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空序曲/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从上帝的领地盗取天火的人……

……一艘从宇宙的深处盗取空间的飞船……

小说绘声绘色和准确无误地科学幻想了人类宇宙飞船首次太空飞行的发射方式、时间、地点,飞船的外形、结构、建造,火箭推进器、燃料、升空,宇航员的选拔、训练、心境,太空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可能空间,在太空探索中可能出现的灾难……

内容推荐

小说绘声绘色和准确无误地科学幻想了人类宇宙飞船首次太空飞行的发射方式、时间、地点,飞船的外形、结构、建造,火箭推进器、燃料、升空,宇航员的选拔、训练、心境,太空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可能空间,在太空探索中可能出现的灾难……该作品写于1947年,90年代还修订重印多次,是作者最早关于太空探险方面的科幻小说。虽然成书较早,但评论家认为,其中已经包含了作者后期科幻小说中的所有重要元素,是研究和探索作者太空题材作品的绝好材料。

本书是最为经典的科幻小说。

目录

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代序

1969年版序言

1962年版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尾声

少年之梦——主编后记

试读章节

那条闪亮的金属轨道长达五英里,笔直如箭,在沙漠上遥遥指向远方。它穿过死寂的沙漠中央,一直伸向西北方那遥远的海洋。就在这片曾经是土著人家园的土地上,十几年前,轰鸣着竖立起许多外形怪异的东西。其中最大最怪异的就放在了发射轨道的前端,它会沿着这轨道呼啸着冲向天空。

在低矮的沙丘所围绕着的峡谷中,一座小镇已经在中间平缓的沙漠上拔地而起。建造这座小镇别无它用,只为了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凝聚在那个燃料贮存罐和那条五英里长轨道末端的发电站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会聚于此。“普罗米修斯”号——第一艘宇宙飞船,经过三年时光已经在这里成功装配。

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把天上的火种带到了地上。二十世纪的普罗米修斯要把原子之火带回天神的老家,并且将要证明,人类将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挣脱了把他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上百万年的枷锁。

似乎没有人知道是谁为飞船取了这个名字。但实际上,它根本不是单个的飞船,而是由两个独立的飞船组成。设计师明显缺乏进取心,他将这两个独立的飞船分别命名为“阿尔法”和“贝塔”。“阿尔法”只是上面的部分,但却是真正的火箭。而“贝塔”,它的全名是“特超音速”。大多数人通常称它为原子)中压式喷气发动机,这个名字不但简单,而且更加明了。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弹到重达二百吨的“贝塔”,是一条漫漫长路。“贝塔”已经能够以几千英里的时速掠过大气层上层。然而它们的工作原理却相同——两者都利用前冲速度为喷气机提供向前的动力。主要的差别是在燃料上:V—1型当时靠燃烧汽油;但“贝塔”用钚,因而她的射程实际上是无限的。只要她的进气口能够收集并压缩大气层上层的稀薄空气,超高温的原子反应堆就能把空气从喷气机中喷出。只有在最后空气过于稀薄,无法满足动力或维持的需要时,她才把燃料罐中的甲烷注入反应堆,由此成为一个真正的火箭。

“贝塔”能离开大气层,但永远不能彻底地脱离地球。她的任务是双重的,首先,她必须携带燃料罐到达并环绕地球轨道,然后让它们像微型月亮一样绕地球运行以备使用。直到这些都完成了,她才能把“阿尔法”送上太空。接下来,体形较小的“阿尔法”飞船会在自由轨道上从备用罐中加油,为发动机点火,从而脱离地球,开始它的月球之旅。

“贝塔”将一直耐心地绕地球运行直到飞船返航。在“阿尔法”五十万英里的旅程行将结束之时,只有勉强够用的燃料供其进入同步轨道。全体宇航员和他们所携带的设备将被转移到等候多时的“贝塔”上,此时她还有足够的燃料供他们安全返回地球。

