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叶公品龙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结集出版,缘起于马浩先生受邀在《销售与管理》开设的管理学专栏——叶公说龙。其间既有高屋建瓴的汪洋恣肆,又有波澜不惊的清泉流水。细细品之,又如雾里看花,隔岸观景,仁智并鉴,横岭侧峰。笑谈老板、世事、良心、凡人佳趣,高论决策、管理、战略、竞争,又加入师友畅叙与读者知遇,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并蓄,可谓洋洋而大观。

本书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各类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推荐

叶公式的好龙,难道有什么过错么?应该说,从增进对龙的了解和欣赏(以及增进龙之间的互相了解、龙对外人对龙的了解之了解)的角度来看,丝毫没有。首先,叶公毕竟是“好”龙,比那些不好龙、反感龙的人士,更应该被龙所理解与感激。其次,叶公好的毕竟是龙,或者准确地说,是龙的意象,而不是大象或河马及其意象。因此,叶公之好龙应该是比较接近龙之精髓与实质。再次,真正好龙,就必须与龙为伍么?不见得。好龙,欣赏龙之意韵,可近玩,亦可远观。

在某种程度上,旁侧窥视,静默俯瞰,也许能够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点和误区,从而更加准确地捕捉龙之意韵神情。实际上,任何一种学术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叶公好龙的状态。既是好龙,就可能需要与龙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可以品味和欣赏。否则,便是亲自下场,与龙共舞了。与真龙共舞,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些境况下,对于某些好龙者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好龙者都必须如此。更进一步而言,好龙、观龙、说龙,也根本不需要叶公本人就是龙,或者当过龙。

目录

推荐序一(周其仁)

推荐序二(冯仑)

自序 叶公品龙(马浩)

决策浅析/1

大事往往是顺便办成的/2

决策恰如倒垃圾/7

目标在行动中游移/12

头痛医脚,头更痛矣/16

管理刍议/21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学说/22

不明就里的所谓分析/26

一个专事鸿篇巨制的学者:悼钱德勒教授/31

改革开放30年:管理学界依然悄无声息/35

战略玄机/43

神机妙算与歪打正着/44

合作战略:一个CO-OP框架/47

语言表述的似是而非与战略定位的缺乏明晰/56

多元化进程中的自律/59

竞争时局/63

局部突破与整体崛起/64

从索尼蓝光DVD看产业标准的确立/67

从北京申办奥运会看产业内分析/70

科学天才之篮球噩梦:成败尽在取舍之际/75

老板私语/79

什么样的人适合当领导?/80

哇!孔明挥泪斩王平?/84

管理者如何思考?/88

老板的心理底线在哪里?/91

良心天地/95

浅说良心与手艺/96

良心不可能指挥市场/99

你又不吃白菜,怕啥?!/104

社会责任不是和谐社会的兴奋剂/107

世事一隅/111

抽烟能长寿吗:小议孤立事件与因果关系/112

表扬的境界与批评的误区/115

作为润滑剂的组织裕度/122

叶公好鸡/126

凡人佳趣/129

人们通常是不会难为自己的/130

占点儿小便宜,不亦乐乎 /133

啥是小资?/136

由“我爱你”仨字引发的几缕缥缈思绪/147

师友畅叙/153

管理学人的心路历程/154

(附于鸣:“缎子麻袋”的归隐与“叶公品龙”的再出发)/156

有感于文字的性感/160

(附刘芊:四本书的一篇读后)/161

致福雅缘绘师像/164

(附黎闻:同学们眼中的马浩)/165

爽气美文真快意/168

(附潘力天:故事精彩,人生豪迈——读马浩的书,做自己的梦)/169

读者知遇/175

读书人看管理:有感于李伟先生之感悟/176

(附李伟:所谓管理,就是管理)/178

接着跟老板聊下去:兼答窦俊君先生/181

(附窦俊君:企业战略跟谁谈)/183

由“龙品叶公”引发的断想:兼复许家兴先生/187

(附许家兴:管中窥豹——《局部突破与整体崛起》读后感言)/192

关于随笔的随笔:反思蔡峰先生评语/195

(附蔡峰:形式、随笔、扩张、断想——读马浩教授《缎子麻袋装管理》)/196

代跋/201

从光怪陆离的鬼市上悄然隐匿

鸣谢/204

试读章节

前两年,我攒了本书叫《决策就是拍脑袋》。先别管书里的内容如何,单说这书名,就很是可能招致一些道貌岸然的正经人之不屑与讥讽,认为是宣扬不正之风,反正是既不科学,也不正确,更不应该。其实,这书名的灵感是来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教授关于直觉与决策的一篇论文。在我们这个诺奖情节出奇严重的国度里,大概没有什么闲人会指摘西蒙教授不科学,但认为“经是好经,只不过是让本地和尚给念歪了”的,肯定是大有人在。今天歪嘴和尚干脆破罐子破摔,再念一道歪经:“决策恰如倒垃圾。”倒垃圾的形象说法和理论基础直接取源于西蒙教授的亲密战友,卡内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继德鲁克之后《哈佛商业评论》极力推崇的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教授。让我把垃圾慢慢倒来。

