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元明清那些爱(郦波评说千古爱情)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惊世骇俗,幽默诙谐;他语出惊人,掷地有声;他质疑于丹,挑战王立群;交锋声中尽显学者本色;他被称为电视讲坛之“鬼才”,人气如日中天,郦波——从大学讲台跃入电视讲坛的一匹“黑马”。

我们沿着时光的轨迹,从远古走到唐五代,无数美丽的爱情故事都体现出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是人性的力量赋予了爱情吸引我们的力量,是命运的力量赋予了爱情震撼我们的力量。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每一场经典的爱情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丰富的人生,一种深刻的存在。

《郦波评说千古爱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评点远古到民国时期情爱的完全读本。一部回肠荡气的中国情爱史,一道色香味全的汉文化盛筵。

本书为江苏电视台“小百家讲坛”——《万家灯火》节目《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之一。

内容推荐

《传世经典·倾城之爱》系列分为三部:《五代前的那些爱》,《宋元明清那些爱》,《民国那些爱》。是根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教授在被称为“小百家讲坛”的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节目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全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陈迹中梳理出七十个爱情故事,作者对这些经典爱情故事的个性化理解成为串联这段中国情爱文化历史的主线,观念新颖,语言活泼,幽默风趣,历史知识点遍布全书,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息信密度,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评说远古到民国时期情爱的完全读本。

目录

经典“爱”(代序)郦波 //1

引言 /17

第一回 回首向来萧瑟处,几番风雨几多情

苏轼和他的三个女人//4

第二回 金风玉露不相逢,空余人间恨无数

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 //14

第三回 一路青山携绿水,琴瑟款款两温柔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 //21

第四回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与唐婉的故事 //34

第五回 若于真情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碾玉观音》的故事//43

第六回痴情若到深深处,生死风波总不妨

乐小舍的故事 //57

第七回 清官莫断家务事,熟美未负“秦香莲”

秦香莲与陈世美的故事 //58

第八回 但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倩女离魂》的故事//65

第九回 红杏枝头春意闹,肯爱“千金”轻一笑

《墙头马上》的故事 //73

第十回 阴晴圆缺旧时月,悲欢离合故人情

《拜月亭》的故事 //87

第十一回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牡丹亭》的故事//88

第十二回 男儿意气谁似我?丈夫胸襟怎如君

“女状元”的故事//97

第十三回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杜十娘的故事//105

第十四回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与明月

“卖油郎”的故事//113

第十五回 怎如一顾倾人城,回眸一笑百媚生

唐伯虎的故事//121

第十六回 山河满目空破碎,冲冠一怒误红颜

陈圆圆的故事 //129

第十七回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柳如是的故事//137

第十八回 舞低杨柳楼心月,唱尽“桃花扇”底歌

李香君的故事//146

第十九回 潇潇暮雨洒秦淮,脉脉春情与谁猜

董小宛的故事//154

第二十回 世间何事堪扼腕,浮生写罢爱如磐

芸娘的故事//164

第二一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婴宁的故事//173

第二二回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江城的故事//181

第二三回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红楼梦》的故事//189

第二四回 莫以伤心话旧事,总因无奈转成空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 //199

第二五回 人生不论朝与暮,世间惟有情难诉

《白蛇传》的故事//207

后记 //214

附录:郦波爱情语录//217

试读章节

第二回 金风玉露不相逢,空余人间恨无数

——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觉得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身上。

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丛话》就说:“人言无苏妹”,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的。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 “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他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嘴里哼着《喜刷刷》,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辙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想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10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10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苏小妹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俭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俭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俭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有词作行于世”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这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

P14-17

序言

经典“爱”

(代序)

爱这个字,特有意思。

从旧时繁体字的“爱”到现代简化字的“爱”,刚好少了一颗“心”。那是否就是说现代人的爱少的就是一颗真心与一份真情呢?

您还真别说,我寻么着还真有这可能。不信,咱们可以从字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汉字讲究象形会意,字里行间藏着说不尽的内涵、嚼不尽的滋味。“爱”的“采字头”原是双手合捧之状,捧着什么呢?当然是那颗被“丢了”的“心”呗。 “心”以下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冬字头”,它原是“足”的意思,也就是走动,“冬”就是走在冰上的会意。这样,“爱”的大意也就明确了,就是——捧着一颗心走来!

问题是走到谁身边呢?我们现代人当然会想——当然是走到所爱的人身边来喽!那么远古时,谁才是人们最爱的人呢?

不是人!

是神!

秃宝盖与宝盖头一样,都是指最早的建筑。“家”与“冢”,一个是阳宅,一个是阴宅。但最早应是先有“家”,后来才有“冢”的。“家”字在殷商时就出现了,当时并不是独门独户的地儿,而是部落群居的地方,不仅供部落群居,还是部落公共祭祀的地方。大概殷商之前,野猪最能代表勇力,也是当时主要的狩猎对象,所以指代凶猛走兽的“反犬旁”就是由象征野猪的“豕”演化而来的。这样,祭祀中野猪就成了献给充满了神力的部落神的最好的祭品。于是, “家”里就有了一头猪! (暴想:现代的“家”里,谁才是那头猪呢?)而“家祭”就成了早期部落祭祀的一种行为。陆游的诗里不还说吗——“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样,在“秃宝盖”下“捧着”“一颗心”“走来”的“爱”字就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

爱,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

爱,是一种最诚挚的信仰!!

爱,是一种献给神的牺牲!!!

这就是汉字的“爱”,我们中国人的爱,我们祖先的受!