这是一个缜密的计划。不过即使有原子能,想要进行到月球的往返旅行,唯一可行的办法还是使用一个至少数千吨重的火箭。而且,它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阿尔法”和“贝塔”的设计能够以任何单个的执行全部任务的飞船都达不到的功率去执行各自的任务。把穿过地球大气层的能力,以及降落到没有空气的月球上的能力合成到一个飞船身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到下一次旅行的时候,“阿尔法”仍将绕地球飞行,在太空中再次加油并可重复使用。今后的旅行,没有一次会遇到同首次那样的困难。到那时将会有效率更高的发动机,再晚一点,等到月球基地建成后,在月球上就有加油站了。这之后,航天飞行就容易了,甚至会成为商业旅行——尽管这在半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之内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时的“普罗米修斯”号,也就是“阿尔法”和“贝塔”,正在澳大利亚的太阳下熠熠闪光,技术人员正在给她做检查。最后的零件正在安装和调试:神圣的时刻就要来临了!再过几周,如果一切运行良好,她将带着人类的希望与担忧进入那遥远幽深的宇宙。

德克·亚力克森扔掉书,爬上几级台阶来到嘹望舱。离看见陆地还为时尚早,但旅程行将结束却使他内心烦躁不安,精力无法集中。他迈步走向嵌在巨大机翼前沿上的弧形窄窗,凝视着下面茫茫一片的大海。

绝对什么都看不见:从这个高度看下去,即使是大西洋最猛烈的暴风雨也无影无踪。他盯着下面空荡荡的灰色看了一会儿,然后移到乘员雷达显示器前。

屏幕上旋转的光束已经开始勾勒在它的扫描范围内的第一条微弱的反射波。下方十英里,前方二百英里就是陆地——这是一片德克从未到过的土地,尽管对他来说,有时这片土地比他的出生地更为真实。四个世纪前,他的祖先就是从那些现在还看不见的海岸出发,去新世界寻找自由与财富。现在他就要回来了,不到三个小时就穿过了祖先们经过数周疲惫不堪的跋涉才穿过的大海。而且他这次来肩负着他的祖先们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使命。

德克刚刚瞥见向他迫近的海岸线上,陆地边缘发亮的图像就已经闯入了雷达屏幕,那是一个几乎要隐没在地平线的薄雾中的黑点。尽管他没感觉到方向的变化,但他知道,飞机现在一定正在画着长长的斜线向前方四百英里外的伦敦机场降落。尽管这种感觉还很微弱,但他能绝对肯定,当周围的空气变得稠密,几分钟以后他就可以再听到巨大的喷气式发动机低沉的轰鸣声了,空气会把它们送人他的耳朵。

康沃尔看起来就是模模糊糊的一片,降落得太快了,什么细节都看不到。据说,马克王可能还在冷冰冰的岩石上等候伊苏尔特乘船归来,而墨林可能仍在山上同风交谈,思考着他的世界末日。从这个高度看这座岛,就像泥瓦匠把最后一块石头放在廷塔杰尔的墙上时一样。

班机在降落过程中正在靠近一大片自得耀眼的云层。开始看起来被轻微的震动就冲散它,可现在,当白云向他涌过来时,德克意识到下面的云山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只一会儿工夫,高高的山峰就已经在他的上面了,飞机两翼挂着雪墙,冲出了一条巨大的通道。当白色的悬崖扑面而来时,他不禁有些紧张,而当四周迷雾茫茫,什么也看不见时,他又放松下来。P1-3

序言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

1610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创作了科幻小说《梦》。小说描绘了魔法精灵协助人类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在进入太空的方法上借助精灵显得有点古怪离奇,但对太空中寒冷和失重状态的准确描写,使天文学大师开普勒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先尝试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先河者。

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科学与技术日新月异的20世纪,并跨越千禧之年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宇航奠基人,俄国的康斯坦丁·齐奥尔柯夫斯基创作了相当有创意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在地球之外》(1916),不但讲述了多级火箭的设计方案,还把人类在未来进入太空后的全新生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两位曾提出尖锐对立的宇宙理论的科学家乔治·伽莫夫和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也都创作过科幻小说。主张大爆炸宇宙论的伽莫夫写过《平装本里的汤姆斯金先生》(1938)。这部作品在中国被翻译成《物理世界奇遇记》,付梓时,正值刚刚粉碎“四人帮”、迎来“科学的春天”,全国上下齐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大潮中,很受读者欢迎。主张稳恒态宇宙论的霍伊尔则创作了著名的科幻小说《黑云》(1957)。这本书也有中文译本,但仅仅在很多年前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连载,没能正式成书出版,给喜爱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留下了些许遗憾。

考察近现代历史上介入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最多的当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美国“阿波罗”登月工程主要设计师之一的威廉·冯.布劳恩,也曾创作出版了科幻小说《火星上的生活》,在1955年,著名的派拉蒙影片公司还将这个作品搬上银幕。无独有偶,英国宇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卫星通讯技术的奠基者阿瑟·C.克拉克,更是享誉世界的科幻大师。他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改编成电影后,影响很大,曾被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十部影片之一。

