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综合评价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完提供了一般理论研究基础,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深入地实证研究。
图书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在综合评价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完提供了一般理论研究基础,并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深入地实证研究。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言;第二章以历史发展进程为线索详细介绍了国外经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进行了简要评价;第三章是本书的理论核心部分,以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为基石,并借鉴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构建了一个系统、完整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至第六章采取实证方法,集中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经济的不同影响及其背后的原因,其中,第四章运用多种计量手段检验了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及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第五章承接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則从我国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阐明我国银行发展水平和银行微观行为及结构之所以在地区层面上形成显著差异的原因;第七章对全书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介绍 第二章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第一节 早期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第二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下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新、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三章 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宏观背景分析:不确定性下伪货币 第二节 中观特征分析:银行体系的发展演变和空间分布¨一¨ 第三节 微观效应分析:银行的信贷行为 第四节 本章结论: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 第二节 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 第三节 紧缩与扩张货币政策时期的区域非对称效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地区经济结构差异原因的思考 第二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及其区域不对称效应 第三节 银行结构区域差异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第四节 基于银行发展阶段和银行流动性偏好差异的分析 第五节 本章的若干结论 第六章 我国特殊国情下的进一步探究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渐进式改革的影响 第二节 分权制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经济转轨时期蜘信贷市场和信贷行为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晶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013782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1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822.0 |
丛书名 | |
印张 | 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吉林 |
长 | 208 |
宽 | 147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