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火线后的故事--世界战争家书(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书信)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仅是新发现的战争书信的结集,还有更深层次、更耐人寻味的内容。书中的每封信都很独特,它们从与众不同的视角共同展现出真实的战争。作者安德鲁·卡洛尔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途,只为寻找这些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信件,这种卓绝的努力没有先例。这本书是激情澎湃的产物,它包蕴着伟大的心智与灵魂。

内容推荐

从编写《美军战争家书》(昆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中文版)以来,安德鲁·卡洛尔一直致力于在美国与世界各国搜寻同美国卷入的战争相关的通信。没有他的努力,也就不会有《火线后的故事》的面世。

在以战争为题材的书籍中,《火线后的故事》独树一帜,它所展现的,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士兵与平民对战争的观察与反思,内容坦诚真切、扣人心弦。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人们手写的信件,直到在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人们发送的电子邮件,所有的通信都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记录,反映出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种种情感——恐惧、勇气、爱国主义、愤怒、同情、战友情谊、希望、甚至幽默感。

本书收录的大约两百封信件或电子邮件都是独家发表。这些书信中包括:

·对美国革命时期游击战的生动描述

·美国内战期间分属不同阵营的兄弟间针锋相对的通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士兵目睹新式武器带来可怕伤亡后写下的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靠飞鸿传情的恋人之间的通信

·战俘们在囚禁中秘密写给爱人的信件

·士兵们知道自己即将面对死神时写下的最后信件

·来自前线的充满抱怨的信件,幽默的叙述,以及审查官员截留的言语过激的信件

·对于信仰与人性的深刻思索

·在纽约遭受“9·11”恐怖袭击之后,幸存者对当H情景的详细记录

·伊拉克平民写给在国外的亲人的信件

·来自昔日敌国的退伍老兵们表示友好的相互通信

和卡洛尔编选的《美军战争家书》一样,《火线后的故事》旨在使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通信能够传诸后世。这本书同时也是卡洛尔在美国与世界各国不停奔波搜集书信的记录。他与在战争中失去至爱的人们倾心交谈,并亲自拜访众多退伍军人以及现役军人,这些人慷慨地为他提供了自己的私人通信。对于所有曾经或正在为自由而战的人们,《火线后的故事》是最好的献礼与纪念。它将永远提醒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战争会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世界带来多么可怕的灾难。

目录

编辑寄语

前言

I.永远爱你——写给心爱的人与亲朋好友的信件

II.火线传书——来自战场上的信件

III.带泪的笑——风趣幽默和不同寻常的信件

IV.困在两军交火时——来自平民或有关平民的信件

V.战争余殃——写在战后的信件

编著者跋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44年8月11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问全家人好!

现在你们应该已经收到了电报得知了那个惊人的消息。现在最初的震撼或许已经过去,我要想向你们解释一下。

5月,我生病以前,比尔和我解除了婚约。我那时就想告诉你们,不过你们好像都很高兴,我没胆量告诉你们。

我为什么会和比尔解除婚约?现在我要回答这个问题了。你们肯定还记得他母亲——谁能忘记那个好斗的老家伙呢?她对我极端不友好,简直把我当成死对头,真是让人恶心。而最糟糕的是,比尔平静地告诉我,我无论大小事情都必须听他母亲的,她是他的母亲,一切都要她说了算。他是我爱的人,可他却给了我最后一击。我开始重新考虑事情。

我意识到我并不爱比尔。我在新几内亚太孤独太沮丧了,因此才把比尔看得很重要。他对人总是冷冰冰的,你们从他的信中就能看出来。我只是无法再忍受下去了才和他分手。

顺便提一下,博尔茨对此暗中感到高兴。老太太说过,比尔是个好男孩,但不适合我。

接着我开始在这里休假,而且投入了拉尔夫的怀抱。

我认识拉尔夫的时间不比认识比尔的时间短。他开始就和戈德曼以及艾伦医生在一起工作。我对他一直有好感,不过他什么也没说过,因此我在信中从来没和你们提过他。

我到这里的第一个星期,珀尔在她家里组织了一次聚会,拉尔夫也去了。别问我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那以后一个月我就成了已婚女子。我自己还没能理出头绪。

