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喋血湘江/新中国60周年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央红军长征过桂北时所发生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历时最久、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堪称生死存亡之战。它与扭转乾坤之会——遵义会议、前途命运之争——与张国焘的斗争,堪称为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三部曲、三大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内容推荐

《喋血湘江》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纪实文学作品的写作原则,把尊重历史与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历史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精彩篇章,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书稿从湘江战役的起因、过程,直至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全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描写,给人以一种历史的整体感。

书稿对事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及各种人物的对白等,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既客观又准确,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

书稿的文字生动,并配了不少历史图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目录

难以忘却的历史

一 阴霾桂北

二 铁流涌进

三 铁血阻击

四 生死抢渡

五 青山作证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湘江河畔的界首渡口。

炫目的骄日烘烤着静静流淌的江水,夹着炙人热气的熏风不时搅动着水面,泛起层层银光闪闪的粼波。

流水无声,垂柳无声,四周万籁俱寂,只有那不知名的小虫不识时趣地嘶鸣着。

三官堂门口的江水边,三位六旬上下的老人端着酒杯,神情凝重地面向湘江行了三鞠躬大礼,然后颤巍巍地将酒杯中的酒缓缓倒人江水中;

几乎同时,三位老人的泪水也夺眶而出,一滴滴滴落在江水中。

酒水、泪水一落入水中,水面即刻荡漾起一层层细微的涟漪,渐渐地融入碧透的流水之中。

三位老人又捧起一捧捧花瓣抛撒在江水中;

一片片鲜红的花瓣飘落在江面上,随流水向北流去。

三位老人默然无语地望着静静流淌的江水,良久方转过身来,一个个泪流满面。

这三位老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彭德怀的侄女彭钢、左权之女左太北、黄克诚之女黄梅,她们是特意赶来祭拜红军英灵的。

与三位老人一起来到湘江边祭拜红军英灵的,还有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东、博古(秦邦宪)之子秦铁等二十名开国元勋的子女。

这些六十来岁的老人是因参加“情系长征路”活动,来到他们父辈们——红军血战湘江的战场,以感受父辈们当年浴血奋战的壮烈。

按陈知建少将的讲法:中国人讲究寻根,我想我们这些革命后代,一辈子都有一个夙愿,那就是想寻找一个根,这个根就是长征精神!

为什么要寻根?

罗东进中将说得好:我们这些人基本都出生在战争年代,从小就听父辈讲长征的故事,长征在我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整整七十年过去了,今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前夕,共和国开国元勋们的子女终于来了,来到了父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场,来到了马背上的共和国当年剧痛的地方,寻找父辈的足迹,祭拜英烈的亡灵。

寻根!寻根!

面对静静流淌的湘江,开国元勋的子女们感慨万千。

左太北:父亲当时在红一军团,湘江一战,红一军团损失过半!我一想到那些牺牲了的可爱将士,就忍不住流泪,我将在心底永远怀念他们。

黄梅:在预想中湘江水面应当是非常宽阔的,没想到眼前的湘江仿佛一弯静水,并不起眼。我想在这种并不险峻的江面过江,我们还是牺牲了那么多人,可见当年的战争有多么残酷、多么艰苦!我为不怕牺牲的红军将士流泪,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

面对静静流淌的湘江,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心情各异。

心情最复杂的,莫过于秦邦宪之子秦铁:我的心情很沉重、很复杂!一方面渴望到现场感受长征精神,一方面为父亲当年的错误感到惋惜。父亲长征时才二十七岁,非常年轻,没有经验。

是啊,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正是这种“没有经验”,才人为地将战争这架绞肉机安置在湘山湘水之间,使湘江——这条曾让无数骚人墨客讴歌的碧水发生了脱壳般的剧痛。

湘江一战,数万红军英烈血祭湘江,用鲜血将湘江染成血江。

颠簸在马背上的共和国,宛如涅檠凤凰,浴火重生。

历史,有时就像小孩一样,跌倒了再爬起来,才能长大成人。

湘江之战,遂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史上永恒的伤痕,但年幼的共产党从此长大成人,并逐步走向辉煌!

