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叶圣陶的一生。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团体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春蚕吐丝般的一生中,他笔耕不辍、追求不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图书 | 圣陶下成长(叶圣陶先生廿周年祭)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叶圣陶的一生。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团体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春蚕吐丝般的一生中,他笔耕不辍、追求不止,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内容推荐 叶圣陶(1894—1988),中国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名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五四运动前,参加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叶圣陶从1923年起,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出版方面的具体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他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直声》、《诗》、《文学周报》、《苏州评论》、《光明》、《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中学生文艺》、《文学》、《新少年》、《抗战文艺》、《国文杂志》、《笔阵》、《人民教育》、《中国语文》等。 他还编撰或主编几十种中小学教科书。他主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1966年编辑出版了四套约五百种中小各科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其中许多书稿经他逐字逐句修改定稿。 目录 缅怀篇 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圣陶下成长——在叶圣陶先生身边四十年 慈父与严师——再忆叶圣陶先生 跟叶圣陶先生精读《共同纲领》——讲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政治背景 年年约赏海棠花 菱窠之忆——记叶圣陶与李劫人最后一次晤谈 反求诸己 叶先生四次扣动“扳机” 四十五年前的一笔文债 叶先生的细密 跟叶先生学地理知识 跟叶先生学科普知识 文艺的力量 伉俪情笃 叶先生的悼亡诗词 杜鹃乌 荔枝·床 叶先生鼓励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先生赠诗勖后学 他把心交给了普通人——叶圣陶先生处理人民来信纪实 “千古几人然?”——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道德文章 回忆至善兄 依依送别至善兄 替至善兄了一遗愿 习作篇 关于加强“非典”科研的建议书 关于建立和健全监机制的建议书 悟 警句名言辑注 敬业、廉政、惜民警句选辑 《恽毓鼎澄斋日记》后记 晚清恽毓鼎与法国学者铎尔孟的交往史料 《恽毓鼎澄斋奏稿》后记 茶缘七十年 “兰亭”缘 思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 科普作品之我见 大风扬沙的思考 大风扬沙的再思考 大风扬沙的三思 赏花有感 见证景山“古槐”的变迁 “祖传秘方”——走路 夜半吠声扰清梦温语慰犬释矛盾 父亲——先父史右铭先生五十周年祭 儿时旧家杂忆 中国传统职业教育的启蒙 “书痴”的苦恼——站在旧书店的“签名本“专柜前 碧天霜林夕照明——“+无+有”歌 翰墨篇 1 习文习字 2 书信选 致领导同志 致施长海同志 致魏国栋同志 致张玺恩同志 致叶至善同志 致吴蔚然大夫 致吴蔚然大夫 致吴蔚然大夫 试读章节 追忆与思念——纪念叶圣陶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叶圣陶先生1 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1954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我1950年11月从上海联合出版社调北京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筹建工作,不久就任社长室秘书,1954年10月起任教育部叶圣陶副部长秘书,一直在叶先生身边。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与世长辞。