纵观科技领域,不单是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喜欢创作科幻小说,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考古学、心理学、丁程技术、电脑科学、医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家、工程师、工作者,都对科幻文学与创作情有独钟且成绩不菲。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为例,他不但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者,还是科幻小说《瓦尔登第二》的作者。在小说中,斯金纳采用自己提倡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构建心理学的乌托邦社会。

在我国,科学家迈入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作品质量很好。两院院士、水工结构和水电专家潘家铮一人,就创作过多部科幻作品。他最近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科幻选,就得到了少年读者的称赞。

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与普通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有相当大的不同。

首先,科学家的作年能将丰富的科学构想融入小说,展示了比其他科幻作品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景象。本系列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是供职美国宇航局的高级工程师、“火星探路者”计划电池专家杰弗里.A.兰迪斯创作的《通过虫洞进出黑洞》、《追赶太阳》、《进入蓝色深渊》等短篇小说集成,所呈现的微观世界、月球世界、海洋世界的漫游,就很是与众不同。没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样的故事根本无法构思。美国生物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是本系列中唯一的女性作者,她的《人海之门》,则完全设想了一个远离太阳系的海洋星球,在那里,发展着与我们的文明迥异的社会现实。这样恢弘的场面,只有深入洞悉了宇宙学、生物学、海洋学和人类精神内涵的学者才能真正地构建完成。

其次,科学家创作的科幻作品,常常能准确地表述科学发现的过程,真实地表达科学探索过程中欢畅与悲苦的感受。21世纪的今天,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返回,“神舟七号”、“神舟八号”即将进入太空之时,重读本系列中阿瑟.c.克拉克的《太空序曲》,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宇航时代的启蒙时期,往事并非一切如烟,过往的一切又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种时间的沧桑感和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本系列中由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格里高利。本福德创作的科幻小说《时间景象》,则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过程、人类有效控制人口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征程,用一种世代交替的时间线索贯穿起来。小说能在近三十年的时间之河里来来回回自由自在地跳跃,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时代感。只有真正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才能在这种大维度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尺度中穿梭自如。

再次,科学是科学家一生追求的光辉事业,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更多为科学而奋斗和献身的渴望,也充满了更多科学探索过程中求真求实的精神。已故的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唯一的长篇科幻小说《接触》选入本系列,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萨根曾经参加过人类在宇宙中寻找地外文明与外星球高级智慧生命的sETI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实现过程,在小说中被转述为一曲既惊心动魄、又妙情横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对宇宙探险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人类希冀在茫茫宇宙中寻找同类的心灵渴望、对科学工作者在探寻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诸多误解、对科学技术全球化大合作的时代潮流,都抱着热诚的希望。本系列中弗雷德·霍伊尔、吉奥弗莱·霍伊尔兄弟俩合著的科幻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读者呈现了主人公(一位好莱坞剧作家兼编剧)执著于科学、钟情于求索科学真理、不屈于邪恶强势的品格,科学追求时间和永恒的不屈精神鼓舞着主人公勇往直前,因为,“离太阳仅仅七步之遥”。

有系统、有规模地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在中国还是第一次。非常高兴重庆出版集团能率先出版《接触》、《太空序曲》、《时间景象》、《离太阳只有七步》、《人海之门》和《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等六部科幻小说。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对人们了解科学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有所帮助,更希望这些作品能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为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促进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欣余,是为序。

路甬祥

后记

编辑一套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还是个迷恋科幻的初中生,有一次到郑文光老师家请教问题,凑巧海洋出版社邀请了一群科幻人共同研讨办刊问题,出席的人有王逢振、孙少伯、李夫珍、金涛和饶忠华。就在这个家庭聚会上,我第一次尝到了文光老师的太太陈淑芬阿姨的烹调手艺,还平生第一次喝到了大名鼎鼎的茅台酒。

就是在那次聚会上,我看到郑文光老师交给饶忠华一本由阿西莫夫主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幻小说》。当时我就特别希望读读这本书,并且对阿西莫夫的这个创意非常欣赏。决定当有一天我有能力编辑科幻小说时,也要主编一本这样的科幻作品。

