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研究(中国家庭社会与国家角色的历史分析)
内容
编辑推荐

事实上,我们现在或者重复历史的迷局,或者在重复历史的尴尬、错误,乃至于痛苦,而很少再现历史的美丽。是美丽不可重复,还是我们知错不改?有历史的映像作为参照,我们原本可以做得更好;有历史的光荣作为起点,我们原本可以飞得更高。然而,现在的我们或者妄自菲薄,或者自以为是,而很少实事求是。说起来,只要我们多一分热爱的心去尊重我们的历史,多一点敬畏之情去对待我们的先人,从每个先人那里学习一点优点,我们一定不止现在的高度!

内容推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毋庸置疑,当下中国仍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无论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层面都潜藏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化解潜在的危机?这是当下很多人关注并求解的世纪难题。从历史的角度予以观照,审视中园j了人五千年来的思想与行为走向,对于破解当下的现实难题,或许会提供一条积极的思路。本书创见性地归纳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家庭、社会与国家三类角色的实践过程,努力为身陷“角色困惑”的当代中国人探求一个实现自我并满足公众期许的人生方法。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一切的基础

 一 母亲:被忽视的传道者

 二 父亲的问题

 三 兄弟姐妹关系对历史的影响

 四 作为大夫的历史标准

 五 妻子的两难:相信他的未来还是即刻抛弃他

 六 儿女的孝与不孝和他们的人生成就

 七 两种婆婆

 八 媳妇:如何赢得丈夫家族的热爱与全社会的尊重

 九 幸福夫妻的非物质基因

第二部 原力

 十 男人:一个逐渐迷失的群体

 十一 接近完美的女人

 十二 做朋友不容易

 十三 同志的真相

 十四 吃斋、念佛、去庙宇朝拜的人不都是真教徒

 十五 殉道:一场又一场国家的悲剧

 十六 爱国者的代价

第三部 大历史的边缘

 十七 大臣里的小臣:大人物的非正常死亡报告

 十八 所谓元老:一种持续的反作用力

 十九 自我失控的继承人

 附录 中国世家子简表

 二十 无可遏制的悲情:权力世俗化的结果

第四部 和谐社会的稳定结构

 二十一 中国君王的三种境界

 二十二 “王时代”的第一夫人

 二十三 何谓大臣:政治领袖的责任与勇气

 二十四 将军的选择和他们所改变的历史

 二十五 成为“父母官”的可能性

 二十六 法的精神

 二十七 神坛上的老师

 二十八 两个医生的境界

 二十九 走在正义前面的商人

 三十 科学家与技术利润

 三十一 诗人与浪漫无关

 三十二 作家们的相同命运

 三十三 古典艺术家的非艺术行为

 三十四 最后一群知识分子

 三十五 侠客:一个民族的旧梦

 三十六 中国人的高度

第五部 新希望

 三十七 非技术原因失败的改革者

 三十八 两千年来中国国民之变化

 三十九 秩序失控及社会与文化转型中的光芒

试读章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一首《游子吟》可以说唱出了古代中国母亲赞歌的最强音!在诗人的心中,母亲就像春天的太阳,普照世间万物——这不是诗人的虚美,而是一种事实。包括孟老夫人在内的古代中国母亲,不只是生命的养育者,还是美德的传播者与文化的延续者。她们对子女的训教,形成一种纯美的“母训文化”——中国传统最重要的部分。

1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按照孔夫子的纪年方式是鲁僖公二十四年,晋国,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元年,事件频发。先是周王室内乱,周襄王的弟弟姬带起兵作乱(他私通王嫂被发现,周襄王废王后,姬带奔翟,“冲冠一怒为红颜”,率领翟国军队攻击周襄王),周襄王不敌,逃亡郑国,同时向晋国求援。此时,晋国局势尚未稳定,重耳的前任晋怀公(即他的弟弟晋惠公姬夷吾之子姬圉,在位仅一年)的旧臣吕省、郤芮等担心因为曾经阻止重耳回国而被杀,不愿归附,阴谋火烧王宫,趁乱杀死重耳。重耳对此事一无所知,毫无防范。幸亏宦官履鞮通报,才侥幸逃过一劫,远赴秦国,向秦穆公借3000兵平定内乱。这时,重耳虽然有意出兵勤王,却忧虑再次内乱,就大加赏赐,以收买人心,不料忘了介子推。

《东周列国志》中有一则“割股啖君”的故事: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谗杀太子申生之后,公子重耳害怕祸及自身,逃往齐地。途经卫国,卫文公吩咐城门校尉不许放他人城。不得已,一行人只能绕道而行。途中饥饿难忍,咎犯、赵衰等随从采野菜煮食,可是习惯了锦衣玉食的重耳难以下咽,正皱着眉,忽然见介子推端来一碗肉羹给他,重耳感觉味道好极了。吃完后,才记起来问:“此处何从得肉?”“臣之股肉也。”介子推平静地说,“臣闻:‘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重耳听了,呜咽说:“亡人累子甚矣!将何以报?”介子推淡然道:“但愿公子早归国,以成臣等股肱之义,岂望报哉?”

