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毛泽东学口才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历史巨人,毛泽东的口才非常杰出,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一生指导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中国革命建设往往是通过他巨人之口实现的,为能恰当地表情达意,他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雷霆万钧的反击,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说,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幽默、亲切热情的谈话。他说话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群众熟知的口语俗语,有典雅的文言,有时庄重严肃,有时诙谐幽默,可谓妙语连篇,高论纷呈。毛泽东的口中出来的锦囊佳句,字字珠玑,闪烁着智慧光芒,又体现着高超的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毛泽东口才艺术的魅力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他在伟大的人生中为人们展现了幽默风趣、含蓄诙谐、朴实通俗、诗意激情、隽永哲理、生动形象以及广征博引的说话艺术,他的口才不仅达到了一个一般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而且为人们提高说话水平提供了方法论的技巧。无论是一位领导还是一位普通人,都可以从毛泽东高超的说话魅力中获得启迪,受到教益。

内容推荐

毛泽东语言的魅力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展现出幽默风趣、含蓄诙谐、朴实通俗、诗意激情、隽永哲理,让人折服。

毛泽东一生指导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为能恰当地表情达意,他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锋芒毕露的反击,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说,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幽默、亲切热情的谈话。他的口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广征博引,既闪烁着智慧光芒,又体现着高超的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目录

