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6天,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申荷永和夫人高岚(华南师大心理学教授)率10名博士生、硕士生赶赴四川灾区,为劫后余生的人们进行心理救助。如今,离那个黑色的日子整整一年了,抗震救灾高潮期涌向四川的各类心理援助组织绝大部分已撤离,申荷永、高岚和他们的学生仍坚守在那里。他们以“心灵花园”的名称,在北川、汉旺等地共建立了7个工作站,准备将这项工作延续两到三年。

这部《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就是对这支到灾区最早、坚持最久的心理援助团队的纪实,讲述了该团队在三川大地对灾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救助的故事。同时,也是主人公心路历程的真情实录。

内容推荐

从“5·12”汶川大地震开始至今,已有300余名专业的心理学志愿者在四川震区的心灵花园工作,在北川中学、汶川水磨小学、都江堰祥园、东汽小学、东汽中学、德阳南滨和德阳天元,我们先后建立了7个心灵花园工作站,并且将心灵花园的工作以及心灵花园的专业设备,扩展到了震区一线的多个心理援助点。

《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记录了心灵花园志愿者团队在四川震区一线350余天的艰苦工作和无私奉献。

目录

代序 “逝者如斯,旦复旦兮”

01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02 明天,你要去震区

03 初到德阳

04 赶赴汉旺

05 5月19日的一天

06 进驻北川中学

07 风雨兼程,夜以继日

08 心灵花园:守护与陪伴

09 心灵花园:慈悲与滋养

10 心灵花园:创造与转化

11 千万年的守护者

12 志愿者雷达

13 破碎的土地上,爱撑起心灵花园

14 心理援助与心理学的自我救赎

15 三川之行

16 心灵花园与志愿者精神

17 我们仍然坚守在四川震区

后记 寄思清明

试读章节

01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汶川大地震,震撼了整个中国,震撼了亚洲,也震撼了全球华人,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

在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随即开辟了一个栏目: “心系汶川,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2008年5月1 3日,我们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研究所和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FAP),共同作出决定,组织队伍前往地震灾区从事心理援助。

次日晚上,我召集大家研究灾情,以及我们前往灾区的心理援助计划和工作方案。

我先向大家阐明,大地震之后,余震不断,而且有超过里氏6级的强余震;周围水坝和电站都可能发生危险,还要警惕传染病的侵袭,以及次灾难的发生……这次前去定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是我们心理分析专业的特殊行动。

但是,大家依然士气高昂,纷纷请战,要求首批奔赴灾区前线。已是深夜,仍然收到同学们的短信,说是已征得父母的同意,随时准备出发。

我为我们的同学所感动。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勇气,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这是我们心理分析专业的风格,这也是我们专业宗旨的体现:为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名誉会长唐志坚先生从北京打来电话鼓舞士气,联合会主要领导颜泽贤和徐峰也表示了最大的支持。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和书记严峰专门组织了“情系汶川”的专题活动,郑重为我们壮行。

申荷永

2008年5月16日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

华南师大心理分析研究所

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这是我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上撰写的一篇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的文字。那已是我们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四川震区的前夜。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本来是平常的一天,新的一周的开始。

我在洗心岛,早晨仍然是6点多钟起来读书和写作,记下了连接11日和12目的梦:

“梦中,似乎是在一个山川里面,有许多医生,我被检查出心脏有问题,大概需要做某种手术。梦中我问,是否必须要做手术?梦中的我觉得,正有许多需要我做的事情,目前不是我做手术的时候……梦的后面,我没有做手术,但也意识到,要小心对待自己的身体……”

2008年5月12日,注定是人类历史中极其不寻常的一页,凝结在下午2点28分那一刻。

那一刻,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三川为之变色。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周围发生里氏8.0级超强大地震。

而这汶川,竟然刚好是我们中国版图的心脏所在。

就在下午3点钟左右,太太高岚急匆匆来到我的工作室,说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四川大地震的消息。

2008年,本来已是多灾多难的年头。冰雪覆盖的寒气在心中尚未化去,潍坊的火车之殇曲仍然在人们的心头萦绕……尽管尚不知这四川大地震的灾情又将如何,但我对办公室的助理李雅萍说,打个电话给雷达,问问成都那边的情况。

雷达是我的学生,我们一起做心理分析。他也是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成都地区的负责人,成都高峰共创管理顾问公司的总经理。 电话一时未能打通。

大约在下午5点钟左右,电话打通了。

我在电话中问雷达: “情况怎么样?”