本书上文说到,事情往往是顺便办成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生活不讲理。应该的事情很多,但事情却通常偏偏不按“应该”来发生。让我们看一下古今中外的一些大小事例。

《辕门斩子》一出戏中,杨宗保违犯军令,穆柯寨私自招亲穆桂英。“犯军令理当斩以昭警戒”,其父三军元帅杨延景无奈欲将其斩首。佘太君求情,八千岁求情,延景就是不准,于理不应该准。正面求饶愣是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当口,穆桂英下山投宋,包打天门阵,为本来一筹莫展的杨延景救了燃眉之急,解决了大问题。延景因而赦免宗保,令其夫妻戴罪立功。如此,杨延景的一个问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两个问题互为解决方案。如果两个问题未能恰巧碰面,单独铆劲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难成功。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中,小林的妻子因住家离单位远而多次向其单位领导呼吁增设班车站点,总是不能如愿。过一阵子,班车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开通了。欣喜之余,一打听才知道,是单位里新来的某个领导的亲戚也住在这一片,于是班车便有了他们这一站。自己天天催促领导未果,而沾了别人的光顺便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心里却像吃了个苍蝇,何处讲理?

国际冲突,可以外交手段解决,也可以诉诸刀兵。如果碰巧一国新上台的领袖鹰派强硬,民众情绪热血沸腾,而其军方此时正好有一批军火要报废,很可能就顺势兵戎相见,把要报废的军火储备派上巧用。不消说,军火商也顺便趁机再发一笔财,补充供给。有人问,国家打仗哪能靠这种混蛋逻辑?也难说,军头可能架不住军火商的诱惑,需要不断地购买和消耗军火。政客需要军队显示威风,鼓动民气。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解决方案”寻找可以摆平的事情、应对的问题。没有冲突时,就已经摩拳擦掌,冲突来了,更是主动积极。

假设你是某大学的教授,由于科研需要急欲更新计算机设备,于是找系主任请求。一般情况下得到的答复是,今年的预算已经用完,等到明年才能提到议事日程。按道理,这事现在办不成。你正在与系主任纠缠,突然你的一位副院长进来。他恰巧刚刚从校外拿到一笔科研经费,按规定只能做购置设备之用。他要买新计算机,并主动要把自己现在的(仍然非常高级先进)的计算机让给你。他是你的领导,曾经在提职称时跟你“合作”发过学术文章,因此,此举既满足了你的急用,也还了你一个顺水人情,送你一个移花接木之礼。

说了这么多,跟倒垃圾有什么牵扯呢?

根据马奇和同事的理论探讨与计算机模拟,在很多情况下,某些特定的组织就像是一个垃圾桶,其决策过程就是垃圾积累和倾倒的过程。什么样的组织像垃圾桶呢?简言之,就是“有组织的无政府主义”或日“有序的混乱”,比如某些大学、医院、酒店、政府机构等,那些各个组成部门相对独立而又联结松散的复杂性组织。这种组织通常具有三种特征:首先,组织目标与偏好繁多,不可能完全清楚一致地界定,部门间的利益存在较大冲突;其次,组织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够清楚透明,组织中的成员只能在尝试中摸索;再次,决策者来来往往,去留不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试想,在这样一个运作规矩混乱、利益错综复杂、人员流动迅速的环境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终身”的可能性可谓微乎其微。大家并不是一辈子在这里,没必要认真讲死理。显然,这时的决策有很大的随机性。

如果这类组织是一只垃圾桶或若干只垃圾桶,垃圾桶里装什么呢?有四类垃圾流不断在垃圾桶里汇集积聚:问题和事情、解决方案、决策者以及决策时机。组织内的人及其部门的愿望、想法、不满、要求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案”就是另外一些能够为别人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事情和问题,或者某些人与部门的功能与技艺。决策者是组织中要解决问题的人。决策时机就是组织按照预期必须产出某种决策的当口和契机。垃圾桶中,问题在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在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决策者在选择究竟要干什么或者不干什么,决策时机促使或者逼迫决策者做出选择。问题的解决与否取决于是否有某个决策者在适当的决策时机使得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某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碰巧联在了一起。

