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虫的故事(神奇的昆虫家族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春天的某个时候,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田园景象!如今的人们似乎离它越来越远了,曾几何时,田野草丛中,蝈蝈在清脆悦耳地鸣叫;夏日正午里、蝉在树梢欢歌;懒洋洋的夜里,秋虫在此起彼伏地合唱;勤劳的小蚂蚁,列队在榕树下行进;而忙碌不已的蜜蜂,则于花丛中翻飞起舞……

在我们的记中,残存着这令人迷醉的纯美。你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重新走进昆虫的世界,从这本《昆虫的故事》里,去体验世间最完美的生活瞬间!

内容推荐

在动物学发展的早期,有些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户外,他们观察飞鸟、昆虫及其他田野和森林中动物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对他们来说,大自然就是灵感和快乐的源泉。

在我们的记中,残存着这令人迷醉的纯美。你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特别是让我们的孩子,重新走进昆虫的世界,从这本《昆虫的故事》里,去体验世间最完美的生活瞬间!

目录

第1章 蚱蜢

第2章 蚱蜢的堂表亲

第3章 蟑螂及其他古老的昆虫

第4章 生存方式

第5章 白蚁

第6章 蚜

第7章 周期蝉

第8章 昆虫的蜕变

第9章 毛虫与蛾

第10章 蚊子与苍蝇

试读章节

春天的某个时候(或迟或早要视纬度和节令而定),田野上、草坪中、花园里,突然冒出了大量的小蚱蜢。对了,那些滑稽可笑的小家伙就是它们(图1),大大的脑袋,没有翅膀,强壮的后腿。它们以新鲜嫩草为食,轻盈地从这里跳到那里,就好像它们的存在完全不涉及生命的奥秘,它们也毫不操心自己为啥会在这里、如何来到这里、从什么地方来到这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眼下我们能给出明确答案的,只有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在这个季节近距离地搜寻地面,就有可能看到,那些明显没有母亲的蚱蜢幼虫,就是从泥土本身诞生到这个有形世界中来的。一位远古时期的大自然研究者,对于这样的认识应该会心满意足——于是他宣布,蚱蜢,是从泥土中的物质自然繁殖出来的,公众当然会相信他,打这以后再也不会支持相反的观点。然而,接下来就到了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某位博物学家成功地推翻了这种观念,并在它的位置上确立了这样一种学说:每只蚱蜢都来自一颗卵。这也是我们至今所抱持的信条,我们必须找到蚱蜢的卵。

打算研究蚱蜢的昆虫学家发现,从头一年开始研究要更容易些;他不再在春天筛选泥土去寻找孵化幼虫的卵,而是在秋天观察成虫,并在田野上或笼子里安装适当的装置,以获得雌虫刚刚产下的卵。然后,他就能在实验室里密切注视虫卵孵化的过程,准确观察幼虫羽化的细节。好了,让我们翻开日历,注意一下最后一季成年蚱蜢在8月和9月都干了些啥。

无论如何,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昆虫是蚱蜢,或者说,我们把什么昆虫命名为蚱蜢:因为,很不幸,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国家并不总是表示同一种事物,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也并不总是用于同一种事物。“蚱蜢”这个名词,恰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国家,人们都把蚱蜢叫做“蝗虫”,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咱们美国人把蝗虫叫做“蚱蜢”,因为,我们当然要把命名的优先权恭让给欧洲国家的习惯用法。因此,当你读到“蝗灾”的时候,你必须理解为“蚱蜢”。但是,一群“十七年蝗虫”,则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昆虫,它们既不是蝗虫,也不是蚱蜢——准确地说,那是“蝉”。在我们通行的博物学习惯用语中,所有这些名称混乱,以及其他形式的张冠李戴,多半可以把账都算到美国早期殖民者的头上,他们总是把自己在国内熟悉的动物名称,安放到他们在新大陆遇到的动物身上。而身边又没有动物学家指导,所以他们认错了许多动物。科学家们曾试图为所有生物创立一套国际通用的名称,从而使命名的问题情况变得更好一些,但他们使用的名称都是拉丁文,或者是拉丁化的希腊文,在日常应用中很少行得通。

