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
内容
编辑推荐

行进式追踪采访震中人物命运一周年发展轨迹,深度全景展现汶川大地震,凸显在巨大灾难面前人性的呐喊。历史不会忘记昨天的你,不会忘记彻夜泪流的你,不会忘记内心激荡的_你,不会忘记灵魂涤荡的你,今天,请在书中寻找你爱的痕迹……

内容推荐

《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一书,是对汶川特大地震的全景梳理。本书数十位记者历经半年多的采访,获得了关于汶川地震的大量珍贵材料。全书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再现了从抢险救援到家园重建这段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图景,真实记录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历史面貌,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图书。

目录

第1章 汶川前传/001

第2章 破碎与坚强/011

14时28分的下一秒/012

情惊中南海/018

危情都江堰/022

探险震中/026

成都惊魂/031

总理的无眠夜/037

女兵的魔鬼之旅/045

北川劫难/049

北川紧急呼救/055

转移!转移!/061

汶川生命线/066

第3章 震中!震中!/075

老师,别哭!/076

废墟边的新生/095

废墟上的黄鹂鸟/099

第4章 守望家园/108

清平乡,生死回家路/109

人性煎熬下的高尚不等式/118

悲情萝卜寨/126

第5章 祖国坚实的手臂/132

让我再去救一个!/133

生命奇迹的背后/144

哀悼,以国家的名义加冕/153

九洲:生命的“诺亚方舟”/157

第6章 生命咏叹/163

生对死的承诺/164

灾难倾覆下的青春/173

生死相隔的爱情/179

第7章 宝山村,魂兮归来/185

第8章 百万命悬唐家山/197

第9章 大爱花绚烂/210

成都爱无眠/211

泪盈大中华/224

中国之外/231

第10章 废墟上的中国版图/234

第11章 新生的家园/249

第12章 周年祭:你,从来不曾远离/261

后记/267

试读章节

经大中,北川县长。我们采访到他,费了许多周折。我们知道其中的原委,地震后,这位在抗震救灾中因突出表现被全国人民熟知的基层领导干部,不知接受了多少批记者的采访,而每一次的回忆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我都快麻木了。”他真实地说。

现在我们不得不再次扰乱他本已平静的内心,对此,记者一次次表达了歉意,“没关系,你们也是需要。”经大中接纳了我们的打扰。

一段黑暗到彻底的记忆又一次闪过了。

地震来袭时,经大中正在北川礼堂。5月12日下午,一个全县规模的青年创业表彰大会将要举行,“表彰的内容包括一部分少先队员,所以就有学生,小的大概是七八岁,大一点的我看有十四五岁,另外有全县的青年团员,还有受表彰的优秀的创业者,一共大概有300多人。会议室大概有三个通道,我们主席台的后院有一个通道,前面这个礼堂里面,这一个方向同时有两个通道,还有一个方向就没有通道了,这个会议室原来是一个大的厂房。”

“不要乱,让孩子先走!”

面对地震来袭时的混乱,经大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责任,“如果要是不去组织一下秩序,这些学生可能大部分就要被踩死,大人一定要想办法留下来,让学生先走,不要去踩学生,不能去挤学生,这个过程很短,就是那么几秒钟的时间。

“我们主席台后面的墙已经被震垮了,就从我们旁边砸下来了,当时参加会议的一个副书记,就是朴书记,我记得他的左耳被砸破了,掉了一半下来,当时很危险的。”

正是由于现场指挥得当,县委礼堂里的300多人,只有两人遇难,孩子们安然无恙。

现场武警立即投入救援,此时离地震发生才过去1分钟。

经大中迅速跑到县委大院的平地上,就在这一刻,他的腿莫名地软了一下,一股巨大的震撼让他无法动弹,“因为眼前的场景非常非常的惨烈。县委小楼坍塌下来了,那里面集中办公的人,我估计可能就是20多个人,基本上县委机关,包括宣传部、组织部、纪委、统战部、共青团、妇联、人大,还有那边的住宿楼,全部整整齐齐地倒塌下来,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够看到,屋顶的板面就平平地扣在地上,我当时想,在这里面办公的人基本上全没有了。然后再看向王家岩这座山,山前面的卫生院倒塌了,拘留所部分已经倒塌了,山体滑坡下来全部把它掩埋了。”

经大中愣了十几秒时间,醒过神后的第一反应是:北川完了!