电话一端的雷达,久久没有回应。

我接着问: “雷达,你现在什么地方,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雷达说: “情况很惨,我在都江堰,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死了很多人……”

我的心情也随之沉重。

我问雷达: “你怎样,家里还好吗?”

雷达说: “成都还好。我们家还好。”

雷达接着告诉我,他第~时间便赶去了都江堰,作为志愿者在救助幸存者和伤员。他在和我通话的时候,车上便有需要送往医院的受伤者。

我似乎听到了雷达车上受伤者急促的呼吸和呻吟声。

于是,我告诉雷达: “你好好开车,多多保重!”

…………

放下电话,心情已难以平静。不单是因为雷达电话中的内容,还有他的语气,语气中透出的那种悲悯,那种深切悲悯的感染力。

我想,我们应该去四川,加入雷达已开始的志愿者行动。

记不得是怎样吃的晚饭,我一边在看电视,一边从网络上,搜索有关四川地震的消息,从都江堰到汶川,从汶川到北川和青川。

大约晚上9点多钟,我打电话给台湾的王浩威。王浩威是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基金会的执行长,我们相识多年,是兄弟和挚友。他曾在台湾1999年南投“9·21”大地震中带队前往震区进行心理救援。

我告诉浩威,我准备组织我们心理分析专业的学生,前往四川震区进行心理援助。

电话中,浩威为我讲述他们在南投“9·21”大地震中的工作要点和采用的主要技术。

我一边听着, 问他一些问题,一边在思考着我们前往四川震区工作的大概方案。

浩威随即让秘书传来许多有关的专业资料,包括他们尚未出版的有关地震灾难心理援助的手稿。

我连夜阅读这些资料,思考与勾画我们的工作方案和心理援助计划。

同时,也查阅了有关四川地区,尤其是都江堰、汶川、北川和青川一线的地理和人文资料。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P7-10

序言

2009年的第一天,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冬日的阳光如此的关照,如此的温暖。

于是我想,此时此刻,应该写点什么,为了这新年的到来,为了我们的2008。

2008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我在我们的网络课堂讲“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中的移情”……从移情讲到共情,从共情讲到共鸣,从共鸣讲到感应和感应心法……在“感应(應)”之一刻,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凝聚起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的精义与奥妙。

《易经》设有咸卦,那是下经的开端,寓意《易》之“天地人”中的“人和”。其《成·彖辞》曰:“成者,感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感应和感应心法,也包含在《易经》之“中孚”卦的意象之中。《易·中孚》之九二,乃“中孚”之实,其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共靡之。”《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则居爽垲之地,而声及远矣。”

《系辞》有言:“至诚感通之理,知道者为能识之。”《程传》曰:“中孚含感之象,为感而动也……忠信可以蹈水火,况涉川乎。”

易经多用“川”喻险,汶川、北川、青川之行也是异常险峻,也应在《易经》之坎卦上。坎,为险,为陷,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但坎之卦辞亦为治愈心病提供了心药:惟心亨,行有尚。

2008,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注定要被“5·12”汶川大地震所改变,挥洒为震区的风风雨雨,凝聚为三川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心理分析志愿者团队,在第一时间赶到震区一线。直至今日,2009年的开始,我们的志愿者们仍然坚守在震区的心灵花园。

我的兄弟雷达——我们志愿者团队的前线指挥官,与我们诸多遇难的同胞们一起,永远留在了2008,留在了三川大地之间。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日归,我心西悲。”这千年的古唱仍然是今日的共鸣,是你我的感应。羌管悠悠霜满地,逝者如斯。逝去与受难的同胞,你们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2009年的第一天,我兄弟姐妹般的志愿者们,仍然坚守在震区一线。从2008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守望到2009年的黎明。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正如我们“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赶来这里,总是风雨兼程,总是夜以继日;风餐露宿,无怨无悔。正如我们当初对自己的承诺:本于自觉,出于自愿;不离不弃,勇于承担。