现在,我们知道了,蚱蜢就是蝗虫,惟一需要说明的是:真正的蝗虫,是外形像蚱蜢、长着短角(或者叫“触角”)的任何昆虫(参见卷首插图)。而那些形状相似、长着细长触角的昆虫,要么是蝈蝈(参见图23、24),要么是蟋蟀家族的成员(参见图39)。如果你乐意搜集并研究几种蝗虫标本的话(接下来我们还是叫它蚱蜢吧),你可以观察到,有些蚱蜢,其身体的尾部呈平滑的圆形,而另一些蚱蜢的尾部则有4个角状的叉尖。第一种是雄性(图2A),第二种是雌性(图2B),这个我们暂且不去管它。

无论哪种生物,都是在本能的驱使下去干活,这是大自然的规定之一,而为了干活,造物主便给它装备了合适的工具。在任何情况下,它的工具总是身体的某个部位(除非它是人),前爪后腿之类。雌性蚱蜢的角状叉尖,构成了一个挖掘工具,它就是用这个工具在地面上打洞,然后把它的卵产在洞里面。生物学家们把这个器官叫做产卵器(ovipositor)。图2B显示了蚱蜢产卵器的一般形态,叉尖短而粗,上面一对叉尖的尖端向上弯曲,下面一对则向下弯曲。

当雌蚱蜢准备产下一批卵的时候,它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这个地点几乎可以是开阔田野上阳光充足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它的产卵器能刺入土壤就行,然后,它把产卵器的顶部插入地面,4个叉尖紧紧地闭合。当叉尖完全进入地面之后,它们多半会展开,以便向外挤压泥土,因为这一钻孔过程不用把碎土带到地表上。渐渐地,蚱蜢的尾部就越陷越深,直到整个尾部完全埋入了地下(图3)。

至此,产卵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输出管从装满成熟虫卵的卵巢管伸出,在产卵器的正下方和两个下叉尖的根部之间打开,就这样,当上、下叉尖分开的时候,虫卵就从两者之间的通道中排出。在虫卵被放置到洞底的同时,冒着泡沫的胶状物质从蚱蜢的身体中流出来,把虫卵覆盖。这种胶状物质干燥后便会在虫卵的周围变硬,但不会凝成固体的硬块,因为它的多泡特性给它留下了大量的孔洞,就像海绵一样,为虫卵和孵化时的幼虫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呼吸空气。当这层覆盖物还很新鲜、富有粘性的时候,泥土的微粒就会粘附在它的表面上,给这团卵块裹上了一层精巧的颗粒状外壳(图4)。每个卵荚中虫卵的数量大不相同,有些卵荚里只有寥寥几个,而有的卵荚里则多达150个。每一个雌蚱蜢还会产下几批虫卵,每一批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洞穴和卵荚中,直到它的卵全部排尽。有几种蚱蜢很有规律地把虫卵排列在卵荚中,而有的蚱蜢则胡乱塞满拉倒。P2-5

序言

在动物学发展的早期,有些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耗在了户外,他们观察飞鸟、昆虫及其他田野和森林中动物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对他们来说,大自然就是灵感和快乐的源泉。对大自然的展现,被视为理所当然,再怎么精细也不会受到质疑。人的心智能够接受外在现象,乃是因为真相可以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因为语言是很久以前发明出来的,那时候人们还不曾为事实而大费周折——这些早期作家中,有的人直接从大自然中得到灵感,给我们留下了令人愉快的文献著作,这些都是基于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所作的观察和思考。公众很喜欢阅读这些人的作品,这是因为他们以引人入胜的方式、用人人能懂的语言讲述妙趣横生的事物。