P7-9

序言

为奴隶的管理与自由的教授

在我的想象中北大的教授都是学富五车,尤其是讲管理的博士,似乎无所不能。我的好朋友刘军给我介绍过马博士的故事,比如怎么去美国?怎么找到漂亮的太太?怎么样有小孩?又怎么样回国?给我的印象马博士不但学问好,而且狂放不羁、特立独行、收放自如,这样一个人本不应该与我这些乡野之夫、完全与学问没关系的人有什么联系。然而,借由刘军居然还是沾上了关系,这便是人世间的机缘巧合。

原本我想他一定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一样非常一本正经地写管理,然后自己作序,所以当他找到我为他作序时我非常疑惑。后来在刘军的安排下我们见过一面,接触后我发觉他找我作序是对的。因为我们俩在说话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似非而是的对话,听起来不对但仔细琢磨都有道理,而且不按章法说话和写书,于是两人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结,蒙他不断吹捧,我也想吹捧他,于是写序便成了一件不能推卸的事。

我看了周其仁为此书写的序,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马博士对实务、实证性的研究以及跟企业打交道一概不感兴趣,他就在象牙塔里待着,却表现得非常放松,而且对传统管理不屑一顾。周其仁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观察让我对马博士更有几分好奇心,看过全书之后,我有几个感触和大家分享。

第一,原来我对管理就有几分轻慢,看了马博士的书后更是不以为然。管理这事像大姑娘谈恋爱、谈人生,永远都有道理,但永远都做错。如果把管理当成一个市场,就跟爱情的市场几乎一样,满街都是爱情教程,但到处都是不幸婚史,看到的都是破碎的心。管理也同样,漫天都是管理指南,可看到的都是破产企业和失败的人生故事,能赚钱、能成功的实在很少,而且一旦成功了又都不承认是看了管理的书才成功的,所以我觉得马博士的书好就好在让管理变得不神秘,让管理变得谁都可以有权威感,放下教授之尊,使其他人变成教授,这是这本书最大的好处。

第二,我觉得他聪明地选择了一种最实际通俗的表达方式,通常看的管理类书籍满是曲线、英文字母和各种很专业的图表模型,让大家对管理产生敬意、敬畏,觉得这事离自己很远,其实表述方法往往对事物的传播效果产生巨大影响,马浩这本书很少有图表,也没有复杂的统计和模型,讲的词汇也都是通俗的生活语言,如同穿着大裤衩的老大爷在和邻居聊天,很有亲切感,而且立刻能听明白。马博士在书里的表述方法,正像他在课堂上的谐趣、生动、智慧,让读者得到一种智慧的快乐。

第三,一个人管理思想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看他对自己人生的塑造。据刘军介绍,马博士的经历很传奇,读书求学、结婚生子、成就事业都没有按照过去老人规定的人生章法走,一个有趣的人、有作为的学者,最好的管理产品就是他自己,他想告诉我们怎么管别人,管出什么结果,其实通过他自己就很容易看到。他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就是他管理思想的一个体现。当我了解他的人生被塑造得如此随机、率性、传奇、幸福、惊艳和满足时,我想我们看他的书大概也会经历同样的心灵体验,当一个人管理一个企业之前,事实上已经管理自己的人生很久了,所以我们只要看他怎么管理自己的人生,就能想象他能管理出什么样的企业。未读其书先阅其人,我希望所有的人都用马博士的方式看他的书,揣摩他的人生,跟他一起快乐。

是为序。

冯仑

万通公司董事长

后记

针对当下“管理学领域”之处境尴尬,笔者曾在《缎子麻袋装管理》一书中有感而发:门槛低下,走泥飞沙,光怪陆离,鱼龙混杂。谁都可以侃管理,什么都可以被装扮成管理学。管理学之境地很是类似古玩行的鬼市。偶尔能淘换到些宝物,终究搜寻成本太大,卖者们扛出的大多是一麻袋一麻袋漂亮的赝品。如果荣宝斋以及琉璃厂什么的迟迟不出现,则人们必须依靠这种自由市场来交易,自然就导致这样一种局面:什么东西都可以被当做“古玩”来卖。以此推之,类似“泛古玩化”的“泛管理学化”现象,只有在类似“琉璃厂”这样的“准行业规范”出现后,才会逐渐弱化。在有行会和行规的行业里,鬼市注定只能是专业市场之外的一个边缘化反衬或者补充。当然,专业市场不一定没有赝品,但肯定不如鬼市猖獗。学院派、咨询公司、媒体记者、管理者中舞文弄墨者,各类业余管理学家,剪刀加浆糊码字专家,大抵都在觊觎荣宝斋的名头与琉璃厂霸主的地位。学院派,即使勉强挂了类似荣宝斋的金字招牌,一时也说服不了谁,可能有时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于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在鬼市上,谁都得放下身段,笑脸迎客。这是在下扛着自己的缎子麻袋入鬼市的初衷。

