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爱女排
内容
编辑推荐

《体坛周报》记者马寅5年近距离报道中国女排后书写的女排故事。一年中长达9个月的集训生活,从早到晚的训练、学习,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周只有两个半天可以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连去理发都要请假……这是中国女排的生活。

本书记录了她们的奋斗,带领我们去体会她们的悲喜,领略她们的境界,分享一份中国式的光荣与梦想。

内容推荐

《体坛周报》著名记者马寅,历时五年近距离报道中国女排,动情书写《我爱女排》,那灼灼的“女排精神”让每个中国人为之动容,为之鼓舞。女排,2008感动中国!!! 

中国女排是一所学校。走进这所学校,人生一定会受益。 

中国女排的每个队员都知道,人的一生充其量有三万多天,去掉小时候不懂事,老了不中用,真正能做事的也就一万五千天,在这一万五千天里,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睡觉,那真正可以做事的就只有七千多天了。 

这是一笔可怕的帐。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算给大家的帐。算清这笔帐,是要大家珍惜时间,做好每一天。 

他说:不做好每一天,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做好每一天,还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至少我问心无愧,不会后悔。 

于是女排姑娘的人生信条,就是做好每一天。 

一年中长达九个月的集训生活,从早到晚的训练、学习,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周只有两个半天,可以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连去理发都要请假……这是中国女排的生活。即使是在登上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后,还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这是一种境界。

目录

陈忠和:她用真诚感动我 

郎平:小朋友 小妹妹 

引言 

折翅的梦想  

陈忠和的人生与奥运  

和·平  

苦难  

新手上路  

1430天,从雅典到北京  

后记

瞿优远:真诚是最好的技巧

试读章节

2003年夏天。

或许是刚刚经过“非典”的缘故,虽然已是七月,病毒的威胁早过去了,但是人与人之间,却仍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一天,我接到报社《全体育》杂志编辑的电话,说是要交给我一个任务——写一篇关于赵蕊蕊的人物稿。

女排的赵蕊蕊?那个大高个儿7我不认识呀!报社不是有专门采访女排的记者吗?您还是别难为我了!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但是编辑并没有放弃的意思:“对!就是那个赵蕊蕊!现在要做她的稿子,你去搞定她吧!咱们报社原来跑排球的记者采访不到她,你比较擅长和运动员沟通,这个艰巨的任务,非你莫属了!”

采访赵蕊蕊的任务,就这样硬塞给我了,我一肚子的不乐意。不过编辑都说到了这个份儿上,我也只好去试一试。

我完全没有想到,编辑的这个电话,竟改变了我未来几年的人生。

此前我一直在跑足球、体操、跳水,也客串跑过田径、游泳、乒羽甚至围棋、花样滑冰,真正从未接触的项目就属排球了。我翻遍了电话本都没想起朋友圈中谁和中国女排比较熟悉。几经辗转,我以前同事的女朋友的同事给我抄来一个电话,是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的。同时他还告诉我,中国女排所有队员的采访都要经过主教练同意,赵蕊蕊的电话,就向陈忠和要吧。

可能是当记者这几年锻炼出来了,我给陌生人打电话从来不发怵。在拨通陈导的电话前,我只是略略思考了一下该如何介绍自己,想到《体坛周报》已是家喻户晓,远比报社新创办的《全体育》杂志有名气,自报家门的时候,就直接跟陈导提《体坛周报》吧!

电话通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温和,很礼貌,和陈导平时电视里接受采访的声音一模一样。我赶快自我介绍,没想到刚刚说出“体坛周报“四个字,电话那边的声音立刻由晴转阴——

“你说什么?你是《体坛周报》的?《体坛周报》的还好意思给我打电话?”陈导的反应很不客气,以至于我完全被他的反应吓着了。

这种情况我可是第一次碰到,不过还好我没有慌张到扔了电话,我尽力稳定住自己的心情,脑子里迅速考虑着如何化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

“陈导,您先别生气,我真的不知道您和我们报纸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事,要不我也不能就这么冒昧地打电话给您呀!您说是吧?而且有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让您这么生气的事肯定不是我干的!”为了表明我的“清白”,我还特意强调说:“陈导,请您相信,这是我第一次给排球界的人打电话,我此前没有‘前科’!”

说到这儿,陈导的态度似乎缓和了点儿,但是一开始的温和友好肯定是谈不上了,我赶紧借机说明来意。那个时候我倒是没有在意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心想反正就这么一次,以后也不会再和他打交道了。

他听后稍稍考虑了一下,对我说:“那周四下午三点到排球馆来吧!”

