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色(风雨堂瓷话)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喜欢的是养眼的古代艺术品,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和艺术。是曾经有过的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是无奈湮没却又似曾相识的欢欣、愉悦的生活气息。是清新的旧颜,是妩媚的沧桑,是绚丽的流逝,是宁静悠远的壮怀激烈,是历史、文化最精准的注脚和最华丽的训诂。

北京卫视大型收藏栏目“天下收藏”总策划、总撰稿,卞亦文。关于收藏、拍卖、艺术品市场的实话实话。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古瓷艺术品各门类品种的产生、特点和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这些瓷器所折射出的审美情操和古人优雅的生活方式。作者把自己多年投身民间寻宝、参与文物拍卖的经验都融入了书中,还对时下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和走向进行了精准的指点。

目录

高枕无忧

赏瓶的故事

香港的包浆

长河落日照钧窑

假作真时真亦假

豇豆红的暗号

荷花缘

雍正官窑

酒 色 文人

文房 文人 断简

情 色 文房

感受遗憾

道光 堂名款

抱月瓶 误读古画

“推”杯“唤”盏话圆器

婴戏 诱惑

粉彩大盘 潜规则

在瓷语的密林里---风雨堂瓷典

试读章节

高枕无忧

北京古玩城这几年年年扩建,添楼层,加铺位,四处挖掘潜力,能用的面积全顶上了。林林总总的新店开了不少。新店新货新气象,看着热闹又新鲜。可几圈转下来,发现能买的东西并不见得就多了,可逛的店面还是那么老几家。

或许古董的缘数离不开一个“老”字,老关系老朋友老熟人老古玩店,亲切,舒坦,熨帖,踏实,还老能有所收获。

三层南面靠近围栏居中一家,门面大小适中,经营者班氏兄弟,熟人分别以大班、小班相呼。至今也不知道此店是什么宝号,因为大班坐堂掌柜的时间居多,常客便习惯以“大班店”称之。

大班主营瓷器,尤以高古老窑为长项,眼力精准甚至刁钻,于鉴定特别是辨别新老有独到之秘。店里的东西干净整齐,“大开门”的货色居多,常有些或罕见别致或规矩典型的宋元器物,引得客人频频上门,其中不乏驰骋市场的大行家和品味独到的资深藏家。

大班待客还算谦和,甚至不乏谦卑。但只要把客人引进坐定,悄然拿出一件东西,谦卑就慢慢化作了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神秘和得意,变成了深沉矜持的居高临下。

一旦说起自己的东西,总会顺手抽出几本国际大拍图录,剖析品级、类别是为了引证那些触目惊心的成交价格,滔滔不绝神采悠扬中大有激扬宝藏指点文化舍我其谁的架势。

只是话越说越多,调儿越拉越高,嗓音的分贝却越压越低,越听越显得神秘,如纶音梵语,云山雾罩。

这时,客人根本无从置喙、不容置疑,只有认真听讲的份儿,随着大班渐渐仰身后靠的坐态和乜斜的眼神,原本舒展的坐姿也会跟着躬身趋前,神色越发虔诚起来,生怕漏听了哪句教诲。

在这种氛围和“气场”的笼罩下,很多客人都忘了或者顾不上自己主顾的身份,唯有以店老板的拥趸乃至粉丝自居。

“三年不开张”的古玩到了大班店里,件件都成了紧俏商品,而且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令人咋舌的索价也成了半卖半送,如不欲购从速的话简直就是缺心眼儿,错失的不仅仅是机会更是眼光、品味、身份、面子、判断力、前瞻性……

还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

给朋友看过一只金代磁州窑系黑釉剔花玉壶春,深剔缠枝牡丹,大花肥叶,气势夺人,施釉过足,工艺很讲究,品相近乎完美。要价也高得干脆,没什么商量余地。且声称已有重要买家递价若干,只是还没舍得卖。

宋元瓷器在国内不能上拍,缺乏明晰的价格参照,市场随意性大,往往让人无所适从。朋友稍犹豫了几天,再去看,东西已被一位熟谙国际行市的行家拎走。没过多久,就出现在业内闻名的某大藏家的收藏图录中。

