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字伴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去官后潜心著述。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
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带你去领略博学奇儒王充的家世、学业、宦途和求索之路。
图书 | 王充/大家精要 |
内容 | 编辑推荐 王充,字伴任。会稽上虞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幼好学,遂萌“巨人之志”。及后博采众流百家之言。去官后潜心著述。所著《讥俗》、《节义》十二篇,《养性书》十六篇,《政务》等,均不传。今传《论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一篇,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问题。 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带你去领略博学奇儒王充的家世、学业、宦途和求索之路。 内容推荐 王充(27-约97),东汉会稽上虞人,中国古代颇具科学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遍览诸子之书,博通百家之言,构建了系统的无神论理论体系。曾任县、郡、州长官的属吏。王充追求真理而痛疾虚妄,针砭时弊而思无禁忌,所著《论衡》将矛头直指天神崇拜、孔子崇拜、圣王崇拜、儒家经典崇拜及形形色色的世俗迷信,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统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众多暂人赞扬他是“一代英伟”,而名教卫士指斥他是“千古罪人”。本书简要介绍了王充的家世、学业、宦途和求索之路,阐述《论衡》的主要内容,既展示了王充的才智与机锋,还涉及许多典故与逸闻。 目录 第1章 王充的人生之旅 一、孜孜不倦的求学之路 二、崎岖坎坷的仕宦之路 三、发奋而作的著述之路 第2章 剥掉儒家宗师与经典的神圣外衣 一、孔子是人不是神 二、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不易”的真理 三、孟子之学多“浮淫之语” 四、儒家的盛世之说“失实离本” 第3章 批判天人感应论与谶纬符命之说 一、“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二、“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 三、帝王并非真命天子 第4章 揭露鬼怪神仙、方术禁忌的虚妄 一、“人死无知,不能为鬼” 二、“学仙术者,其必不成” 三、批判形形色色的禁忌与方术 第5章 中国古代无神论的一座丰碑 一、王充思想对东汉以来社会思潮的影响 二、“一代英伟”?“千古罪人”? 三、现代学术研究对王充的历史定位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出身于“细族孤门” 王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他的出生地是会稽郡上虞县,而他的祖籍地是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王充的祖先曾经先后以陈、田、孙、王为姓氏。 魏郡元城王氏是春秋时期陈完(田完)的后裔。陈厉公死后,国内出现君位之争。公子陈完为逃避内乱而来到齐国,被齐桓公委以工正之职,并改称田氏。田完六世孙田叔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乐安。后来田氏占夺齐国的最高统治权,史家称此后的齐国为“田齐”。至战国时,田齐称王。齐威王名震天下,雄视四方。秦灭六国,齐国覆灭。降秦称臣的齐王建活活饿死于边远的共邑。秦汉之际,楚霸王项羽封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汉朝建立,田安失国,齐地之人谓之“王家”,于是后裔为王氏。齐景公赐姓孙氏是这一家族辉煌的一页。这段往事世代相传,族人皆以曾经姓孙为荣耀。当时也流行一人两姓的风尚。因此,王充在《自纪》中称其先世“一姓孙”。 汉武帝时,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名人叫王贺。他是济北王田安的重孙。王贺,字翁孺,一度官居绣衣御史,免职后移居元城。他的子孙繁衍,成为元城大族。王充一家为王氏宗族的支庶,他的先辈数世从军有功。 王充的曾祖父王勇,因军功封会稽阳亭侯,于是举家南迁,定居阳亭(今浙江杭州市附近)。到任仅一年,王勇便失去封爵。他无力返乡,只得落籍会稽,以农桑为业。王勇任侠使气,好打抱不平,与当地豪族有矛盾。有一年旱灾严重,谷物歉收,王勇拦路伤人,结怨甚多。到王充祖父这一代,正值西汉末年,社会秩序混乱,为避躲仇家,举家迁居会稽山附近的钱塘县,以经商为业。王充的伯父王蒙、父亲王诵,性格骨鲠,行侠仗义,敢于同豪强势力相抗,因此同当地大族丁伯结下怨恨,被迫再次迁居,落户上虞。王充就在这里诞生。 王充的家庭以农桑为生,兼营商业,家境并不宽裕,属于素族寒门。父亲早逝,少年的王充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更为艰难。因此,王充自称出身于“细族孤门”。王充的家世对他的性格、思想和境遇有深刻的影响。王充的家庭成员世代承继不畏豪强、敢于同恶势力抗争的传统。这种祖传家风铸就了王充勇敢、刚毅、正直的品质和愤世嫉俗、不畏强暴的性格。他没有像祖辈那样明火执仗、舞棍弄棒,而是擎起辛辣、机智、深邃的如椽巨笔,把思想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和谬论。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为了维护门阀地位和特权,大肆宣扬“生有种类”,说什么“见其父母,察其子孙”。这种血统论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舆论。出身低微的人受到轻视、排斥,他们之中如果出了卓越的人才,甚至被视为“妖气”作怪。