挂了电话,我心里非常别扭。

不用说肯定是此前我们报纸得罪了陈导,现在又想要和人家打交道,报社找不到合适的人了,就让我冲上去试试。而且报社肯定觉得如果我不知道这件事的背景,就没有必要再告诉我了。他们也知道我还没傻到明知双方有过节,还偏要亲自去当炮灰。

不过这鼻子灰还没有碰完。

三天后,周四下午三点,我顶着烈日准时赶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排球馆。当我走到排球馆门口时,就看到中国女排一队高人正从街对面的大客车上走下来,主教练陈忠和走在最前面。  我赶快上去拦住了他,毕竟他不认识我,我得主动点儿。我又一次自我介绍,从陈导“晴转多云”的表情就知道,我的到来又一次让陈导想起了和《体坛周报》曾经的不快。

不过他还记得三天前答应过我的事,我还没有提赵蕊蕊的名字,他就叫住了刚好从我们身边走过的这个1米97的高妹。

“赵蕊蕊,她是《体坛周报》记者,想要采访你,你们认识一下,你把手机号给她,课后再联系吧。”陈导对赵蕊蕊说。我站在一边陪着笑脸。

谁知赵蕊蕊很不客气,她甚至丝毫没有顾及我面子的意思:“陈导,我们不是不接受《体坛周报》的采访吗?我为什么要理她?”

赵蕊蕊这么一说,从我身边走过的队员,就都知道我是《体坛周报》的了。我丝毫不夸张,她们原本没有立场的眼神,刹时间充满敌意。

还是陈导替我打了圆场:“她以前没有跑过排球,而且她是要给杂志写稿,杂志和报纸不是一回事。”

见教练发话了,赵蕊蕊不好再深究,只得很不情愿地给我留下了她的手机号。我记下来刚要谢她,她继续没好气儿地补充说:“我们训练很十亡,周日你再打给我吧!另外,这是我的私人电话,请你不要告诉别人。”

说完,她头也不回地进了训练馆。

陈导大概是可怜我的尴尬处境,在进训练馆之前勉强冲我笑了笑。

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2002年世界锦标赛上我们报纸曾经做了一系列关于“让球事件”和炒作陈忠和下课的报道,把陈忠和和中国女排搞得十分被动,一度陷入绝境,才导致双方反目。而陈导和中国女排姑娘们之所以这么“记仇”,是因为此前两年,他们一直跟我们报纸关系不错,跟报社派来采访的记者曾经无话不谈。

“被朋友出卖,是我最接受不了的。”距离与陈导的初次见面大约半年后,在对我已经不那么反感的时候,他这样解释当初接我电话时的失态。

那时,他已经是带领中国女排时隔17年重登世界冠军宝座的金牌主帅了,世界杯期间和他打的几次交道已经让我确信,他肯定是个善良的人。

P4-6

序言

陈忠和:她用真诚感动我

马寅和我,和中国女排,是不打不成交。

她第一次来找我的时候,听说她是《体坛周报》的记者,我心里的确很不舒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挺恨他们报纸的。

2002年以后,我曾经下决心跟《体坛周报》断交,而且我并不认为他们换一个记者来采访就可以得到我的谅解。

但是事情的发展很有戏剧性。

2003年以后这五年,我和中国女排,跟《体坛周报》竟然又成了朋友,而且是好朋友,这是因为马寅,是她用真诚感动了我和我的队员,打破了我们心里的那层坚冰。

现在马寅采访中国女排已经驾轻就熟了。

去年夏天,在我们打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时,我看到比赛后队员都跟她聊天打招呼,相处得那么好,我曾对她说过:从当初的情况走到现在,你不容易!

马寅确实不容易。

一开始赵蕊蕊也是不接受她的,我没想到一次采访之后,赵蕊蕊就不那么反感她了,后来我从她们的交往中慢慢找到了答案。马寅人很善良,在赵蕊蕊受伤以后,她给了赵蕊蕊很多的帮助和鼓励,让我这个当教练的都很受感动,因为马寅所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记者的职责,她是把赵蕊蕊当成朋友去对待的。

对我也是一样。有好几次她采访我,因为谈的问题比较敏感,她写完又打来电话,把拿不准的东西念给我听,她还会提醒我,是不是有些话就点到为止,免得说多了给自己惹麻烦。我当然知道她是为我好,对中国女排负责,碰上这样的记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日子久了,队员们都知道马寅是个什么样的记者了,虽然她们并非个个和她无话不谈,但是大家都知道马寅做新闻写报道态度很认真,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可以信任她。最重要的一点,她人很善良,对人很真诚,她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为中国女排好,她是中国女排的朋友。

我看得出来,马寅一直非常小心地呵护着和中国女排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其实我们也一样,人与人之间,真诚都是相互的。

2006年世锦赛前,我一度对赵蕊蕊的复出很有信心,但是在最后时刻,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又改变了主意。记得我刚刚做出不带赵蕊蕊去世锦赛的决定,马寅恰巧发来短信说当天晚上想采访我,让我谈谈对赵蕊蕊世锦赛表现的期待,我知道那时她已经为赵蕊蕊复出写了一整版的稿子,就等着我这一篇了。看到短信我马上给她回了电话,我告诉她:虽然我不应该提前把这个决定告诉你,但是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的报道出错……

大概是在去年亚锦赛我们丢掉亚洲冠军后,马寅告诉我她想写一本关于中国女排的书。那时候我们正处于一个低谷,也是中国女排即将吹响备战奥运号角的时候,她想用她的文字为我们加油鼓劲,我当然明白她的心思。