“北川、茂县、汶川、理县,这是全国有名的羌族的集聚区,全国共有30多万人,这个地方基本上就集结了接近30万,我想这个民族可能要完了,就这么一个情况。”

羌族,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氐羌族群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时光回溯到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末期,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的战争中,炎帝部落大部分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族,今汉族的先民。

约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华夏族人大禹继任部落联盟总首领。禹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别家乡的大山,开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专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美名传至今天。

四川古为巴蜀国,巴蜀出自氐羌,蚕丛称王,自此巴蜀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巧合的是,巴蜀的缔造者蚕丛故居蚕陵,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叠溪镇,其遗迹毁于1933年8月25日15时发生的叠溪大地震!

历史似乎总能在蛛丝马迹中找到上下相互印证的东西。今天,2008年5月12日,居住在阿坝茂县、汶川、理县,以及全国唯一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的30万羌族人后裔,将不可避免地又一次迎来一场劫难!

这个因居住地在高原、山脉重重、地势陡峭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难道要毁于一旦?

此时已容不得经大中多想,他奔跑着,在北川的街道。这哪里还是街道?这哪里还是北川?

“到处都有人在呼救,有一些房屋还没有倒塌,到处都在哭,都在喊,有受伤的,所有的人员满头、满脸、满身都是灰尘,还有很多人的衣服全部被撕破,撕得粉碎,有的人衣服已经没有了。

“很惨,我们从小河街过的时候,那里遇难的人是一层一层的,到处是残腿断胳膊,到处在呼救——还有很多人已经死了,还保持着打电话求救的姿势。当时的惨状根本就没法描述……”

讲到此处,经大中再也抑制不住情感,失声痛哭起来,这个在灾难来临时整整几天未合眼,把自己当成了救灾机器24小时不停转的硬汉子,此时终于无法抑制!或许是来自那段黑色记忆的创痛,抑或是来自长久以来所承受的压力,他哭得很深,很沉,也很痛!

我们没有安慰他,只是静静等待着他的释放,十几分钟后,经大中逐渐恢复了平静。

P50-52

序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一年。面对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灾区人民在废墟中挺立,在危难中崛起,在困境中奋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正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四川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四川人民勤劳智慧、坚强坚韧、乐观向上,创造了瑰丽夺目的巴蜀文化,谱写过威武雄壮的革命诗篇。抗击汶川大地震再次证明,英雄的四川人民,是震不垮、压不倒的。

一周年,是寄托哀思的日子。灾难突如其来,天崩地裂,山河破碎,数万生命顷刻消殒。家破人亡,生死相望,人间悲剧让人痛彻心扉。我们缅怀同胞,告慰亡灵,祈愿逝者安息。

一周年,是感恩致谢的日子。一年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兄弟省市对口支援,无疆大爱涌动中国。灾区人民从没有孤单过,从没有无助过,因为我们有日益强大的祖国,有亲如一家的民族,有血浓于水的同胞。

一周年,是坚强奋起的日子。逝者已去,生者图强,活着的人要活得更加幸福,这才是对罹难同胞最好的告慰。四川人民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四川干部勇敢担当、超常付出。在浴火淬炼之后,四川没有垮,四川的经济没有垮,四川的精神没有垮,四川人民挺直脊梁从废墟上站立起来。

一周年,是开启未来的日子。灾后重建是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在白纸上画最美的蓝图,在废墟上建最美的家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机遇,统筹推进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力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一书,是对汶川特大地震的全景梳理。本书数十位记者历经半年多的采访,获得了关于汶川地震的大量珍贵材料。全书以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再现了从抢险救援到家园重建这段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图景,真实记录了汶川特大地震的历史面貌,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图书。

值此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向地震罹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向所有对四川抗震救灾给予无私援助的人们表示诚挚感谢,向英雄的四川人民表示崇高敬意!

后记

成都,乃至四川至于我,是别样的生动鲜活,记忆的胶片转动,映出来的是热腾腾的麻辣火锅,是宽窄巷子深夜买醉,是大大小小的麻将馆茶馆摆下的龙门阵,是将自然和谐融入了生活血液的闲适和风情,更是浩浩汤汤、堪称世界奇迹的都江堰,几千年来为成都平原创造的丰饶、传奇。这是感性的,也是最真实的影像。诚如作者于锋同志在书中所言:“这是一个生的天堂。”难道不是吗?