岁月流逝,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言传身教依然清晰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现追忆几件往事,表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对叶先生由衷的爱戴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叶先生香山夜谈,叙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1957年春节,叶先生为了躲避拜年,让我陪着到香山隐居了几天。那真是彻底休息,除了散步,就是各读各的书,再就是聊天。聊天大多是在吃晚饭的时候,小餐厅很清静,几乎没有别的客人,我们相对而坐,低斟浅酌,“倾谈把盏徐”(1976年2月叶先生赠我五言律诗中的一句)。那情景使我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和题画诗:“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句)当然,主要是叶先生讲,大半谈往事,语言朴素、简洁、准确,我聚精会神地听,偶尔提个问题,如同缫丝过程中,从断了丝的蚕茧里,迅速找出那根断头丝来接上。当叶先生谈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接替郑振铎先生编《小说月报》,话题告一段落时,我从郑振铎先生联想起“文学研究会”,就问叶先生:“听说‘文学研究会’还在叶先生上海的寓所挂过牌子?”这就引出叶先生的一番话来,这番话叙述了叶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 叶先生说:“是有这么一回事儿。‘文学研究会’的会所最早在上海宝山路顺泰里一号,门上钉着一块蓝底白字的搪瓷牌子。房子宽敞,振铎让我把家搬进去住。后来,我家从那里搬到仁馀里廿八号,振铎让我把‘文学研究会’的牌子带走,我亲手把它钉在新居大门上。从此,‘仁馀里廿八号’几乎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代号,印在《诗》和《文学周报》的版权页上。不久,沈雁冰看中了这个很僻静、来往信件又很多的地方,托我转信,凡是写有‘钟英先生收’的信件,我都用大信封装起来,雁冰派专人来定期取走。那时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还没有多少经验,国民党的特务组织还比较松散,还没有受过多少专业训练,所以这边用‘钟英’的谐音代替‘中央’,那边也居然没看出来。我家成了共产党人和左派人士的秘密联络点。他们还常借我家楼下的小房间开秘密会议,我和叶师母(叶先生对我提到他的夫人胡墨林女士,习称‘叶师母’。——史注),还有‘大官’(叶先生对我提到他的大儿子至善、女儿至美、小儿子至诚,习称‘大官’、‘二官’、‘三官’。——史注),都回避到楼上去。” 我问:“叶先生当年来往的共产党人有哪几位?” 叶先生说:“除了沈雁冰,有杨贤江、侯绍裘、瞿秋白、沈泽民、恽代英。杨贤江是我在商务印书馆的同事,他编《学生杂志》,我编国文课本,我们的教育思想比较接近,我们做人做事都很认真,我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志。他介绍我到上海大学教书。在那里认识了瞿秋白,常在振铎家里碰见,他很有才华,谈锋很健,往往语出惊人,有精辟见解。杨贤江还介绍我到松江景贤女子中学上海分校任教。在那里同侯绍裘相识,他跟恽代英相似,都有突出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可惜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惨遭杀害。你还记得《倪焕之》里有个叫王乐山的革命者吗?他身上有侯绍裘的影子。还有,你见过1921年我和雁冰、振铎四个人在半淞园的那张照片,振铎左边站着的那位就是雁冰的弟弟沈泽民,是个刚毅英挺的青年。” 我说:“听说当年叶师母跟几位夫人也常来往。” 叶先生说:“叶师母先后结识了杨贤江夫人姚韵漪、沈雁冰夫人孔德沚、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她们都参加了上海市各界妇女联合会。五卅运动中,叶师母和孔德沚、杨之华一起,搞过上海纱厂的女工运动。” 我问:“叶先生那时候为什么没有入党呢?” 叶先生说:“杨贤江介绍我入党,有一天他突然通知我晚上参加入党的仪式,我说是不是缓一缓,容我再好好想一想,究竟自己够不够党员的条件。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 我问:“您后悔吗?”P3-5 序言 书名甚好,一语双关;文笔亦佳,情理相通。作者要我为本书作序,我一听,实不敢当,我怎能和怎敢对叶老妄言什么呢?再一想,又欣然承诺,本书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好友史晓风同志。我和晓风早年相识,晚成知交。“我失骄杨君失柳”(毛主席词句),不幸的是我俩人到晚午,都成失伴鸳鸯,啼血杜鹃,同恕共感,心心相印。他有信给我:“咱们的心是呼吸相通的,咱们的情是丝缕相连的,套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式,似可改为‘同是断肠人,何况曾相知’。“我写给亡妻的《清明祭》三四十句,他也字字记在心里。“说笑在人前,伤痛在心灵深处。”我记起司马近的几句话:“屈原放遂,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都是古贤圣发愤所为作。