你们肯定想知道他的家庭情况。拉尔夫自己是学化工的,从马里兰大学毕业。他的祖辈是立陶宛人,家人在巴尔的摩,他爸爸开了家犹太熟食店。至少我们以后可以吃到很多成牛肉。

我认为我丈夫很帅气,你们见到他也会这样想的。最重要的是我爱他,对我来说那实在太重要了。

爸爸妈妈,我好像没法让你们明白,不过你们总是说,只要我高兴就可以。我现在就很高兴。

珀尔事先就知道这件事,不过博尔茨大吃一惊。我们在当地的小教堂结了婚,犹太教士乌尔曼为我们主持婚礼。布里斯班所有的人都是最后一刻才得知消息的。博尔茨老太太坚持要在仪式上用她的葡萄酒。主持婚礼的犹太教士身穿澳大利亚随军教士的制服。我和拉尔夫都穿着自己的制服。伴郎是美国军官,珀尔和她丈夫把我交给拉尔夫,乔和米娜·所罗门把拉尔夫交给我。

我把我的犹太名字以及爸爸的犹太名字告诉了教士。婚礼仪式是澳大利亚正统教派的形式,语言主要是希伯来语。由于这里属于英联邦,婚礼必须符合英国法律。

教士提到爸爸的名字时我听了出来。整个仪式与美国婚礼完全不同。他们两次递给我一个银高脚杯让我喝,也让拉尔夫喝。教士把玻璃杯放到拉尔夫脚下让他踩上去。然后我知道的就是人们都上来吻我祝福我。滑稽的是,新郎不能在教堂里吻新娘,但是教士刚结束仪式拉尔夫就把我抱住亲吻我。

仪式结束后,我们都到了博尔茨夫人家,人们准备了一桶十加仑的啤酒,大家在聚会上非常开心。我们在珀尔的新家度过了新婚之夜,因为在当地旅馆找不到房间。

上级给我放了两星期假,因此我现在开始度蜜月。

妈妈,说实话,我现在拼命想要个孩子,能被送回家,离开军队。这主意听起来怎么样?试一试也很有意思。  要说的情况就是这些。现在你们知道了事情始末。请祝福我们吧。

拉尔夫的家人住在巴尔的摩市拉科斯顿大街。你们可以和他们联系。亚伦斯太太对我一无所知。你们可以让她知道,拉尔夫娶的并非轻佻女子。不过千万别对他们提比尔。拉尔夫知道比尔的事,他们很久以前是朋友。

先写这些吧。你们的信还在新几内亚等着我。你们知道。我还得回那里去报到。请给拉尔夫写封信,他的地址是:

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陆军军邮局503信箱

基地B,化学武器部

拉尔夫·亚伦斯0—2034376

你们的新婚女儿

拉尔夫·亚伦斯太太

尽管艾尔马·迈耶斯与尉官拉尔夫·亚伦斯的婚礼过于匆忙,但他们真心相爱。他们后来有了三个孩子。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直到2000年9月艾尔马去世。

为了追求身在美国后方的年轻女子诺马·克林顿,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哈里·基普上尉给她写了一系列热情洋溢的情书。

这里的两个年轻人甚至不曾谋面。诺马·克林顿是居住在佐治亚乡间的年轻学生,聪明漂亮。哈里·基普家在明尼苏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尉。他是珍珠港事件中的幸存者,之后被派往所罗门群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诺马的姨妈认识基普,1944年初,为了鼓舞基普的士气,诺马在姨妈琼恩的要求下给基普写了封信并寄去自己的照片,告诉他国内的人们都非常牵挂基普以及所有在海外作战的战士。哈里·基普看到诺马的照片,读到她充满智慧与感情的信件,不由心潮澎湃。“琼恩对我说你可能会给我写信,不过我收到你的信时还是很吃惊,也很兴奋。”1944年2月12日,哈里给诺马写了第一封信。他在信中接着写道:

你在信中说,“如果你给我回信,我就会再寄一封。”你指的是再寄一张照片还是再写一封信呢?我希望二者兼有,因为我很想看到我的小姑娘在不同场合的模样。

你想当个护士,这是很不错的目标,祝你成功实现你的抱负。万一我需要人照料,可不可以请你来帮我呢?——哪怕我并不是真需要人照料。不过你化学成绩那么突出,或许会在实验室工作,而不会亲自去照顾患者。我不喜欢化学,因为我太笨了,不能理解分子的逃逸运动。

你说很久没见过琼恩,你上次见到她时肯定还是个顽皮的孩子。我也大约四年没见过她了。她自然会嫁给别人。你会花那么长时间去等一个普通的海军陆战队战士吗?