事后,重耳忘了封赏他,介子推也不介意,说:“晋献公一共有9个儿子,如今只有重耳一个人还在。晋惠公、晋怀公不行道义,身边没有一个亲近的人,国内的百姓、国外的诸侯都鄙弃他们,但上天并没有断绝晋国的香火,而是给了它一位合格的君主。现在,能复兴晋国的,除了重耳还有谁呢?这些都是上天的安排,随从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很荒谬吗?偷取别人的财物叫做‘贼’,何况贪污上天的功劳?臣下遮盖罪过,主上赏赐奸佞,上下互相欺骗,我怎么能和他们一样?”介老夫人听了,说:“你真的这么想吗?以后再没机会了,可不许后悔啊!”介子推说:“他们已经错了,我还仿效他们,罪过就更大了。”介老夫人说:“总该让人知道你的情况吧。怎么样?”介子推说:“语言,犹如一个人身上的花饰,身体都隐藏了,花饰还有用吗?装上花饰,无非为了显露自己。”介老夫人说:“你真的能像你说的那样做吗?那我愿意和你一起隐藏。”至死,母子俩再也没有现身。《史记》卷39《正世家》

在传统中国社会,做到像介子推一样并不难,范蠡、张良、李泌都功成身退,然而,如介老夫人一样却不容易。“母以子贵”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母亲的唯一心愿,而介老夫人舍得放弃,甘愿平凡,是一种光风霁月的人格境界!换作今人,岂一个“争”字了得?

2

楚宣王时,将军子发率军攻秦,中途绝粮,派使者向朝廷告急,督运粮草,顺便帮他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子老夫人见到使者,关心道:“士兵们现在都吃什么?”使者不无悲戚地说:“战友们以野麦为食。”“那你们的将军呢?”子老夫人接着问。“将军还好,每天都有鱼有肉。”使者恭敬地说。P3-5

序言

很久没去看望父亲了。

因为他已不在!

18年了。不过,我、姐姐还有弟弟都不感觉他的过世,只是出差去了——我们姐弟几个做梦,总是梦见父亲出差回来的样子——不时地给姐姐带来一条朝思暮想的花裙子,给我带来一双梦寐以求的跑鞋。唯一的不同是,梦中的父亲从不说话。

父亲有些许严肃,像学校里我们的政治课老师,然而为人善良,一生以宽恕、慈悲为怀。大姐出嫁后,父亲总巴望着她每天都能回娘家,他好用胡子扎小外孙的胖脸蛋,又听小家伙学会了叫“爷爷”,高兴得合不拢嘴。父亲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以地主之子、热血青年、被放逐的知识分子和公务员等身份走过的一生,无疑可以说是共和国最真实的历史。

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通晓诗书(父亲对祖父崇敬有加),是民国时期的省议员,兼县商会会长。然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家族财产损失殆尽——这些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父亲,还有伯父从此厄运连连。父亲先是被戴高帽子、挨批斗,然后放逐回乡,伯父终老于一个小小的职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环境好转,但终因生性耿直,伯父一直不得升迁,父亲则继续屡遭打压,甚至于姐姐的招工指标也被他人取代。而母亲,也因为父亲的关系,以及外祖父的原因(与祖父一样都属于地主)而失去了在上海工作的机会。一家人住在乡下,听母亲多次对我说,我出生在真正的牛棚(父母被放逐回乡,住在用牛圈改成的屋子。母亲说,当时牛粪的痕迹超过人高)……

所有这些,我自己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的家族的往事,在我踏进社会之后成为思考的主题之一(特别在2。04年伯父去世后,总在眼前显现,并且总是把他与父亲一起回忆)。毋庸置疑,祖父是一位大地主(按照父亲的说法是家里的田地之广骑马走一天都走不完),但绝对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一个恶人,而是口碑极好,乡人邻里无论长幼都尊敬有加,祖父年轻时他们唤作“先生”,祖父进入中年后他们以“公”相称。伯父呢,像一名传统的儒生,性情温厚,行事谨慎;父亲则慷慨大度,曾经把自己的皮大衣赠给了相交不久的朋友,又用劳力士表换了一张回家的车票。然而,就是这样的三个好人,却屡遭磨难,命运多舛。听母亲说,祖父去世时,发长近尺……

