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何振梁申奥日记
内容
编辑推荐

《何振梁申奥日记》该书全部摘录自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运会副主席何振梁个人日记中有关他参加两次申奥的内容,忠实地记录了其日日夜夜的心声和历程,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北京申奥的整个进程。作者通过日记让读者知道北京申奥经历过的曲折。

内容推荐

  本书摘录了何振梁私人日记中与北京两次申奥有关的内容,从他的独特视角、真切感受,讲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过程,真实地记录了北京申奥的整个曲折、艰辛的历史进程及他本人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以何振梁为代表的申奥人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处变不惊、灵活斗争的“智慧”以及发奋图强、鞠躬尽瘁的爱国心。

全书解密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北京两次申奥为何如此艰难?当时我们主要面临哪些困难?我们申奥的竞争对手是谁?他们攻我的主要借口是什么?哪些国际友人曾经无私地支持过我们?我们是如何开展申奥工作,一票票地去争取,一步步地走向胜利的?国际奥委会内部运行机制、投票机制是什么样的?

目录

前言

第一次申奥

 1990-1991

 1992

 1993

第一次申奥以后

第二次申奥

 1998-1999

 2000

 2001

试读章节

1993年1月1日 星期五 北京  晚,来访北京的国际奥委会挪威委员斯托博及夫人来家做客并晚餐。  斯托博很高兴,说他来我家做客是他这次访华的高潮。他并说在中国到处感到人们的诚恳友谊,不可能有比北京更好的申办城市了,并且重复说了几次。但是对于我希望他能给我们以帮助和支持,他没有明确允诺。他的夫人则表示希望2000年来北京。斯托博也可能是以绕个弯的方式通过夫人来表示他的支持的。他建议北京的申办要突出文化方面,因为没有任何国家能在这方面与中国相比,而奥林匹克运动又是强调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他还说,现在的委员中2000年退休的有20多人,希中国做好他们的工作,要明确表示欢迎他们届时来北京参观奥运会。  临别时,他又一次感谢我请他俩来家里做客。  斯托博还表示到1994年我再次竞选执委时,他将予以支持。  1993年1月2日 星期六 北京  晨,去中国大饭店为斯托博夫妇送行。告别时,斯托博说,请记住在北方你们有一位朋友,你们需要我做些什么,请告诉我,我将尽力去做。这几句话看来他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说的。  1993年1月3日 星期日 北京  又开始新的一年。2000年奥运会地点将于今年确定,是所谓决战决胜的一年。“我们申办有戏吗?”所有遇到的人开口就问我这个问题。有没有戏,我心里也没有底,顺利时觉得可能性较大,不顺利时又觉得难矣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申办成功与否,奥林匹克一词将会在我国留下深刻的印记,北京的申办也会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对我个人来说,要全力去争取申办成功是我职责所在。即使像在奥运圈子里人们说的举办城市常是忘恩负义的,我也得准备在不成功、遭人非议的情况下结束我在第一线的生涯。反正个人的得与失已不是我在乎的了。  1993年1月4日 星期一 北京  下午,去奥申委公共联络组,我要他们抓紧1月份的间隙,认真做好如下四件事:1. 落实今年来访委员的邀请工作,力争请来四十人,确保三十人;2. 立即联系出访委员的工作;3. 做好3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团来访的接待准备;4. 处理好一些委员提出来的要求。此外,要经常保持与委员的联系。  晚,与精英国际公关公司(Grey International)的美国董事长魏嘉丽(Hariott Monchly-Weiss)女士及何健民(Thomas Ho)等共进晚餐,万嗣铨、魏纪中等作陪。这位老太太十分健谈,也善于从同别人的谈话中吸取她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启示等。席上她问在座的每一个中国人如何用五个形容词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我用了广阔、美丽、人口众多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用古老来形容我们的文明,用朝气蓬勃、热情、聪明、宽厚来形容我们的人民,综合起来是“中国是个充满对比的国家”。她对“充满对比”的提法很感兴趣,认为可以以此为主线拍摄下一部陈述用的电影。  上午万嗣铨等已同精英公司谈妥了双方的合作。

P92-93

序言

几年前梁丽娟撰写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一书出版时曾附录了我1993年的《蒙特卡洛日记》。其中写了北京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的遗憾。2001年7月13日在国际奥委会莫斯科全会上,北京的第二次申奥取得了成功。北京以获得超过其竞争者两倍多的压倒多数票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奥运会申办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2003年7月12—17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上曾应读者要求连载了我的《莫斯科日记》。

读过这些日记的朋友们通过不同途径一再向我提出,希望能把我日记中与两次申办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原汁原味地显示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以便让大家更多地了解申奥终于成功的艰辛历程。

