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土话/齐如山作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往往感受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文风——乡土文学之风,“北京土风”。

本书是一部类于“工具”的书,绝没有语言文字“复旧”的观念,更不愿把“俗语”中非“风俗”之“庸俗”取用于今。此外,“繁体字”“异体字”业经简化或废除,乃文字改革之劳苦功果,也不容许因“温故”而“废新”。在本书中,齐先生原作有大量繁体字、异体字,有的引自字书、韵书,有的属于意义上形式上的刻意处理,有的则是特与读者商讨他还大量借字,如“呲”用了“疵”,“佝偻”用了“彀喽”等等,并尽可能做了注说。

内容推荐

日寇侵华,北平沦陷,齐先生藏进裱褙胡同,写起《北京土话》。著述八年,为什么?他说“为的解闷”:笔在灯影婆娑下,夜在域池风雨中……

故人不在了。土话留下了。

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漫漫着翻,细细着读吧——去揣摩那余音绕粱,去感受那美意延年。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名词

第二章 动词(上)

第三章 动词(下)

第四章 形容词及其他

第五章 成句

词目汉语拼音索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凡人强硬不讲理者日“棍”,本由“光棍”二字而来。“光棍”者,硬而滑,且身外无物也。久之,“棍”与“光棍”又有分别。大致无钱而强横不讲理者日光棍,有钱而强横不讲理者日棍。

小者,妾也。此由小老婆而来,初皆呼“小老婆”,后简言之为“小”,日久便成专门名词矣。余见后《小老婆》条。

鹰[放鹰的]

世有男女合伙骗人者,将女的嫁出,过门之后,遇机会便偷。男则佯为小买卖人,时至其房之前后行走,以便接收女子所偷之物,结果大偷一次卷包而去。此女子即名日“鹰”,讥其吃饱即飞去也。男子即日“放鹰的”。久之,乃各成专用名词。比方,有人娶得如此一位女子被偷而去,若述其情形,则颇费言词,但说曰“娶了一个鹰”,则闻者皆明了矣。

初会说话sDJLU乎叔父日“乌”。原字未详。想只因“叔”字不易呼,故以“乌”字代之耳。“乌”“叔”本系叠韵,不见得另有意义也。

哏[斗哏]

哏读如艮,阳平声,取笑也。如二人争说取笑之话,日“斗哏”。如云这话成了笑话了,便说“这话归了哏了”。如有人说个笑话,则亦日“这是个哏”。按此字各字书皆无之。《康熙字典》有“詪”字。《广韵》注:争言也;似可借用,但音岘。《元典章》有“哏”字,而作现在之“很”字解,但如今之作戏评者,皆书此字,姑从之。

货物一堆或若干斤为一檑,平常皆书作“泡”。按《篇海》有“枹”字,意义与此正同。

物之大小好坏,俗皆以户分之,如瓜果等。大者为头户,次者为二户;或好为头户,次为二户。原字未详。或云物之大小亦如户口之不同,故云。或云最初系由鱼之分类而来。鱼以扈盛,大者为一扈,小者为一扈,未知何是。

“货”与“东西”意义略同,但情形较轻,如日“你这老货”。《红楼梦》第十九回丫头说:“李嬷嬷,讨厌的老货。”长者骂小儿亦日“你就不是好货”。

“料”与“货”意义皆相似,但情形又较轻。如朋友玩笑,恒说“你这块料”,或日“你就不是好料”。

幕读如磨阴平声(且读小索卜辙)。次也,回也,遭也。如见过一次,则恒说“见过一幕”;如云一回半回则恒说“一幕半幕”。但原字未详,姑借用此字。小说中有书“一末半末”者。

伧子[耍伧子]

伧,读如苍,上声。凡不讲情理,强横而讹诈人者,人辄以此呼之,或云“耍伧子”。

膘子[半膘子]

凡人遇事不服气,虽自己吃亏而亦免强支撑者,人便以此呼之。或有遇冷天而彼偏要赤背等等这些情形者,亦呼以此。此名词旧有两种解说。一系因人肉膘厚脂肪多不怕冷,故名;一系其雄如彪,故亦书作“彪”字。或云“半膘子”。按加一“半”字,似乎只有膘子半数之义,但平常说话,两个名词性质则无分别。  眼子

凡被人欺骗而不自知者,人皆以此呼之。

秧子

此与前边之“眼子”性质大致相同。《聊斋志异》中之念秧,即系指此。按此种名词有三种解法。一系由“眼子”转来,因“眼”、“秧”双声也;一系由“羊”转来,因“羊”、“秧”双声而兼叠韵,意思是被人宰杀如羊也;一系如树木禾稼之秧,盖树木禾稼之未长成,初始移栽者名日“秧”。亦如人之未长成,知识未完备者,故以此比之。《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赖嬷嬷说:“奴才秧子!”

