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学术与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学术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公共生活提供了现实注解。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它源于作者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察、阅读与体验,是信息积累、知识盘点、思维整理的学术演绎。在这当中,时局观察和生活积累,多元阅读和社区调查,受邀讲座和媒体访谈,知识论辩和学术交流,给了自己在有限的时空纬度中无限的灵感和思想。或许,它属于这个变革时代一个谙世不深者茶余饭后的荷尔蒙释放。

内容推荐

本书涉及转轨中国进程中的政治博客、人事档案、防腐反腐、高等教育、奶粉事件、汶川灾变、北京奥运、超级女声、知识失业等诸多话题,由“第一观点”、“时代热言”、“公民表达”、“市井论语”、“制度守望”、“思想操练”等篇组成,意在聚焦公共事件、剖析公共事务、诠释公共政策、评点公共治理。

目录

变革时代的思想张望(代序)

第一观点

 走向共享式改革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辩

 迷乱都市化的症候与隐忧

 传统人事档案制度走向终结

 制度的宽容与社会的文明

 子女成长论与中部崛起的政策构造

 民工荒、知识失业与教育结构调整

 寻找教育的阶段性逻辑

 新农村建设中的五大关系

 反腐“扩大化”批判

 见义有为及其制度安排

 政治博客的“江湖效应”及其他

 冷静看待政治博客现象

时代热言

 规避风险的分散化治理

 药价管制的市场逻辑与政策调适

 婚检危机:后强制时代的政策非适应性

 “瘟神”重现: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困境

 从“入世”到“入市”:身份的艰难置换

 “热投资冷消费”与宏观调控

 消费函数的外生变量

 廉政承诺的逆向评价逻辑

 一把手监督缺失与腐败链的生成

 问题奶粉与身体政治

 氯气泄漏与公共安全

 都市狗患与限养管理

 卷烟低焦与社会责任

 文凭批发与信用赤字

 村官招考:转轨政治?另类民主?

 代管家长制与留守儿童教育

 蛮横拆迁:公权越位的政治陷阱

 农民的精神需求与公共供给的缺位

 警惕“仇富”与“仇官”两种心态的流行

 外语: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

 农村贫困女孩的教育供给也许更有意义

公民表达

 知识供给与学术职责

 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价格听证的去表演化

 人才壁垒与人才绿卡

 集体选择与权力的公共化

 行政不作为与权力的公共性危机

 大学的逻辑与去行政化

 知识人的公共责任

 新闻岂能容许捏造?

 “民工荒”到底说明了什么?

 取消学历文凭考试:民办教育何去何从?

 教师节何以神圣?

 贫困学生的政策扶助

市井论语

 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

 “政策缝隙”冒出了“行政困局”

 教育市场的供方与需方

 家庭年收入6万就“中产”了吗?

 沉重的“变形”

 闲话“过年”

 娱乐狂欢与超级女声的再生产

 政治学的尊严

 大学教师=教员+学者

 阅“球”无“数”

 触摸学术

 老翁少妻的多学科分析

制度守望

 防腐、反腐与廉政制度建设

 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

 后动员时代的计划生育关键词

 制度演进的中国样本及其经验

 寻求中国改革的政治动力学

 中国改革与转轨实践的若干反思

 人事档案:体制“阑尾”如何下刀

 好政策为何不被领情?

 用公平理念重构农村卫生体系

 寒门学子期待政策关怀

 弱者生存的政策逻辑

 职称改革与弹性化职称制度

 孝亲敬老:孝道伦理的政策延续

 湖南干部新政观察

思想操练

 和谐社会语境中的统筹兼顾——答新华社《嘹望周刊》陈泽伟先生

 新改革时代的统筹兼顾——再答新华社《嘹望周刊》陈泽伟先生

 公共政策是和谐社会的调节器——答《湖南经济报》文翊先生

 官场生态治理及其边界-——答《小康》杂志白红义先生

 聚焦地方政绩考核维新——答《决策》杂志徐浩程先生

 对话《档案袋里的秘密》——答SMG东方卫视燕晓英女士

 人事档案:命运之符的命运——答《嘹望新闻周刊》汤耀国先生

 人事档案管理到该改的时候了——答《中国劳动保障报》李职宇先生

 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应走向“四化”——答《中国人事报》记者刘祖华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答《湖南经济报》王发财先生