你的喜好和我很相像。我也喜欢看电影,喜欢写信。这方面我们有共同点,不过我必须承认,缝纫对我没什么吸引力。不过我指的是我自己缝衣服,如果是看着我可爱的妻子缝衣服,我会非常开心。

你可能以为我故意不立刻给你回信。不是那样的。你看,我在世界上很遥远的角落,邮件到我们这里的速度很慢很慢,从这里到美国的速度会快一些。你的信昨天才到。我希望很快会有下一封信(连带照片),然后是更多的信。

晚安,亲爱的。你会很快给我写信吗?

哈里·基普上尉

美国海军陆战队

到夏天时,两人又写了几封信,这时哈里已经疯狂地爱上了诺马。他再也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不由在信中向诺马倾诉衷肠,并开始考虑怎样告诉琼恩他已经爱上了诺马。他和琼恩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封信还是很难写好。琼恩的婚姻已告失败,她或许仍对哈里,基普有好感。  P45-48

序言

这本书直译过来是《火线后的故事》,但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世界战争家书”,一来这些书信的绝大部分并非是火线“背后”的故事,而是直接描述了战场上的惨烈和无情,二来是,这部书是我社于2005年1月出版的《美军战争家书》的姊妹篇,内容不过是从单一的美军书信扩展到全球。

2004年六七月份,《美军战争家书》的编著者、美国学者安德鲁·卡洛尔先生来到北京,他是为搜集世界战争书信而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之前《美军战争家书》已经译完,卡洛尔先生顺便来签下出版合同。《美军战争家书》真是本好书,它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对“世界战争家书”也有了更大的期待。基于对中国军队和出版社的尊重,卡洛尔先生当即答应“世界战争家书”中文版还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初,《火线后的故事》已经完成,我们也很快收到了英文定稿,美国学者的工作效率和诚信令人感动。这之后,由于译者李静滢小姐工作调动等原因,时间就耽搁一些,后来幸有佟海燕女士加盟翻译,半年后顺利译完,而且译得很好,尽显原著精髓。为此,首先向远在美国的卡洛尔先生致意,同时向两位译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编稿花去了很长时间,这是一段难忘的时光,作为第一读者,常常心有所动,很多时候,悲伤笼罩着一切。战争真的可怕,逝者如斯夫,而活人却如此无奈,只得依靠绝笔人的崇高精神和对这个世界深深的眷恋解脱桎梏。

最后想说一点:这是一本由美国学者编著的关于战争带给人类创伤的书,在以战争为题材的书籍中,《火线后的故事》独树一帜,它所展现的,是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士兵与平民对战争的观察与反思,内容坦诚真切、扣人心弦,但也应该注意到,任何一部书的写作,一定代表作者本人的思想、世界观和价值标准,对书中一些评述和观点我们保留自己的看法,但归根结底,出版者希望所有热爱和平、珍视生命和关爱世界的读者朋友们,读完此书,发现自己善于思考了,内心也变得比以前温暖而纯净了。

2009年2月

后记

这本书是我和佟海燕女士共同翻译的。《美军战争家书》在昆仑出版社出版后,编辑侯健飞老师就约我翻译安德鲁·卡洛尔编著的另一本通信集《火线后的故事》。这是一项令人身心疲惫的工作,不仅因为原书内容厚重,译起来耗时耗力,更主要的是,在两年的翻译过程中,我往往要克制内心的酸楚才能客观地展现原文。戏剧翻译家玛丽安(Maryann)说,译者必须“亲尝其甘,亲领其苦;亲受其祸,亲享其福;亲得其乐,亲会其悲”。的确,翻译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是对存在与世界的追问。自我、他人、历史、命运、生死、爱恨,脑海中不断交织的这一切都仿佛在战争的阴影中飘浮。

