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2日,四川龙门山地带发生8级大地震。山川动摇,人伦骤变。刹那间震撼了四面八方和各色人群,包括原本清净的校园书生。
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难忘的时刻,一本特别的文集。这便是本次“文学人类学救灾工作组”的行动成果,也是大地震留在我们生命之中的永恒记忆。整个行动时间不长,需要感谢的机构和个人很多很多,但最应该感谢的,是工作组每一位冒着危险参与行动的志愿者。
图书 | 灾难与人文关怀--汶川地震的文学人类学纪实/文学与人类学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08年2月12日,四川龙门山地带发生8级大地震。山川动摇,人伦骤变。刹那间震撼了四面八方和各色人群,包括原本清净的校园书生。 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个难忘的时刻,一本特别的文集。这便是本次“文学人类学救灾工作组”的行动成果,也是大地震留在我们生命之中的永恒记忆。整个行动时间不长,需要感谢的机构和个人很多很多,但最应该感谢的,是工作组每一位冒着危险参与行动的志愿者。 目录 前言 上编 第一种在场:沉重与敬畏 家庭与社会 一个成都人的一天:“5·12”实录 大地震中母亲的记录 知识分子的震灾反应——震灾中朋友间的通信和交谈 救疗与关怀 特殊救疗——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救疗之片断 我们如何为孩子建造心灵堡垒 灾难与援助 本土化与国际化:地震灾区三个NGO组织的经验与启示 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 中编 第二种在场:从关怀到反思 国家与族群 灾难与仪式:国殇日之民族志 灾民安置与社群重建——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安置点6月4曰实地调查与思考 灾难中的“国族”与“族群” 传统与现代 灾难与媒介社会——来自成都的传播民族志 灾难时期的流行话语 灾难与异象——对科学主义的反思 灾难中的他人与自我——汶川地震中的利他行为与道德审思 遗产、生态与旅游 灾难与民族村落——以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为例 灾难与生态文明 灾难中的人与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理念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失与得 灾难与遗产 灾难与旅游 下编 第三种在场:声音、对话与视角 演讲 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一 灾难与人类——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二 访谈 抗震救灾的文学人类学参与——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问答录 灾难中的“80后”、“90后”——谈“5·12”地震时期的流行话语 对话 面对天灾,守护天良——“5·12”大地震川籍学者圆桌对话 视角 第三方视角 特别后续 “5·12”汶川大地震对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川渝两地大学生专项考察正式启动 震后半年祭——回访桃坪羌寨实录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灾难与人文关怀--汶川地震的文学人类学纪实/文学与人类学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新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4434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92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0 |
丛书名 | |
印张 | 15.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11 |
宽 | 148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