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刘光启自述(眼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口述史”的方法,通过几位鉴定专家对自己从事文物征集、鉴定与研究生涯的回顾,以及对天津传统古玩业点点滴滴的忆旧,讲述其经历、经验、感受与研究成果,直观地“回到现场”,感性地介绍文物鉴定中一些看似细小、实则关键的知识,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可资学习、继承、掌握、相传的工具,读来亲切、生动,易于把握,对传授文物鉴定经验、普及文物知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内容推荐

本书采取口述史的方法编写而成。凭着专家丰富的经历、经验和研究成果,本书给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文物鉴定的视角。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能够从这些细节中,探寻和传承从事文物征集、鉴定、研究值得借鉴和掌握的要点,也能学习到老一辈文博工作者刻苦、敬业的精神。

目录

一、鉴光阁学艺

二、“金石山房”与稀世珍宝

三、考验眼力——面对王时敏的《云峰树色》

四、王羲之《干呕帖》失而复得

五、从“废品"中抢救的稀世珍宝——《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李唐《濠梁秋水图》考证

七、查抄文物中的珍宝——《葛洪徙居图》

八、杨维桢《梦游海棠城记》沉浮记

九、文徵明手卷精品《林榭煎茶图》鉴定

十、曾在收藏家手中的王鉴《云壑松荫》

十一、“虞山派"领袖王晕——从鉴定他的《山水册页》与《云山竞秀图》谈起

十二、“御书画图留与人看"的王原祁——从王原祁《山水册页》谈起

十三、刘墉书法漫议

十四、历史画中记载的地震

十五、写经及其鉴定

十六、明清书画的收藏和著录

十七、书画鉴定经验谈

附录

一、谈明义书札与曹寅墨迹——介绍几件与《红楼梦》作者相关的书画资料

二、一部展示民国书画多姿多彩的长卷——读《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溥心畲等书画合璧册》

三、书画鉴定漫谈——在天津市“文化大讲坛”的演讲

后记

试读章节

鉴定书画实践经验很重要。北京有一个朋友,拿来几件作品请我看,说是李白、苏轼的作品,我一看外表,就说你不用打开了,都是假的。他说你还没有看,怎知道是假的。其实,书画本身对我已经形成了职业性的条件反射,只看外表就知道这个李白的作品是北京“清妙斋”捌饬的。什么是“清妙斋”,这就是经验了。我早年在北京琉璃厂学徒,有一个字号叫“清妙斋”,专门捌饬三国、六朝,连仓颉造字都有,他倒饬完了以后专门卖给美国人,有钱的中国人也买了不少。所以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一看这个东西,不用看了,为什么?“清妙”就成了这种假画的代号了。再说苏轼那件,它是北京地安门货。什么叫地安门货?就是北京“后门”,光绪年间北京有一个“如意馆”,是专门画画的。宣统即位以后,如意馆就有名无实了,宣统出官以后,这些画画的就失业了,失业后在北京地安门组织了一批画家,专门画假画,画宫廷的假画。它的代号就是后门。北京的假画,清妙斋、琉璃厂、李铁拐斜街、王广福斜街、前门大街等等,这些地方的假画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如果你不是搞书画鉴定的,你是看不懂的。为什么?看了以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搞这个的,一看这些东西就知道是假的。

自古以来假的就特别多,看这些东西,单纯从一个方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拿我来说,从小学这个东西,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背,背熟了还不行,每一个画家,有他的早年、中年、晚年,他在一生里临过多少帖,画过多少画,他的师承关系怎么回事,你都要了解。近代的画家,也是同样。齐白石大家都知道,他的画一般来说,也不是很容易看得懂的。齐白石早年的书法学何绍基,何绍基的书法在湖南影响特别大。齐白石作诗是学王壬秋,到后来自己会作诗了以后,他从一个画像的画匠,慢慢地变为一个画家,到后来画山水、人物、花卉、草虫。这个时期他画古人八大,画了很多年后,又画工笔,画过郎世宁等,中年以后,他又学金农。清代有一个扬州八家,金农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金石家、篆刻家、诗人、也是个书法家、画家。齐白石受他的影响最大,但只限于中年。到了晚年以后,齐白石的画放纵,又加了很多的东西,是明代的徐天池、陈白阳,书法学唐朝的李邕,书法变了,到了最后我们看他书法的时候,就是看他老年的书法、绘画里面包括哪些因素。你要是不明白这些因素,你就看不懂齐白石,他历经的这些人在他的书法绘画里面都有,只不过是个量的问题。你绝不能说他到了晚年写的李邕我没有看到何绍基的味道,那不行,仍然有,只不过是个量。他的中年时期,写何的味还是挺足的。

搞假画的人有一个心理,就一个字“像”,只要像就可以了,但在假画里一个画家的全貌,不可能都反映出来。

辽宁省博物馆藏的一件标为宋代何浩画的手卷《万壑秋涛图》,我们知道宋代有一个何浩,明代也有一个何浩,宋代人写字、画画,它的时代风格与明代是不一样的,写款的款式和明代也是不一样的。在我们鉴定这件东西时,怎么看怎么是明代中期江夏派,与宋代的何浩在气质、款式、画风、写法上都不一样。正看的时候,在这幅画的压脚上有一方图章,叫“五羊东溟之书”,五羊指的是广州,东溟就是广东,而明代的何浩恰是广东人,再一查广东的书,这是广东的何浩,这一方图章证明就是广东的何浩,和宋代的何浩一点关系也没有,赶紧改过来。这就叫鉴定,你改是要有依据的。这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刘九庵先生的讲述,对我们都有很深的启示。