这些,无疑都是人为的结果!柏杨先生说:“丑陋的中国人:”这句话,在生养我的家族两代人的命运之中得到了最真实的印证(带人来我们家抄家的就有祖父得意的门生、故旧;而欺瞒父亲的也是他的同志与朋友)。没有“丑陋的中国人”,祖父无疑不会凄凉而死;没有“丑陋的中国人”,伯父不会一生委屈于一名小小的职员;没有“丑陋的中国人”,父亲也不会积劳成疾,未足60岁而逝。而我,在近10年的媒体生涯中,所接触、所看到、所报道的,也有不少“丑陋的中国人”——践踏友情、出卖灵魂、知法犯法……

于是,我(们)将咏谁?叹谁?存在的多伪善,逝去的依然带着悲伤。然而,诗人说:“相信未来!”[食指:《相信未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鲁迅:《致尤炳圻》,1936年3月4日]事实上,我们血液流淌的方向无疑是一个值得热爱的民族,我们家所在的空间也无疑是一个值得效忠的国度。“五岳威天下,江河万古流!”老聃、孔子、秦皇、汉武、张骞、张衡、玄奘、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张居正、秋瑾、鲁迅等,不仅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整个人类最为灿烂的记忆!

祖父、伯父与父亲的遭遇已然成为过去。我们与其去苛责造成错误、酿成悲剧的先人,不如帮助现在做得更好(况且,建设现实比伤怀过去重要得多)。父亲生前即经常教导我们姐弟几个“不要计较”,“不要空想”!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的脉管里,都流着先烈的血液。在他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总会看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也许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不妨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呵,每一个中国民族的儿女!”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传》一书中曾经深有寄托地说。

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无疑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个宽容的同志、一名尽忠职守的公务员——这些正是建设中国不可或缺的基础!

和谐社会并非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可能实现的国家希望!孔夫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大意是说:如果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女、兄弟,还有老师、医生、商人、法官、作家、知识分子,以及县长、市长、省长、部长、将军、元老等,每个家庭的、社会的以及国家的角色都能尽心尽责,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符合人们对于他们所担当的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是为序!

文木

2008年10月10日于北京

后记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兖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王维的这一首《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虽然被收入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一书,能够吟咏的人却不怎么多,但其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句却无疑是中国人最自豪、最舍不得的记忆。

那时,“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唐朝乐队:《梦回唐朝》]不是后来的歌者的想象,而是历史的真实;“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卷70《陈汤传》]也不是某个将军的狂妄,而是民族的自信。于是,张骞等待13年、苏武忍耐19年也要回到他们朝思暮想的大汉朝,班超凭36人可以连克西域50余国,玄奘法师不恋戒日王的执意挽留毅然东归,王玄策能够借兵平定印度之乱。那时,中国“正像一个太阳,其他诸种族,则像环绕着这个太阳的一些行星”[翦伯赞:《秦汉史》]。于是,梦回汉唐成为中国人永远的向往,甚至于汉唐两字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共有的名字——在家名汉人,出门日唐人。

不曾想,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后来居然被迫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被迫割让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详见Ⅸ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与《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被迫赔偿了72450万两白银(仅中日《马关条约》即支付所谓“赔款”2亿两,后又加上3000万两“赎辽费”),被迫牺牲了3000万人民。对此,我们在反思政府问题的同时,不能不同时反省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袁崇焕被吃掉了,杨靖宇将军被出卖了。这些,都是中国人所为。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那近百万的伪军也无一不是中国人。他们与敌为伍,和同胞作战。而敦煌莫高窟壁画被文化掠夺者搜刮,北京圆明园被武装侵略者抢掠,最后为销毁罪恶的证据而丧心病狂地放火烧毁,也是由于中国人自己的献媚与告密。因此,“丑陋的中国人”绝不是学者的愤懑,“阿Q”也不是作家的杜撰,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乌,那办法简直前无古人。”那时,“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鲁迅:《坟·看镜有感》]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又云:“我持弓矢,公(尉迟敬德)执槊相随,虽百万众奈我何?”[《资治通鉴》卷189《唐纪五》]这是那个年代的王者。“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汉书》卷55《霍去病传》]这是那个年代的将军。“袍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卷77《酷吏列传》]这是那个年代的法官。“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这是那个年代的文人。“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这是那个年代的学者。“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这是那个年代的国民。

