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幽默大师/林语堂研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林语堂研究为我们新世纪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切人点。林语堂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可以说融会中西、和谐共进是他的文化理想。他以独特的智慧、卓识、才华、情怀,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走近林语堂”。在林语堂的家乡“走近林语堂”,意味着,我们将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去理解林语堂,还原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林语堂,还原一个曾经生活在我们之中的学者、作家、思想者、文化人的林语堂。

内容推荐

2007年12月5日至8日,由漳州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的“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林语堂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漳州,以“走近林语堂”为中心议题,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面对林语堂进行了深入研讨,涉及领域广泛,内涵发掘深刻,本书就是从此次会议的上百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论文集。这是林语堂研究的新的里程碑,对今后的林语堂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目录

论林语堂的宗教文化思想与文学创作

论林语堂与基督教的关系

林语堂之于白璧德主义的意念沼泽现象

他者的反叛——林语堂与萨义德对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不同途径的选择

从鲁迅和林语堂讨论“打落水狗”说开去

“半在尘世半为仙”: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民族意识与抗战文化——林语堂抗战期间文化活动的思想检讨

现代性语境中林语堂革命观的变迁

林语堂与梁实秋美学观念之辨异

林语堂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文化与文学的互证与超越——林语堂小说创作论

论林语堂的中国古代小说观

林语堂与《浮生六记》及老庄哲学的文化塑形

论林语堂对中国古代侠义文化的两次“翻译”

论林语堂的幽默文学观

林语堂的幽默阐释法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林语堂写作观探询

全球化想象与文化怀乡——对林语堂中西文化综合观的考察

林语堂:跨文化对话中的解读

异教徒?基督徒?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论林语堂的中西文化选择

林语堂:中国式的生命本位意识

略论林语堂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

林语堂:散文“个人化”的先行者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林语堂

林语堂身份叙述与文学史建构维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历史形象——以林语堂为例

论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创作语境与读者接受的变化及对当下的启示

隐喻的《奇岛》——林语堂的“乌托邦”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

林语堂、许地山、杨骚三作家合论

晓风堂上语,残月林家诗——林语堂诗歌论略

谄媚特定接受者与非经典性——关于《京华烟云》小说与电视剧的同质性分析

林语堂笔下的孔子形象——以《子见南子》和《孔子的智慧》为中心

殊途与同归: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对“母性形象”的塑造解读林语堂、赵树理小说之传统观

林语堂《中国传奇》的“传奇”表达策略

晚年林语堂文学的原乡文化修辞

林语堂的人生品味与文学人物——以《京华烟云》主要人物为例

《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Moment in Peking(《瞬息京华》)英汉对比研究——汉语国俗词语的英译方法

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以林语堂译介的《浮生六记》做个案分析

林语堂《论语》英译与跨文化阐释

重译林语堂

林语堂《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之文本选择与编译策略

林语堂语言研究及其成就述评

林语堂的“高地方言学观”浅谈——拜读先生的《研究方言应有的几个语言学观察点》

林氏刊物的流风余绪——以上海沦陷区散文期刊为例

《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半世纪的酝酿

从《中国新闻舆论史》看林语堂的新闻审查观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试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策略

海外“林学”的风景——以余英时的论述为中心

林语堂研究历程扫描

浅谈万平近对林语堂研究的贡献

解读“幽默大师”:“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试读章节

有关林语堂的研究,迄今已有数十年,取得了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过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林语堂的文学创作在融会中西文化,尤其是向西方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贡献,而对于其创作中接受和融合东西方宗教文化的独特价值,缺乏比较深入的开掘。但是,宗教文化对于林语堂是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的,是贯穿他一生的重要问题。他的文化思想、人生信仰及创作道路的发展变化,都与宗教文化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忽略这一点,而泛泛地讨论其在中西文化交融中的贡献,可能会遮蔽林语堂作为一个复杂的作家兼思想家的独特价值。

1939年,林语堂在创作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同时,写过一篇长文《我的信仰》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大体上我可以说:在我们的脑筋里上帝是愈来愈伟大,人是变得愈渺小,而人的躯壳即变得愈纯洁,灵魂不灭的观念却亦愈模糊了。因此与信仰宗教有关的重要概念,如上帝、人类、罪恶,及永生(或得救)均得重新加以检讨。”“真诚的基督徒惶惑不安了。新的真理总是使人不安的,正如突如其来的亮光总使我们的眼睛觉得不舒服一样。……旧的宗教的外形是变迁至模糊了,然宗教本身还在,即将来也还是永远存在的,此处所谓宗教,是指游于感情的信仰,基本的对于生命之虔诚心,人对于正义纯洁的确信之总和。……人的灵性亦并未受到影响。道德的境界乃非物理定律的势力所能及的。”1966年,林语堂在台湾志文出版社出版《语堂随笔》时,又将这段话加以扩充、修订,变成该书的“代序”,定题为“我的人生观”。在此,他强调自己“是一个天性深喜研究宗教的人”,自己的人生哲学是“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人类社会,以及对于宇宙和上帝,一向在竭力采取一种合理的并在可能范围内,调和的态度”。“原来这个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而人是一种善良的生物,同时也是一种凶恶的生物。人生有时很快乐而有时很悲惨;人类的社会有时很残酷而有时则不乏真正的善意,知道了这种情形,那么我们除了用格外善意、宽裕和讽刺的思想之外,还有什么旁的良法可以进行呢?大智慧在于不向人性作过分的苛求,而同时也不一味放纵,使其变为腐败。”“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的不完善,正使我感到人生的兴奋。”这两段相隔数十年却紧密贯通的表白,可以看做是林语堂的“人生观”,它们说明:林语堂的人生观与其对宗教文化的体认有着直接关联。把握林语堂接受宗教文化的思想轨迹,乃是我们理解林语堂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点。

