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枷锁
内容
编辑推荐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前夕的华东仪器厂。多年从事政工工作的贾政英,是一个失去情感和理智的人,生活中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傲慢。江成涛是个有魄力有事业心的人,深得群众的爱戴。但是,只有工作能给他带来欢乐,生活中却是一派冷若冰霜的情景。一种新生活闯入他的眼前,他结识了尚晓纯,一种莫名奇妙的情感打动了他……

故事并不复杂,透过这部小说的故事使人深切地感到,在这家国营的大企业中,旧的条条框框,旧的规章制度,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等等,像一副枷锁,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透过作品中主人公的言行,透过各种人物关系,使人认识到,旧的思想、工作方法,传统的道德观念,旧的习惯势力等等,也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社会的进步……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势在必行、势不可挡这样一个大的社会主题。

内容推荐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前夕的华东仪器厂……

多年从事政工工作的贾政英,是一个失去情感和理智的人,生活中唯我独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傲慢。

江成涛是个有魄力有事业心的人,深得群众的爱戴。但是,只有工作能给他带来欢乐,生活中却是一派冷若冰霜的情景。表面看来,他有个幸福的家,妻子多年从事政工工作,经常被评为“五好家庭”。两个女儿也已工作,老母亲做好一日三餐,都说他是个幸福的人。只有他自己知道,下班踏进这个家,就像踏进“寂静山林”,多年来,江成涛习惯了这种生活,不以为然。

一种新生活闯人他的眼前,他结识了尚晓纯,一种莫名奇妙的情感打动了他。从而使他感到自己缺少点什么,又需要点什么,便开始思索和比较。当他走进尚晓纯的家中,看到一个和睦的有着欢乐气氛的家庭,使他产生了联想,家庭应当是欢乐的,融洽的。

贾政英对待女儿也是一副冷漠的面孔,自己说了算。她给大女儿江岚撮合婚事——男友季彬念大一,性格孤僻,自私自利。江岚与他没有共同语言。江岚热恋的是尚晓明,两人一见钟情。她爱尚晓明有着鲜明的个性,朝气蓬勃,勤奋好学。

二女儿江凤,因与同班同学严立志产生恋情,在懵懵懂懂中怀了孕。从此贾政英视二女儿为下贱货,实行精神虐待,使江凤患上了精神忧郁症,不得不辍学。

江凤在失去生活信心时,遇到了尚晓明。在尚晓明的帮助下,恢复了自信,重新迈开步伐,并找回了失去的爱,同严立志重逢,两人携手共同走向新生活。

当江成涛感到生活有了新意的时候,捕风捉影的谣言扑面而来,在舆论面前,他失去勇气,造成错错错,使他陷入了泥沼。

贾政英感到这个家发生了变化,两个女儿不听话了,丈夫对她发牢骚,婆婆也想批评她。她意识到家长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更加严厉管教。她指责大女儿江岚找了个小流氓!辱骂小女儿江凤念念不忘那个孽种!对待丈夫采取鄙视态度,冷漠处之。

贾政英这一切手段,没能阻止家庭的破裂。江岚与尚晓明成了婚;江凤与严立志远走高飞;丈夫走向“极乐世界”;婆婆回到乡下。

自己制造的枷锁,终于戴在自己身上……

试读章节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

华东仪器厂二楼会议室坐满了“半边天”,她们凑到一块儿真像一笼子鸟,唧唧喳喳说个没完。春节前刚刚整顿验收完毕,厂党委决定把计划生育工作抓一下。这些妇女,就是不注意,年年“超产”,连续三年被罚款,受批评。唉,有什么办法?大会小会宣传,到时候她们还是怀孕。

昨天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在“三八”节这一天召开妇女座谈会,总结一下教训,引起大家特别的注意。

派谁组织宣传呢?大家提了许多方案,最后党委书记许环山建议:“派老贾去吧,她年纪大一些,又是比较严肃的人,威信高,说话人们信得过。”

李明副厂长沉思了一下说:“我看不行,她那个人古古板板的,能讲出什么来?现在群众可不爱听大理论,实事求是地讲,群众才信得过,恐怕她讲不好。”