毫无疑问,这种对鬼市的感悟、评论、批判,甚至直接参与,最终演绎成了自设陷阱自己钻,越是艰险越向前。当猎人成了猎物本身的时候,结果只能是自己将自己打着玩。在该书为入鬼市而故作姿态的洋洋洒洒中,笔者以管理为视角或者有色眼镜,将目光撒向了纷乱繁杂的人间世事,而又将这绚烂多姿的人间世事通过有色眼镜回收到了自家后院的麻袋中。如此,笔者与鬼市上扛着麻袋兜售的人群,并无二致,都是希望把自己的所谓古玩推销给能够由于各种原因被打眼的主儿。之所以要以缎子作麻袋,因为似乎这是鬼市上的所谓潜规则。别人都是拿缎子作麻袋,您来个粗布素花或者牛皮纸的不就显得过于寒酸简陋或者忒也露骨了么?!当然,大家拿的都是缎子麻袋,谁的东西卖出去多少,不仅跟卖者的热情程度、推销技巧和吆喝的是否引人注目有关,显然也跟麻袋的光亮程度以及袋中货物的种类、品相和成色有关,正像濮存昕在《古玩》里的台词说的,熊掌肯定是卖不过猪蹄儿的。用笔者在《决策就是拍脑袋》里的比喻,则是葡萄酒往往卖不过午餐肉。

虽是自以为代表学院派出场,最终可能会被学院派精英所不屑,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亦铁定会被其他族类扛麻袋者揶揄,被认为是过于迂腐。好在,也有那么三五同好,偶尔捧场,些许掌声,甚感慰藉。“鸿霄一舆”先生,曾经撰文评价在下的麻袋。文中对学术科目之发展历程与规律,相关知识的积累与传播,以及随笔杂文在此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谓观察透彻,眼光犀利,由表及里,披荆斩棘。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学院派的伎俩不过是故弄玄虚地通过“别人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的概念演绎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壁垒,营造着自己的话语霸权——让人看不懂恰恰是刻意而为的结果”。这种评价应该说非常公允,适用于任何正规自重的行业或者职业。随后,这位老兄又笔锋一转,毫不客气地扯碎了在下的麻袋,似乎要使俺鬼市之行背后之所谓煌煌野心昭然若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世界,一时间阳光普照,知识普及。说是为人们服务,其实也可以谓之为新一轮的洗脑。征服大众远比征服精英们来得容易,除非又有新的话语市场抢占者出现。这个时期,学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随笔”。

说实在话,俺没那么大胆,也没那能耐。

再往下说,在下就已经自感难以承受了。“本书的出版就是一种卓越的价值提供,其开辟的蓝海就是普通的非学术受众……学科的扩张对一个成熟的学科和一个富有野心或日使命感的学者而言是不可避免也是责无旁贷的。更何况,收获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称号,对于任何一个学人而言,都是一种不大不小的诱惑。”在大学时代,在下也曾经狂热地崇拜过各类公共知识分子——学界精英,思想楷模,文化使者,社会良心——很是为他们的各种深奥而好听的言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自打落入商学院这个比较势利眼的职业藩篱之后,躲进小楼成一统,自绝于“纯洁高尚”的大学社区,开始以“专业人士”来审视世事与自己。自感已经比较厌倦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倾情鼓噪。这些人什么事儿都知道,什么事儿都敢侃,什么事儿都要下一个道德判断。言辞间,毫不犹豫地代表人民,代表公众,代表社区。那气派,责无旁贷地代表正义,代表良心,代表天地。在下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没留神,自己也被圈进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行列。不禁一身冷汗湿衣,很是想要学着张君秋先生的做派趺宕多姿、气韵悠扬地长喊一声“苦——哇——啊——”!

好了,就此打住。以后不能再随意胡说八道了。

想想也是,对于拥有话语权的人士而言,对专业以外的事儿,还是闭嘴为妙。

自此,一只缎子麻袋在鬼市上悄然隐匿。

中原人

2008年2月28日至3月1日于伊利诺伊州春田市

2008年3月24日再识于北大朗润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叶公品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243489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8: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