第一章 说话看对象

 1.说话要看对象/003

 2.说话要区分话题/007

 3.说话要区别人群/011

 4.说话要顾及场合/013

 5.说话要看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经历/018

第二章 情真意诚

 1.说真话讲实话是真情流露的基础/024

 2.以旧称待故人表露真挚情谊/029

 3.以敬情待元老长者/032

 4.平等话语待卫士/037

 5.暖人心语待战友/040

 6.始终以学生情怀待恩师/043

 7.慈父之情待子女/045

第三章 平易近人

 1.初次见面热谈姓名/050

 2.与人见面聊聊家乡/054

 3.谈谈双方的共同点/057

 4.再次见面仍然记得你/060

 5.日常生活中自然随便/063

 6.虚怀若谷/065

第四章 豪迈奔放

 1.以滔滔之口抒发远大志向/072

 2.以豪迈的语言鼓舞人心/075

 3.以大无畏的口才藐视反动派/078

 4.用乐观的语言对待困难与危险/082

第五章 委婉含蓄

 1.含而不吐/088

 2.旁敲侧击/090

 3.点而不破/094

 4.言轻意重/095

 5.巧妙含蓄一语双关/096

 6.试探真实情况/098

 7.含蓄传递信息/102

 8.含蓄表达对他人的要求/106

第六章 幽默风趣

 1.借姓名而幽默/112

 2.以生活小事而幽默/114

 3.借用典故而幽默/118

 4.以比喻反衬等修辞而幽默/120

 5.活用词句而幽默/123

第七章 通俗易懂

 1.平常话语谈生活常理/128

 2.举重若轻解决问题/130

 3.生活中也讲俗语俗话/133

 4.用通俗的语言作解释讲道理/138

 5.用易懂故事明深奥的道理/140

 6.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俗语/141

 7.举例子打比喻生动具体教育人、说服人/145

 8.话语具体语意明确/148

第八章 真诚赞美

 1.赞美要建立事实之上/155

 2.赞美要抓住要点/157

 3.赞美要真诚/158

 4.间接赞美巧表己意/162

 5.活用旧词语以表情怀/163

 6.巧引诗句赞扬他人/167

 7.以比喻表达赞誉/168

 8.以委婉达赞意/170

 9.以挽联赞其人/172

第九章 辛辣讽刺

 1.以反语进行讽刺/178

 2.幽默之中见讽刺/183

 3.引用对联形象讽刺/187

 4.运用比喻生动讽刺/188

第十章 轻松自嘲

 1.以自嘲而自谦/194

 2.以自嘲鞭挞邪恶/196

 3.以自嘲而委婉拒绝/197

 4.以自嘲增添情趣/199

第十一章 敢于拒绝

 1.避实就虚以拒绝/202

 2.说理诱导以拒绝/205

 3.“请君人瓮”以拒绝/206

 4.明确表示以拒绝/208

 5.严词拒绝霸权要求/213

第十二章 诚恳道歉

 1.诚恳致歉意/220

 2.及时道歉化除芥蒂/222

 3.承担责任主动道歉/224

 4.道歉要讲究方法/226

 5.道歉的语言要有利于修补和增进感情/229

第十三章 活用比喻

 1.以比喻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234

 2.以比喻自谦/236

 3.以比喻讲道理/237

 4.以比喻表达感情/238

 5.以比喻处理同志关系/240

 6.以比喻警醒人/242

 7.以比喻活跃气氛/243

 8.以比喻舌战对手/246

 9.比喻要贴切/247

 10.比喻要富有创造性/248

 11.比喻要来自生活之中/249

 12.因时因地设喻/251

第十四章 巧用典故

 1.以典故教育群众/256

 2.以典故说明工作策略/259

 3.以典故寻求经验教训/263

 4.以典故说明道理/266

 5.以典故启发子女/267

 6.以典故进行讽刺/269

 7.以典故宣扬优秀传统/271

 8.以典故增加情趣/273

 9.典故要活用/274

 10.典故要今用/275

 11.典故要新用/278

第十五章 善用对比

 1.以对比来突出特点/282

 2.以对比来表明自己的观点/286

 3.以对比来表变化/288

 4.以对比来说明道理/290

 5.对比增强说服力/292

第十六章 讲究逻辑

 1.活用概念巧释妙解/296

 2.运用判断论证紧密/300

 3.严密地推理/303

第十七章 巧妙反驳

 1.先假设再驳斥/308

 2.事理俱佳巧妙反驳/310

 3.声声激问气势磅礴/311

 4.揭露矛盾不攻自破/312

 5.曲折起伏巧而理至/313

第十八章 力求准确有趣

 1.准确、精练引用得体/316

 2.发掘趣味/317

 3.巧卖关子/319

 4.居要引证增色扬威/321

试读章节

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话说得好不好,说话人是否有口才,不仅要看话语是不是恰到好处表达了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尤其要看别人能不能够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如果说的话别人听不懂,或者压根儿不想听,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说话要看对象。

毛泽东出身农村,来自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长期的农村根据地斗争中,他养成了说话看对象的习惯。例如对待农民,他就会常常利用拉家常、叙农事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群众疾苦,体察民情,与群众打成一片。

1953年6月28日,毛泽东到了北京市郊区鱼池村视察,他走访的第一家,就是解放前给有钱人看坟的张振的家。当时张振的妻子那淑贞正怀孕,一听说毛泽东来她家做客,哪顾得收拾,一手抱个娃娃奔出院子,抬头一看,毛泽东刚好正迎面走来。见到她,毛泽东风趣地说:“嗬,大嫂你真行,一边一个,中间还一个。”这诙谐的语言把周围的人都逗笑了。

一走进院里,毛泽东就问寒问暖,他摸着院子里晾的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问,冬天盖这样的被子薄不薄?又走进屋里问,冬天烧炕不烧炕?还问家里几口人?都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小孩子上学没有?庄稼长得好不好?当问到粮食够吃不够吃时,张振如实回答:“过去吃野菜,现在有吃的啦,不过还不大好,荒月还要吃些白菜团子。”

毛泽东点点头,安慰他说:“不用急,生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领袖,在人们心目中,那是只能在屏幕上见到的,即使他真的走到人们中间来,人们也往往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或都敬而远之,或者虽在一起,也总觉得局促不安,但毛泽东深知群众的心理,说话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区别对象,有的放矢,对乡亲拉家常,因此效果很好。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常常一声“大哥”,一声“大嫂”,一句地方话,一句知心话,就能使人感到平易、亲切、温暖,气氛立即就活跃起来。

与乡亲拉家常,毛泽东对不同的人也擅长说不同的话,既讲究话语的形式与自己和对方的身份相符,既得体又恰当,更把自己与乡亲的距离拉近了。

1954年,毛泽东北戴河住室的客厅里,坐着来自湖南的三个年轻人,他们都是县供销合作社的干部,一个叫毛继生,20多岁,身材单瘦,粗眉大眼,另外两人叫邹祖培、庞菊中。