董航厂长犹豫了一下说:“老贾去吧,她年纪大一些,说话深浅没关系。现在的年轻人,说深了人家会笑话的。这计划生育工作也不好讲,讲不好会起反作用,招人讨厌。我看老贾搞了这么多年政治工作,有经验。家庭关系也不错嘛,婆媳、夫妻之间没听说有什么不和,生活作风也很正派嘛,她讲比较合适。”

党委会开了三个多小时,决定派组干科科长贾政英负责明天的会议——计划生育座谈会。

妇女们陆续来到会议室。

不久前粉刷的墙壁洁白无瑕,淡青色围墙透着油漆的色泽。两排长条桌拼在一起,上面铺着天蓝色印花塑料桌布。宽敞明亮的落地窗一尘不染,窗前挂着乳白色柔姿纱窗帘。讲台前的墙壁上挂着奖状,最大的那个是1978年“WK”产品科技攻关奖,旁边稍小一点的,一个是“DY”产品质量评比奖,另一个是波导元件质量奖。最上方对称地挂着环保评比奖,技术安全达标奖,还有篮球区赛奖,文艺演出奖,唯独没有计划生育奖。

会议室的角落里,摆放着特制的高脚盆架,米黄色油漆,透着光泽。上面摆放着绿油油的米兰花,在阳光融融的会议室,散发着幽幽的馨香。

贾政英来到会议室,走到为主持人摆好的座位上。一排排米黄色贴面折叠椅,错落有致地排在长条桌四周。她带着自信而高傲的神情走进会议室,脚尖轻轻向上挑,脚步稳重而细碎。当她迈动步子的时候,蓝色咔叽布裤脚也随着轻轻荡荡地摆动着。她脚穿一双黑色五眼棉布鞋,蓝色上衣还是“文革”时期的式样,肥大而短粗。她右手拿着一个蓝色笔记本,上面别着一支黑色圆珠笔。她微微抬起头,走到讲台前款款坐下,颇有干部风度。她轻轻拂了拂耳后的短发,转身问工会干事陈玲:“小陈,到齐了吗?”

陈玲露出尊敬的微笑,轻声答:“贾科长,差不多到齐了,除了没来的……”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随后,贾政英向四周扫了一眼,带着沙哑的嗓音说:“现在开会吧!”

会议室顿时静下来,所有的目光投向主席台。贾政英打开笔记本,瞥了一眼,然后侃侃地谈起来:

“同志们,今天我奉党委指示,给大家召开_个座谈会。关于计划生育问题。我们厂是个老大难,年年受批评,罚奖金,咱们妇女也得争口气呀!现在,大家先谈谈,是什么问题导致不能有效地避孕?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畅所欲言嘛,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今天是妇女大会,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找到问题的根源,就好解决了。”

她的启发很见成效,静下来的会场顿时沸腾起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嬉笑打闹。贾政英也显得很活跃,她一会儿凑到小陈耳边说两句,又回头拍拍那位妇女的肩膀,她拿起圆珠笔,敲了敲桌子:“喂喂!同志们,一个个发言,大家都听听嘛!”她探起身子向后瞧了瞧,好像在寻找哪位妇女。

大家稍稍静了一下。

“同志们,”贾政英启发说,“大家随便一点,可以自由发言,我们不上纲不上线,不抓小辫子,不必顾虑。”

忽然,坐在东墙角的一位妇女站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她低着头,带点山东口音说:“俺是两年的‘超产户’,大家都知道了,俺没法子……”她吞吞吐吐,涨红了脸,“俺那个男人缺德,上床就得由着他,你说我咋办呢?”

一阵大笑,会议室好像震动了一下,那位妇女坐下了。

接着,坐在高脚盆架旁边的一位小个子妇女也站起来,她爽快地说:“我也超产了,去年做两次人流,多倒霉!一年奖金全完了,男的呀,没出息!”她顿了顿,然后说,“他净跟你耍贫嘴,我说话不怕大家笑话,一会摸摸这儿,一会捅捅那儿,我呀,就不注意了……”

又是一阵大笑,贾政英埋头记录。

陈玲也站起来,她微微蹙了蹙眉头,腼腆地说:“我家那口子,夜里老捣乱,三更半夜捅醒我,稀里糊涂就有了……”

一阵窃窃私语,会场秩序有点乱了。

贾政英抬起头,看到该发言的都发了,尽管谈这样的私事有点不好意思,还是谈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那几位“超产户”作了检查性的发言。贾政英迅速整理了笔记,归纳出几条,作总结性发言:

