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为纪念伟大的五四运动90周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日前推出由军旅青年作家丁晓平撰写的纪实文学著作《五四运动画传》。

画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以清新流畅的文字和独特的历史视角,阐释往事真相,并插入300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全景立体地再现了五四运动。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地记录伟大的五四运动的著作。作品从历史的细节着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阐说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影响,用清新可读的文字,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史料图片,再现这段人们知道但却并不完全知道的历史,发掘历史真相,理性的将五四时代的那些人和事系统地还原到历史的现场。同时,以当下的语境集中五四时期的漫画、口号、传单、图书、对联、纪念章以及五四新文化的期刊、社团等历史元素,全面反映五四运动的历史风貌。理疗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邃。

目录

第一章 从国耻“二十一条”说起

第二章 “新青年”来了

第三章 老北大改革

第四章 新文学:从白话文开始的革命

第五章 新思想:德先生和赛先生

第六章 改革者与反对者:从文化到政治

第七章 从克林德碑到公理战胜

第八章 两个和会都无用

第九章 那年,那月,那一天

 幻想破灭的前夜

 天安门前

 冷遇东交民巷

 火烧赵家楼

 32学生被捕

 较量:总罢课与大逮捕

 “三罢”:工学商大联合

 结果:罢免卖国贼·拒签和约

 陈独秀被捕事件

第十章 红楼

第十一章 五四年龄

第十二章 五四文物

 五四的口号

 五四的标语

 五四的漫画

 五四的号外

 五四的传单

 五四的对联

 五四的纪念章

 五四的图书

第十三章 五四社团

第十四章 五四期刊

附 谁最早提出五四运动

后记 在历史面前,我愿意做一个思想者

主要资料来源和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国耻“二十一条”说起

拿破仑说中国是睡狮。这个比喻堪称是一个伟人的远见。

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1895年,中国人从甲午海战大败于日本人之后,终于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惨烈中发出了“救国”的呼声,“中央之国”的臣民们也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还在沉睡之中。

毫无疑问,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值得反复强调的年代。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混乱年代,一个天翻地覆的年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年代,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的年代。道德、金钱、民族、国家、法律、民权、民主、民生、腐败、分裂、外辱、黑暗、存亡,千百年来一直被拦蓄于坚固界限中的东西,一下子都渗透到了地下或者溢出了堤坝。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正处于寒冬……

这的确是一个令中国人心寒的冬季。1915年1月18日,北京的冬天阴暗肃杀。这天傍晚,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在自己的官邸,与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1861-1926)举行了一场秘密的私人会晤。也就是这次小小的会晤,日置益向梦想当皇帝的袁世凯提交了几页用印有“军舰和机关枪”的水印纸打印的文件。精于阴谋的日本人之所以使用这种特殊的水印纸,其阴险狡诈的企图显然与文件内容有了日本人特别的暗示——这就是比鸦片战争中西洋的坚船利炮更令中国人的自尊心经受巨大伤害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这个秘密条款,共计五号,分为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为: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二,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三,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五,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袁世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阴谋称帝,亟想取得日本人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秘密谈判。

袁世凯这个“袁大头”一点也不糊涂,他深知日本人这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不敢立即表示接受。于是,在秘密谈判期间,他也曾委婉地试图利用国际和国内新闻界的舆论力量来争取道义上的支持。刚刚上任外交部参事不到一年的顾维钧大胆地实施了这个“舆论政策”——他不顾日本要求保密的警告,把“二十一条”的性质和内容开始一点一点地向英语系国家使馆和新闻界吹风。于是,中国的新闻纸上也开始透露日本帝国主义者威胁中国签订“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利益的消息。由此,在混乱、落后、军阀统治的条件下,现代中国历史上公众舆论也第一次有了发言的机会。

消息一经传开,反日舆论沸腾。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他们在华的侵略权益一致不满,纷纷给予抨击。但诡计多端的日本人却违反正常外交途径,要求袁世凯“绝对保密,否则要负一切严重后果之责”,力阻外国势力插手干预,企图控制中国的满洲里、内蒙古、山东、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日本人以见不得人的秘密谈判的勾当,强迫一个堕落的中华民国总统就范。真是触目惊心!接受这“二十一条”,无异于让日本人开始在大半个中国进行殖民统治,从而暗地里掌控中国的经济和行政。从此,中日双方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极端神秘的谈判。