王充出身素族,又无权势之亲可依傍,当时就有人嘲笑他的先辈毫无根基,无功绩、德行和名望可言。王充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而是“居贫苦而志不倦”。他认为“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也就是说,鸟类中没有世代相传的凤凰,野兽中没有传种接代的麒麟,人群中没有祖祖辈辈的圣贤,万物中没有世代永恒的珍奇。王充指出: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而被舜处死,却并不影响禹成为治水的英雄;舜的父亲瞽叟颟顸昏聩,却并不影响舜成为圣哲明君;孔子、墨子的祖先都是平凡愚昧的人,而他们都是著名的大学问家。尧的儿子丹朱和舜的儿子商均都是品行恶劣、才能低下的庸人。身长五尺的父亲可以生体高八尺的儿子,而孙子才六尺,这类例子不胜枚举。据此,王充公开宣称:“马有千里,不一定是麒麟之驹;鸟有仁圣,不一定是凤凰之雏。”他发愤成才,要以事实戳穿血统论的谎言。 逛书摊逛出的大学者 王充求学之路的第一个特点是勤学苦读,博闻强记,逐步掌握了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一则又一则立志高远、博览群书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王充旺盛的求知欲望和不懈的求索精神。 王充最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童年时期,小伙伴们捉麻雀、逮知了、耍铜钱、攀树干,唯独王充不参与这些事情。在小伙伴们游戏的时候,王充也不喜欢打打闹闹。他诚实庄重,礼敬长辈,从来没有受过父母的训斥和邻里的责备。父亲见王充懂礼貌,有出息,对他寄予厚望。王充六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在文化教育相当落后的古代社会,王充有幸较早地接受启蒙教育,并树立起“巨人之志”。这对他的学业显然大有助益。 从八岁开始,父母送王充进书馆读书。书馆是汉代儿童的启蒙学校,专门教孩子们识字和书法。王充学习成绩优异,不仅字识得快,写得好,而且从不违反学校纪律。书馆中与王充一块儿念书的孩子一百多人,唯有他从来没有受过老师的责打。王充很快学完了书馆规定的学业,提前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 从书馆毕业后,王充拜师学习《论语》、《尚书》等经典文献。他勤奋努力,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将经典背熟弄懂之后,王充开始独立钻研学问,广泛地浏览书籍。父亲去世后,王充恪守孝道,奉养母亲,史称“乡里称孝”。他的文章、操守备受好评,终于作为一方学子中的佼佼者,踏上了赴京城洛阳的求学之路。 求学离不开书籍。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著名学者不是靠着勤奋地在书海之中求索而步入成功之路的。而王充求学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家境贫穷,无钱买书。 王充生活在距今约两千年的古代社会。那时的书籍是以刀或笔,由人工逐字抄录在木简或缣帛之上的。一部书籍的成本很高,售价自然昂贵,普通人家是买不起的。王充显然无力购买大量的图书。 没有书怎么办?唯一的途径是借书、抄书、背书。借太学的馆藏,借师友的图书,还是不能满足王充的求知欲,于是他就想到了逛书摊这个好办法。那时的洛阳既是王朝的京师,又是游商云集的大都市。这里店铺林立,繁华热闹,其中自然有许多是经营书籍的。王充一有空闲便来到店铺集中的街市,见有出售书籍的就走上前去翻阅。他一边浏览阅读,一边默默背诵,把所见到的文章统统记在心里。于是王充熟读了诸子百家,阅览了古今文章,掌握了大量知识。那时一个书摊出售的图书或许只有几部书,甚至一部书。每部书又分成很多卷,每一卷又是重重的一大捆竹简。没有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读书方法是断难持久的。 开始写作《论衡》之后,王充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所读文书,亦日博多”,不仅是思考与写作的实际需要,也是王充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直到垂暮之年,王充依然笔耕不辍,读书自娱。他不仅“淫读古文,甘闻异言”,还对“世书俗说”作“考实论虚”的功夫。读书与思考成为王充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知识就是力量。正如王充所说:如果有了知识,即使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能放射异彩。如果没有知识,即使是黄金玉石也会毫无润色。王充懂得知识的力量,所以孜孜以求。他便是靠着持之以恒的披阅攻读,靠着坚持不懈的刻苦自修,靠异乎寻常的记忆能力,逐步成长为一位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只要浏览一下《论衡》一书,仅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就会感觉到王充的确无愧为一位“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大学者。 王充指出:“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锸则割不深。”就是说,腿脚不强健,就无法远行千里;刀具不锋利,就无法游刃有余。通过博览群书,获得真才实学,是将自己造就成精通治道政务、写出不朽著作的杰出人物的必由之路。 P2-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充/大家精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鸿//张分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153672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28 |
宽 | 154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