“同志们,我来谈一下吧。”她郑重地带着谆谆教导的神情望了望大家,“搞好计划生育工作,首先从我做起。”她抬起头,用启发的语气说,“男人嘛,哪个男人不好色?我们要从严做起,从自己做起。那就是说,平时对他们不能嘻嘻哈哈的。你随随便便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随便对待你,男人随便起来就会惹麻烦。女人怀了孕是自己受罪!到了晚上,让他们知道,你要说了算。不然男人怎么会听你的?计划生育说白了,就是控制男人的性欲。女人控制不住男人,一定会惹麻烦,能不怀孕,能不流产?”

妇女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她们最关心制服男人的奥秘。贾政英始终没有笑,她显得庄重而严肃。通过这次座谈会,如果见了成效,她的能力会得到党委的赞许。党委书记许环山在会前亲自同她谈了话:“要讲得生动一些,活跃一些,结合自身体会谈一些。”

贾政英动了动身子,头歪向一边,圆珠笔不停地转动,然后抬起头将目光巡视一番,继续讲道:“同志们,大家的发言我归纳出几条,现在结合我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她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会场更加安静了,大家屏住呼吸,静听贾政英的讲话。这讲话关系到妇女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似乎瞪大了眼睛。

P1-4

序言

我认识王培娟同志是1994年左右的事儿。那时,她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开始向《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投稿。由于她作品的题材多取自家庭生活中的婆媳关系等,贴近广大北京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适合《北京晚报》的五色土副刊刊载,于是许多稿件被我选用,我也记住了这位作者的名字。

此前,1983年,她曾在北京西城区一家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听过我的“古典文学赏析”课。那时,听课的学生有四五十人,每次都坐满一教室,所以我对她毫无印象。一次,她在投寄稿件的附信中问我:您是不是在西城区那家业余文化补习学校讲过课的李老师?我回信告诉了她。于是,她此后便一直称我李老师。在她一次往报社亲自送稿时,我认识了她。从那时起,她和我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她写了东西,大都要给我看一看。

大约是2006年春天吧,一次,她在电话中对我说,她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写成后想请我帮助看一看。我非常高兴,一口答应下来。我接到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稿之后,认真阅读,提出了我的修改意见。王培娟同志虚心地根据我的意见进行了加工修改,我也帮助做了一些文字上的梳理工作。

我认为,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属于严肃文学一类,反映的是严肃的社会主题。其故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一家国营工厂中的故事。故事并不复杂,透过这部小说的故事使人深切地感到,在这家国营的大企业中,旧的条条框框,旧的规章制度,吃大锅饭,平均分配等等,像一副枷锁,已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透过作品中主人公的言行,透过各种人物关系,使人认识到,旧的思想、工作方法,传统的道德观念,旧的习惯势力等等,也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社会的进步……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改革开放势在必行、势不可挡这样一个大的社会主题。

说实在话,虽然我能给她的作品提意见,但如果让我去写,我还真的写不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国营工厂,写各种车间的生产,写生产科的生产调度等,写得栩栩如生,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会束手无策。我问王培娟同志:你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逼真?哪儿来的这些生活?她笑着对我说,她就在这样的国营企业中工作过多年。小说中写的,都是她多年的生活积累,包括旧的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吃大锅饭等等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等等,都是她的亲身感受,我听了,恍然大悟。

现在,这部长篇小说经过几次大的加工修改,终于要出版了。我感到欣慰!尽管,目前这部小说中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疏漏,但它仍然是一部深刻反映了重大社会主题的好作品。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之际,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出版这样的作品,是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献礼!我衷心祝贺它的出版面世!