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日开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企图使袁世凯政府全盘接受。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日趋高涨,日本见事态严重,便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属于劝告性质;一面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一至四项基本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经过三个月的拉锯,至5月7日下午3时,急不可耐的日本人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应允,骇人听闻地要求“不加修改地接受一、二、三、四组内所有要求和第五组内有关福建的要求”。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威胁,袁世凯指望欧美列强干涉的妄想落空了。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的袁世凯,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屈服于日本“军舰和机关枪”的面前。5月9日下午1时,袁世凯在没有得到国会批准的情况下,递交复文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陆徵祥和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所谓《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世凯卖国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袁世凯在日本的软硬兼施中丧失了立场,卖国求荣。而作为中方谈判代表的北京政府外交部次长曹汝霖等人,在日本人面前更是奴颜婢膝——日本公使日置益3月17日因坠马受伤卧床,他竟然把谈判桌移到了日本人的床前!他曾如此回忆说:“适日使坠马受伤,会议停了三次,小幡来部告我,公使伤未愈,腿涂石膏,不能下床,但急于会议,拟请陆总长(陆徵祥——楷体字为作者注,下同)与您枉驾使馆会议。余告陆总长同意,遂移至日本使馆会议。日使不能下床,就在床前设桌会议。”露骨的奴才们活生生地表演了古今中外外交史上罕见的丑闻。

可耻!床前外交!

呜呼!国将亡矣!

谈判期间,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表达并传递了民族屈辱感,爱国者的心声第一时间在全国引起共鸣——人民群情激愤,人民来信像潮水一样涌向总统府,29个省的都督向中央政府呼吁,不要向日本人低头,不签订“二十一条”。而在1月26日,也就是有关“二十一条”的消息首次披露不久,公众就举行了集会。2月,上海又先后成立了“市民爱国会”和“国民对日同志会”,开始了抵制日货活动,以至蔓延全国,并从3月持续到8月,长达5个月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五次抵制外国货的运动,使得日本对华贸易遭受了空前损失,让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民众团结的集体抵制运动所具有的巨大威力。

P4-8

序言

宽容的历史和历史的宽容

丁晓平

1.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四时代是一个生产大师的时代。

五四那一代人取得的成就是一项集体的事业。这项事业的成功也是那一代人的个性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所贡献的礼物。他们自己塑造了自己,甚至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正创造着历史,但他们是不可能知道他们正在创造的历史的。当我们翻开五四,那些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人物肖像,神态安详又富有尊严的脸庞,他们那穿越历史时空的眼神正在注视着我们,显得如此的肃穆且充满着神秘的英雄气概。或许他们会想到,我们会来瞻仰他们,阅读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

2.

五四的天空,是爱国的天空。那一代新青年,他们没有停留或陶醉或沉沦于自我之中,他们肩上有责任,心中有国家;他们肩上有使命,心中有荣誉。他们是最纯粹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这是五四运动平凡而又伟大的起点,也是五四运动的落脚点和终点。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在爱国这个根本问题上,新文化运动的对手们在新旧思潮的激战中没有偏离方向,没有起哄没有背叛没有阴谋诡计,而是高度地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这也构筑了新文化运动深入人心的基础。他们的论争无论多么激烈无论多么激进无论多么激越,他们的矛盾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思潮的对立,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矛盾的统一。这场文化论争,没有肮脏的权术,没有黑暗的功利,也少有劣质的政治,一切都浮在水面,学术对学术,思想对思想,甚至谩骂对谩骂,嘲讽对嘲讽,阳谋对阳谋,都像一锅沸腾的水,膨胀,碰撞,在北大这个思想的实验场里加工、制造乃至创造,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无论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还是辜鸿铭、林琴南、黄季刚等等,他们的精神是如此的坚定,个性是如此的鲜明、真实和可爱,有血有肉,敢做敢为。他们都站在爱国主义这个起点上,结成了统一战线,因为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祖国要强大,民族要复兴。

3.

历史是宽容的。

我们回望历史,不能对前人求全责备,更不能做事后诸葛,更更不能当“马后炮”;我们既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指点过去,也不能拿过去的事物来类比今天;一定要回到历史的现场,正视先人的历史局限性,也不要限于自己的局限。因为在现实面前,谁都不是先哲和先知。而在历史面前,任何人推动或者改变了历史,同样也被历史推动和改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全盘西化的运动,它是一股“西潮”,是一次试图全面、深刻、立体地从文学和思想领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进行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运动。它是一次全民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民族思想启蒙运动,还是一次中国人的政治觉醒运动。

但五四运动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文化运动或政治运动一样,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性,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都不可能是超时代的。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拿什么来纪念这个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革命?我想这就是五四精神需要我们继承、弘扬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从90多年前五四运动精神领袖陈独秀先生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狂飙突进的时候开始,我们伟大的民族就开始了自我解放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伟大道路。这种创造性的思想革命,开天辟地破天荒地把人民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与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和21世纪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可谓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智慧的礼物。

4.

