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石梦故宫情(我心中的爷爷马衡)
内容
试读章节

1891年,曾祖父马海曙调任宝山县,合家随迁宝山县衙。当时宁波人在上海有个同乡组织,叫“四明公所”,(四明即宁波地区)曾祖父自然也加入其中,并任要职。他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宁波在沪的商界实力派人物;其中之一,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有“五金大王,,之称的浙江镇海人叶澄衷。

我的外曾祖父叶澄衷,字成忠,原籍浙江慈溪,生于浙江镇海东管乡庄市镇,也是于乱世之中诞生的骄子,有着和曾祖父相似的传奇经历。他诞生于1840年7月18日,时逢鸦片战争爆发。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拉开了一道崭新的历史帷幕,带着屈辱、累累伤痕和从未有过的彷徨,走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生不逢时的叶澄衷,六岁丧父,九岁读过半年私塾,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十一岁,入油坊学徒,年工资只得大钱一串、获油一担。三年后,他辞别母亲洪氏,由红帮裁缝族叔叶启伦带往上海,先学成衣匠不成;再经介绍人法租界某杂货店学徒。十四岁自驾小舢板,在黄浦江上向外轮兜售小商品及副食品。并兼摆渡外国船员、商人、军人业务:和洋人接触日子长了,凭着个人的聪慧刻苦,也渐渐学会了一些英语。这为他后来和洋人打交道,开经营洋货之先河创造了条件。

有一次,叶澄衷摆渡一位英国洋行的大胡子经理到浦东杨家渡,此君不慎把一个黄色皮包落在船上,内有文件、支票和大量现金。诚实忠厚的叶公发现后,因担心失主着急,便放弃生意不做,在江岸冒雨苦苦等了一天,直到傍晚才等来焦急万分的失主。当大胡子远远看到曾外公的小舢板依然停泊在杨家渡岸边时,情不自禁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大叫了一声:“MY GOD(我的上帝)!”满脸络腮胡子的洋行经理做梦也想不到皮包居然失而复得。当叶澄衷把黄皮包奉还给洋行经理时,他凝视着憨厚的叶澄衷,诧异地问道:“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叶澄衷老实地说:“是钱。请你点一点。”洋行经理激动得络腮胡子都抖动起来了,顺手从皮包里抓了一大把美钞,硬要对叶表示酬谢,“NO!NO!”叶澄衷倒退几步连连摆手婉言谢绝。洋行经理对叶澄衷拾金不昧又拒收酬金的高尚人品,更是钦佩不已。从此,叶澄衷和洋行经理交上了朋友,并在其帮助下,于1862年在虹口开设老顺记商号,经销由洋行供货的五金零件和洋油(煤油、柴油)。他凭着自己的勤奋、精明、智慧和经营谋略,不过数年,“老顺记”五金杂货行就发展到十八家分号,遍布天津、南京、宁波、武汉等大中城市。随即叶澄衷又投资金融业,在上海、杭州、镇海、芜湖、湖州等地开设票号、钱庄,鼎盛时竞多达一百零八家。而后又相继开办上海燮昌火柴厂、纶华缫丝厂等多家工厂。同时他还借助洋行经理的帮助,垄断了美孚石油产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经营权长达十年之久。1896年,盛宣怀、李鸿章等筹办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曾外公叶澄衷被指派担任总董,势力渗入近代银行业。成巨富名流后,他热心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受清廷嘉奖,并捐得候选道员加二品顶戴。

细说起来,外曾祖父叶澄衷发洋财的奇遇,并不亚于《天方夜谭》中的阿里巴巴。到了曾祖父马海曙与他相识交往之时,叶氏家族的净资产已拥有八百万两白银之巨,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五金大王”了。

1893年,同乡巨商朱葆三出面牵线搭桥,为叶马两家联姻。马家是清一色童子军,叶家四男二女,商定由叶澄衷从马家小兄弟中,择选一佳婿,与其二女儿叶薇卿订婚。于是商定吉日由朱葆三陪同叶澄衷一起到马家相亲,决定在爷爷和五爷马缢、六爷马权三兄弟之中选择其一。P21-23

书评(媒体评论)

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马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有力的文物保护者。中国古代文物,不仅多因他而得到阐明,也多因他而得到保护。

——郭沫若

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引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乃人生之“三不朽”,人生在世求之其一已属不易,而马衡先生在德行、功业、著书立说三个方面都有所“立”,都令我们永远感念。

