问题也许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2502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3
出版地 山东
230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