她问我支持不支持她,我当然支持。不过在那个时候,我忽然想起四年前的马寅来,在我们世界杯夺冠前夜,因为差点儿采访不到我,她当众掉了眼泪……

人生际遇,真是奇妙。

2008年5月于北仑

后记

中国女排是一所学校。

走进这所学校,人生一定会受益。

第一次看到漳州训练馆墙上的标语——“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我也认为那只是一个口号,二句漂亮话而已,但是跟随中国女排走过这四年,我知道那是闪光的信念,是拼搏人生的要义。

刚刚走进中国女排一年多的魏秋月这样感慨:“如果你坐在家里休息,你可能会觉得人生很长,可是你来到中国女排,你就会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

曾有一次和中国女排的助理教练张建章一起坐飞机,他问我有没有算过人的一生有多少天。

我愣住了。

张建章说,中国女排的人都知道,人的一生充其量有三万多天,去掉小时候不懂事,老了不中用,真正能做事的也就一万五千天,在这一万五千天里,还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睡觉,那真正可以做事的就只有七千多天了。

这是一笔可怕的账。

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算给大家的账。

算清这笔账,是要大家珍惜时间,做好每一天。

我曾经问过陈导,做好每一天,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吗?

他回答说:不做好每一天,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做好每一天,还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至少我问心无愧,不会后悔。

于是我的人生信条,也成了做好每一天。

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做好每一天的,还要说是中国女排。

一年中长达九个月的集训生活,从早到晚的训练、学习,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周只有两个半天,可以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连去理发都要请假……这就是中国女排的生活。即使是在登上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后,还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这是一种境界。

当我带着对明星生活的惯性理解走近中国女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她们不背LV,不用香奈尔,但是她们最美丽;她们不谈金钱,不讲享受,但是她们很富有。

她们懂得感恩。

给她们一点帮助,她们都会念念不忘。

2007年年初,听说李宁发起的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可以为世界冠军提供免费学习英语的机会,我把正在家养伤的张萍介绍给了基金会。张萍和他们取得联系,我这个介绍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此后我和张萍一直没机会见面,我很快也就把这件事忘了。

但是就在前几天,在我和张萍时隔一年后再次见面时,她上来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终于等到机会当面谢你了!”

我一时间有些发懵,想不起曾经帮了她什么大忙。

她们热爱学习。

赵蕊蕊在北京的运动员公寓里,书桌前的墙上贴满了英语单词。在北京养伤康复期间,她每天晚上做完治疗,都会在灯下苦读。

而在中国女排的集训安排表上,如果晚上不开会,大家都要自觉地安排学习。

她们珍惜名誉。

我曾经听马蕴雯讲过,2005年全队结束漳州集训,准备开赴北仑进行首场比赛前,陈导给全体队员提的要求是耐心面对球迷,尽量满足球迷签名合影的要求,珍惜中国女排的声誉。越是盛名之下,越要谦虚谨慎。

就是这样的一支球队,她们没有最好的身体条件,却连续登上世界女排的巅峰。她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困难重重,但是越被困难挤压,她们越坚强,越勇敢,越自信。

我很庆幸自己当年误打误撞走进了中国女排。

在我也渐渐陷入这物质化的世界,慢慢变得冷漠,时常心怀抱怨,失去前进的动力时,是她们让我真正看到了即使身处浮躁的社会,只要内心有理想引领,常怀感恩之心,便仍然可以保持本色,激情昂扬,脚踏实地,百折不回,走好每一步。

我外出采访,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的工作,正打算休息,却听到编辑打来电话,每每犹豫接不接时,我常常会想起陈导。我每次给他发短信约采访,他要我等,为什么即使等到夜里十一点,我也相信他一定会回复?因为他从来没有失过约,只要他答应的事,就绝不会食言。

2006年世锦赛,越是中国女排输球的时候,我采访陈导的任务就越重。每次都能感觉到在接受我采访时,陈导的内心已经非常疲惫。事后我问他为什么不拒绝记者的采访要求,他说因为那是你们的工作。

还有一次中国女排在泰国比赛,我从北京发短信给周苏红约采访,她刚刚结束全部比赛,正和队友逛街,起码要一个小时才能返回酒店。我当时就想放弃了,回短信让她好好逛,等下次出报时再采访她。没想到她把国际长途直接打过来了:“会耽误你的工作啊?那可不行!你等我,我马上回酒店!”

当我写稿子写到打瞌睡,想随便糊弄了事的时候,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前面的故事,意识到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自从颈椎受伤,并于2007年底接受了手术,张娜再次角逐奥运的梦想变得模糊起来,但是在还不能投入训练时,她就重返中国女排了。看到新自由人张娴迅速成长,看到张娜一时难复当年之勇,包括我在内,大家都在猜测她的命运和心态。

张娜却说:“能和我热爱的这个集体分享这段一起走过的岁月,我就很知足了。”

我也很知足。

生命中有一段与中国女排同行的日子,记录他们的奋斗,体会他们的悲喜,领略他们的境界,并与他们分享在这种境界的感受,实在要感谢这份女排之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爱女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55063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