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体的思考将往复于教学本体论与教学伦理学两大学理领域而展开。如果说本书前半部分旨在揭示教学道德性的内涵,是侧重从教学伦理学的视角对教学存在本体的一个目的论判定,作为这种审视的结果,教学道德性的现实化便是德性生活;而后半部分试图对德性伦理的辩护则是从教学本体立场对教学伦理的一种回答,一种发展方向的建议,即只有借助德性伦理的内在自觉,而不是规范伦理的外部约束,教学才能通过自救重返德性生活。
图书 | 德性教学论/重建课堂教学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总体的思考将往复于教学本体论与教学伦理学两大学理领域而展开。如果说本书前半部分旨在揭示教学道德性的内涵,是侧重从教学伦理学的视角对教学存在本体的一个目的论判定,作为这种审视的结果,教学道德性的现实化便是德性生活;而后半部分试图对德性伦理的辩护则是从教学本体立场对教学伦理的一种回答,一种发展方向的建议,即只有借助德性伦理的内在自觉,而不是规范伦理的外部约束,教学才能通过自救重返德性生活。 目录 导论:重新回到教学的原点/001 一、成问题的教学/001 二、尚未令人满意的问题解决/005 三、回到彰显道德性的原点:本研究的思路/016
第一章 教学原点的历时审视与教学的道德性澄明/031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个体教化:教学道德性审视的宏观脉络/031 一、东西文化传统中确立教学原点的可能与限度/031 二、教学场域下个体精神自由的实质化/043 第二节 尊德性与道问学:儒家的教学理路/046 一、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奠基及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分化/046 二、汉代经学教育的“道问学”走向与教学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压制/052 三、宋明理学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之争/055 四、清代考据学的“道问学”转向及科举体制下教学原点的迷失/059 五、现代新儒家对光大传统教育精神的努力/061 六、小结/062 第三节 科学与人文的分合:西方的教学理路/065 一、古希腊文雅教育的精神自由及其科学与人文的原初和谐/066 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高扬与精神自由的解放/070 三、现代以来唯科学主义导致人的异化及科学与人文的抗争/075 四、当代科学与人文整合的努力与教学的新希望/078 五、小结/084 第四节 教学道德性:历史超越的需要及可能/086
第二章 教学原点的现实把握:一种教学道德性体验/088 第一节 道德性体验如何可能:在“遗忘”中穿透麻木感/088 一、教学麻木感的现象表征/089 二、通过“遗忘”穿透麻木感的可能方式/092 第二节 触摸教学实事的两个维度/096 一、教学观念/097 二、师生互动/111 第三节 一个初步的讨论/134
第三章 教学原点迷失与教学道德性危机的反省/136 第一节 教学原点迷失的表现/136 一、对划一的传递型教学的执迷遮蔽了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表现/136 二、对客观知识的盲信阻隔了师生在教学中的知识建构与意义体验/141 三、教学中规训的大量存在戕害了师生的自由批判与反思能力/146 第二节 教学道德性危机的反省/150 一、价值观层面: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共谋关系/150 二、个体层面:教育者教学勇气的匮乏/158 第三节 作为教学参与者的师生:是始作俑者还是受难者?/161
第四章 原点的坚守与道德性的提升:教学即德性生活的走向/165 第一节 重寻教学原点的生存空间/165 一、个体精神自由作为人不可让渡的权利/165 二、个体精神自由作为探究与创造的必要条件/167 三、生活相对于教与学的优先性/169 四、教学与生活的内在一致性/172 第二节 德性生活作为教学可能生活的空间突破/175 一、教学的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175 二、德性生活:彰显教学道德性的一种可能生活/177 第三节 教学作为德性生活之意蕴/181 一、德性生活根本意味着自由/182 二、自由主导下的理性与道德的创造性/187
第五章 重返德性生活的现实图景/199 第一节 重返德性之路:寻求新的教学理解/199 一、把握教学实在的思维路径转换/199 二、理解教学的新基点/203 第二节 寻求教学的自救性革命/212 一、从规范伦理走向德性伦理:儒家伦理及其教学的启示/212 二、教学自救的空间/219 结语:重占有还是重生存?/227 参考文献/231 后记/24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德性教学论/重建课堂教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万海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6098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8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2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6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