闲子[打闲]

与“打闲”的意义同。“子”永远加“儿”字,作小一七辙。

花子[叫花子,叫化子]

说见后《追褡裢的》。亦日“叫花子”,又日“叫化子”。

爪子

爪读如茁,此乃王八之代名词。因龟必有爪也。按唐高怿《群居解颐》载,贺知章子蒙明皇赐名孚,知章日“孚乃爪,下为子,岂非呼我儿爪子耶?”云云,与此义略同,未知有关系否。

盖子[王八盖子]

此亦王八之代名词,因龟必有盖也。或云“王八盖子”,但平常多省去“王八”二字。

荒子[王八荒子]

此亦为王八之代名词。但系专对未娶妻之小孩玩笑之语。如以木料做器具而未成,初具形状者谓之“荒子”。小孩未娶,欲作王八而未能然,却有其希望,故亦以此呼之。初本日“王八荒子”,后乃省上二字。

P1-4

序言

大盖人一生遇到烦闷的时候,能够解除的事情最好是闭户著书。但是,我于真正学问合那救国救难的文章、经济等等,是一点也不知道,就想有这样的著作也无从下笔。想把关于戏剧的事情再写出点来,以公同好,而手下一本参考书也没有,写出了几种也觉太空,没什么价值。没有法子,于是乎写了这一本书。写的时候本不过是借以解闷,没什么意义在里头,更不值大雅一观。但是写完以后,再这们一想,却也有点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的文字语言,不过都是表现人的思想、传达人的心情的。做文章稍差的人,他的文章传达心情的能力便不充足,别人看着也不动心。可是,会行文的人便能够把思想充分地传达出来,使他人看着格外的提神起劲。这是什么原故呢?他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用典故字眼乃是最要之点。因为一用典故字眼,则原有典故字眼四外八方、前前后后的情形精神,都连带的吸收了来,以助本文的精神气势,故较比不用他的文章,显着好得多。再往细微里头一追究,典故合字眼又是一事,因为既名为字眼,便是从前有人用过的,所以与典故性质没什么分别。大盖是,明用的,就是典故;用久而不显的,便算字眼就是了。这样文字虽然能够传达人之心情,但若想真懂这种文字,则非真知道这些典故字眼的来源及情形不可,否则便不能知道该文字的好处。以上说的是文章。

至于俗话的情形也是如此。说话时,若想有精神有力量,也必须用典故字眼。什么是典故呢?就是社会中常说的谚语。若能一套话中加上两句,则不但显着话的理由充足,且显着有精神而容易感动人。什么是字眼呢?就是人人口中常说的名词字句。听话的人也必须要先把这些名词字句的来源情形,都详细的明白了之后,才能把他话的精神彻底的了解。这种名词字句,各处有各处的特别不同。倘到某一地方而对于该地方的这些字眼不真明了,则该地方言语的精神便不能彻底的了解。这还只就言语来说。倘不到各处去,似乎便可不必研究他;但有一件,到看书的时候,可就难免遇到这种情形了,若光看文言或普通语体的书籍,还没有很大的关系;若一看各处方言的书,那就非明了该处土话不可了。如上海的“怪得来”(■地牙切)、北京的“三清子”等等这些字眼,若想用他处的一句话来代表他,简直的是没有办法,就是勉强用上一个字眼,恐怕也不能把他的真精神形容出来。各乡各城这类的字眼都很多,不信请看一看各处方言的小唱本,就知道了。因为这些小唱本,地方性太大,所以这路字眼特别的多,因为不用他就不能把各该言语的真精神描摩出来。所以如果不真懂他,则该唱词的真义便领略不到家。各处的方言都是如此,北京也不能例外,且是情形更为重要。