关于实践,我还想讲一下,在古玩行有一个词叫“捡漏”,但关键是看你怎么“捡”。我这一辈子就“捡”了不少,很多都人藏了天津博物馆。我讲一个故事,“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工厂,我到那搞接收,干了一天之后,晚上找个地方方便方便,农村的厕所周围插的都是秫秸秆,在秫秸秆缝隙插着一个小卷,很小。这就是职业性的条件反射,用他们的话来说,这老头有神经病,的确还真是有点病。抽出这个卷,打开一看,竟是六朝写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再一看每个字像小指甲盖大小。回去以后,我给它定为六朝时期的六十华严本,这件东西一直到现在都特别珍贵,类似的东西在“文化大革命”时捡得挺多的。现在关键就是你看见了这件东西,你认识不认识。

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组织天津市的集体大鉴定,都是一些市民找我看,有一个女同志从书包里拿出来一个木头夹子让我看,是清代刘石庵的作品,我给她估了六万。就是说这些东西在你们不注意的情况下,有很多是宝贝。我讲这个的言外之意,是你们看到这些东西以后,不要轻易把它如何如何,看一件东西不是一时就能看好、看懂的,需要多方印证,需要你自己悟。不悟,很多道理你不明白。比如说,元代有倪云林,他晚年的时候画山水都是平原景,枯干,是文人画。历史书上说,他没有离开五代南唐画家董源、巨然的风格,你拿董、巨的东西和他对号,对不上。你认为他不像董巨,不对,它里面有一个空间,空间里面是怎么变的,你必须得见东西,你不见东西,不知道空间里面包括哪些东西,看一件东西就看不懂。再有一点,我们常说谁的字是写谁的,写颜的,写欧的等等,但是写颜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写颜的很多,但没有一样的。这里面就值得琢磨,天津市写颜的也不少,比如华世奎也是写颜的,这里面琢磨什么呐?颜鲁公活了七十七,它给我们留下来的碑帖很多,是颜鲁公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写出来的,字也不是一个面貌。写颜鲁公,要认清是写的哪个年龄段的颜鲁公。明代的董其昌基本上是写颜的,他是写的经味颜鲁公。

P141-143

序言

本书采取口述史的方法编写而成。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讲:“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一般而言,口述史是亲历者叙述的历史。“叙述”包括口述和笔述,即由访谈者以录音的形式采访当事人为主,兼顾当事人的“笔述”资料,在此基础上由执笔者从语言形式到内容再行加工,从而形成口述史著述。这种著述是经历、经验层面的知识和学术研究历程与成果的综合反映。

口述史的两个核心和要点是:记忆和诠释。从文物鉴定来说,记忆可以理解为从事文物鉴定生涯中留下的记忆;诠释则是对鉴定文物过程的理性叙述。鉴于文物鉴定是一门独特的学科,编写这部书采取口述史的方法,对每位专家来说,既能体现他们从事这项专业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更能体现他们自身的独特方法和视角。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叙述性、客观性、真实性,保持原始质朴的“口述”语言。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则采取了口述和必要的笔述相结合方法,从而达到和保持整个篇章结构的连贯。凭着专家丰富的经历、经验和研究成果,给读者提供更多了解文物鉴定的视角。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专家许多经验的东西往往寓于个人叙述的细节中。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能够从这些细节中,探寻和传承从事文物征集、鉴定、研究值得借鉴和掌握的要点,学习老一辈文博工作者刻苦、敬业的精神,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李家璘

2009年10月

后记

接受为天津市几位现任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编书的任务后,我们即组织天津文博院研究部人员确定以“口述史”的方法,着手按照“口述史”的规范,拟订访谈内容,与专家达成共识,然后展开访谈——录音记录一一形成文字——后期整理,并将主动性与互动性寓于其中,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初稿完成后,我们交由天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陈益民先生审阅。他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的修改意见。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天津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口述丛书第一批四本终于出版。

原天津市文化(文物)局局长(现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成其圣、副局长张志首提这一课题,并给予了具体指导与支持。成其圣为本丛书撰写了序言。局计财处处长侯玉贤积极筹措经费,予以资助。张慈生、刘光启、云希正、田俊荣等专家给予了全力配合。陈骧龙、郭鸿林、李凯等专家对初稿进行了审阅,并作了许多订正。天津博物馆办公室、书画部、器物部、图像信息中心等给予了热情协助。天津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丛书由田毓芬、韩瑞丽访谈、整理、编写,李家磷统稿。文物摄影李国强、刘士刚、贾凡。OCR文字扫描识别贺培姗。编务杨秉强。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丛书的编写难免存有缺憾,敬请诸方家指正。

编者

2009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刘光启自述(眼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天津文博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3966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2.052
丛书名
印张 4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1
17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