2008年小雪

后记

在1986年初冬一个阳光融融的日子里,我毅然请了病假,开始对长篇小说《枷锁》的创作。头脑里进发出的语言,如同行云流水,仿佛在自编自导一幕电视剧。我几乎没有周密的计划,只列了一个大纲,就如饥似渴地写起来。那种感觉就像临产前的孕妇,只有一个呼声,就是“我要生……我要生!”既惶恐又快乐,既痛苦又坚定。我拿起笔来一气呵成,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枷锁》的创作。至于其他的,要发表,要找出版社等等没有考虑。当初只是想写。病假条一个接一个:“高血压,150/100,休息一周。”我不仅没有休息,而是昼夜兼程,辛勤写作。半年的病假,我的小说写了半年,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收笔了,心中积蓄的创作激情完成了。当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赶快去上班,别因病假影响,单位把我“病退”了。那时孩子在上学,丈夫经常出差,家务事需要我料理。有时也想拿出来修改一下,可是一旦拿出来就放不下,要么耽误了上班时间,要么家务事儿乱套了,孩子放学回来我还没做饭,丈夫下班回来我还没买菜。为此,丈夫对我发脾气。我只好罢休,以后再说。有时悄悄拿出来看看,也是在辅导孩子学习和收拾完家务之后,往往晚上十点多钟了。常常是疲惫地看稿,匆忙地修改。我想,不能这么疲惫地修改稿子,这样效果不好。我视小说如同自己亲生的婴儿,非常珍惜。因此要把最好的精力奉献给她,用最好的心态侍奉她。此后,没有宽裕的时间我就不拿出来,不做潦草的修改。就这样一等再等,等到我儿子上了高中,读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要结婚,结婚后要生孩子,生了孩子仍然需要我照料……我还是没有宽裕的时间。我的小说就像皇帝的嫔妃,在后宫一等就是二十年!2006年,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时间,我开始着手修改。用沉淀了二十年的思想、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我感到当初的创作仿佛是一幅历史画卷,验证了一个话题:改革开放势在必行!我庆幸自己的创作激情,抓住了生活的瞬间,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今天,我可以用充沛的精力斟酌小说的故事情节,与每个人物亲切地对话,或同情,或忧伤,或流泪,或微笑,用虔诚的心去修改。面对每一章节,犹如母亲对待孩子,认真梳理他们。我不后悔这些年的等待,仿佛我一生钟爱的事业,终于有了归宿。这就是二十年后才面世的原因。

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得到了许多老师、朋友的帮助。1994年,在鲁迅文学院原教导处主任张玉秋老师的推荐下,我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学习。在那里,听到许多知名作家的授课,得到了他们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这期间遇到了原北京晚报副总编、高级编辑、作家李凤祥老师。那是十年前,在西城区文化补习学校,有一位讲授古典文学的老师,很受欢迎。结业后,我在《北京晚报》上发现了这位老师的名字。我喜欢他的文章,短小精悍,韵味颇深。于是我常常剪下他的文章,保留起来。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后,学员们边学习边投稿,我忽然记起了这位老师,试着向《北京晚报》投稿。李老师为人谦虚,平易近人,他豁达开朗的性格,使我表达了自己求教的愿望。从此,李老师见到我的稿件,不管发表的或不能发表的,都给予我一定的指导,并使我懂得了写作的严谨性、严肃性。他将其多年的创作经验传授于我,指导我写作。从此我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妇女报》、《经济日报》、《民政之声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6年,当我准备修改长篇小说《枷锁》时,得到李老师的支持,使我充满信心。两年来,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长篇小说《枷锁》进行了反复修改。他经常叮嘱:不要急于拿出去,一定要改好,尽量减少遗憾。2007年,他患病做了大手术,在病榻上仍然让我把稿子拿去,为我指点。小说经过三易其稿,终于顺利完成修改,面向读者。

另一位令我难忘的是鲁迅文学院刘小姗老师,她不仅有自己的文学创作任务,还要担负着辅导业余文学爱好者的责任。可以说刘老师是我的第一位读者,也是指导我修改长篇小说《枷锁》的老师。从人物情感的变化,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她都用笔记的形式做了指导。修改起来犹如老师就在身边。应该说在成功事业的背后有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也可以说在金牌领奖台的背后,有一位无私的教练!在我创作的道路上,深深印证了这一点。

感谢我的老师们,长篇小说《枷锁》的出版,凝聚了每位老师的心血。在这里我也要感谢读者的厚爱,这部小说能够得到您的关注,在您包容的胸怀中,使小说《枷锁》得到抚爱。特别提出的是周小丽编辑,她为长篇小说《枷锁》的出版工作,积极运筹,策划方案,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为此我深表感激!

2008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枷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培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2484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2-01
首版时间 2009-02-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8: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