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春节(汉英双语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汉英双语版《话说春节》向中外读者献上了一幅中华民俗风情的纸上长卷,全面介绍春节的起源、历史发展和各地风俗。

春节作为中华第一节,她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说特殊,因为她不像一般的生活文化现象,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她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聚合情感的重要时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过年不仅在于享受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寻求文化的归属感与心灵的慰藉。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相似的文化功用,而且春节更富于人情伦理色彩。

内容推荐

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期间,人们以鞭炮的声响、年画春联的色彩、龙腾狮舞的跃动、迎春锣鼓的喧阗,来迎接中国新年。中华民族是温柔敦厚、内敛传统的民族,同时也是奋发进取、求变趋新的民族。春节作为中国的时间标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与更新意识。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既是中华儿女温习家族传统、重演回归仪式的时机,也是振奋精神、迎接未来的起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王夫之说得好:“天地之化日新”。我们的春节虽然古老,但永远年轻。

目录

一、春节的起源

二、春节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1.汉代的正旦

 2.魏晋南北朝的元正

 3.隋唐的元日

 4.宋元明清的元旦

 5.近代以来春节的沉浮

三、春节传统习俗举要

 1.送旧年

 2.过大年

 3.迎新年

 4.新春礼俗

 5.正月十五“闹元宵”

四、文艺作品中的春节

 1.古代诗词中的春节

 2.古代小说中的春节

五、春节的现代意义

 1.春节是聚合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2.春节是滋养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

 3.春节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4.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试读章节

(3)扫尘

“二十四,打扬尘”。送走灶王爷,人们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

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口伟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送走了,人们难得一个任意清扫的机会。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行仪式之一,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仪式,具有清洁、净化人届空间的意义。

“月穷岁尽之日”,南宋士庶人家“俱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梦粱录》卷六)明清时期的清洗活动一般集中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之后,民间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无所顾忌。清代苏州称之为“打尘埃”,又称“除残”,时间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蔡云《吴欲》有言:“茅舍回春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清嘉录》卷十二)就是说岁末扫尘要注意历书中对时日的规定,如果历书中有土神用事,就不能清扫,须在此日之前清扫完毕。一般来说二十四日是无忌日,所以民间都在此日清扫,无需另看黄历。

北京人在送灶神后,扫除祠堂屋舍,糊裱窗格。天津宝坻称扫尘为“扫舍”,为“除旧更新”之法。未扫之前,先祷告说:“土地奶奶躲躲儿,扫了房子供果儿。”如果是祭灶之后,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江西新城人以二十五日为“小年”,小年前后扫屋尘,有丧之家不扫除、不爆竹。福建人与台湾人在腊月二十四诸神上天后,举行拂尘活动,拂尘又称“扫年”,家家大搞清洁卫生,重点是厨房,从灶台、锅盖、菜橱到门窗,将污垢清洗干净,以驱除家中一切晦气。闽台人通常用新扫帚作为拂尘的工具,并在上面贴红纸,以求吉祥。福建漳平人还要特意上山采一种“扫豚两”的灌木枝,绑在竹竿上,专门用来打扫天花板、屋檐等处。拂尘后,人们往往吃猪血滑茹粉,以清除吸入体内的灰尘。广东阳汀人将竹枝或甘蔗尾叶绑在长竹竿上扫屋尘。竹枝扎帚寓意长寿,蔗尾叶则是“一年甜到尾”的意思。

有的地方是在祭灶前或同一天扫尘,为了解释这一节俗,民间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说灶王爷将日常见到的家户言行都记在烟尘蛛网等账簿中,上天时灶王要带着这些记录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为了让灶王爷没有凭据,就以扫尘的名义将这些灶王账册先行扫去。无论怎样理解扫尘习俗,民间都将环境清洁作为空问净化的一个环节。

在山东滕、莱阳、招远等地,人们在腊八节打扫卫生。据说,这天神仙离位,鬼神不忌。腊八与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是进入大年的不同起点。

(4)备办年节食品

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磨豆腐过年,是传统社会年节民俗项目。每到小年之后,人们就为年节食品忙碌,每家都要磨上一些豆腐,做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圆子等,豆腐谐音“兜福”。豆腐干,闽南人称为“豆干”,谐音“大官”,过年有这样的彩头当然好。

年节食品当然不仅是豆腐,大年是一年的盛节,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大人希望年成好,小孩盼望年节早早来临,因为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吃食与娱乐。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地方性与统一性。

全国共享的传统年节食品之一是年糕,制作年糕的原料有糯米粉与黍米面两种。早期社会黏性的米糕是年节祭神的供品,而人们可以在祭神之后享用,所以它逐渐成为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明代北京人年节准备黍米糕,元旦起床即吃,称为“年年糕”。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了晚清江南春节食用年糕的风俗:“年糕是苏州年节的主要节令食品,它也用于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同时还可馈送亲朋。”

山东年节蒸糕也很典型。从前蒸年糕,从腊月初一直蒸到腊月底,蒸出的食品吃到二月二,才是好人家。其中,枣糕是最佳的食品,大枣糕重达十斤,造型美观,花纹生动,缀以红枣,特别诱人。山西、河南的花糕也极精致漂亮,当然也得先供给神来享用,然后再由人来分享神的恩惠。P40-43

序言

春节作为中华第一节,她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说特殊,因为她不像一般的生活文化现象,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她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聚合情感的重要时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过年不仅在于享受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寻求文化的归属感与心灵的慰藉。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相似的文化功用,而且春节更富于人情伦理色彩。

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期间,人们以鞭炮的声响、年画春联的色彩、龙腾狮舞的跃动、迎春锣鼓的喧阗,来迎接中国新年。中华民族是温柔敦厚、内敛传统的民族,同时也是奋发进取、求变趋新的民族。春节作为中国的时间标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与更新意识。一年一度的农历春节,既是中华儿女温习家族传统、重演回归仪式的时机,也是振奋精神、迎接未来的起点。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王夫之说得好:“天地之化日新”。我们的春节虽然古老,但永远年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春节(汉英双语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611879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7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