我们的心理分析志愿者团队,是以心理分析博士、硕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以及接受过心理分析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为主力的一支劲旅。第一时间赶到四川震区的就有雷达、张睿种、尹立、邹静、高岚、申荷永、王求是、张敏、范红霞、项锦晶、李英、蔡成后、牟旭景、王德虎、李海哲、席敏娜等,刘建新、徐峰、宋斌、柳蕴瑜、胡艾浓、姜丽、廖琪、尹芳、闫振、田凌飞、梅晓菁、支林芳、张莉、侯宇、黄坚、冯建国等也随后赶来增援,先后在汶川、北川、青川、汉旺、绵阳、德阳和都江堰一线工作,建立了7个心灵花园工作站,坚守至今先后已有300多位志愿者投入到一线的工作。

前几日,我与高岚、尹立、荣明、唐茜等来到汶川山里,来到水磨小学心灵花园工作站。唐茜、郑娟、孙文强、王垣、沈加权和妙生等都已在水磨工作很久,并且依然坚守。水磨小学王校长说,心灵花园和心灵花园的志愿者,给水磨小学的学生和老师提供的不仅是心理和物质的援助,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危难时刻的悉心陪伴与守护。

然后,我们转去北川,与坚守在北川中学心灵花园工作站的阿灿、军超、晓蓉、明智、玉秀和福芳会合。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地震中损失惨重,灾后重建任重而道远,而北川中学也正是羌族未来的寄托和希望。校长刘亚春多次表明,我们的心灵花园志愿者团队是他们主动接受的专业心理援助团队。我们患难与共,情如手足;我们一起经受了考验,一起经历着重生。当北川中学的学生被问到大地震后对他们最有影响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的回答便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心灵花园和心灵花园的志愿者。

高岚告诉我,今天——2009年的第一天一早,她将和问奇、喻川去北川的山里,去问奇和喻川的乡里。地震中失去亲人让他们成为孤儿,地震后与我们相遇重获亲情从此不再孤独。这是彼此的需要,我们都在付出中获得。高岚刚才发来短信,他们已到擂鼓镇。

群英、邹敏、牛丽丽和冯波等仍分别在德阳的四个工作站,尹立、荣明,还有罗钊与冬妮,他们近日要前往都江堰,我们在都江堰中小学、聚源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学校、都江堰一中和都江堰祥园都有扩展性和辅助性的心灵花园工作站……我们不仅守住了2008,守到了今日,而且要在我们三川之间震区一线的心灵花园工作站,与我们逝去的兄弟,与我们受难的同胞们一起,守到除夕和新春的到来。

2009年的第一天,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冬日的阳光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关照。

温暖的阳光荡漾在湖水之上,耀然生辉;初发的生气穿越于山林之中,踌躇满志。

也借此机会,向我们所有的志愿者们,向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同学同仁,向我们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的会员,送去新年的祝福。

2009年,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将于4月7日至12日在复旦大学的光华塔楼,由复旦大学、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和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共同举办,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暨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年)主题为“灵性:分析与体验”,伴随着慧能故里国恩寺的气氛和肇庆七星岩的传说;第二届(2002年)主题为“灵性:意象与感应”,我们有广州珠岛宁静怡人的沉思,有曲阜的启蒙和泰山的登高望远;第三届主题为“灵性:伦理与智慧”,在天麓湖洗心岛(2006年),洗心岛位于在广州北郊龙洞凤凰山的幽深处,纳于大麓,藏之深山,此之谓也。洁静精微以洗心,退藏于密以致远,正是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生动写照。

第四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的主题定为“心理分析中的意象:积极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我把荣格的积极想象看作是方法中的方法,技术中的技术;看作是心理分析从早期的催眠治疗经由弗洛伊德自由联想的一种继承和持续性发展。此届大会也将是荣格之后首次以“积极想象”为主题的国际高峰论坛。而作为大会的主题,积极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也正与“5·12”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密切相关。

复旦大学素有海纳百川之志向,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校训。复旦大学也是中国心理学的主要发祥地。1925年便建起了子彬楼,建立了饮誉世界的心理学学院,有郭任远、唐钺、蔡翘、章益和高觉敷等著名心理学家执教,是曾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相媲美的世界心理学重镇。