毛泽东亲切地向客人们打听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的情况,可是,局面很尴尬。毛继生坐在一张藤椅上,两腿并得铁紧,两手紧紧放在膝盖上,一动也不动。邹祖培和庞菊中,虽然都是韶山的老地下党员,这时也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坐在他们三人的对面,问一句,答一句,气氛很不活跃。

本来,他们是来北京参加全国供销社工作会议的。到了北京,见了世面,还想见见毛主席,于是三人合计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想不到会议一散,他们的愿望果然被毛主席同意了,一辆小轿车就把他们拉到了中南海。此时此刻,三个人也在不约而同地埋怨自己:“没有用,讲见毛主席,劲头那样大,如今真的见到了,有话讲不出。”

毛泽东探测着大家的神情,然后与他们拉起了家常,他总把目光注视着年轻人毛继生,用十分纯熟的韶山话亲热地朝他问道:“冲里那两棵大枞树,还在不?”

毛继生知道,毛主席说的枞树,就是那两棵长在韶山毛主席旧居下面的大枞树。

“一棵早两年死了,一棵还在,如今长到咯样大了。”毛继生回答说,同时两手做了个全抱的姿势。

他自己也纳闷,手还没放下,情绪却顿时好多了,于是反问:“主席,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记得这两棵大枞树?”  毛泽东神秘地笑笑,风趣地说:“讲起那两棵树呀,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哪,哪有不记得的?”

接着,毛泽东给他们讲了小时候的一段故事。说一个爱树如命的女主人邹四阿婆,屋旁种着不少枇杷树、梅子树、桃子树,管理很严,孩子虽然眼馋,但不敢“轻举妄动”。一天,毛泽东和几个伙伴下课后去偷果子,被邹四阿婆发现了,她挥动着一根长长的、软青皮竹竿,把他们从树上轰下来紧追不舍。她一面追,一面喊着:“好呀,石三伢子(毛泽东的乳名),你充头领,我就先逮住你!”毛泽东先是纵身跳进一条土沟里,后又翻出沟外,爬到高高的枞树上,笑着、喘着冲邹四阿婆做鬼脸儿,弄得邹四阿婆无可奈何,只好骂骂咧咧地走了。

听着毛主席用一口家乡话,讲述小时候的故事,客厅内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起来,欢声笑语亲如一家。

午饭时,毛泽东又把孩子们叫出来认识客人,还让孩子叫毛继生为“叔公”。毛继生涨红着脸,一面摆手,一面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毛泽东说:“敬老尊贤还是要的,受了,受了。”

亲切的乡俗,真切的民风,纯正的家乡话,使拘谨的气氛、尴尬的局面一扫而光。这正是毛泽东因人而异说话方法的结果。

临行时,三个人激动地同毛泽东一一握手,说:“主席已经有二十六七年没有回去了,现在家乡人民生活好了,都念着您,欢迎您回去看看呢!”

P3-5

序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能力。人们利用它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传播信息,进行工作,维持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在日常生活中,会说话可以使忧郁的人笑起来,不会说话常使娴静的人也可能跳将起来。

说话艺术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一位历史巨人,毛泽东的口才非常杰出,令人叹为观止。

毛泽东一生指导波澜壮阔、艰巨复杂的中国革命建设往往是通过他巨人之口实现的,为能恰当地表情达意,他有时进行鞭辟入里、雷霆万钧的反击,有时发表鼓舞人心、雄辩有力的演说,有时吟诵瑰丽磅礴、浪漫豪放的诗句,有时进行含蓄幽默、亲切热情的谈话。他说话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群众熟知的口语俗语,有典雅的文言,有时庄重严肃,有时诙谐幽默,可谓妙语连篇,高论纷呈。毛泽东的口中出来的锦囊佳句,字字珠玑,闪烁着智慧光芒,又体现着高超的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毛泽东口才艺术的魅力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他在伟大的人生中为人们展现了幽默风趣、含蓄诙谐、朴实通俗、诗意激情、隽永哲理、生动形象以及广征博引的说话艺术,他的口才不仅达到了一个一般人难以超越的高度,而且为人们提高说话水平提供了方法论的技巧。无论是一位领导还是一位普通人,都可以从毛泽东高超的说话魅力中获得启迪,受到教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毛泽东学口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冠任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117259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7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