我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喜欢思考历史,历史也需要思考。但思考什么?怎么思考?这是一个问题。答案只有一句话,思考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而对一个作家来说,也就是写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一个俗语,却也像一句谶语。20世纪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每隔30年地递进式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现在,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一个新的中国如襁褓中的婴儿,蹒跚的脚步从这里开始了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的爬行;30年后的1949年,中国天翻地覆,中国人站立起来了;过了30年,1979年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世界,也以全新的姿态让世界走进中国。1919—1949—1979,如今2009又是一个30年,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现场,梦想已经把现实照亮。

5.

1919—2009。在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新中国迎来了60岁的生日。

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在1807年回忆独立战争的时候,曾经这样写道:“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什么东西比我通过观察得出的这个结论更古老了:艺术、科学和帝国总是向西前进。从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起,在平日交谈中我就总是强调,历史将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利坚。”

当约翰·亚当斯这句不是格言警句的话语,跨越两个世纪在两百年后的21世纪初的某个时空与一个中国人相逢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是:他说得太好了,而我也应该接着他的话继续强调——艺术,科学和帝国总是向西前进,而且必然继续向西前进,历史将越过太平洋来到中国!因为地球是圆的,历史也是圆的,向西就是向地球的东方前进,向中国前进!21世纪,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就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现场,一个创造的现场。因为——

历史必将跨过太平洋来到中国!

历史正在跨过太平洋回到中国!

历史在进步——物质在进步,精神在进步,科学在进步,民主在进步,思想在进步,政治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国家在进步——归根结底:人在进步!

6.

毋忘国耻!知耻而后勇。纪念五四,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此。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不朽!

2009年1月于北京平安里弃疾斋

后记

在历史面前,我愿意做一个思想者

我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来到天安门广场了。写完《五四运动画传》,我骑上自行车又来到了这里。从平安里的家中出发.沿着平安大道一直向东.在北河沿大街右拐,再向南来到五四大街,经过红楼,经过箭杆胡同,一直向南,来到长安街,再西行,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每次站在这里,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好想发自肺腑地大喊一声:中国万岁!

往事并不如烟。9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已经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五四运动的伟大精神,已经如血液一样流淌在一代代爱国青年的心中。五四运动如诗如歌的光辉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为一个后来考,我在这画卷面前瞻仰,沉思,追寻,心潮澎湃。9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太长,但对个体的生命来说却不算太短。穿越时空,在天安门广场,我似乎仍能感受到五四的脉搏和体温——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想用心中最美的文字,来描绘五四运动这伟大的画卷,从历史的细节中发掘时代精神,集中五四运动的图片、漫画、口号、传单、对联、纪念章、图书以及五四期刊、社团等历史元素,再现五四运动这段人们知道但并不完全知道的历史,理性地将五四时代的那些人和事完整生动地还原到历史的现场——这也是本书叫《五四运动画传》的原因。而这些历史资料是从90年前五四时代的人物们发表的信件、文章和回忆录,以及历史学家、作家和编辑们至少在30年前发表的文章和著作中汲取的。就像任何一个对探究历史感兴趣的人一样,我要感谢先人和前辈们用辛勤劳动给我们留下的历史作品。

此时此刻,21世纪的我已经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现场,见证历史,也告诉未来。站在天安门广场,想想自己为《五四运动画传》这本书爬格子的日日夜夜,我的心中忽然有了诗的灵感和歌的旋律——

伟大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和太阳一起飘扬,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我们中国人宽阔的胸膛,

东边的国家博物馆,那里的宝藏比爷爷的故事古老,比奶奶的童谣悠长;

西边的人民大会堂,是兄弟姐妹当家作主行使权力的地方;

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挺直了炎黄子孙的脊梁。

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金星闪耀的国徽上有我老家的麦穗和高粱,

中国人说到做到,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

天安门是中国的心脏,人民在这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团结是力量,

大中华国泰民安,没有什么幸福不能共享。

来到天安门广场,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

总忘不了毛主席他老人家那慈祥的目光;

离开天安门广场,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

我的中国心永远和五星红旗在一起飘扬。

在历史面前,我愿意做一个思想者。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希望《五四运动画传》是我思想开放的花朵,纪念伟大的五四,献给伟大的祖国。

丁晓平

2008年12月于北京西皇城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丁晓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7375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1.10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6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