战争是文明进程中退化与变异,在战争状态下理性会被扭曲,人性会遭泯灭,千千万万无辜的民众茫然地成为历史悲剧的配角。然而每一个受到战争摧残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故土和自己的故事。卡洛尔亲自在三十多个国家搜集书信后推出的《火线后的故事》将感性与理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每封信都记录了真实的战争故事。这些书信又一次提醒我们战争与和平仅一步之遥,又一次促使我们正视战争与人性。全书各章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明确翔实。书中所选通信不乏柔情、幽默与睿智,同时也以朴素的白描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对战争的反思。

谁是战争的胜利者?当人们走向街头欢呼胜利时,母亲却仍在暗夜里凝视着儿子的照片。难道胜利能补偿失去儿子的痛苦吗?谁又是敌人?所有的士兵在母亲的眼里都是孩子。本书第二章引用了英国皇家空军米勒中尉的信件。人们在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却注意到一位身穿丧服的妇女站在街上,默默地看着广场上欢乐的人群,独自啜泣。

战争不相信眼泪,和平也不会因为流泪而降临。环顾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是主流,但局部的动荡与武装冲突从未间断,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国家与国家问的利益冲突,时刻危及着世界和平及平民的生命安全。历史证明,如果脱离了对人性价值的理性认同,如果没有保护民主和自由的健全机制,那么世界就可能被野心家甚至“狂人”拖入危险的战争,而“沉默的大多数”也会在日益激进的过程中隐入集体的非理性及至疯狂。因此,任何民族都应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正视并反思人类的“文明与野蛮”。

书信集中收入了英国艺术家保罗·纳什的信,他写道,“我不再是个对战争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艺术家。我要成为一名使者,为在此作战的人们向那些希望这场战争永远继续的人传达一种信息。这信息或许微弱,难以言喻,但它却说出了痛苦的真相,它将令那些卑鄙肮脏的灵魂恼怒不已。”艺术家纳什所意识到的自身沉重而神圣的使命也是推动我坚持翻译这本书的力量。我们无法改变历史或命运,但我们可以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命运进行追问。正是由于这种意识,翻译这样严肃的作品才能表现出作为译者的激情与个性。借用翻译家朱生豪的话来表达我完成这部译稿时的感受,就是“知我罪我,惟在读者”。

只是在我心中,仍然有隐隐的痛。

2008年11月

书评(媒体评论)

认识战争的途径有两种。你可以追溯历史上各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关注孤独地死在野战医院的人们.痛苦地怀念已故亲友的人们.战胜恐惧挺身而出的人们,忍受战争的邪恶与荒谬的人们。在这本时而让人震惊、时而令人感动、时而使人欣慰的通信集里,安德鲁·卡洛尔探讨的就是战争中与人有关的一面。

——《黑鹰计划》的作者马克·鲍登

从美国革命到伊拉克战争.一切尽在其中:对带来恐惧与冲动的血腥战斗的描述,情书,令人忍俊不禁的信件,困在战火下的平民的书信。《火线后的故事》耐人寻味,你任意翻开一页,都可以找到值得阅渎的内容。

——《我们曾是年轻的战士》与《不光荣的胜利:波斯湾战争史》的作者约瑟夫·卡洛韦

这本书庄严神圣。

——《最后的山脊:美军山地部队及进军希特勒占领区的故事》的作者麦凯·詹金斯

在我的军旅岁月中,还不曾读到过让我如此感动的书。通常情况下只有将军或军事首领的通信才会受人关注,但安德鲁·卡洛尔编著的《火线后的故事》提醒人们:最应引起注意,最值得敬佩的是在前线的战士和他们在后方的亲人。

——现已退役的中将克劳迪娅·肯尼迪,美国陆军建制以来所获军衔最高的女性

再没有什么能比你知道生死垂于一线时写下的话语更有力了。《火线后的故事》中收录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写的信件,包括前线士兵写给爱人的信,家人写给抵抗运动成员的信,以及其他种种战时通信。这本书非常突出,不可不读。

——《我们身临其境:二战至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黑人士兵》的作者伊冯娜·拉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火线后的故事--世界战争家书(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战争书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德鲁·卡洛尔
译者 李静滢//佟海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9424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2
丛书名
印张 2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0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