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主沉浮(明末清初风云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明亡清兴,中原大地最后的较量!“三国”逐鹿,风云人物的生死抉择!最好看的历史,最好看的小说!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居正》作者熊召政重磅推荐!

大明王朝最后的命运如何收场,大清帝国辉煌的历史何人创造?大顺王国兴衰的密码谁来破解?山海关一战,历史如何被改写?多尔衮、皇太极、吴三桂、李自成、崇祯、陈圆圆、洪承畴……身处大变局时代的风流人物,又将何去何从?揭开王朝轮回交替、时空变换的宏伟历史!

内容推荐

明朝末年,天下动荡。后金大汗皇太极欲独霸中原,李自成率农民陕西起事,战火蔓延了大半个中国。但北京朝廷内,崇祯帝却误听奸言,将一代名将袁崇焕下狱,以通敌罪判处极刑。

已经退休的后部尚书孙承宗持袁崇焕手信来到山海关重新执掌大局,并派遣特使吴三桂奔赴北京解救袁崇焕,由此也掀开了长达十几年间中原大地的风云动荡局势。

在这个大时代的变局中,少年吴三桂与多尔衮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阵营,在各自的导师洪承畴与范文程的引导下,也都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的纷乱的战火与纷争中,遭遇了爱情、忠诚、承诺与信仰的重重挑战与抉择,最后为了争夺天下,与草莽码英雄李自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1644年,因为陈圆圆事件,吴三桂与老对手多尔衮联军,终于在山海关的石河掀起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并从此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汉人封建王朝的天下。

在历史的滚滚洪流面前,众人的命运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无一例外,为争夺天下,走上了悲剧的人生历程。

目录

序曲

第一部 凌迟

第二部 兄弟

第三部 美人

第四部 战火

第五部 屠龙

第六部 英雄

第七部 命运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公元1629年,是为大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继位的第二年,此时的中原大地,正是群雄逐鹿、国家板荡、人民流离的时刻。大明王朝经过二百多年的风雨,积疾难返,日渐衰落,辽东劲敌后金国虎视眈眈,渐成大患,中原各省则是流寇四起,战火不息,内忧外患,一并而发。这从人们的行为举止都可以看得出来,已是十二月临近年关的季节了,北京城内,人人却仍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全无过年的气象。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也比以往更早。自十月开始,竟然就下起了小雪,此后两个月间,雪就时常会抽冷子下了起来。到了十二月,天冷得更有些异常了。这一天傍晚,雪又下了起来,朔风吹处,细雪飘飞,街上冷冷清清,行人寥寥,一片银白掩映于微黯的天气里,分外肃杀。

北京东城区一带,雪下得似乎更紧一些。沿着一条小巷,空旷的路面上,有一顶小轿突然在雪中出现,吱吱声音中,小轿渐行渐近。抬轿的是四个壮汉,轿的周围则还有八个人屏声息气,矮着身子跟着行走,这八个人着锦衣,佩腰刀,穿黑色的皂靴,虽然强壮,但行走却杳无声息,且沉默寡言,一看就是练家子。他们护卫的这顶小轿外饰是用缎面铺就,里层装有厚厚的棉胆,外面虽有风雪,但遮掩严密,人坐进去就如同躲在温暖的棉被里,一丝凉气也渗不进去。

有两个路人见这架势,颇为好奇,窃窃私语:

“看这架势吗,像是宫里的人?”

“废话,在东厂胡同,不是宫里的人,敢这么直来直去?”

“我猜轿里的人准是个公公……”

轿中有一声轻咳,带刀的锦衣卫士立刻欺身上前,向说话的方向怒视,目光如刀锋凌厉,把两个路人吓得当场呆立,不敢行进。

轿里有个苍老的声音轻轻说道:

“算了,还有正事,别和路人为难了。”

锦衣卫士对着轿子躬身道:“路人无知,惊扰了公公大驾,奴才失职!”

轿中人依然轻声轻气地说道:“咱家从来不与草民斗气。既然知道他无知,就更不用一般见识了。几位辛苦,快点到那地方,见着那蛮子,咱们也好早点回家。”

第一部凌迟锦衣卫拱手道:“是。恭听曹公公教诲。”

轿子在东厂胡同绕了几个圈子。东厂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之上,西至东皇城根南街。明永乐十八年,明成祖朱棣在这里设立东厂署,从那时起,老百姓私下把这地方称为东厂胡同。

东厂这个组织,尽人皆知。永乐时设它的目的是刺探“谋逆妖言、大奸大恶”之事,但是在百姓与满朝文武心中,大奸大恶这四个字,多半还是如数奉还给它为妙。东厂的职能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之外,办案的基层人员称为番子,直接受提督太监统领,只听皇帝一人之命,可不经过审讯调查就能随意抓人,权力之大,无可比拟。