可现代人“简化”了的“爱”呢?没了“心”的“爱’’字的根底变成了“友”字,处“朋友”一样的处“爱”!因为泛滥,所以糜烂。大家都标榜是“性情中人”,一点儿不假——要么性泛滥,要么情泛滥。“二奶”是过气的词儿,“小三、小四……”才正流行。怕不真的有些人丢了那颗“爱”里的“心”?

印第安人有句名言,叫“停下来,让灵魂跟上”。行色匆匆的现代人,让我们停下来,歇会儿,回过头,看看——宋元明清的那些爱!

就当序吧。

郦 波

于石头城下

后记

因为喜欢课堂,所以我选择了当老师;因为当了老师,所以就特别喜欢上课。

还是一年前,江苏电视台《万家灯火》栏目的制片人徐明找到我。我还记得他是这样“诱惑”我的:

“来吧,郦老师!听说您喜欢上课,我们这儿刚好有个讲台。”

这么着,我来到了《万家灯火》,开始了自己的电视讲学。

王安石的《上元》诗说“万家灯火暖春风”,原来,第一缕暖暖的春意是在万家灯火的夜里“随风潜入夜”的。说起来,当时与《万家灯火》结缘正好是在春天。

那恰是“江南三月,暮春时节”,我正在课堂里沉醉,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我喜欢课堂里也是这样“江南三月”的景象,所以我喜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课堂,喜欢有学生、有笑声、能吐露心声的课堂。可上了电视讲坛,刚到《万家灯火》,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草创之初,条件所限,我的电视“课堂”里时只有我与摄像机,再有就是前后两盏上千瓦的照明灯了。虽然有灯光,但没有了目光,我一下子茫然了起来。虽然知道摄像机后有无数观众殷切的目光,但那种目光到底是怎样的,我无法想像。于是我又变回了当年那个初登讲台的实习生,说话的时候,“打嗑儿”、忘词儿,甚至犯结巴,那都是常态。我几乎要退却,觉得这似乎不是属于我的“课堂”。

一个下午,我在秦淮河边散步,一个老者坐在公园的椅子上定定地看着我,我迎着他的目光走过,在将要擦身而过时,那目光突然变得温暖、慈祥,且充满了笑意。老者突然拍拍身边的长椅对我说:

“来,小伙子,坐这儿,上次看你在电视里说刘邦自学成才,我觉着这事儿还不一定呢……”

那个下午,我与一位素昧平生的老者热烈讨论、坦露心声,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在光影间流淌。

那之后,我总能在摄像机里“看到”一道道温暖、慈祥、关注且殷切的目光,我知道,我看不到的荧屏下,有会心的微笑,有善意的颔首,有直截了当的质疑,有关乎痛痒的评论,这和我热爱的课堂完全一样。

我终于能一次又一次地走上《万家灯火》的讲台,因为在我心里,那里和学校教学楼里每一间普通的教室完全一样。

后来,讲到了“评点千古经典爱情”的系列。原本是想跟观众朋友分享一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最后不期然却有了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这个系列里的很多故事,原本我在文学史的课上大多讲过。但这次讲来,感觉却大不相同。渐渐地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讲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而是在分享一种丰富的人生,一种深刻的存在。

在录制讲课内容的那几十个夜晚里,我经常彻夜难眠,便是睡着,也会常常进入一些伤感的梦境里。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已经很少做梦了。可这一次“评点千古爱情”之旅,却让我对那些逝去的美丽生命魂牵梦萦。我仿佛看到过唐婉在病榻前的香消玉殒,仿佛看到过朝云在苏轼面前“歌喉将啭,泪满衣襟”,仿佛看到过唐伯虎在落魄时的悲歌狷狂,仿佛看到过沈复夫妇在姑苏城里的情爱绵长……

我曾经和朋友戏言,说自己已被那些“爱情”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种感觉远比当初谈恋爱时来得更为起伏跌宕。有朋友问,你哪来的那么多感受呢?我说,一个人不可能去实践丰富的历史,但一颗心却可以去感悟所有的灵魂。这种感悟,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的分享。

有一次聚会,一个朋友突然说,她上三年级的小女儿也天天在看“评点千古经典爱情”。另有朋友问,这可是爱情系列,小学生看,适合吗?这位母亲回答说:“我只是想让孩子分享一下那些故事中有关人生和人性的一些东西,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我听了,突然觉得很温暖。

这种感觉,就叫幸福!

终于,这种幸福的分享可以形诸于文字了。这本书是“评点千古爱情”中的第二部——《宋元明清那些爱》的全部讲稿。按编辑的要求,本书出版时完全保留了我当时“信口开河”所述内容的原貌,甚至大量的口头语也未做修改,按编辑老师的话,美其名曰——“原汁原味”!

可我却不由得有几分惶恐,怕它不严谨,也不够严肃!尤其是一些引述他人观点的地方未能像学术著作一样予以文献标注,比如陆游与唐婉的故事里参照了国内学者韩文宁老师的的观点,陈世美与秦香莲的故事里引用了童德伦老人的研究成果,柳如是的故事里则参考了美女作家闫红的观点等等。在此一并声明,并表示感谢。

事实上,要感谢的人很多,如果没有他们的扶助,一个人在漫漫红尘路上不可能走下来,走到现在。在人生的这段旅程里,虽然“路漫漫其修远”,但幸运的是,始终会有关爱你的人,一路,与你同在!

佛言:“我今说之,汝等乐闻。”佛是快乐的,因为他讲的话,人们都喜欢听。这种快乐让人羡慕。但愿书里那些大白话式的罗嗦语也能给读者朋友带来阅读时的快感,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谨以此记!

郦 波

于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畔

戊子初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元明清那些爱(郦波评说千古爱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郦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2223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91-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