——郑欣森

后记

本书于2006年7月脱稿,由于种种阴错阳差,使其一再延误面世。延误之中,给了我多次修补漏误的时间和机会,但爷爷生命的最后三年仍然是一片空白。正如王世襄先生在其著《锦灰不成堆》一书中所言:“此后三十多年,没有听到任何有关叔平先生的遗言或传闻。”因此,对于爷爷晚年的处境及三反运动的遭遇,曾引起不少人(包括亲属在内)无端的猜测和推断,把爷爷拒走台湾的抉择演绎成其晚年的“悲剧”,更有人把爷爷和陈寅恪、吴宓先生的“晚年悲歌”相提并论。我对此议虽不敢苟同,但疏于对爷爷当时的思想了解和缺乏有力的佐证,也总以为爷爷晚年后是消极地度过余生。故,无法把爷爷于1952年离开故宫博物院后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真实地再现于世,眼看本书将留下重大缺失和遗憾,却有幸阅读了爷爷晚年留下的全部日记;使我能有机会驱散历史的雾霾。看到了一位饱经旧中国贫弱战乱之风霜,面对新旧时代交替,不以个人荣辱得失看天下事的爷爷——马衡。特此增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章节,使得爷爷的形象更加清晰更加完整。

现在再回过头来细看,爷爷一生,每个阶段都以不同形式的文字,记载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早期的行踪作为,喜怒哀乐都可以从他遗留的书籍注释、金石跋文、印章边款中得以见视;抗战开始后,他因为行政工作任务艰巨而无暇进行金石考研时,则用诗句、诗简记录了自己在八年抗战时的行踪和喜怒哀乐,他所遗留的近百首诗抄手稿的内容,涵概了那个历史时期他所经历的方方面面:北平围城的时候,爷爷步人晚年,他以史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中国即将发生的重大历史转折。以日记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新中国诞生的前前后后那历史的瞬间(爷爷本是不记日记的)。我就是在他几十年留下的诸多文字中,找寻到我的爷爷,认识理解了我的爷爷。

爷爷毕生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其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训诂考据传统,十分注意进行出土文物的实地考察。在学术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对宋代以来的金石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从文字的演变和有关铭刻的对比,论定石鼓文是东周时秦国的刻石;根据新莽嘉量等的实际测量,推定汉唐间的尺度比率和长度;历经近三十年对汉魏石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全面研究。他的著作在其身后经整理出版的有《汉石经集存》,此书整理排比,由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任其事。先后经前辈学者陈公柔先生、陈梦家先生、侥惠元先生、邵友诚先生等誊录、标点、校定、排定图版,始终其事;复承罗福颐先生假所藏汉石经残字拓本全部,其中有爷爷屡欲寻访而不得者,均以补入,又有爷爷生前同道挚友徐森玉先生题署,费时二年终使书成,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后人研究金石学留下珍贵资料。另有《凡将斋金石丛稿》1960年代初,由傅振伦先生整理编辑,1963年郭沫若先生为之作《序》,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问世。《凡将斋印存》系1990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五周年纪念出版,由朱家晋先生作《序》,叶其峰先生撰写后记。爷爷的遗著是在学界前辈们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才得以刊出成书。在此,敬请诸前辈及已仙逝者在天之灵接受马衡先生后人迟到的敬意。

爷爷去世后,和奶奶叶薇卿合葬在北京福田公墓。墓地在“文革”中被夷为平地,八十年代末,四叔文冲先生不顾古稀高龄,努力查寻方得墓地遗址,远在新加坡的堂妹马企昕和妹夫朱耀球先生特地回国主持重修爷爷墓地,得故宫博物院原代院长吕济民先生的支持和故宫博物院的赞助,使“马衡之墓”得以重修,新建墓碑由朱家晋先生撰写碑文。并增补了“墓志铭”。

2005年,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八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同时举办了纪念马衡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是故宫博物院和当代故宫人给了我找回我心中的爷爷的勇气和力量。亲友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终下决心于当年秋开始动笔。在写作的过程中,除去参阅爷爷的佚文、诗抄、日记及中国文博名家画传《朱家晋》,郑欣淼先生著《厥功甚伟,其德永馨》,那志良先生著《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庄尚严先生著《山堂清话》,俞建伟先生著《马衡传》及周作人的文字外,吴瀛先生的《故宫尘梦录》,也为我补充了有关爷爷的形象资料和那段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历史。再者是电脑网络也是帮了大忙的,如果没有如此众多热心且至今仍关注爷爷研究爷爷的学者和网友,我恐怕很难完全找回我心中的爷爷。更令我感动的是许多网友们还设立了马衡先生的网络灵堂、陵园、纪念馆供网友留言纪念,在此谨代表马衡先生后人深表谢意。