 改造我们的学习——与硕士研究生对话“学习的革命”

 大学精神的时代追问——与大学新生对话“我的大学”

试读章节

走向共享式改革

●在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中国社会也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

●在这面向多元化的时代,改革已从局部试点、单项突破转为综合配套和整体推进。

●“科学发展观”并非一种智力蓝图或公式化语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需要付诸实践行动的改革哲学。

当下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已经充分表明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达到0.465直奔0.6的警戒线,这又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约束与资源配置机制扭曲的存在导致了某些社会领域出现了“改革烂尾楼”工程,“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以及阶层差异、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不可避免地显现,腐败现象、农民负担过重、中央与地方利益冲突、公司治理结构难以改善、产权保护不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机理。于是,“私人领域改革的持续推进与公共领域改革的严重滞后”已经不得不提上“反思改革”的日程,要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由“扭曲式”走向“共享式”的改革方式与政策调整势所必然。

我们知道,在2004-2006年间出现了基于改革开放的“第三次论争”,表明“改革中的问题”和“发展中的问题”的持续存在严重干扰了“改革的共识”。这种“争论”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改革的重新审视,于是,在对待改革问题上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坚持改革,继续向前;第二,放大改革负效应,阻挠改革;第三,无所谓,改革与我无关。究竟要不要改革呢?究竟如何改革呢?这些问题攀附于国人的案头,引发了各界的深入思考。为此,2006年3月6日胡锦涛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努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胡锦涛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不仅为“第三次争论”按下了“暂停键”,而且为中国的“下一步”指明了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格局与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因而不同阶层、不同受益者对改革的态度、取向不尽相同,利益平衡和利益调整成为转轨实践的重大政治命题。同时,在这面向多元化的时代里,改革已从局部试点、单项突破,转为综合配套和整体推进。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如何在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高效运行的同时,解决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问题,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解决好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结构和增长方式等问题,是中国改革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公共问题。为此,深化改革必然需要完成新的转变:从主要重视提高效率,转为重视促进公平和推动均衡协调发展;从着重解决基本物质供给不足问题,转为着重解决公共需求与效益的平衡;从以红利为动力和以普遍受惠为基点,转为更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实际上,“第三次论争”是围绕改革反思而开展的公共政策大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公共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公共管理的有效变革。

与此相适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全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合理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分配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这些均将成为共享式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此全面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因此,必须扭转改革中的利益失衡,由“少数人先富”走向“多数人受益”;必须改变“内部人改革”的不合理做法,由“瓜分式改革”或“掠夺式改革”走向“共享式改革”;必须改变片面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做法,由单一的经济改革走向全面的综合改革;必须降低改革的不协调成本,剔除思想和行动中的“改革疲劳”甚至“改革厌倦”。

诚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不同的利益主体追逐利益的行为,只要是合法的就都是应当的。但是,要达成共识和利益均衡,就必须采取对话、听证、谈判等多种民主协商形式。特别对于涉及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必须在广泛听取相关利益方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众所周知,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高层决策者参与制造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它必须让绝大多数公众参与到改革实践当中来。那种“改革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封闭式方式只能排斥利益的共享和均衡,那种“精英联盟”、“利益共谋”、“赢家通吃”的强势群体瓜分和掠夺方式需要排除和纠正,更有必要对改革付出代价者和利益受损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此外,改革需要法律做后盾,需要对扭曲改革的现象和行为实施反扭曲,需要对改革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需要对改革滋生的腐败现象实施釜底抽薪式的政策应对,让改革在规范化和法治化的空间中成长,因为任何的“暗箱操作”和“无法无天”只能窒息既有的改革和未来的改革。因此,改革的商谈机制、参与机制、矫正机制、补偿机制、监控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同时相关改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制度保障。

我们始终认为,“科学发展观”并非一种智力蓝图或公式化语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需要付诸实践行动的改革哲学。

(原载于《中国改革报》2007年9月7日,原题为《“共享式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P3-5

序言

变革时代的思想张望

(代序)