轿子在一处大宅子外停了下来。这宅子外边平淡无奇,并不巍峨,但门口却涂得黑黢黢的,看起来却深不可测,两个巨型石雕狮子立于两旁,龇牙怒目,一块写有“明察秋毫”的长方形牌匾高悬在房顶,森然之气尽现。而在这块匾的左侧,还有一块并不大的黑匾,并不醒目,但是上面写的两个字却令人看了无不心惊胆战——“诏狱”。

诏狱也是东厂的特产。这里关的人,多半原来都是朝中的权贵,一旦犯事,就被番子拿来拘在这里,日夜刑拷,追赃讯问。落在番子们的手里,想活着出去太难了,即使侥幸不死,也要丢半条命,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轿子在这里停下,带头的锦衣卫想发话,轿中的人说道:“不必扰了他们,我们直接进去吧。”  轿帘掀开,轿中人从里面走下来。但见他四十多岁年纪,慈眉善目,面色白净,严寒天气,也不见他穿棉衣,只一身粗布衣裳,除了顶上的冠帽看着有些富贵,其他方面也瞅着平淡无奇。

“好雪!”他轻轻用手在空中拂了一下,抓了一把雪花在手心,“也不知这是祥瑞,还是确有些冤情,你怎么看?”

被他问话的锦衣卫不敢多说,只低头道:“公公明察,公公说什么就是什么,奴才只听公公的话。”

公公叹口气,道:“不说话的都是聪明人啊!这满朝文武,聪明人是越来越多了。连你们这些小崽子们也想玩他们这一套了?只不过,你们的话原本就没什么金贵的,他们却是大明的臣子,他们都不说话,都在这里玩小聪明,这天下,还不就乱了去了。”

他的话音刚落,门口闪出了一个牢头模样的人,出了门就一跪在地,也不管地上积雪,磕头如捣蒜:“奴才该死,不知曹公公老祖宗驾到,有失远迎,请老祖宗赐我一死!”

曹公公呵呵一笑:“你不该死。这牢子里的人,该死的多了,不该死的也有不少,你这就死了,他们怎么办?起来吧。咱家只问你一句,对那个人,你们动了刑否?”

“回公公,遵您嘱咐,小的们等得手痒,也不敢动刑。”

“让他们再痒几天吧。这刑吗,谁也不许先动,动了的,仔细我砍他的手。”

一行人径直向诏狱里走去。这诏狱在外面看着不起眼,但一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原来又深又长,黑糊糊的,只有一些微弱的灯光,勉强可照亮地面。牢头在前面拿着一个气死风灯,在前面引路,众人穿过一个长长的通道,向下拐了一个弯,里面的光线渐渐就亮了起来。

“将灯灭了。”曹公公低咳一声,声音几乎低得杳不可闻。

牢头急忙将灯灭了。他想,曹公公可能还是不想让更多的人看见他的。对于曹公公的话,你只有马上执行,绝不能问三问四,这是规矩。坏了规矩,后果不堪设想。

曹公公的低咳似乎是个暗号。身旁的人变魔术般地拿出了一个黑皮套头的大氅,披在了他的身上,从头到脚,曹公公被裹在了一团漆黑之中,再加上本来就微弱的灯光,让他有如一个移动的黑色幽灵,阴森可怖。

过道两旁是排得密密的牢狱,所有的牢狱都如铁箱一般,木笼模样,门口被密密的铁栅栏封死,几乎难见空隙,一把大锁挂在铁栅栏中间,一股股恶臭的味道从里面传过来,令人闻之欲呕。只听得牢房里一片沉寂,间或有细细的呻吟之声传出,但也并不响亮。

这一条布满牢笼的过道极深极长,一眼都望不到头,一排排牢房排列下去,也不知里面关着多少人。奇怪的是两边却看不见多少看守的人,狱吏们都不知去了哪里。走着走着,过道开始向下低着伸出一条路来,越走地势越低,最后似乎来到了地底。头顶传来一声轻微的咳嗽声,曹公公抬头望去,只见头顶三丈之处,有一排长长的铁壁通道架在那里,俨然是天梯模样,上面光线很弱,有很多狱卒在上面伫立。看不见他们的模样,只看见相同颜色的靴底在头顶悬挂,原来看守的人站在这天窗之上,如果不是刚才那一声低微的咳嗽,底下的人根本就不会发现上面有人。这监狱里的肃然之气,与别处大有不同。

牢头赔笑说:“公公恕罪,不知您远道而来,这些人还没来得及回避。我这就发话,让他们撤了。”