写《我心中的爷爷马衡》,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绝不敢贸然称为个人之作,只愿先灵能够感受到一丝欣慰,而完成吾辈的心愿而已。如有谬误请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在此特别感谢信札收藏家方继孝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感谢青年作家陈书旦女士,热情为我提供书法篆刻工具书籍。感谢甘肃定西县县政府退休干部赵安仁先生为我提供《定西县县志》等参考资料。

王世襄先生是爷爷在抗战胜利后,接纳并倚重的有志于文博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先后赴日本、美国为抢救我国流失珍贵文物做出了卓越贡献。今已九十四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是仍然健在的唯一曾和爷爷有患难之情的同事,当老先生听说我撰写“我心中的爷爷马衡”一书时,特题书签——《金石梦故宫情》,为拙作增辉,借此机会向王世襄先生致谢并表敬意。

马思猛于通州

二零零八年二月廿日

目录

代序 郭沫若

厥功甚伟其德永馨——纪念马衡先生逝世五十周年郑欣淼

前言

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

幼年从师叶浩吾

官商联姻娃娃亲

南洋公学中途辍学

吴昌硕题书凡将斋

“出污泥不染”一家两制

初出茅庐

 1 《论汉碑书体》

 2 孔德学校

 3 处乱世不惊恪守“君子不党”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1 抢救清官档案

 2 走向现代考古学

 3 中日学者共创东方考古学会

 4 “中瑞西北联合考察团”成果

 5 燕下都考古发掘留下终生遗憾

 6 北大考古学会举步维艰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广交学人同道只论学术不分政见

 1 四请王国维

 2 与钱玄同之交往

 3 和胡适的情结

 4 诗文会三沈叙不同情缘

 5 爷爷的忘年交

 6 张纲伯为爷爷解困

结交厂肆碑估掌握文物信息

 1 抢救敦煌壁画

 2 抢购山西稷山兴化寺壁画

 3 甘肃新莽权衡失而复得

 4 “无咎无恙”

 5 厂肆碑估黄伯川

曾经守护故宫的人们

“用人要用忠诚扎实之士”

国宝南迁纪实

遥瞩峨眉见一斑

 1 大足马衡碑

 2 功超“鲁壁”

 3 窥视爷爷唱《思凡》

抉择

从头越

 1 引路人王冶秋

 2 毛泽东太和殿庆“八一”

 3 班禅进京轶事

 4 “国防不足忧矣”

 5 爷爷争国宝的故事

 6 论“责任问题”

 7 党代表

 8 爷爷的遗愿

七旬老叟奉命南下鉴宝

 1 乾隆命名“三希堂”

 2 庄尚严话说《中秋》、《伯远》

 3 周总理下令赴港购国宝

《旧墨记》再现马衡《附识》手迹

回眸“易案”是是非非

 1 易院长亲信自乱阵脚

 2 图小利李宗侗引火烧身

 3 易院长被迫辞职,马衡临危受命

 4 吴瀛:“我无论如何要出这口恶气”

“三反”运动祸起萧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 故宫的“三反”运动

 2 圆梦——跋著《汉石经集存》

 3 北京城建曾经付出的沉重代价

 4 最后的日子

 5 马衡捐献文物一瞥

多余的话

附录1:马衡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马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有力的文物保护者。中国古代文物,不仅多因他而得到阐明,也多因他而得到保护。

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期,马先生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故宫所藏古物,即蒙多方维护,运往西南地区保存。即以秦刻石鼓十具而论,其装运之艰巨是可以想见的。但马先生从不曾以此自矜功伐。

马先生为人公正,治学谨严;学如其人,人如其名;真可谓既衡且平了。

马先生复能诗,善书,工篆刻。一九三九年同寓重庆,曾以青田石为我治印一枚,边款刻“无咎”二字。今以钤于文末。以见一斑。

凡德业之以盖人者,人不能忘之。马先生虽颇自谦。然其所成就,已应归于不朽。

一九六三年八月廿五日 郭沫若

内容推荐

本书实际上是根据所收集资料。对爷爷的一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考研,用自己的心灵和爷爷进行沟通,把各方面的资料系统化,进行归纳整理。

全书包括了曾祖父因祸得福改换门庭、幼年从师叶浩吾、官商联姻娃娃亲、南洋公学中途辍学、吴昌硕题书凡将斋等部分。

编辑推荐

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马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有力的文物保护者。中国古代文物,不仅多因他而得到阐明,也多因他而得到保护。

本书将为您再现马衡先生一生的众多生平事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石梦故宫情(我心中的爷爷马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思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39754
开本 16开
页数 4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81=71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