同时,还有一类自然研究者,他们并不特别关心动物干什么,但他们很想知道它们是如何被造出来的。这些异教的信徒们总是透过显微镜看事物;他们解剖各种各样的动物,为的是认识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其结构关系。但他们发现,动物内部有许多东西从未被命名过,于是乎,他们为这些东西杜撰了一些名字。当他们的大作出版的时候,公众根本就没法阅读,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古怪陌生的词汇。此外,由于大自然通常不会为自己深藏不露的作品修饰润色,所以,这些解剖学家没法以户外博物学家们所能采用的那种方式、用描述性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著作的吸引力。因此,这些结构研究者从未受到过读者的青睐,他们的作品被指责为枯燥乏味、冗长沉闷。

然后,又来了另一帮爱刨根问底的聪明家伙。这一学派的成员,对于动物干什么,或者它们是如何被造出来的,都看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的努力投入到了发现动物工作的奥秘上。他们为了测量动物肌肉的力量,为了测试存在于动物神经中的力的特性,而发明了五花八门的器械;他们分析它们的食物和它们的组织;他们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实验,为的是揭示动物行为的原因。这一学科分支的工作者,必须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具备相当深厚的根基;因此,他们或多或少要用这些学科的语言来写作,用化学和数学公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公众来说,他们的著作晦涩难懂。更有甚者,他们的陈述常常与人们的先入之见相龃龉,因为先入之见总是在无知之中形成的,而公众则普遍不喜欢这类新鲜事物——他们总是把自己继承来的观点视若珍宝。

因此,旧时的博物学家依然受到人们的崇敬,这是他们应得的。那些自称为“大自然热爱者”的人,依然喜欢把实验室里的工作者贬低为一个邪恶的存在,认为他们取消了大自然中的美,他们摧毁了人的灵魂。一个现代守旧派作家,可以兜售他的坛坛罐罐,但当自己的胃或神经出了什么毛病的时候,或者当他的植物或动物受到疾病攻击的时候,正是实验室科学家的知识,帮上了他的大忙。

大自然的特殊真相,必须在实验室中找出,其理由是:在田野里有太多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实验室里的博物学家竭力理清户外环境中的混乱成分,把影响动物的生活和行为的不同因素分离开来,为的是在他们努力确定每种因素各自的价值时能够确知他们正在处理的究竟是什么。通过创造一组人工环境,在其中每一种因素中只允许一种自然因素同时起作用,经过反复实验之后,他们就能够正确地观察出:由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究竟是什么。

就表面意义而言,自然研究可以是愉快有趣的。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学会从更深的层面洞察周围其他生物的生活。比如,昆虫并不是什么新奇玩意儿;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动物,同样都受到物质世界中普遍规律的约束,这些规律规定:每一种活着的事物,都必须依靠遵守那些让生命成为可能的基本原则而生活。我们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我们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去服从那些由物质特性所订立的条件。  很多诚实的人都发现,相信进化论并不容易。他们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他们注意到了不同生物类型之间结构上的差异,却没有看到功能上的同一,而功能正是生命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基础。因此他们不懂得:进化,意味着不同生命形态彼此之间渐进的结构趋异;这种趋异,起因于每种生物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而采用并加以完善的不同生活方式。人与昆虫,代表了动物进化中分歧最大的两条路线的极端,由于我们之间在结构上差异很大,功能同一的联结就变得更加明显。因此,对昆虫的研究,就其帮助我们掌握生命的基本原则而言,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有些作者似乎认为,作品的惟一目的就是被读。这就像声称食物的惟一目的就是被吃一样合情合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读者诸君将得到一份昆虫学菜单,其中,我们首先给予关注的,是营养价值的考量,以及平衡膳食的需求。然而,作为对美味可口的妥协,我们也尽可能地摘掉那些味道不佳的技术术语,做出这一努力,乃是为了避免文学烹调的纯科学风格,这种风格禁止使用所有旨在让食物膨胀的那些配料,不过,如果调配得当的话,它将会大大有助于消化。

R.E.斯诺德格拉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虫的故事(神奇的昆虫家族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埃文斯·斯诺德格拉斯
译者 秦传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637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6-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