“算了,人家忠于职守,不能因为我来就坏了规矩。也难为了你,这么大牢子,竟然一点噪声都听不到。”

“公公明鉴,为了怕扰乱公公,我已经将所有人犯的口都用棉布塞上了。”  曹公公冷冷一笑:“堵住了嘴也堵不住心吧,这些表面工作,还是少做吧。”

牢头连连点头,不敢再说了。

P5-7

序言

这是一位青年作者笔下的历史,深刻而又好看。历史上的帝王将相、英雄美人、乱臣贼子,在作者刘剑笔下,被赋予了鲜活而迷人的色彩。这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帝国兴衰的编年史;当然,它首先是一部通俗好看的小说。每个人在解读历史时都有不同的方式,而小说,应该是解读历史最形象的文本。正因为如此,历史与小说在结合的过程中如何既尊重史实,又具备可读性,就有了一个较难把握的尺度,过于注重前者,可能呆板乏味,变成历史教科书;过于倾向后者,又容易堕入“戏说”和“野史”的俗套中。《谁主沉浮》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作者对明史研究多年,又具备相当长时间的小说技巧训练,故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刘剑是山海关人的后裔,这片土地也是《谁主沉浮》一书最后结尾的大决战之地。刘剑曾说:研究明史和山海关的历史是他最感兴趣的事,也是他今后写作的方向,这一点在《谁主沉浮》这部小说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我们从中可以读到磅礴的气势、浓烈的感情和深邃的历史责任感。没有对历史高度的热爱,没有对家乡挚真的情怀,没有对中国封建王朝兴衰规律独到的研究,是很难做到这些的。作者在后记中说,他在创作这部作品中,“胸中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其实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又何尝不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晦暗与动乱的一段岁月,在作者的笔下却如此的壮丽、辉煌和惨烈。王朝更替兴衰的血与泪、枪与火,也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人文思考。不能不说,这是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大明王朝与大清王朝的最后角逐是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特别是1644年的“甲申事件”,成为影响中国命运的节点,其中蕴藏的典型意义和内在规律,更值得后人玩味。郭沫若当年曾经写过名震一时的《甲申三百年祭》,用文献的方式解读了这一段历史。“甲申事件”的前后也有着无数的真相和谜团,无数精彩的人物和故事,今天,我欣喜地看到了青年作者对这一典型历史事件的全新解读。

当然,这部作品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因为年龄与阅历的关系,作者在还原历史细节的地方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有些情节过于迎合现代人的口味,不够厚重,这一点点瑕疵,虽不能夺其整体的光芒,但也希望能够引起作者的重视。

好的小说是能够让大众产生“阅读快感”的。中国历史本身就很好看,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与探究,是历史小说家的使命和责任。《谁主沉浮》在努力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非常注意广大普通读者贯有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没有故作高深,刻意艰涩。而是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深刻的历史转化为好看的小说,更适合大众阅读和普及,也令这次全新的解读,迈出了走向大众读者的成功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的下一部作品将会给我们带来更愉悦的感受。

后记

我居住在河北省的一个海滨城市,这里风景如画,四季温度适宜。明清时期著名的“甲申大战”发生地山海关城,距我居住的地方不过十几公里。我父亲就是在山海关出生的,我家的老房子现在还在,也有不少亲戚仍然在这古城里居住。

山海关城存在几百年了,印象中变化一直不太大。小的时候学校组织春游,基本上去的地方总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什么的,当时并不觉得这些地方有什么可看性,始终不理解为什么这座看起来并不雄伟的关城,会有“天下第一”的名称。

及至成人以后,才知道其实有很多建筑与风景,不以其景观取胜,而是因为与历史的接轨才会产生别样的魅力,当历史的符号与城市的印记融为一体时,一个城市就突然变得厚重起来,甚至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穿越记忆时空的快乐。

《谁主沉浮》这本书从构思到成形,来源于我对一段历史和一座城市的深深关注。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执著于与山海关有关的写作。2006年,推出了历史专著《帝国雄关》,2007年利用一年时间,写出了关于山海关古城改造的报告文学《大城之魂》,2008年年底,又将推出《谁主沉浮》这部小说,三部作品全部都是围绕山海关而写的,但最让我挂心的还是这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小说,因为这也是我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一种文本模式。它是我多年来写作知识与历史知识积累的产物。往深了说,也是一个还算年轻的人对自己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次精神上的寻找与回顾。