“复旦”出自舜帝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虞夏传》记载,舜将帝位禅让给禹时,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卿云烂兮,(乡乙)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中所包含的是一种洋溢祥瑞之气的彩云意象,萦绕舒卷,光明灿烂。

《易经》有复卦,彖辞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出入无疾,反复其道;动息地中,敦复无悔。2008,逝者如斯。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虞夏相依,舜以继尧。旦复旦兮,我们迎来了2009。

虞舜渔于雷泽,大禹出自羌里。同样一首国风中的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这千年的古唱仍然有今日的共鸣,是我们心中的感应。

以此感应为心意,为2008送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写在2009年的第一天。

这是2009年的第一天,写在“山木的博客”上的文章,以此作为这本《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的序言。

从“5·12”汶川大地震开始至今,已有300余名专业的心理学志愿者在四川震区的心灵花园工作,在北川中学、汶川水磨小学、都江堰祥园、东汽小学、东汽中学、德阳南滨和德阳天元,我们先后建立了7个心灵花园工作站,并且将心灵花园的工作以及心灵花园的专业设备,扩展到了震区一线的多个心理援助点。

我们在震区一线的心灵花园,是对守护者的一种守护。在这三川之间,存有我们中华最古老的血脉,有默默守护了千万年的各族同胞。我们的心灵花园,以心为本,以爱为基础,以灵性为基调,以创造和转化为工作导向。我们认为,真正的治愈因素存在于来访者内心深处,真正的治愈力量也存在于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我们所有的努力,是唤醒和激活这种治愈的原型和力量,让受助者内心深处的爱与灵性,在这心灵花园中生长。因而,守护与陪伴,慈悲与滋养,以及创造与转化,也正是我们心灵花园的基本工作理念。

我们心灵花园的徽标中所用的“青蛙”寓意转化,“莲花”为心花,寓意心性之纯洁,其间用了《易经》的咸卦,寓意心灵与感应。太极图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因为我们认为,对灾难后创伤和悲伤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一定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文化中所包含的治愈元素,以及文化原型的治愈力量。

用《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作为标题,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和事实。尽管这已经是地震发生后的305天,但对于我们来说,“地震”尚未结束,地震的影响仍然在延续,尤其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实际上,累计受灾的万人口中,尚有许多人仍然生活在“地震”之中。我们最近去北川禹里和汶川映秀访问,最直接的感觉便是这大地震似乎刚刚发生,甚至是正在发生(我们在禹里的时候,附近发生了里氏5级地震),震区的民众仍然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援助,尤其是心理援助和心理重建。那么,我们仍然将坚守在四川震区一线的心灵花园,我们心灵花园的志愿者们,仍然将工作与生活在三川之间,于是就用了《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作为标题。

谨以此纪念志愿者雷达,献给心灵花园的所有志愿者。

申荷永

2009年3月1 2日于北川中学心灵花园

后记

2009年的4月3日,准备结束这《三川行思》的手稿,再记下此时的心情。

书稿中的内容,实为自然的涌现。我只是在忙碌中,抽闲做了一点记录而已。

即使这样,在整理这《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的时候,我常常重被“512大地震”国殇之悲恸所笼罩,为仍然生活在大地震中的受难同胞魂牵梦绕,也仍然为坚守在震区一线的心灵花园志愿者们所深深感动。

屈原之《楚辞·九歌》曾有“国殇篇”,这“国殇”之寓意犹现: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为国受难的震区同胞,共赴国难的志愿者勇士,这国殇之曲也正是你们的写照。  “512汶川大地震”看似远去,已有325天,却不知仍有多少人依然生活中地震之中,依然生活中地震留下的伤痛之中。

累计受灾人口有4555万之多,有多少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依然在思念父母;有多少失去了孩子的父母,依然在思念孩子……而大地震中死去的父母,死去的孩子,十万余生灵,也不知是否已得安息。  明日即是清明,我来为你们祭奠。  谨用高翥的一首《清明》,为你们咏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明时高启也有一首清明曲,“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白居易在其《寒食野望吟》中的吟唱,希望你们也能听到:“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我也将谨守寒食,为你们祈祷。