各处方言的书籍,如广东的粤讴,昆腔的苏白等等,虽然很多,但尚非人人必读之书。而北京土话因有帝都的关系,所以用的尤多。即如《红楼梦》一书,都是用的北京话,不但人人要读,且已风行世界。其余如《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等书,也是用北京话,看的人也很多。但是看书的人若不能将书中的土话字眼彻底明了之后,则书中的意味精神断不能十分的了解。他所用的专门名词暂不必说,就是极平常话,看着好像极普通,其实也有他特别的意味,特别的地方性。比如《红楼梦》中第十六回,凤姐对薛姨妈说“可不是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长姐看见程师爷之后说,“这是怎么话说呢”,《品花宝鉴》第十一回荷珠摇头说道“不稀罕”,等等的这些句子,乍一看,仿佛平平无奇,其实他真正能够把各该人的心思神气描画的出来。这些句子虽然很普通,各处都有,但各处用他的性质各有不同,这可以叫作地方性。

大致这种情形各国皆然。比方按最浅近的“先生”这个名词来说,英文日mister,法文日monsieur,德文日Herr等等,都译作中文的“先生”。其实以上三个字普通的用法自然相去不远,但往详细里一追究,是各有各的精神分量,用法不同的地方确乎很多。即此便可知道,各处的方言是非详细研究不可的。

至国内各地方方言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能合各国比,但也有他要紧的用处,如欲研究各地的风俗人情,恐怕也非从此入手不可;况若遇因骂詈而起诉讼的案子,则推事律师等尤非把该骂话的分量详细明了之后,判断不能公平,不能合理。照这样的说法,各处方言的名词字句,关系岂不很重要呢!

至于我这本书里头的材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这样的价值,那就不敢说了。好在我写这本书的宗旨目的是为的解闷。倘有不怕牺牲宝贵的光阴的先生们肯看他的时候,那只好也就把他作一种解闷的材料就是了。

后记

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家。阅读他的作品,往往感受着不同寻常的一种文风——乡土文学之风,“北京土风”。且别不信这北京土风,如果不是对北京方言土语极其熟悉,或者不是极擅表达,那都是了不了的(这“了不了”,就是北京土话)。

汉语学之不易,方言弄懂更难。至于指出个东西南北,排出个一二三四,写出《北京土话》个样儿的书,就更不简单。齐如山当年与北京各层人物广泛交际,有了对北京历史、民俗、风物,尤其对语言的入微观察,才能写出《北京土话》这本书。而且其2500多条目,也不是日积月累就算完事,他重视来龙去脉的辨证考量,更讲究字词声韵的训诂推敲。

写作背景也不妨交代给读者。据《齐如山回忆录》,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齐先生不想逃走,又决不做汉奸,东躲西藏无奈之下“拿定主意”自己把自己锁在家中。“我在那八年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于一个旧式家庭不出阁的大姑娘,在炕头儿上坐了八年。”一个生来“好交游爱说话”的齐如山如何是好?他自有高招。“对于各种事情,早想把他纪录出来,但没有这些闲空,如今闷在屋中,不能出门,正好借此解闷”,于是就成全了《北京土话》(时名《北平土语》)。

齐如山自评《北京土话》也说,“虽然这些话,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但若想写文字,形容各地的情形,则非用此写不真切”。这话见于《齐如山回忆录》中《闭户著述》一节;《北京土话》本序说得更为切中要义,读者自可琢磨。换一个角度,这部基于入微观察的《北京土话》,对于研究老北京变迁,对于参与当今社会生活,实属更有意义,而非作文造句之可比。

1945年入秋齐如山写罢,迄1948年岁末他离京去台,该书虽早誊清,书稿却匆匆留在北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1979年出版《齐如山全集》时,此书未收入。台湾《齐如山全集》之后,北京燕山出版社曾搜求《北平土语》钞件出版(即《北京土话》),显然对《北平土语》钞件做了相当不少的条目删除以及词语调换工作,这当然是出于美好的心意,我们却遗憾于少了原汁原味的感觉,遮了“花粉化石”的况境。直率说,这也是我们穷搜写本为依据,尽复“土语”之衷曲。——至于书名,若说贴切,《北京土话》就是他了!北京同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况且那时“北京人在纽约”,今天“纽约人来北京”,《北京土话》拿来不就是“指北针”吗?