一把北宋耀州窑刻花小梨壶,苦艾青釉色,透亮爽绿,刻花利落,壶流有残,断了一小截。甲申年开价六万,明显超行市;乙酉年要价八万,丙戌年又涨了四万,如今戌子年是少十八万不卖。搞得几位有心的客人从哑然到不屑到摇头不止,如今颇有几分懊恼。大班看在眼里,得意在心上,面儿上却还是一脸无辜、无奈加不解……

这其中,当然不乏乃至充斥着生意伎俩,无论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还是王婆卖瓜,这番狡猾的生意经并不难识破,也无法让人真正买账。主顾也好,拥趸粉丝也罢,最终是冲着东西来的。没有过硬的货色,一切都是枉费心机。

大班的确是个会做生意、很有“范儿”的古董商。但真正能长期支撑他的“范儿”,换句话说能让客人欣然“认头”就范的,是过硬的货色、眼光和一贯童叟无欺如假包退的诚信。这才是大班的底气。  我和一位亦师亦友的忘年至交也算是店中常客,头几年每回相约逛古玩城,来去总少不了两句话:“大班那儿去过了吗?”“去大班那儿看看吧。”

甚至好几次约定了,这回不去他那儿,好好看看别家的东西。可临到末了儿,总会憋出一句“还是去大班那儿转转吧”。

真是铁杆儿主顾,忠实拥趸。

朋友得到了一件登峰窑珍珠地剔花枕(图一),枕面留白剔刻“德福”两个大字,生拙遒劲,意头好。明显的化妆土施釉,属磁州窑系中民俗意趣浓厚的典型器,不算罕见,但品相干净,买价适中,朋友颇觉惬意。

没两天去大班店里闲坐,刚聊几句,就看大班拿出一只蓝布盒,打开一看:与德福枕一模一样的枕头,只是“德福”两字换成了“齐寿”,恰巧算一对,心中暗喜。上下仔细查看品相、估摸尺寸是否一致的时候,大班已然摆出一副稳坐钓鱼台、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笃定。

“什么价?”

“这东西,最少也得十万。”……正准备继续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举一反三,却没发现这回的听众已经一改往日的虔诚和专注。

“太贵啦,哪儿值这个钱!”

“怎,怎么了?”没想到自己的话会被“粗暴”打断,大班满脸错愕。

“我刚买了一个跟这一模一样的枕,价格还不到你的四分之一。”

愣了一下,大班迅速定过神来,又恢复了一贯的傲然和不屑。

“不可能!您买的肯定是假货、瞎活儿!”

“得,回头我拿来,你看了就知道了。”

“您拿来。”闲扯了几句后,目送着客人离去,大班似乎看着一个误入歧途却不知醒悟的人,一脸的遗憾和痛惜。

第二天,德福枕送到了大班店里。大班托着枕头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审了足足十分钟,颓然说了旬“是真的”。额头上已然汗珠隐隐。

突然,他眼睛一亮,看着那只齐寿枕,冲口而出:“您看,我这比您的多一道线!”说完,顺手一抹头上的汗珠。

果然,“齐寿”二字的边框剔出双线,而围绕“德福”的是一道略粗的单线。

等于两件品牌、款式、面料相同的衬衣,其中一件比另一件多缝了一粒纽扣。

但这一根线却非同小可,成了大班的救命稻草。

主、客相视一笑心照不宣中,大班终于破天荒地让了一大口价。

枕是宋金磁州窑的大宗产品,坚硬而凉爽,用途之一肯定是盛夏午后小憩或南斋高卧时的临时卧具。

最有意思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个白地黑花磁州枕,上面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枕赋》,所谓:

“有枕于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产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元之全名,混浊之故……是时也,火炽九夭,时惟三伏,开北轩下陈蕃之塌(榻),卧南薰蕈春之竹,睡快诗人,凉透仙骨。游黑甜之乡而神清,梦黄粮(粱)之境而兴足,恍惚广寒之宫,依稀冰雪之窟。凛然皂发之爽,倏然炎蒸之萧。思圆木警学之勤,乐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负大庭太故之物,又岂持不困于烦暑之酷而已也。”

从材质、产地、功效、优点各方面加以阐释、宣扬,朗朗上口,文辞华丽,生动诙谐,绝对是一篇煽动性极强的广告词。

过去多认为磁州枕是殉葬明器。近年来不少学者、藏家提出异议,认为是前人的误解。理由是很多带有文字装饰的枕头,上面的警世格言、训诫都不像是劝诫亡者的,教训死人毫无意义;不少轻松活泼、优美绮丽的诗词,包括吉祥祝语,也都不可能是说给死人听的。