我的四川情结是有渊源出处的,5年前,我带队赴四川拍摄了7集纪录片《天府的记忆》,有机会做了一次四川的过客,与神往已久的巴蜀进行了一次时空对话,收获颇丰。“花重锦官城”,成都的风情让人缱绻不归。武侯祠前的沉思,又时时让人陷入几千年厚重历史。都江堰之温柔的力度,颇似川人的性格,温暖背后是坚忍的力量。登上青城山俯瞰成都平原,虽是浅浅的一角,却能体会自然与历史、与人性、与生活的极洽融合。最震撼的地方当属蜿蜒入天的“蜀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在入云的氤氲处,回味着诗人李白的诗句,让人不得不对川人刮目相看。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创造的奇迹,成为成都平原几千年奇迹史的发端,司马相如、李白、杜甫、“三苏”、诸葛亮,不一而足,这些留名青史的名人,乃为四川传奇史的绝佳佐证。说至历史,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个让我对四川产生亲近的理由,我的祖父尹良,曾在清朝末期出任四川布政使,在一百年前那场蔚为壮观的四川民主革命浪潮中,我的祖上被卷入旋涡,但终因一生清廉为民而免遭横祸,独善其身,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也让我相信这样一个事实,四川,终究是个做人的圣地。

《天府的记忆》让我的心灵彻底被四川所掳,时至今日,我仍愿徜徉在当时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四川的俊山秀水,四川的文化底蕴,四川的田园风情,四川的兼容并蓄、坚强乐观,总让人欲罢不能。在纪录片的结尾处,我特意提到,“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创造历史记忆的人!”这是《天府的记忆》对四川最大的褒奖。只是没有想到,这句话,也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印证。

《天府的记忆》同样给了四川深刻的印象,纪录片在成都、在四川颇有美传,这也间接成就了本书的诞生。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月余后,我在四川的朋友、四川省省委宣传部的侯雄飞副部长找到了我,说省里打算对此次抗震救灾做个全景式的媒体梳理,对本次地震中收获的精神财富作深度思考,以此为任重道远的灾区重建工作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持。侯部长说,四川方面对《天府的记忆》非常满意,打算继续请我带队,完成这个重要的任务。

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同时压力也会很大。汶川地震给了国人以莫大的震动,同时也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四川把这个工作托付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国际台是国家媒体,站在国家外宣工作的前沿,目前正在进行其使命的嬗变,那就是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对外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的重要关口,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际台及时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全方位创造奇迹的中国,让世界为之震撼。

同时,真实记录汶川大地震的全程图景,真实记录那段感天动地的历史,为历史、为国家、为人民留下汶川地震全面、珍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也是国际台作为国家媒体的责任和使命。经过反复策划论证,我们选择了一个10集系列电视纪录片《崛起》和一本汶川大地震全景描述的图书《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我们希望通过这两部作品,展示给国人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川人,中国人,是善于创造奇迹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不可战胜的!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宛若疾风骤雨,瞬间打蒙了国人,但也正是这哀的风这悲的雨,彻底涤荡了国人的灵魂,洗去了浮躁之尘嚣,让民族和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辉。川人和国人一道,在灾难中奋起,以破竹之势,风卷残云般战胜之,创造了人类灾难救助史上的奇迹。这种奇迹,是全方位的,既有30年国家发展的背景支撑,也有民族精神的真情铺垫,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但更重要的,是川人的坚强、坚忍、乐观和浴火重生的勇气。

以此次史无前例的灾难为契机,为中国的复兴道路濯清路标,这也正是对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名言的最好注脚。

《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一书,是基于6组人马,共计数十位记者,历经8个月的采访基础上完成的,文本集合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近百位灾难旋涡中当事人的口述,从地震前夜开始,一直到2009年的新年,全程记录采访者的真实生活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史藏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历史属于人民,属于创造者,同样,本书的创造者属于所有的为抗震救灾真诚付出的人民。这其中包括了所有在灾难中不幸的逝者,包括崛起于危难重建家园的川人,包括所有伸出双手、付出大爱的志愿者,尤其包括我们为采访付出了近300个艰苦日夜的主创团队。在这里,我要感谢以著名电视人孙杰为首的创作团队,正是他们的辛苦创造,才有了今天这珍贵的历史记录,才有了这流传于世的文字。

纵观此次创作的过程,四川省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的思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百折不挠、崛起于危难”,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概括,“百日攻坚之后,又是干日奋战;百米冲剌之后,又是万米长跑”。面对重建家园的重任,刘奇葆同志的坚定让我们印象深刻,而四川省上上下下所表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并寄希望于本作品能承担精神原动力之万一。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同志,则以中国新闻界的领军身份,敏锐洞察,给了我们更为开阔、更为深厚的思考空间。王庚年同志认为,抗震救灾的成功,得益于我们长期以来秉承和发展创造的中华文化的滋养,这种精神财富,为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为民族精神的彰显,为四川人民伟大的崛起,输送了无尽的文化源泉,它是属于世界的,属于民族的,属于大众的!是中国为当今世界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创造历史记忆的人!”汶川大地震如是告诉我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尹力

2009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汶川大地震(从震撼到崛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锋//孙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8394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9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