1938年,林语堂在国外开始用英文创作小说。虽然他以后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并曾自许“我的雄心是要我写的小说可以传世”①,但真正能显示并代表林氏思想和艺术特质的作品主要还是他自称为“林语堂的三部曲”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和《朱门》,其中又尤以《京华烟云》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

《京华烟云》首先给人一个突出的印象:似乎这本书全然是以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为指针的。该书三部,每部皆以一段庄子语录为题旨:

第一部《道家的女儿》所引《大宗师》一段:“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二部《庭院的悲剧》所引《齐物论》之一段:“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第三部《秋之歌》所引《知北游》之一段:“……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P1-2

序言

2007年12月5—8日,漳州师范学院在漳州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举办了“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提交了70多篇论文、10余部专著和文献资料编著,漳州师范学院学者的4部林语堂研究专著也在研讨会期间首发。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如何坚守和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开放和谐的民族文化。因此,新世纪的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战略重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林语堂研究为我们新世纪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切人点。林语堂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可以说融会中西、和谐共进是他的文化理想。他以独特的智慧、卓识、才华、情怀,成为一个世界公认的学者、作家和文化使者。

林语堂是从闽南走向世界的,在林语堂的家乡漳州召开“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从林语堂诞生和出发的地方开始研究林语堂现象,追踪林语堂的文化轨迹,标志着我们对林语堂有了更深切的理解。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林语堂身上体现着某种民族文化新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从闽南文化人手研究林语堂的重要意义。为了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为了建构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林语堂。学术的林语堂研究已获较多成果,但我们还是力求在国际化的背景下,重新认识文化的林语堂。

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走近林语堂”。在林语堂的家乡“走近林语堂”,意味着,我们将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去理解林语堂,还原一个更为真实鲜活的林语堂,还原一个曾经生活在我们之中的学者、作家、思想者、文化人的林语堂。我想,这是我们更为深入真切地研究林语堂的重要基础和起点。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世界的。这次研讨会我们不仅有海外学者参与,更有专文介绍海外的“林学”,可以说,这是海内外学者在林语堂研究方面的大会师。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文化的。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中西文化有较为全面、真切的体会,主张中西文化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发展更为理想的人类文化。在他的创造性的文化介绍中,体现出一种明慧达观、宽宏和谐、独立自由、通情达理的理想文化人格。这次研讨会,许多学者从林语堂的宗教信仰、政治情怀、民族情感、文化立场等不同角度切入,研究阐释林语堂的人生观、文化理想,由此,林语堂的人格光芒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文学和学术的。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领域著述甚丰,其作品具有持久的魅力,给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奇异的色彩。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能绕开林语堂。对他的作品做进一步的解读,重估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仍是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工作。林语堂在语言学等方面的成就也是显著的,本次研讨会不少学者在这些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矛盾的。他说自己是“一团矛盾”。70年来,对林语堂的评说也是矛盾重重的,这给我们留下诸多研究的空间,在这本论文集中,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研究林语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探索一个“圆形”的林语堂方面有所突破和拓展。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和谐的。林语堂的宗教思想,林语堂的关于人类文化的理想是耐人寻味的,它典型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冲撞之中的探寻和思考,他在那段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内心与行为之间的和谐的追求,十分难能可贵。在当下的文化情境中继续探讨林语堂的信仰和文化理想,提出更为合理、近情的阐释,对构建人类和谐文化很有意义。

从漳州走出去的林语堂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对林语堂研究进行再研究的论文,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一个覆盖海内外的“林学”已初见端倪。这将促进我们在更高水平上展开对林语堂的研究。

这次研讨会是一次空前的学术盛会,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林语堂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次研讨会表明,中国的林语堂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为了展现这次会议的成果,我们编印出版本论文集,它不仅烙下了我们在林语堂研究方面前进的印记,也将为我们今后在这方面的更高期望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多元的文化空间,我们追求和谐,建设和谐。和谐与发展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的文化理想。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林语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林语堂,他的追求与努力,正是我们走向这个理想窗口的一个合适的参照。

后记

大凡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后,举办单位总是要想办法出论文集的——对自己是一个总结,对与会者是一个交代。这次“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依例而行。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研讨会收到的文章多达百篇,质量也较高,而论文集的篇幅又很有限,为此,先是编委会达成三点共识:一、原则上提交了论文,但没有与会的不录。二、提交多篇论文的只录其中一篇。三、非规范学术论文的不录。之后,在与出版社协商过程中,为了体例的统一,编辑的规范,我们尊重出版社的意见一又忍痛割爱了一部分;同时,所有文章后面的附录一律删除,这样才勉强达到“不超过45万字”的上限。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由于我们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水平有限,在编选中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希望专家学者们海涵!同时,也真诚地欢迎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于今后改正。

当下,不管哪一类出版社,都不太情愿出利润微薄的论文集。在这种窘况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接受出版《走近幽默大师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对这种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郭晓鸿编辑为此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我们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幽默大师/林语堂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煜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74531
开本 16开
页数 5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53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17:43