我等凡人凡事,怎敢与圣肾和经典相比但我们在同病相关、互慰互勉的情境下,同样也化悲为奋,记自家的“春秋”,写自家的“离骚”,以此慰籍亡灵,“解放”自己。于是寻寻觅觅,想想写写,每有所得,频频传阅,不知不觉在我的书案上积累了厚厚的两大摞“史晓风专巷”。这就是我为什么乐于和敢于为这部大著添为之序。 “在叶老身边四十午”,晓风同志得天独厚,很幸运地得到了叶老的真传,终身受用不尽。就是我这样和叶老百过多次接触的人,也受到叶老的熏陶,留下难忘的印象。真没百想到,昔年喜看《中学生》杂志和爱读叶绍钧文章的我,却有幸识荆于刚解放的北平。我在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写华北农村《民校识字课本))(四册)时,就是由叶老(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亲自指导和审定:我参知中央教育部西北调查小组时,又是接受叶老等文委火组的领导;我在教育部研宄室为部长起草的讲话和报告,都必经叶老最后修改,文字把关,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也常到叶老主持的编揖语文学习班听课和看他修改文章。他邢热情、诚恳、谦虚的态度,严谨、规范、一字不苟的作风,令人感佩。他每次在动笔改稿之前,总妥同个清楚,商确修改意见,是讲话和作报告,就一定得口语化。对原稿百赞许也百批评。在这之前,我还有幸听过他关于起草第一部宪法宇斟句酌的专题报告,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午书”之感。最使我惊异和感叹的是他对我编的四本识宇课本,不仅一篇一篇一句一句地审改,而且对一千几百个生字的顺序出现,也了如指掌。我每次离开那里,他都起身相送,躬身遣别,我真不好意思。 史晓风同志在一篇文章中简述了他四十午在叶老身边受到的教育,概括为:“学制最长”、“课程门类最广”、“课时最多”、“课堂最火”、“师生比倒最高”、“教育方法最科学”、“教育效果最好”。他天天和叶老在一起,耳提面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从一名普通的中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编辑,一名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干部,一名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人员,一名中国其产党党员。”他百多篇专题介绍他怎样跟叶老学唐诗、学地理、讲典故,随时随地地提问、辨误和释疑的。从运些回忆文章里,我又学到一些知识和叶老为人为文的传统精神。他说叶老不仅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关心他,而且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也关心他。当他动情地说到叶老怎样劝勉他加入其共产党时,我心一震,出乎意想之外。敬爱的叶老呀,您此一举,令我感极而泪下下。 我也想起叶老关心干部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之事未,想起他写给我们下放劳动锻炼干部的赠诗来。那是在1958年,教育部响应党中央关于下放干部劳动锻炼的号召,选调第一批干部九十三人,由我领队,下放到山西稷山县旁动锻炼。就在这时,叶老有诗“赠下乡劳动锻炼诸同志”: 珍重意无尽,钦迟愿略陈。 习劳胎骨换,学稼性情淳。 沾益宁唯社?移风涉兆民。 大同不为己,力悉出于身。 一月二十八日作 叶老本着党的关于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精神,用诗的形式、诗的语言,更为深切地表达了他对我们下放干部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一年锻炼结束,我们向教育部举办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劳动锻炼汇报展览,叶老的赠诗,端庄的楷书,红色彪皮宣纸,展现在展厅的正墙上,满室陈列着形形色色的“习劳”、“学稼”和文化下乡、技术革新的劳动锻炼成果。我们没有辜负叶老和教育部领导及同志们的关心与希望。非常惋惜和遗憾的是叶老这件无价的墨宝,我珍裁多年,不幸在“十午告劫”中它也在劫难逃了!整整五十午过去了,我们都还在思念稷山的土地和乡素,不忘叶老的真情和教诲!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圣陶下成长(叶圣陶先生廿周年祭)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史晓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72095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0 |
出版时间 | 2008-12-01 |
首版时间 | 2008-12-01 |
印刷时间 | 200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2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