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套丛书,就是我少年时代梦想的达成。

这套小说集六本,选择了当代最著名的以科学家为作者的科幻小说。这些作家中的多数,我都在不同场合有过联系。早在1981年,我就跟阿瑟·C.克拉克有过通信。他在给我的回信中说:“你是第一个从中国来信的人!”信中,他还希望我能有机会看看他与库布里克合作拍摄的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跟克拉克通信,让我感到,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的确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他的信中告知所有人,每一天他都会有一打的新创意。因此,热心的读者就不用老给他写信推荐创意了。虽然是个幽默的婉拒,却可以看到克拉克的敏锐才思。这次,我们选择的《太空序曲》就是克拉克最早的科幻长篇小说。该书出版于1951年,远远早于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顺利升空。在今天阅读它,读者可能觉得该书不那么有趣,但如果比照当代航天事业的发展,你会惊奇地发现,作者的预言性有多强。克拉克的小说就是以预言见长的。

跟格里高利·本福德的联系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我给他写信,询问他的得奖小说《时间景象》的情况。这部小说曾经被誉为科学家所能创作的最好的科幻小说。他给我回信时附寄了一本《在外星人的肉体里》。我立刻翻译了其中的《长大之后去干啥》并发表在《我们爱科学》杂志上。《长大之后去干啥》是部儿童短篇,写一个叫马克的孩子对未来感到不确定,就偷偷乘坐科学家父亲的时间机器到达未来。第一次去之前,他的未来理想是成为一个技术工人。但在未来的一个钟头里,他发现真正成为修车工的那个“未来的他”,其实过着一种重复的无聊生活。半年之后,当马克的未来理想变为成为橄榄球运动员时,他再次尝试奔赴未来。这一次,他发现当运动员太累。偷乘时间机器奔赴未来的事情终于被马克的父亲发现了。于是,父子之间展开了一场面对未来的谈话。父亲告诉孩子,人应该过好当前的每一天,千万不要为未来发愁。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与国内许多教育小说类似,但由于作者是科学家,所以,着墨不多的那一点点科学过程写得逼真可信,未来的场景也充满诱人的视觉感。《时间景象》是一本很好看的科幻长篇小说,讲述了相隔近30年的两代物理学家在过去与未来通过“时间隧道”的联络,对社会、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等的影响。

杰弗里·A.兰迪斯是我见面次数“最多”的科幻作家。第一次见面在1994年。那一年我应邀参加美国科幻研究会的芝加哥大会,并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科幻发展的报告,出席会议的还有旅美作家张劲松。此前,我已经知道兰迪斯的小说跟本福德的一样好。而兰迪斯也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科幻人有着好感。那次见面,他送了我一本以苏联科学家流放远东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在冬天的星星下》。回国之后,我迅速邀请张劲松翻译了兰迪斯的小说《在太阳下散步》。这是一部在月球上遇难的宇航员如何跟黑夜抗争的故事。为了争取阳光,她徒步环绕月球整整一圈!张劲松把标题改成《追赶太阳》,使小说更加具有中国特色。这部作品在《科幻世界》发表之后,获得了读者的交口称赞。一些读者还对其中的科学创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着的考虑不周。科幻小说能引发读者如此的“科学思索”,正可以看出科学家作品的独特性。2002年,《科幻世界》邀请兰迪斯访华。因为他是火星探索计划的电池专家,所以,便被冠以“火星叔叔”的称号。在北京,兰迪斯到中国科技馆跟中国读者见了面,回答了小读者的问题。随后,他还参加了北京科协组织的“科幻与创造力、想象力研讨会”。兰迪斯对中国的持续热情,表现在后来他参加的火星无人探测器计划上。他给这个航天器拍摄到的前几幅火星照片上的岩石命名为“孙悟空”、“猴子洞”、“清”等。他还在“神舟五号”成功上天时应我邀请,给中国航天业发来了祝福。兰迪斯写过几部长篇小说,但我个人感到,他的短篇小说更加精彩而且获奖颇多,《冲击参数》(直译《冲击参数与其他量子现实》)就是上乘之作。

女科学家琼·丝隆采乌斯基是我于2001年在纽约州参加另一次美国科幻研究会年会上见到的。会上安排了一些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人进行科学讲座。听者除了科幻作家,还有许多参加会议的科幻迷和当地读者。她的讲座标题是“碳纳米管:太空时代的建筑者”。这个标题跟她的生物学好像有点不沾边。我去听了听,发现她展现的图片,竟然是克拉克科幻小说中所讲的太空梯。由于词汇不熟悉,我只听了一会儿就出来了。但对她的讲课风格非常喜欢,是那种平易近人地与听众讨论。她不事打扮,讲课的时候,哪里像个科学家,倒像一个摸爬滚打的电工。《人海之门》是琼最获好评的作品。小说在种族、权力、性别、殖民等方面,引发了许多深层次的探讨。