这部小说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传奇话本、蒙太奇语言及通俗小说写法,不一定会成为经典,但是一定要力争好看,这也是我最基本的初衷。好看的未必是媚俗的,写一部好看的小说,但不是“戏说类”,这也是我坚持的原则。近年来,影视文学作品戏说泛滥,大都充满史实的错谬和不负责任的编造,特别是在写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时候,尢为突出。中国历史本身就丰富多彩,跌宕起伏,情趣横生,我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出于媚俗的角度,把历史修改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我也力争让这部作品,不要成为这样的东西。

明末清初这段发生在山海关城的历史,无论从纵深来看,还是选一个节点,都是最好看的历史。政治角逐,军事厮杀,宫廷阴谋,复杂恋情,这些好看的元素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在这一个时期尤为集中。这些好看的元素能够集中地出现在我熟悉的这片土地上,同样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所以搜集这段历史,重现这段历史,不需要作者有太多的想象力和编造力,需要的,只是独特的思考角度和历史视角。

我无意把这部小说写成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有一种英雄气在胸中沸腾,以至于长时间影响和控制着我的写作情绪。如一首歌所唱:“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在一页风云的时空变换中,人间自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于是,在这部作品中,我把个人的英雄情怀寄托在了小说中的男男女女身上,以至于在这部以男性为主的小说中,连仅有的几个女性都是如此的硬朗阳刚,从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皇太极、范文程、洪承畴再到庄妃、陈圆圆,每一个人物都寄托着我少时的梦想,以及我对于中国历史独特的忠爱与感受。

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物与情节都没有进行太多的艺术加工,我尽量在我理解的基础上还原这些复杂的历史人物。多尔衮与吴三桂在成长史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两人走上的道路却是不同的,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物的个性,还在于各自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的迥异;李自成在姚雪垠的笔下,非常正面和高大,但我个人理解他身上草根的习气还是多于袅雄的习气,他的成功有个性超常及才能出众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得益于明王朝内部的矛盾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这里,把他还原成一个民间英雄,没有把他拔高;皇太极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在正史野史中都被有所低估的君主,作为少数民族帝王中吸取汉文化最成功的领袖,对这个人物高调的描写并非是出于传统的“贬明褒清”,更多的还是出自于作者对勇于吸取先进文化这一行为的赞许和支持;至于陈圆圆、庄妃、周皇后这几个仅有的女性,我也尽量刻画她们身上刚毅的一面,处在乱世并能名存青史的女性,绝不是弱不禁风甘于被人摆布的,面对逆境,她们身上自有坚忍且适应能力极强的一面,这也是中国女性身上特有的品质。小说唯一的一个虚构人物是李忍。但这个人物也是有原型的,《永平府志》记载,李自成石河大战时,曾有一个僧人伴他左右,并在关键时候拉住他的马,告诉他对抗的敌人不是关宁军,而是清军。这个人物是谁,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我大胆地创造了这一人物,不但让他置身这一事件中心,还成为影响小说中很多政治事件的纽带人物。

这部小说中的大多数情节来源于明史,也有一些我作了大胆的想象和调整。比如朱国梓这个人物,明史上没有记载,《永平府志》对他也只有几十个字的介绍,山海关城破后,他带着老母退守永平府,在抚宁的石门寨病死,是个大忠臣。我把这个人物的归宿重新处理了一下,以增加小说的悲剧氛围。类似这样的小小调整,是出于小说家的考虑,不是出于历史家的治学,这一点提前说出来了,以免让历史学者指为硬伤了。个人认为这些小小的改动并不影响历史的大局,至于那些类似于“庄妃以色相劝服洪承畴”之类的荒谬不经的野史素材,我十分鄙弃,完全采取弃之不用的态度。

本书能够成形,感谢河北省原出版局局长、现任河北省出版集团主任的杜金卿先生,是他策划的选题,令这一历史能够在我笔下有重生的机会,并且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恳谈,提出很多正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感谢著名作家熊召政先生,与他在石家庄短短的会晤,听到了很多真知灼见,并荣幸地得到他对此书客观的推荐和评价:还要感谢花山出版社的张国岚总编、李爽编辑,感谢她们能够容忍我将篇幅扩大至四十多万字,并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完成此稿;最后要感谢的是《秦皇岛晚报》总编辑、挚友李守森老师,他在百忙之中帮我进行了最后一次校对,修改了很多的硬伤。这部书历经几次修改,到最后定稿,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大量的改动。这些修改中,也凝聚着这些领导和老师们的心血。我也期待着本书的第二部能够提前出版,在第二部中,您会发现,多尔衮、吴三桂、李自成、庄妃、陈圆圆这些人的性格与命运都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第一部中的英雄气概也将会被更加阴暗复杂、暧味不清的政治角逐所取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近历史,热爱历史,也期待着更多的人的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主沉浮(明末清初风云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4516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2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5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