厚古薄今不是本书的宗旨,但“为万世开太平”却必须是当代中国入的目的。从秦人的威武、汉人的闳放、唐人的开阔,到宋人的软弱、明人的乖戾、清人的委顿,我们看见国民状态的衰弱,看见民族精神的委靡,乃至于看见文化传统的退化。理学的兴起没有消弭宋朝的危机,心学的出现也没能解答明朝的难题,西学的援引仍然无力保障大清帝国与中华民国的安全。以两宋为例:立国319年,给予士大夫的待遇不可谓不优厚。然而,在南宋末年的国难中,朝廷大臣与各地守官纷纷弃职逃走,以至于谢太后(宋理宗皇后,时为太皇太后)异常恼怒焦急,命人贴榜于朝堂之上。榜文说:“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恭帝赵暴)遭家多难,尔大小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衅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宋史》卷243《后妃传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在士大夫治下的两宋319年,对外委曲求全,以“岁币”换取和平;内部则党争不断,政局一直不得安宁。纵有狄青、岳飞、韩世忠等不世名将,却被所谓的“祖宗家法”及文官所限制,不能有所作为,甚至被以“莫须有”罪名处死。等到敌人兵临城下,平素坐而论道的文士们,或者继续互相指摘,推诿责任;或者痛哭流涕,不知所措;或者假装慷慨激昂一番,之后却悄悄地溜之大吉。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皇帝被俘、公主被辱是必然的命运。至于士大夫们自己,无论推诿了责任的、不知所措的,还是溜之大吉的,也都只落得一个“跪”的下场。从某个角度讲,西湖边岳王庙前跪着的不是秦桧与万俟离两个人,而是有宋一代的全体士大夫。秦桧与万俟离两个人的耻辱同时也是宋代每一个士大夫的耻辱。

至于明朝,长期听任太监当国,从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到士入学子、贩夫走卒,举国上下一致甘心为太监走卒、义子。于是,在礼义廉耻丧尽之后,将军被杀、皇帝自杀也是必然的命运。清朝呢?皇室尔虞我诈,官场贪墨成风,民间鸦片泛滥,更是一番末世景象,以至于敌寇纷纷长驱直入,不断割地赔款,“康乾盛世”的荣光消失殆尽。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如是说。

西学无疑是我们的选项,但国学似更应是我们的方向。儒家自强不息、舍生取义的精神,道家超然物外、尊重自然的态度,释家不存妄念、度己救人的境界,是中国人独立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宋朝的覆灭、明朝的失败与清朝的悲剧并非因为传统文化,而是政治制度使然——两宋志在防范五代的弊端,疏于建设;明朝囿于小农思想,不思进取;清朝保护利益集团的特权,把文化当做点缀,加之宋、明、清连续三代的层层误读,“南橘不幸成北枳”,传统文化成为被攻击、被批判的对象。但是,考量历史,两汉的强大是儒、道相济的美丽结果——司马迁与张良一儒、一道,成为中国人格永远的标准;大唐帝国的繁盛是儒、道、释三家合一的灿烂之花——玄奘、李白、杜甫一释、一道、一儒成为不可企及的三座中国文化的高峰。

事实上,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或者是我们自己的父辈,或者是我们邻居的祖先;传统文化也不是陈腐的名词,而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它们或者出自我们自己的家庭,或者出自我们邻居的家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真实地看见大汉帝国的威严和大唐帝国的魅力。

于是,在我们中间,尧姓的人不能辱没尧的仁德,孔姓的入不能辱没孔融的高义,吴姓的入不能辱没太伯的礼让,张姓的人不能辱没张良的智慧,姬姓的人不能辱没没季札的信用,苏姓的人不能辱没苏武的忠烈,耿姓的人不能辱没耿恭的勇气……因为维护祖先的荣誉是子孙的本分。于是,君王不能没有刘彻的公心,法官不能没有李离的正直,大臣不能没有魏徵的高远,宰相不能没有公仪休的廉洁,地方官不能没有文翁的勤勉,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孔丘的执著,教徒不能没有玄奘的坚韧……因为恪尽职守是角色的责任。

如此,尧、舜、孔融、太伯、张良、季札、苏武、耿恭、刘彻、李离、魏徵、文翁、孔丘、玄奘等,他们虽然离我们远去,但继承他们的精神不仅可以使我们自己的家族兴盛,也足以使我们这个民族重生光彩。

文木

2008年8月24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研究(中国家庭社会与国家角色的历史分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96061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2.1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