一  蒋介石把湘江当成绞索,调集三十万重兵布下天罗地网——铁三角

口袋阵,欲把湘江变血江,一举聚歼朱毛红军。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二日黄昏,江西省会南昌市中心洗马池,一座高大森严的楼房滨湖而立。

楼房里外,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甚是森严。

在三楼作战室内,一位身材消瘦、一身戎装的光头男人倒背着两手,正临窗而立。

光头男人腰板笔挺,仿若一尊塑像般,纹丝不动地凝视着窗外。

窗外,霏霏细雨恣意飘舞着,雨雾笼罩在湖泊上,冉冉升腾起一团团、一簇簇灰暗色的白雾;稍带丝丝寒意的朔风,一阵紧追着一阵,在湖泊上恣意嬉戏着,将湖水揪起层层波浪。湖畔垂柳摇曳,树枝婆娑,一派初冬的萧索景象。

良久,光头男人转过身来,犀利的目光扫过室内诸人一眼,紧抿的双唇忽然似征询他人意见又似自言自语地问道:“毛泽东此时正在干什么?”

“噢,毛泽东?”正俯身翻阅电令的一位中年军官忙抬起头来,满脸疑惑地望着光头男人。

旋即,中年军官似有所悟地说:“毛泽东此时正急急忙忙地往委员长布下的天罗地网里钻哩!”

“这次,一定要让毛泽东无路可逃!”光头男人一掌重重地拍在身前的桌面上,两唇一抿,冷峻的目光中射出腾腾的杀气。

他,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答话的是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是行营智囊团成员之一。

蒋介石南昌行营智囊团官员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书长杨永泰、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陈布雷、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林蔚、委员长参谋团主任贺国光等,他们都各具专长,或为正规战专家,或为游击战专家,或为对付地方势力专家,他们在对付共产党上,都有独到之处。

蒋介石望望智囊团诸将,轻轻舔了一下薄薄的嘴唇,嘴角绽开一丝满意的笑容。忽而腰板一挺,两唇一抿,换上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字一句地说道:命令:

兹派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所有北路入湘第六路总指挥薛岳部及周浑元部,统归指挥。并率在湘各部队及团队,追剿西窜股匪,务希歼灭该匪于湘水以东地区。除委状、关防另发外,特电遵照办理具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晏道刚记毕电令,合上文件夹,转身就要离去。

“慢!”蒋介石忽然叫住晏道刚。

蒋介石不慌不忙地在精致的红木写字台后的太师椅上坐下,拿起桌面上的狼毫,不慌不忙地蘸上墨,稍一思忖,顷刻挥毫疾书:

芸樵兄(何键字)勋鉴:今委兄以大任,勿负党国之重托,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督剿。并录古诗一首相勉: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中正手谕

“将此手谕空投给何键!”蒋介石写罢,将手谕递与晏道刚。

“是。”晏道刚奉命离去。

蒋介石站起身来,倒背着两手,绕过写字台,在作战室内来回踱起步来。

此刻,作战室内一片寂静,只有蒋介石那褐色的皮鞋与红漆木地板相碰撞的芦晋有节奏地响着。

蒋介石忽儿低头,忽儿昂首,忽儿平视,默然不语地环顾室内的一桌一椅及红漆木地板,心底涌起无限的酸楚。

四年了,四年来这座行营与自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朱毛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年来,这里的一桌一椅都见证了自己的苦与乐,当然更多的是不堪回首的惨痛教训。

蒋介石清楚地记得七年前的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共产党首领周恩来、贺龙等人就是在这里指挥“八一”南昌起义的;自己也是四年前的一九三。年十二月九日,第一次在这问屋子里召开“剿匪军事会议”,决定在这里成立陆海空总司令行营的。

这座行营就是江西大旅社,在当时是南昌城内首届一指的豪华宾馆。

如今这一切行将结束,南昌行营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蒋介石的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恋恋难舍的复杂神情。

神情中包含着苦涩与兴奋,包含着痛苦与喜悦。

是啊,还有什么比历尽千辛万难、几乎耗尽心血得来的胜利更令人欣慰的呢!