这祈祷也送给我的兄弟雷达,我们心灵花园的志愿者雷达。

雷达,你已离去300天,值此清明,送上我们的祭奠。

雷达,值此清明,也是你安葬之日,愿你归于大地和宁静。

雷达,你魂兮归来……

雷达,你英灵永在……

雷达,你化作天神……

雷达,值此清明,“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我们心灵花园的志愿者们,一起为你歌颂。

值此清明,我们心灵花园的所有志愿者,也就用余光中的一首“招魂的短笛”,来为三川之间的受难同胞守灵。  ……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值此清明,遥寄泰山之云,也把我的思念送给我的父母和我的姐姐。 

值此清明,我也将前不就写在“山木博客”上的“情人节的礼物”,送给我们心灵花园的志愿者。

情人节的礼物

早晨起来读书,重温陈寅恪先生的“海宁王观堂先生碑文”,内心深处依然激荡不已,梦牵魂绕依旧情思万千。于是,我一笔一画,虔心书写下这二百余字的碑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此碑文由陈寅恪先生撰写,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其词曰:海宁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己。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陈寅恪先生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

看到高岚在客厅,我叫她过来书房,说送她一份情人节的礼物。

她知道我是根本不记得也不懂“情人节”的,于是并没有过来,只是远远地说“多谢了,多谢了。”

我说真的是有礼物的,过来看看嘛。

高岚过来,我让她看了陈寅恪先生的“海宁王观堂先生碑文”,只见她看着看着,双眼已是湿润……

尽管只是一篇短语,若能沁入心扉,便是情谊所系,便是莫逆于心,便是心有灵犀,便是感应所至,便是今日的礼物……

许多年前,大概也是情人节之际,友人发此短信到我的手机:

……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气息。

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

当时的我欣喜万分,朗诵数遍,感慨不已。

那时,我尚不知这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作,一味感叹何人能有如此的一往情深,如此的真如境界。与此,也有心有灵犀,我把她当作了内在自性的永远寻求。难得有情,难得如此有情人。至今,我仍然感激她。

晚上,我与学生们一起商谈新学期的学习。最后,我也把陈寅恪先生的“海宁王观堂先生碑文”给大家读了一遍。然后说,就以此作为我们新学期的开始吧。

志愿者,我的心灵花园的志愿者,这《三川行思》也正是写给你们的,也是我们大家用生命与热情共同写就的。那么,我也就以“志愿者,我的兄弟姐妹”,来作为《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的结束,这本是我在2008年5月31日已表明的心意。

志愿者,我的兄弟姐妹

我们心理分析专业的这次行动,是志愿者行动。

我们前来震区一线的同学,都签署了志愿者行动书。

我们知道前来震区的凶险,余震不断,水坝告急,各种危难此起彼伏。  作为志愿者,我们心系汶川,为的是我们震区的同胞,为的是我们受难的兄弟姐妹,受难的父老乡亲。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不受雇佣,我们只是为了震区需要帮助的人们,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的考虑。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出于自愿,本于自觉,我们心甘情愿。

我们是志愿者。危难中,大家相互搀扶;险阻时,大家相互勉励;面对种种凶险,大家镇静自若,依然谈笑风生,即使知其不可为而毅然决然努力为之,因为我们是志愿者。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相遇在汶川北川震区,这是我们此生的缘分;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餐风露宿,夜以继日,勇于承担;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患难与共,我们不离不弃。

我们是志愿者,我们情如手足,我们是好兄弟,我们是好姐妹

我们是志愿者,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共赴国难,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若是再逢需要,我们仍将一如既往,依然前行;遵从命运的呼唤,追求生活的意义,探索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申荷永

2009年4月3日

清明前夕於洗心岛

书评(媒体评论)

《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记录了心灵花园志愿者团队在四川震区一线350余天的艰苦工作和无私奉献。

——颜泽贤,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校长

他们的贡献非比寻常,这也许是历史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成员们首次直接参与这样的救助工作。我们为有这样出色的同事而感到自豪,并对他们杰出的工作心怀深深的敬佩。这项人道主义援助项目是基于对荣格理论的理解:文化、心理和精神的力量需要共同作用以应对心理和身体的痛苦,以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

——Hester Solomon,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

我们是志愿者,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共赴国难,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若是再逢需要,我们仍将一如既往,依然前行;遵从命运的呼唤,追求生活的意义,探索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申荷永,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会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的心灵花园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申荷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950918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5.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8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