齐如山离开北京时已是古稀之年,他本身就是北京活字典,而这部《北京土话》烂熟在心,大致比北京人还北京人吧,因为书中如“相付”“爽来”“棱缝”“日古”“懈活”“左性”,如“狗阴阳”“毛搭撒”“两掰喽”“一道汤”,如“假不指着”“伏地扣子”,如“■着线头了”“乱打葫芦锤”等等等等,北京老姐妹兴许凑合,北京小伙子多半要懵。可是,这么有趣的书,却有不小的缺点,最突出的是本书条目架构不科学,总起来他按词类(不是按词义)大致分篇,各篇词序又从一字递增排到八字,致读者很难检索。他也自知查找不易,提供一个《词目笔画索引》;但是,“土语”常常没有严谨照应的汉字,例如“这床真ge·leng”,这ge·leng怎么能索引出来?他又不是按音序的排法。本书材料之丰富固为他书所不及,但这个缺点不克服或不减轻,该书的工具性便大打折扣。为此,我们不揣浅陋,编制了《词目汉语拼音索引》。这个索引表除了按音节检索词条题目的一般办法,还开放正条(近1800目)的局限,从条目释文中择要地遴选“附目”780余条,分别附在正目之侧。这样就更为便与读者,也更为惠及读者。不过,北京方言并不等于普通话,这个索引是《北京土话》的索引,与现代汉语词典的索引是不同的。它的用法详见表前凡例,大致一,如查前述“ge·leng”,在《索引》G部依音序索至“革棱”,然后按目后页码检阅;又如“这事不jie手”,可在J部查到“隔手”然后看正文:“做事可直接、不隔他人者,曰‘不隔手’……隔,读如皆,北方古音也。如‘隔扇’曰‘皆子’。”二,土话中许多词面目模糊,不少词声音含混,齐如山故常假借他字,恐言不切,又注述读法,仍以G部为例,其中“跟节”,正文:“跟,读上声。”因此“跟节”排在“跟(gen)您告假”、“哏(gen)”等条目之后;又如“喜忺”,一读xihfan,一读xixian,就编排在X部两位置,两“喜忺”之间排有“稀”“嬉”打头的词;再如“恐怕”,“恐”kong、peng两读,则分编在K、P两部。兹不赘述。

应当提请留意的是,编辑出版这么一部类于“工具”的书,绝没有语言文字“复旧”的观念,更不愿把“俗语”中非“风俗”之“庸俗”取用于今。此外,“繁体字”“异体字”业经简化或废除,乃文字改革之劳苦功果,也不容许因“温故”而“废新”。在本书中,齐先生原作有大量繁体字、异体字,有的引自字书、韵书,有的属于意义上形式上的刻意处理,有的则是特与读者商讨,编者都不便改动;他还大量借字,如“呲”用了“疵”,“佝偻”用了“彀喽”等等,编者虽然尽可能做了注说,还要恳请大家用字不忘“规范”。

找到齐如山元本的《北平土语》,曾是编者挥之不去的心事,的确吃过“穷搜”的苦头。但不想“踏破铁鞋无觅处”,齐如山外孙罗永(齐香之子)伉俪听说后,连忙驰驱京畿,烦湘善表姐(齐长之女)倾箱倒箧,才把齐如山抗战八年条积目累的《北平土语》最终交到了我们手中。这是一份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梳细理过的钞稿,抄写之后又辛苦拾遗不少。捧来既感受着齐老先生当年著述之苦之乐,又感动于齐家诸翁诸媪昔时保护之忧之难,因此对于先生当年未及收入书中的条目(齐如山暂记为“散条”),我们分门别类,一一做了归位。第三章《动词(下)》被焚于文革劫难,今天只好将幸留目录收入正文对待。

其实,齐先生早年所著《故都琐述》《歌场趣谈》等书,时乱中均遭毁灭,亦诚可惜。《土话》著中且复引为参见读本,结果“欲参不见”,无奈极了。对此,本书特约编辑不揣浅陋勉为脚注,谨同读者揣摩,还请不吝赐教。

述及此,更觉齐如山作为人文学者在史料搜罗方面不遗琐细,很有道理;那么有一些土话中的土话、俗语中的俗语,既然在回顾、考据上留而有用,留来又有何妨?

又,所赘《词目汉语拼音索引》,由本书特约编辑编制。作者凡有字音读法做了注解的,编制《索引》时都一一切实排列到位;字音读法凡未注解的则循例普通话而不另作主张。道理很明显,“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句北京土话却可能有种种不同腔调,唯谁马首是瞻?——作者齐如山。但是,由于编制者水平有限,这个《索引》则谬误必在,诚祈方家教正。

本书在编辑出版程序中,得到齐如山女儿齐香指导和协助。齐香,著名教授,罗大冈先生夫人,于去年五月二十五日在京仙逝,享年九十五。借此志哀。

编者

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土话/齐如山作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如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280449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72.1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