原来,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失败后,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在庐山召集各路军事将领商讨第五次“围剿”战略方针,采纳了德国希特勒派来的军事顾问塞克特的建议,确定了以碉堡政策、经济封锁为中心的战术原则,并对构筑碉堡的具体事宜,由设计、经费、实施到督察都作了明确规定。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若按国军每日进展二里,则不出一年即可全部进占中央苏区,也就是说一九三四年的七月将是红军存亡的最后期限。

如今,眼见得在江西苏区所进行的第五次“围剿”的“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堡垒政策胜利在望,歼灭江西苏区红军犹若囊中取物,指日便可竟全功。

这时候,已占领东北的侵华日军,对华北、西北虎视眈眈,不断挑衅。

蒋介石为了专心致志“剿灭”红军,指定何应钦派员与日方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妥协的《塘沽协议》,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各地呼吁抗日的浪潮此起彼伏,驻防华北、西北的国民党政府军对蒋介石不抗日、只“剿共”的政策也多有不满。

十月十五日,蒋介石为笼络人心,宣传他那“不是不抗日,是共产党拉住了后腿,非消灭共军不行”的颠倒本末的谬论,争取大家同情他反共,缓和国人对他不抗日的攻击,遂偕同夫人宋美龄下庐山,乘坐他的福特专机,去华北视察,以安抚北方诸将。

P1-4

序言

为别人的著作写序,我真是很少做。但是,当伍禄香从遥远的广西桂林给我打电话,要我给他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喋血湘江》写一个序时,我尽管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接受了。

我同伍禄香并不相识,也没有见过面,是《喋血湘江》这部书稿让我们有了联系的机会。由于每年要承担不少有关书稿的审读任务,使我有机会较早地阅读了这部书稿。因此,我可能不是这部著作的第一读者,但可以说是这部著作的最早读者之一。

《喋血湘江》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的悲壮历程。老实说,由于在图书市场上,描写湘江战役的书籍目前已有不少。所以,当我开始阅读这部书稿时,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还是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感到它与同类作品相比,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一是具有历史的整体感。书稿从湘江战役的起因、过程,直至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湘江战役的全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描写,给人以一种历史的整体感。二是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书稿虽不完全是一部历史书,而是采用文学手法对历史的再现,是以厚重的历史为基础的。因此,对事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及各种人物的对白等,都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身份,既客观又准确,做到了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是一部站得住脚的史诗性的作品。三是具有历史的价值性。书稿中大量地穿插了当年亲历和目睹湘江战役的当事人的回忆,从而以准确丰富甚至鲜为人知的史料为素材,一件件辨析出当时的历史格局中的历史事件之谜,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四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稿的文字比较生动,并配了不少图片,做到了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总之,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喋血湘江》遵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纪实文学作品的写作原则,把尊重历史与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限的历史空间里创造了无限的精彩篇章,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也许就是我之所以要接受为此书写序的根本原因吧。

袁德金

2009年4月16日于北京西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后记

湘江战役、遵义会议、与张国焘的分裂斗争,堪称中央红军长征的三大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而湘江战役则是长征初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的一场生死存亡之战。它不仅是中央红军军史上最惨败的一次战役,也是马背上的共和国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数万革命先烈用血染湘江的英勇壮举,宣告了王明“左”倾军事冒险机会主义的彻底失败。

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笔者撰写了长篇纪实文学《喋血湘江》一书,以缅怀为创建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和浴血奋战过的革命前辈,同时,也告诉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莫忘历史!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德金老师为本书作序,新华出版社的编辑多次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赵平老先生提供了许多珍贵照片。此外,还得到了桂林警备司令部招待所(伏波龙珠大酒店)总经理蒋运林先生和桂林绿苑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书明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同事们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作者

2009年4月20日于桂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喋血湘江/新中国60周年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禄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8499
开本 16开
页数 3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7: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