不无道理,但也不尽然。

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可能:古人对死的观念不像现代人那么客观静止,哪怕说是迷信也好,他们认为亡逝者实际上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或者投胎转世了,总之还得再活一次;所以在瓷枕上用各种有针对性的话语安慰、祝愿、鼓励、劝慰、警示、告诫“他们”,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再接再厉、风光明媚、称心如意、福寿双全,或者有所警醒、恍然大悟、幡然悔悟、痛改前非。这种可能,未必不是那时的一番人之常情。

毕竟绝大多数都是从墓葬里挖出来的,我倒情愿觉得它们是古人生前死后、阴世阳间的一举两得,穿越来世今生的无忧高枕。

是否殉葬品其实无关于它们的艺术文化价值,倒是容易触动作茧自缚而又脆弱的市场神经。囿于东方人的审美和收藏心理,磁州枕如果洗脱了明器的“嫌疑”,随之而来的受众和市场效应才是显而易见的。

我对磁州枕也一向心有所骛,但择之甚严,不敢贪多求量,怕搞得自己整日睡眼惺忪,哈欠连天。很多稀罕的品种和装饰,无论工艺繁简,都觉得乡俗气过重,乡愿味儿过浓,乡绅情调过稠。

倒是最常见的白地黑花,或洒脱奔放,或遒劲醒目,或机智幽默,或清新活泼,或意趣盎然,窃以为是磁州窑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极致成就。

P2-7

序言

耽迷于古玩,往往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喜欢老旧的东西,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

旁人怎样我不知道,我自己曾无数次对人解释、辩白:

我们喜欢的是养眼的古代艺术品,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和艺术。

是曾经有过的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是无奈湮没却又似曾相识的欢欣、愉悦的生活气息。

是清新的旧颜,是妩媚的沧桑,是绚丽的流逝,是宁静悠远的壮怀激烈,是历史、文化最精准的注脚和最华丽的训诂。

而主要不在于那份老旧,更不是那些老气横秋的粗粝旧货。

在《伊利亚随笔》中,查尔斯·兰姆是这样感慨与他同时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中国瓷器的:

“他们画得既不合章法,又不讲透视,好像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只是没着没落地在那儿飘浮着。……也许,在那美丽的中国,天空特别明亮,事物看起来就是这般模样。”

兰姆当然不是以历史的眼光或爱好古董的心态来赞美中国古瓷的,他热爱的是那份独特、新奇的艺术气息。

就审美而言,艺术和美是穿越古今的永恒,并不因新旧而有高下之别。

关于新旧,梁实秋先生说过一段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令人服膺的话:

“旧的东西大抵可爱,唯旧病不可复发。……最可怕的是,倡言守旧,其实只是迷恋骸骨;唯新是鹜,其实只是摭拾皮毛,那便是新旧之间两俱失之了。”

摭拾皮毛的唯新是鹜固然可气,迷恋骸骨的倡言守旧却更是可憎。

这些年,各种借尸还魂的“守旧”闹剧还着实不少见:

老调重弹、妄自尊大的“国学热”,叫嚣吾国传统文化高人一等无所不能甚至即将拯救世界的洋洋聒噪,各地丑态百出的祭黄帝、祭孔“大典”,更有众多“博士”们联名倡议“恢复黄帝纪元”的喧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某些人的思维甚至倒退到了鸦片战争和魏源以前,让人蹙眉、掩息、捧腹,觉得丧气、恶心、滑稽。真需要每人发本《海国图志》来重新“启蒙”一番,彻底去去那股尸臭味儿。

说到玩古董搞收藏,倒是最忌惮新旧混淆、以新充旧。不过,近些年我倒更害怕自己掉进骸骨堆里,变得暮气沉沉,未老先衰。

有歪诗为证:

飞雪团龙忆胜景,泛花飘鼎思年华。

莫将新瓶装旧酒,应把旧盏试新茶!

是为序。

卞亦文

戊子冬至于鹏城风雨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色(风雨堂瓷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卞亦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5903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图书小类
重量 0.4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89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