该谈谈天文学家卡尔·萨根了。在萨根大张旗鼓地宣称他要撰写科幻小说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布罗卡的脑》。我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本来就对大脑中的布罗卡区感兴趣。但真正阅读后我发现,萨根讲述的根本不是语言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布罗卡的脑》所展示的,是一个跳出了天文学狭窄领域的萨根,是一个广阔的萨根,是一个热爱科幻、有着无尽青春梦想的萨根。对这样的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我当然要先睹为快了。这次选择了他的《接触》,描述了科学家依据“大消息”、乘坐“大机器”、通过“虫洞”抵达“大星系”织女星的故事。《接触》对中国读者而言,因知识背景的缘故,因它是硬科幻的缘故,显得没有出版商吹嘘的那么好,但即便如此,小说仍然很有趣,全面展示了萨根对科学、宗教、历史、文化的思考,对萨根迷们来讲,是一部难得的研究萨根的百科全书。

谈到稳恒态宇宙起源理论的提出者弗雷德·霍伊尔爵士,必须要讲讲他的科幻小说名作《黑云》。在这部作品中,一个来自太空的、带着宇宙信息的云团包裹了地球。这是一个智能云团。地球和这个云团滚在一起,于是两种文明相互接触。《黑云》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并连载于《知识就是力量》,这使我们失去了最佳选择(将来会做考虑)。在此情况下,这次我们选择了他的另一部、也是很有分量的科幻长篇小说《离太阳只有七步》,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时光倒流的奇妙景象。

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让读者知道,我在选编这套书时,不但希望圆一个少年的梦,更希望展示出一个个科学家大脑中的奇幻世界。在这次尝试之后,我们还准备将更多科学家的作品译介到国内,供读者鉴赏。

编辑一套如此厚重和有趣的科幻小说集,当然不是一人能够完成的事情。编者自当感谢所有支持丛书翻译出版的朋友。

中国科学院的路甬祥院长,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们的丛书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序言。他所提出的科学家撰写科幻小说的特点,我都非常赞同。他对“科幻文学可以增加读者了解科学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可以促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提高人们的科技和文化素养”等等,也都相当发人深省。

感谢王逢振教授协助我寻找合适的译者。感谢所有参与翻译的朋友的共同努力。我深知,翻译科幻文学作品比翻译普通文学作品或科普作品要更加困难。可贺的是,译者们克服了这些难题,提供了自己满意的译文。  最后,我要感谢重庆出版集团的罗小卫和陈兴芜两位领导。兴芜总编多次趁来京出差的机会,约我见面,表达了重庆出版集团支持科幻事业的雄心和勇气。责任编辑冯建华同志,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跟我在每一个细节上认真切磋,还针对不同译者的要求和特点反复沟通,他的扎实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书籍的选择、确认和加工方面,一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恳请读者给我们指正。我的电子邮箱是wuyan98@bnu.edu.cn,我在新浪网的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tom.cn/m/wuyan98,盼望大家来信留言。

吴岩

于北京师范大学

2008年2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普罗米修斯:

……一个从上帝的领地盗取天火的人……

……一艘从宇宙的深处盗取空间的飞船……

自凡尔纳和威尔斯之后,克拉克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家的世界声誉无人可以比拟。

在一个科学日新月异超越幻想的时代,《太空序曲》是作家最伟大的预言小说!

——《枪骑兵丛书》

必定是近期科幻小说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一部;

对铁杆科幻迷和新读者具有同样的吸引力。

——《纽约先驱论坛报》

伦敦的幕后准备和澳大利亚发射台的戏剧性之间的张力,使阿瑟·c.克拉克处于分裂状态,他的小说《太空序曲》详细描写了这些事件,结果构成了一部划时代的星际空间战斗的作品。

通过精确记录的事实,敏感的直觉认识,克拉克的历史英雄成为这一史诗系列事件的理想的叙述者。

——吴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空序曲/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阿瑟·C.克拉克
译者 朱荣杰//杨继环//张鸿雁//傅岩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4491
开本 16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45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8
17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