考虑再三,我同意了这个建议。理由很简单,申办历程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我国伟大转折时期甚具影响的一个侧面。我有道义上的责任把个中的起伏曲折,为何如此艰辛,又为何胜得如此辉煌,与大家共享。

在萨马兰奇主席宣布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授予北京的那一刹那,我想到的是终于了却了全国人民的一个心愿。确实,这绝不只是我个人的心愿。在中华大地上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我国人民多年的期待。暂且不说百年前教育和体育界的前辈们提出了我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这一遥不可及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都曾指出,有朝一日,我国要举办世界性的大运动会。1979年2月当我国还在为恢复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而奋斗时,邓小平同志就已高瞻远瞩地对日本外宾说,当条件成熟时,“我们可以承担在中国举行奥运会”。1990年7月在亚运会筹备工作期间,到建筑工地视察的邓小平同志再次问:“你们对申办奥运会下决心了没有?”1990年10月在第1l届亚运会壮丽的闭幕式上,观众席上打出了大字横幅”亚运成功,众盼奥运”。这是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和信任。日益强盛的祖国是我们争取申奥成功的坚强后盾。加之我们在国际社会树立了和平、友好、负责、重诺的形象,享有广泛的尊重和友谊。

北京申奥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也是全国人民、港澳同胞同心同德、团结拼搏以及国际友人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奥申委全体工作人员不负人民的重托,在不同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出色完成各自所承担任务的结果。有的报章把我列为申奥功臣之一,我担当不起。我仅仅是做了一些我该做的事。申办成功的荣誉属于党,属于祖国,属于人民!所以,在莫斯科申奥成功后北京奥申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在回答记者问我的感想时说:“我为我的祖国骄傲!为我的人民自豪!”

奥运会是国家竞技体育的最高赛会,更是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共同节日。办好北京奥运会,有利于弘扬以卓越、尊重、友谊为主要内涵的奥林匹克精神,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党中央的关心和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下。由北京市、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各有关部门和众多志愿者组成的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正卓有成效地进行着奥运会最后阶段各方面的筹备工作。相信我们一定能把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让全国人民满意、使各国人民高兴的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从而在奥运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由于本书是个人的日记摘录,当时的目的只是记录自己所办的事和感受,用以备忘,并不是官方的正式记录,体裁所限,既没有关于中央及有关部门的决策经过,也不可能讲述为申奥作出无私奉献的众多同事们的业绩,必然挂一漏万,并有极大的局限性。而且,由于我于1994年年底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之前,国内外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在第一次申奥期间,可供写日记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往往连续几天顾不上写日记。从日记中摘录出来的有关申办的部分,多处只是寥寥数语,叙事也往往一鳞半爪。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已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日记内容已较前详尽,但仍不可能涵盖全局。好在近来已有多位从事过申奥工作的同志出版了他们亲历申奥的回忆。这些回忆使申奥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得以以更为丰满、更为生动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摘录的日记从1990年邓小平同志询问北京是否已有决心申办奥运会开始,经过第一次申办2000年奥运会、中间的停顿,到第二次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它忠实地记录了这些日日夜夜我的心声和历程。为了尽可能保持原貌,我用另一种字体作了些必不可少的补充和注解,以帮助读者了解有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历史是永无休止地向前发展的。任何一本记载历史进程的书都只能记录下其中某个阶段和某些瞬间。当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从而对我国的和平崛起并争取建立一个和睦、和平、和谐世界有所贡献时,我相信,所有直接、间接支持、参与了申奥和筹办奥运会的人们都会自豪地感到,我们曾为之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谨以此书献给他们。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一起经历过无数令人扬眉吐气的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时刻。他是我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在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担任了十几年国际奥委会的执委(包括副主席),成为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如此重要职务的第一人。他为维护和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荣高棠(德高望重的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

他是国际奥委会中我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是出于他对《奥林匹克宪章》的忠诚,他对国家的忠诚,也就是完完全全的投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对好几种语言的完美掌握、他的经历以及他的政治经验,是他完成国际奥委会的各项使命的宝贵手段。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对于人们认为是行不通的事,他却视之为一种应予面对的挑战和发挥创造性的召唤。

——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

如果没有像何振梁这样的人所作出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在当今社会里享有今天这样的地位。1981年以来,他将自己关于体育工作的全部宝贵经验和知识带给了国际奥委会。何振梁实际上为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原则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他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则是为北京成功地争取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既是他毕生的梦想,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际奥委会以有何振梁这样一位优秀的、出类拔萃的人士作为委员而自豪。

——罗格(国际奥委会主席)

北京的申奥成功是中国的巨大胜利,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共同的胜利。1993年后,我目睹了何先生在国际奥委会中一块砖、一块砖地砌成了通向今天申奥胜利的长城。

——卡拉尔(前任国际奥委会总干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何振梁申奥日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振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1879
开本 16开
页数 4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7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