毫无疑问,文章是文字的排列组合。然而,文章更是叙事的媒介和思维的载体!多年以来,思想的杂感和思维的跃动一直伴随着纸质文本和电子叙述,记述着过去了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生命的成长,个人的生存生态、实践逻辑和生命张力在不断拓展的时空中呈现、绵延。一种被激发了的学术热情和写作躁动似乎总是占有着整个渐衰的肌体,让自己无法摆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诠释。其实,个人化的生活故事恰恰可能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元叙事。当我们历数自己走过的岁月时,你会发现个人的成长始终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学术即生活的思想操练。当官员用权力、商人用货币主宰世俗的时候,学者则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学术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学术犹如身躯缺失灵魂,也就没有了创造。学术的年轮昭示着科学知识的历史沉淀,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公共生活提供了现实注解。在由大众传媒技术和城市话语霸权导人的快速阅读时代已让喧嚣的都市似乎失却理性、偏离和谐之时,饱含专业精神和学术伦理的知识分子声音的及时介人和有效传达必然显得难能可贵。我们悄然发现,公共生活中学术的介人是供求关系和市场逻辑的应然,学术与媒体的嫁接将不断地促催知识消费的平民化和公共化。时至今日,唯有两条才是学者的真正的使命和任务:一日思考;二日批判。只有人理的思考,才能展现学术的逻辑和知识的力量;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显社会的危机和学者的责任。因而,学术是一项孤独而又寂寞的职业,是一份需要正直、勤奋与感悟力交融的工作。

至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一份尚欠工整的时代文字,是一份学术边角料作用下的思想稚嫩品。它源于作者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的观察、阅读与体验,是信息积累、知识盘点、思维整理的学术演绎。在这当中,时局观察和生活积累,多元阅读和社区调查,受邀讲座和媒体访谈,知识论辩和学术交流,给了自己在有限的时空纬度中无限的灵感和思想。或许,它属于这个变革时代一个谙世不深者茶余饭后的荷尔蒙释放。本书涉及转轨中国进程中的政治博客、人事档案、防腐反腐、高等教育、奶粉事件、汶川灾变、北京奥运、超级女声、知识失业等诸多话题,由“第一观点”、“时代热言”、“公民表达”、“市井论语”、“制度守望”、“思想操练”等篇组成,意在聚焦公共事件、剖析公共事务、诠释公共政策、评点公共治理。

整理的这些短、平、快的文字,时间跨度大,长短不统一,风格不一致,有一些“正儿八经”,有一些“随随便便”,有一些为媒体应急,但基本上由政策评论、事务评点、学术随笔、媒体访谈所组成。相当多的发表于《北京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改革报》、《社会科学报》、《新京报》、《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国内纸质平面媒体以及《决策》、《检察风云》等时事评论杂志和《社会科学论坛》、《中国书评》等学术辑刊,一些思想观点也散见于《嘹望》、《小康》、《人民论坛》等媒体。其中,《三湘都市报》为本人开设的“政策评论”专栏文章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此,感谢发表和转载本人作品的报纸、杂志和网络,是它们及其编辑们的信任与支持建构了我对变革时代阅读的信心和希望,是他们引领我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自觉思考,是他们呵护着我对生活与生命理解的公民情怀。

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多元一次方程式,每个人似乎都极尽所能力求生命效益的最大化。其实,我们永远都清楚,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作为一个浅陋的思想者有时不得不陷入思维与现实狡黠的困局之中,但其中的乐趣和喜悦确实难以言表,以至于许多及时性工作亦不得不停摆。  思者无疆!《转轨秩序的阅读》权当无拘无束的思想牧场吧?!但是,一个智识不高、才情粗陋的牧者想必也驯化不出膘肥体壮、质佳味美的良种来,剩下的只有留待阅读者的评判了!但不论如何,历史的责任和现实的情怀都有理由让我们一道为中国的经济进步、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和制度现代化建设作出努力!

在父亲八十大寿和自己已届不惑之际,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共和国六十大庆之时,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母和祖国!!

陈潭

2008年8月8日于长沙岳麓山下

2008年12月28日于广州白云山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转轨秩序的阅读(一个学者的公共生活观察笔记)/学术与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5408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9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